************************************
************************************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白 焰·
用“不寻常”形容台湾,恐怕一些大陆游客摇头否认——“台湾不过如此,没什么看头”;“台北只相当于大陆的一个二流城市。”在2009年8月份的访台中,我几次听到台湾人对此类评议的反感。印象较深的来自中央日报社肖行易董事:虽然观光设施有不足,但台北不是二流城市,大陆人要看我们的软件。何谓软件?此乃人性、文明、民主之综合。台湾的不寻常就在于此,也是大陆叹之莫及又亟需学习的地方。
对于首都,我们习惯于雄伟的建筑,因为雄伟的建筑体现国家的尊严。相反,台湾的五院政府机构大都安置于日本殖民时的建筑物,又旧又小。仅取一例,座落在日据(亲日的台湾人会用“日治”两字)时期女子中学的台湾立法院,看起来就是一个单位的大礼堂。若与大陆某县级政府相比,其气派上的差别俨如天壤。也许,气派是台湾人所不考虑的,因为威严不过是一个抽象,政府尊严无异于一种霸道,气派则是政绩工程的浮夸。内容重于形态。若以政府大楼的盛气凌人自居自傲,那无疑是一个错乱的认知。为什么不看一眼高墙下面屡遭整治的“上访村”或者露宿街头的访民呢?
看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妨还要看其政府和军队在城市的占地面积,这就是说看有多少士兵站岗的地方、检查证件的地方、和禁止拍摄的地方。借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话,权威在公共空间的大量占用,代表着社会退步。台湾的政府军事机构几乎都撤出了城市,所腾出的地方被商业、民间和非政府组织使用。台湾两大政党(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总部是在租用的商业楼层里,其节俭可想而知。台湾的城市又是极为开放、流畅的城市,进出政府机关办事通行无阻。在台北,除了总统府和总统住宅外,看不到戒备森严的部门。倒是常常在纪念场所,人们看到警卫仪仗队和换岗仪式,如台北的中正纪念堂、忠烈祠以及桃园的慈湖。这些场所和仪式被用来进行哀悼和缅怀。遗憾的是,大陆还没有一个可以寻访牌位和寄托心愿的祭奠地点,或者说国家祠堂。大陆城市的一些好区域和黄金地段仍然被政府和军队把持、占用。
高楼大厦是大城市的特征,可是,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普遍没有很多的高楼。当然,台北101大厦摩天耸立,是大陆游客必到之处,这反被用来观察大陆访台的人数。除此之外,台北的楼宇房屋都很适中,虽没有像北京那样宽阔的马路,但整个城市显得宽容、平易。沿街的绿化与毗邻的商店,没有高台阶,门户敞开;从容的脚步和可掬的姿态,人们情绪饱满、彬彬有礼。就风貌特色而言,台中是悠闲自得、喝茶品味的都市;台南是走进时光、寻古思幽的老城;高雄则显得更现代一点,尤其是它的新地铁。不难看出,这些城市的宗旨是与人为善,总的基调是脚踏实地,因而容不得虚张声势。另外,看一个城市是一流还是二流,除了看地面上的建筑,更要看地下的工程设施。官场政绩是表面文章。在大陆,华而不实的城市还少吗?城市归根结底不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居住。
开放的城市必有好客的人民。台湾人对客人的盛情和慷慨是无法形容的,但他们的节制意识又同时跃然纸上。他们请你吃饭,但绝不逼你把酒喝完;他们陪同你游览,但绝不催你快跑。我们的主办接待人宁愿跑前跑后地个别提醒,也绝不大声呼喊。在那些天的访问中,我没看到任何导游使用扩音喇叭。的确,台湾的公共场合没有喧哗或者吵闹。相反,公共场合的自命不凡在大陆是司空见惯。大陆人似乎认为,口大气粗方能够畅通无阻。台湾人却认为,心平气和才能够回避冲突。在高雄市的六合夜市,我看到两个人发生争吵,几个人欲趋前围观。这时,一个声音喊出:“不要有看客心理”,人群即刻散开。好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
