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证据

昨天对于戏说老鼠一文的引用写得比较乱,不过也还是有收获。下面小结一下

第一, 解决了我心头一个大疑惑:对于韩寒的早期作品是韩父所作的疑惑
在很多韩被质疑文章中引经据典之信手拈来,让大家觉得韩父如有如此的文史功底和积累, 早就显露峥嵘, 又怎么可能屈居县文化站站长, 只为故事会写点小素材。
但是通过字典引用这一简易手段, 任何稍有文字基础的人都确实可以轻松地旁征博引。
《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说:“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诗·召南·行露》中陈奂传疏:“……鼠,喻强暴之男也。”
这些古文应该是查字典轻松可得。

第二,作者仍然是有相当文学阅读量的人。 以下引用在字典里编寻不到。
《挥尘新谈》中说:“猫见鼠不捕,仁也。鼠夺其食而让,义也。”
这个引用, 我个人认为作者或者读过《挥尘新谈》, 或者读过梁实秋猫话。 (1989年出版梁实秋散文) 后者可能性更大。
《三国志·吴志》里孙权一怒,用“鼠子”骂小人
此文出自裴松之注三国, 引用的是晋 虞溥 《江表传》。 我后来查到资治通鉴也有引用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但是既然作者明确
三国志,我认为他是应该读过裴松之注的三国志。
托马斯·曼在1952年写给阿曼的信中说:“我最近重读了托尔斯泰的《哈泽·莫拉特》,与这样一头号巨狮相比,我感到自己像一只老鼠。”
我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 在维基关于托马斯曼的词条上, 虽然有写过这封信,也有同样的内容, 但是没有1952年。而文章写成时,显然作者还不会去用维基和放狗搜。
不管怎么说,我不认为字典会收录这句话去解释老鼠。 我认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到以后摘录的。
这里包括了, 民国文学, 文言文和西方文学 (或西方文学人物评论)。

第三,作者古文功底不差
文章的构思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新奇, 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鼠的优点。但是,如果作者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生来说,这种文章的构思还是相当新颖出彩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很多地方并不是只引用带‘鼠’字的古文,作者首先需要理解字典中的对鼠的古文引用, 才能反写鼠的优点。 所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古文功底不应该差。

第四,作者的成人心态
对于老鼠情欲之事的描写,相当成人。 在这一段的开头四个字:老鼠安静。
我们大家知道, 猫走路很轻的,而老鼠活动是有动静的。 所以说老鼠比猫安静在文中就是特指在比较春情勃发的时候。
作者的整篇文章其实如果没有这一段, 或者写老鼠的其他优点也并无不可。 但是,作者显然是很想写这一段且予以引申, 先是引用鼠,强暴之男并插科打诨地用鼠妇虫对其否定以体现鼠的女性化。
而最后一句话:“老鼠一生默默无闻偷就偷了,不比某些人,边偷边炫耀以示博偷之能耐。 ”又引申了整段关于情欲的看法, 鼓励和赞美女性偷情的性自由和性渴望, 并且提醒之,
规矩还是有的, 心里乐呵着就可以了。

这么成人的写法和体现出的意思如果是韩仁君写得我觉得比较淘气但是并不登大雅之堂, 事实上反而非常不尊重女性。
但是如果是一个高一的小孩子写得,我个人认为他如果没有跟一个以上熟女有性经验不可能有这种想法。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另外有一点, 有网友说,要写老鼠的优点, 既然能引西方文学, 或者用鼠妇虫来插科打诨, 为什么不写青少年都熟识喜欢的米老鼠呢? 这当然不能算什么论据, 但是其中隐含之意,与诸君共勉
 
“集团”和“团队”的差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Chiffon 先统一好思路:到底代笔的是韩父还是其他人,还是韩父+其他人。否则你们再驳斥我帖子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要互相扇到耳光。:D

You remind me of this Scotish humour:

小篆, 我本善良(现在一点都不善良了)and Chiffon were sitting together in a carriage in a train going through 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 Suddenly the train went through a tunnel and as it was an old style steam train, there were no lights in the carriages and it went completely dark. Then there was this kissing noise and the sound of a really loud slap. When the train came out of the tunnel, Chiffon and小篆 were sitting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and我本善良had his hand against his face as he had been slapped.

我本善良was thinking: "小篆must have kissed Chiffon and Chiffon missed 小篆 and slapped me instead. "

Chiffon was thinking: "我本善良must have tried to kiss me and actually kissed小篆and got slapped for it."

And小篆was thinking: "This is magic. The next time the train goes through a tunnel I'll make that kissing noise and slap that我本善良again.