台湾人的温文尔雅表现在举手投足,然儿顷刻之间他们会变成情感外露的参政公民,投入进波澜壮阔的民主活动,尤其是投票竞选。在台湾,一个价值共识已经在社会生根,已经在民心深入,那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社会的共识促进社会的凝聚。纵有统战与独立的分歧,台湾大众仍然能够凝聚一起,遵纪守法,按民主规则行事。经过长期的一连串的政治改革,台湾已经是官怕民,而不是民怕官的社会。台湾民主基金会的刘燕秋主任说,台湾不是民不聊生,而是官不聊生。谁说中国的儒家传统不宜搞民主?谁说中国人不会搞民主?台湾民主转型的成功已经成为大陆的宝贵借签。
大陆有千年的中国历史,台湾有厚重的汉语文化。大陆多于名胜古迹,台湾富于人文景观。如果大陆游客来台寻找在大陆消失的古朴遗风、门第书香,他们不会失望。当年随蒋介石来台的文人学者传承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随蒋来台的专家艺人也延继了民间艺术、才能技巧。你若去“上海乡村”,那里的大厨坚信他们的上海菜最正宗。就文学艺术而言,台湾的创新意识极强,创作欲望极旺。台湾行政院文建会力图用台湾创意带动世界上的中国文化。出于这样的一脉相承,一些台湾知识分子宣称,中国文化的主权在台湾,汉语复兴的潜力也在台湾。肯定不服气吧?姑且听之。另一方面,大陆游客如果没有心理准备的话,他们同文同种的文化亲切感很快会被“去中国化”的本土潮水冲淡,也一会被法轮功的攻势宣传击蒙。有什么奇怪的呢?这就是台湾,一个多元化的台湾。
台湾人文景观的佼佼者当然是故宫,也是大陆游客必到之处。历史上谁曾见过疲于奔命的国家元首在丢盔卸甲之时,仍不放弃文化巨宝。今天,台北故宫在精致的程度上弥补了北京故宫的件品数量。由于人工和面积的有限,台北故宫珍品的展出如挤出的涓涓滴水,使人望眼欲穿。无意之中,它又使人觉得那大部分没有展出的珍宝,代表着没有打开的中国文化——神秘莫测,源远流长。虽没有那万箱至宝,大陆的优势则在考古,即发现、挖掘新的古墓,以补充已有的遗产。然而,就如同现在,它们需要多少时间和门槛,才能与人民见面?见到时,谁又能保证那些展品是真的?在我看来,台湾人的幸运是能够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书法画家的真迹。我在台北故宫时正遇到以赤壁为主题的特展,看到了宋朝苏东坡前赤壁赋的原件。与故宫类似的还有国立历史博物馆,内藏有国民政府迁台时从中国带来的和战后日本归还的古文物。
大陆人的幸运在哪?对于台湾人,大陆有何不寻常?我们的接待人告诉我,在他的大陆旅游中,他感到大陆人的幸运是没有任何国家敢于侵略大陆。也就是说,大陆的不寻常是一个台湾人所没有的国土安全感。台湾人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大陆“消灭”的阴影里。听后,我感到内疚。不管武力攻台的可能有多大,假如置身于他的视野,今天能够活着也是死里逃生的有幸。与此同时,正是这种忧患意识逼迫台湾人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台湾有多少事情是大陆逼出来的。同时,迫于外交空间的狭小,台湾不遣余力地开拓非正式沟通渠道,又富有想象力地扩充自己的国际性。谁能想到,台湾的几个城市每年有如此之多的国际节日!听说过或者见过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吗?