:D:D:D
 
你好像对那个录像里面韩寒亲口说的“代写”视而不见啊。:)

至于你提到的体现80后中学生的潮流小说和文章,我有兴趣读读。如果真是跟那些<<小镇生活>>等一样好的文笔,并且是80后中学生潮流的,那可能会让我改变我的印象。能否麻烦给个链接?谢谢。

其实我对于韩寒被代笔的判断,不需要那么多的证据和推论,而仅仅凭下面这些就足够了:
1。韩寒的中学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能很差。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2。韩寒说他不读中外名著。这是没有异议的事实。
3。韩寒在公开场合回避谈论他的作品。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4。署名韩寒的<<小镇生活>>我读过了,文笔很好,很老练,不象是一个中学生的口气写的。
5。署名韩寒的<<三重门>>我没有读过,但是别人指出那小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绝不是一个中学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可以写出来的。
6。方质疑韩被代笔之后,韩寒发了几篇文章或短信出来,其中的文笔极差,我说是极其差,不是一般的差,语无伦次。虽然有韩粉坚持那是伪造的,但是好像韩寒并没有否认那些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是伪造的,韩寒会出面否认的机会有90%。所以,我基本相信那些是韩寒写的。这也是我认为韩寒不是那些<<三重门>>和<<小镇生活>>等作品的真正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如果,韩寒在跟方舟子的辩论中,跟朋友的通信中,能够跟方舟子一样,在喜笑怒骂中展现出大作家的文采,我会真正认为他是个少年文学天才。可惜,韩寒反而暴露出非常幼稚的、语无伦次的文字功底。

那段视频,我只匆匆听了一下,然后就是零零散散看过一点对那句再代写的分析,我没有仔细去探究,所以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我本想效仿你在看了我转的求医反质疑文章后的说法,说我不了解,所以不好评论,但又觉得那样太不真诚了,所以还是谈谈我的粗浅看法吧:我觉得这个视频最多只能证明现在有杂志社会找人代写文章然后冠以韩寒的名字发表这种情况。这在传媒界可能是一种潜规则吧。因为热门作家的稿不好约,而杂志为了吸引读者,就会采用这种手法,当然通常也是在作家的允许之下进行的。这个和方舟子主要想证明的韩寒成名作及早期作品是代笔的有很大不同:因为前者是作家成名之后因分身无术而和杂志社达成的默契,是他人冒作家之名制造伪劣的山寨作品;后者则是韩寒拿他人的作品来为自己赢得荣誉,是制造伪劣的山寨作家。

韩寒的小说,说实话我以前也没读过。看起来挺多的,你如果有兴趣,自己慢慢读吧。你认为《小镇生活》、《杯里窥人》这些文章很好,按传统眼光来看那些算是很好的作品吧,但是说实话我更认同韩寒自己对这些文章的看法:“都是装B的”。:blowzy::D 韩寒吸引我的不是他那些早期文章,而是他博客里的那些杂文,那些才是真正能体现出他身上的时代精神和潮流率性的文章,也许文字不如上述两篇里的那样精致讲究,但更真实更有活力,也更贴近这个时代的中国的真实社会状况。
 
。。。

其实我对于韩寒被代笔的判断,不需要那么多的证据和推论,而仅仅凭下面这些就足够了:
1。韩寒的中学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能很差。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2。韩寒说他不读中外名著。这是没有异议的事实。
3。韩寒在公开场合回避谈论他的作品。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4。署名韩寒的<<小镇生活>>我读过了,文笔很好,很老练,不象是一个中学生的口气写的。
5。署名韩寒的<<三重门>>我没有读过,但是别人指出那小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绝不是一个中学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可以写出来的。
6。方质疑韩被代笔之后,韩寒发了几篇文章或短信出来,其中的文笔极差,我说是极其差,不是一般的差,语无伦次。虽然有韩粉坚持那是伪造的,但是好像韩寒并没有否认那些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是伪造的,韩寒会出面否认的机会有90%。所以,我基本相信那些是韩寒写的。这也是我认为韩寒不是那些<<三重门>>和<<小镇生活>>等作品的真正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如果,韩寒在跟方舟子的辩论中,跟朋友的通信中,能够跟方舟子一样,在喜笑怒骂中展现出大作家的文采,我会真正认为他是个少年文学天才。可惜,韩寒反而暴露出非常幼稚的、语无伦次的文字功底。

老闹子,恕我直言,你对于事实和观点的区分不是太清楚。我想这可能才是导致我们观点有分歧的最主要原因。

1。韩寒的中学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能很差。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这个勉强算事实吧。其实“差”是一个没有固定标准的概念,但考虑到主语是“成绩”,若是以分数来作标准的话,那么可以算作事实。
2。韩寒说他不读中外名著。这是没有异议的事实。--同意。
3。韩寒在公开场合回避谈论他的作品。这是没有多少异议的事实。-- 同意。
4。署名韩寒的<<小镇生活>>我读过了,文笔很好,很老练,不象是一个中学生的口气写的。-- 这个是典型的观点而非事实。
5。署名韩寒的<<三重门>>我没有读过,但是别人指出那小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绝不是一个中学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可以写出来的。--这个前半句是事实,后半句是观点。
6。方质疑韩被代笔之后,韩寒发了几篇文章或短信出来,其中的文笔极差,我说是极其差,不是一般的差,语无伦次。 -- 这个就难以再算作事实了,因为如果说成绩好坏还可以以分数来作固定衡量标准的话,文笔的差和好在我们这种泛泛讨论的环境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好比你认为《杯中窥人》是上乘佳作,我却认为它so so;除非是那种真的词不达意不知所云的文字,比如赵鼎新文章里引用的那段,那大家基本都会公认那是极差的文字。但那段文字的真实性还待考。
虽然有韩粉坚持那是伪造的,但是好像韩寒并没有否认那些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是伪造的,韩寒会出面否认的机会有90%。所以,我基本相信那些是韩寒写的。--这些都是推测。
这也是我认为韩寒不是那些<<三重门>>和<<小镇生活>>等作品的真正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你只能说它们是你得出这一看法/观点的依据,但不能说它们是证据。证据首先必须是事实。

你的最后一段,再次显示出我们对于一个作品的好坏分别持有非常不同的标准。坦白说,方舟子的文笔我认为不错,是可以想见的那种稳拿考试高分的类型。但要说是“大作家的文采”,我希望你这句话是夸张的幽默手法。:p
 
韩寒《杯中窥人》全文阅读

博主写在前面的:
关于《杯中窥人》,我想喜欢韩寒的朋友应该都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它是韩寒的成名作,但是关于《杯中窥人》前因后果我想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吧,呵呵,博主给大家讲下那一小段韩寒的历史吧。韩寒是以一篇《求医》的参赛作品入围新概念一等奖的,然后被《萌芽》主编胡玮莳发现,当时大家都被韩寒老练的文笔震撼住了,甚至有韩寒请人“捉刀代笔”的猜想。后来复赛那天,韩寒却没有赴约,那个捉刀代笔猜想似乎成立了。但是,胡玮莳不想错过这样的奇才,她想万一真的是韩寒本人写的呢?于是打电话去询问,才知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书。就在别人都复试完了之后韩寒才和爸爸乘出租车赶到那里,随即进入复赛。那时监考老师将一张纸揉成一团扔进盛了半杯水的杯子,告诉韩寒这就是考题。然后韩寒将纸团沉降到杯底的物理变化转到对社会的思考,这就是《杯中窥人》。复赛时间三个小时,韩寒只有一个小时就将它写完,并且获得了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有一说,《杯中窥人》原名因为《杯里窥人》,韩寒都不记得到底是哪一个了。但是在上海的某一次书展上,韩寒手迹《杯里窥人》展现在大家眼前,所以,其实《杯里窥人》更可信。不过,这两者也没什么冲突,意义相近,所以,随它去吧,呵呵!

-------------------------------------------------------------------------------------
杯中窥人正文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已;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的剡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做,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做也,汝视《舌华录》之做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efb660100hma9.html
 
网传韩寒高一的时候写给胡玮莳的一封信

242dd42a5335d585033bf644.jpg
 
直到发完文章,韩寒才认真读完父亲写的“交代”,他看完后:“突然理解‘文革’期间,那些老作家那种恨不得剖心自证的滋味是什么?”

韩寒写《失败之书》对方舟子有过恨意
http://www.hq.xinhuanet.com/fukan/2012-03/05/content_24829753_6.htm

到了初九,韩寒和约请的媒体宣布,不接受采访了。韩寒明白,这不是“解释能完成的问题”。

情绪不好的时候,韩寒的办法就是睡个觉。他还在试图吞下这所有自己不理解的反应。“我突然想,其实自己多么荣幸,在这几天,让自己成为了中国许多问题的承受者,如果我能一个个吞下它们,这不才是我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这样一想,韩寒又兴致勃勃起来了。然而他沮丧地发现:“自己还是在失望和自我打气中不断挣扎。”但韩寒已经知道,解决这些疑问的办法是,用行动去回应所有的疑问。