台湾的夜晚也属不寻常,用“吃”字涵盖也许并不过分。据说,大陆每天有约3000人抵达台北,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101大厦,就是士林夜市,誉满天下的台湾小吃就在那里。其实,台湾小吃岂止限于几个夜市,它们遍布大小城镇的大街小巷。有餐馆形式的,有摊位形式的;所供应的品种应有尽有,目不暇接。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除好吃外,是干净卫生。很多时候,倒是那些台湾摊主小贩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如果留心一下,你会看到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和陶醉,哪怕是炸一根油条,或做一杯“爱玉”果汁。他们多埋头苦干,少留意顾客。为了吸引注意力,他们顶多用低调的方式提醒游客。台湾业主不吆喝或拉客,不强迫或欺诈。反观中国,就连本应圣洁的宗教寺庙也大行捞钱、骗钱之道。除开这一不同,另一个是台北有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局。这意味着美食的海洋随即变成图书的海洋,夜市的食香即刻变成印刷的书香。文明就是这样通宵达旦。
每个地方都有快节奏的生活和人群。其实,越是节奏快的地方就越有节奏慢的角落。当你终于在茶室,酒吧,或者卡拉OK坐下,台湾本土文化扑面而来。你会觉得那慢而拖的台湾话(甚至繁体字)很适于那个悠闲环境;你会觉得用闽南话唱的台湾歌听来缓缓如小河流水,婉转动人,于是大陆歌曲显得过于高昂;你还会觉得墙壁上挂着的原住民工艺品独特有趣,同时又异曲同工。在香气缭绕的优雅氛围里,坐着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文化圈、知识圈、商业圈、政治圈……他们的讨论批评更无拘无束,他们的自我审视更不拘一格。当你环顾四周具有气质的男女,隔着玻璃窗望着横过马路的人群和摩托车群,又细细追嚼台湾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你会品出修养和素质两个词的内涵,你会自问台湾的今天是不是大陆的明天。
不管是返璞归真,还是与时共进,在台湾所经历、所看到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难道还没有看头?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身在外,大陆游客的心态依旧闭关锁国。大陆人向往和谐,但他们的思维定势是,如果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就一切都不用解决。从游览台湾开始吧。用心去体验,即使走马看花也能够注意到软件上的差距,继而反躬自省,奋起直追。难怪温家宝总理说:“就算爬也愿意去台湾!”毕竟,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 读者投稿
My China News Digest
不知哪位去过台湾的大陆网友或哪位台湾来的朋友,
能否证实一下此文所说的是否属实?
有机会很想去看看。能否证实一下此文所说的是否属实?
************************************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白 焰·
用“不寻常”形容台湾,恐怕一些大陆游客摇头否认——“台湾不过如此,没什么看头”;“台北只相当于大陆的一个二流城市。”在2009年8月份的访台中,我几次听到台湾人对此类评议的反感。印象较深的来自中央日报社肖行易董事:虽然观光设施有不足,但台北不是二流城市,大陆人要看我们的软件。何谓软件?此乃人性、文明、民主之综合。台湾的不寻常就在于此,也是大陆叹之莫及又亟需学习的地方。
对于首都,我们习惯于雄伟的建筑,因为雄伟的建筑体现国家的尊严。相反,台湾的五院政府机构大都安置于日本殖民时的建筑物,又旧又小。仅取一例,座落在日据(亲日的台湾人会用“日治”两字)时期女子中学的台湾立法院,看起来就是一个单位的大礼堂。若与大陆某县级政府相比,其气派上的差别俨如天壤。也许,气派是台湾人所不考虑的,因为威严不过是一个抽象,政府尊严无异于一种霸道,气派则是政绩工程的浮夸。内容重于形态。若以政府大楼的盛气凌人自居自傲,那无疑是一个错乱的认知。为什么不看一眼高墙下面屡遭整治的“上访村”或者露宿街头的访民呢?
看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妨还要看其政府和军队在城市的占地面积,这就是说看有多少士兵站岗的地方、检查证件的地方、和禁止拍摄的地方。借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话,权威在公共空间的大量占用,代表着社会退步。台湾的政府军事机构几乎都撤出了城市,所腾出的地方被商业、民间和非政府组织使用。台湾两大政党(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总部是在租用的商业楼层里,其节俭可想而知。台湾的城市又是极为开放、流畅的城市,进出政府机关办事通行无阻。在台北,除了总统府和总统住宅外,看不到戒备森严的部门。倒是常常在纪念场所,人们看到警卫仪仗队和换岗仪式,如台北的中正纪念堂、忠烈祠以及桃园的慈湖。这些场所和仪式被用来进行哀悼和缅怀。遗憾的是,大陆还没有一个可以寻访牌位和寄托心愿的祭奠地点,或者说国家祠堂。大陆城市的一些好区域和黄金地段仍然被政府和军队把持、占用。
高楼大厦是大城市的特征,可是,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普遍没有很多的高楼。当然,台北101大厦摩天耸立,是大陆游客必到之处,这反被用来观察大陆访台的人数。除此之外,台北的楼宇房屋都很适中,虽没有像北京那样宽阔的马路,但整个城市显得宽容、平易。沿街的绿化与毗邻的商店,没有高台阶,门户敞开;从容的脚步和可掬的姿态,人们情绪饱满、彬彬有礼。就风貌特色而言,台中是悠闲自得、喝茶品味的都市;台南是走进时光、寻古思幽的老城;高雄则显得更现代一点,尤其是它的新地铁。不难看出,这些城市的宗旨是与人为善,总的基调是脚踏实地,因而容不得虚张声势。另外,看一个城市是一流还是二流,除了看地面上的建筑,更要看地下的工程设施。官场政绩是表面文章。在大陆,华而不实的城市还少吗?城市归根结底不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居住。
开放的城市必有好客的人民。台湾人对客人的盛情和慷慨是无法形容的,但他们的节制意识又同时跃然纸上。他们请你吃饭,但绝不逼你把酒喝完;他们陪同你游览,但绝不催你快跑。我们的主办接待人宁愿跑前跑后地个别提醒,也绝不大声呼喊。在那些天的访问中,我没看到任何导游使用扩音喇叭。的确,台湾的公共场合没有喧哗或者吵闹。相反,公共场合的自命不凡在大陆是司空见惯。大陆人似乎认为,口大气粗方能够畅通无阻。台湾人却认为,心平气和才能够回避冲突。在高雄市的六合夜市,我看到两个人发生争吵,几个人欲趋前围观。这时,一个声音喊出:“不要有看客心理”,人群即刻散开。好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
台湾人的温文尔雅表现在举手投足,然儿顷刻之间他们会变成情感外露的参政公民,投入进波澜壮阔的民主活动,尤其是投票竞选。在台湾,一个价值共识已经在社会生根,已经在民心深入,那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社会的共识促进社会的凝聚。纵有统战与独立的分歧,台湾大众仍然能够凝聚一起,遵纪守法,按民主规则行事。经过长期的一连串的政治改革,台湾已经是官怕民,而不是民怕官的社会。台湾民主基金会的刘燕秋主任说,台湾不是民不聊生,而是官不聊生。谁说中国的儒家传统不宜搞民主?谁说中国人不会搞民主?台湾民主转型的成功已经成为大陆的宝贵借签。
大陆有千年的中国历史,台湾有厚重的汉语文化。大陆多于名胜古迹,台湾富于人文景观。如果大陆游客来台寻找在大陆消失的古朴遗风、门第书香,他们不会失望。当年随蒋介石来台的文人学者传承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随蒋来台的专家艺人也延继了民间艺术、才能技巧。你若去“上海乡村”,那里的大厨坚信他们的上海菜最正宗。就文学艺术而言,台湾的创新意识极强,创作欲望极旺。台湾行政院文建会力图用台湾创意带动世界上的中国文化。出于这样的一脉相承,一些台湾知识分子宣称,中国文化的主权在台湾,汉语复兴的潜力也在台湾。肯定不服气吧?姑且听之。另一方面,大陆游客如果没有心理准备的话,他们同文同种的文化亲切感很快会被“去中国化”的本土潮水冲淡,也一会被法轮功的攻势宣传击蒙。有什么奇怪的呢?这就是台湾,一个多元化的台湾。
台湾人文景观的佼佼者当然是故宫,也是大陆游客必到之处。历史上谁曾见过疲于奔命的国家元首在丢盔卸甲之时,仍不放弃文化巨宝。今天,台北故宫在精致的程度上弥补了北京故宫的件品数量。由于人工和面积的有限,台北故宫珍品的展出如挤出的涓涓滴水,使人望眼欲穿。无意之中,它又使人觉得那大部分没有展出的珍宝,代表着没有打开的中国文化——神秘莫测,源远流长。虽没有那万箱至宝,大陆的优势则在考古,即发现、挖掘新的古墓,以补充已有的遗产。然而,就如同现在,它们需要多少时间和门槛,才能与人民见面?见到时,谁又能保证那些展品是真的?在我看来,台湾人的幸运是能够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书法画家的真迹。我在台北故宫时正遇到以赤壁为主题的特展,看到了宋朝苏东坡前赤壁赋的原件。与故宫类似的还有国立历史博物馆,内藏有国民政府迁台时从中国带来的和战后日本归还的古文物。
大陆人的幸运在哪?对于台湾人,大陆有何不寻常?我们的接待人告诉我,在他的大陆旅游中,他感到大陆人的幸运是没有任何国家敢于侵略大陆。也就是说,大陆的不寻常是一个台湾人所没有的国土安全感。台湾人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大陆“消灭”的阴影里。听后,我感到内疚。不管武力攻台的可能有多大,假如置身于他的视野,今天能够活着也是死里逃生的有幸。与此同时,正是这种忧患意识逼迫台湾人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台湾有多少事情是大陆逼出来的。同时,迫于外交空间的狭小,台湾不遣余力地开拓非正式沟通渠道,又富有想象力地扩充自己的国际性。谁能想到,台湾的几个城市每年有如此之多的国际节日!听说过或者见过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吗?
台湾的夜晚也属不寻常,用“吃”字涵盖也许并不过分。据说,大陆每天有约3000人抵达台北,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101大厦,就是士林夜市,誉满天下的台湾小吃就在那里。其实,台湾小吃岂止限于几个夜市,它们遍布大小城镇的大街小巷。有餐馆形式的,有摊位形式的;所供应的品种应有尽有,目不暇接。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除好吃外,是干净卫生。很多时候,倒是那些台湾摊主小贩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如果留心一下,你会看到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和陶醉,哪怕是炸一根油条,或做一杯“爱玉”果汁。他们多埋头苦干,少留意顾客。为了吸引注意力,他们顶多用低调的方式提醒游客。台湾业主不吆喝或拉客,不强迫或欺诈。反观中国,就连本应圣洁的宗教寺庙也大行捞钱、骗钱之道。除开这一不同,另一个是台北有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局。这意味着美食的海洋随即变成图书的海洋,夜市的食香即刻变成印刷的书香。文明就是这样通宵达旦。
每个地方都有快节奏的生活和人群。其实,越是节奏快的地方就越有节奏慢的角落。当你终于在茶室,酒吧,或者卡拉OK坐下,台湾本土文化扑面而来。你会觉得那慢而拖的台湾话(甚至繁体字)很适于那个悠闲环境;你会觉得用闽南话唱的台湾歌听来缓缓如小河流水,婉转动人,于是大陆歌曲显得过于高昂;你还会觉得墙壁上挂着的原住民工艺品独特有趣,同时又异曲同工。在香气缭绕的优雅氛围里,坐着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文化圈、知识圈、商业圈、政治圈……他们的讨论批评更无拘无束,他们的自我审视更不拘一格。当你环顾四周具有气质的男女,隔着玻璃窗望着横过马路的人群和摩托车群,又细细追嚼台湾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你会品出修养和素质两个词的内涵,你会自问台湾的今天是不是大陆的明天。
不管是返璞归真,还是与时共进,在台湾所经历、所看到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难道还没有看头?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身在外,大陆游客的心态依旧闭关锁国。大陆人向往和谐,但他们的思维定势是,如果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就一切都不用解决。从游览台湾开始吧。用心去体验,即使走马看花也能够注意到软件上的差距,继而反躬自省,奋起直追。难怪温家宝总理说:“就算爬也愿意去台湾!”毕竟,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 读者投稿
My China New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