韩寒开始打电话给合唱团的团员,安排第一次排练,开始启动新的写作,“我每年都会写一次韩三篇,还会再谈民主,再谈革命,再谈自由,永远连续下去。”韩寒最新的计划是写一本书,名字叫《失败之书》。

“很多人以为这次我失去许多,但我获得更多的东西,比如,更清楚自我的本质追求、更理解这个社会人心的构成,更清晰这个时代我们共同的问题,更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失败有时候是好东西,能给予特别多,所以我想整理我一次次的失败。”韩寒打算,等这个事情再过去一段时间后,他会打电话给几个在这次风波有对他批评的朋友们,“听听他们对我的想法”,“如果有可能,我也很愿意在未来和方舟子见个面,只是我们在现有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沟通。”韩寒说。

我也要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我所有犯的错,我以前的无知和对他人的伤害,我的膨胀和愚蠢。”韩寒说,“以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但是经过这次,也许我将越写越差,一文不值,也许,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写作者。”
 
Chris88,你怎么看题目是纸,作文写的是布啊? 有人质疑事先给老韩的题目是布,小韩默写一遍1个小时是不奇怪的。
别人的大赛题目是评委会出的,唯独韩补赛(唯一的补赛选手)的题目不是评委出的,是报社某个人出的,此人说他扔进去的是纸
有认真的网友做了实验 把可能的几种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里,遗憾的是纸沉不下底,网友拍了照片。回帖子前,我也仍了揉成一团纸扔进水杯里,直到现在没有沉底 。
纸沉不了底,韩同学是如何观察到那个物理现象写出这作文的?韩挑战大家智力就算了,那时候他未成年,Chris88 你不会象上次一样再一次说你没看到质疑吧?你是成年人了,这么挑战CFC网友的智力有意思吗?
 
Chris88,你怎么看题目是纸,作文写的是布啊? 有人质疑事先给老韩的题目是布,小韩默写一遍1个小时是不奇怪的。
别人的大赛题目是评委会出的,唯独韩补赛(唯一的补赛选手)的题目不是评委出的,是报社某个人出的,此人说他扔进去的是纸
有认真的网友做了实验 把可能的几种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里,遗憾的是纸沉不下底,网友拍了照片。回帖子前,我也仍了揉成一团纸扔进水杯里,直到现在没有沉底 。
纸沉不了底,韩同学是如何观察到那个物理现象写出这作文的?韩挑战大家智力就算了,那时候他未成年,Chris88 你不会象上次一样再一次说你没看到质疑吧?你是成年人了,这么挑战CFC网友的智力有意思吗?

我从来不注意双方争执的细节,因为那毫无意义。很多细节的东东,一来我们并不知道所有的事实,二来我们对事实的诠释很多时候会远离事实本身,三来每个人在不经意的谈话中都可能会出错。所以网络上的那些推理判断是没有意义的,无论这些推理者的逻辑有多么的高超。更重要的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不是方舟子而方现象。

大家都有质疑的权利。只是我们同时也要深切体认无端的质疑会造成别人的伤害。这一点,从韩寒对方(军)的质疑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从方舟子历来对待别人的质疑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只是,从韩寒的身上我看到了自省、坦诚、和宽恕。从方舟子身上我看到的是自大、苦毒和怀恨。

撇开方韩之争不谈,一般而言,质疑这项权利是应该慎用的,对公权力的质疑除外。

大一点讲,中国需要的是自省、宽容、宽恕。中国不需要自我中心、苦毒怀怨、彼此斗争。
 
我从来不注意双方争执的细节,因为那毫无意义。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我关注的不是方舟子而方现象。



大家都有权利质疑。只是也要体认无端的质疑会造成别人的伤害。这一点,从韩寒对方(军)的质疑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从方舟子历来对待别人的质疑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只是,从韩寒的身上我看到了自省、坦诚、和宽恕。从方舟子身上我看到的是自大、苦毒和怀恨。



撇开方韩之争不谈,一般而言,质疑这项权利是应该慎用的,对公权力的质疑除外。



大一点讲,中国需要的是自省、宽容、宽恕。中国不需要自我中心、苦毒怀怨、彼此斗争。



这不是细节,纸沉不了底,如何观察出沉底的物理现象,写出那篇作文?这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很具体的真假判断,比判断谁代笔要容易得多。

Chris88,我们不看嘴巴上讲什么自省坦诚宽恕,我们看的是是否心口如一。你一方面夸夸其谈说要宽容坦诚宽恕,一方面给方打假贴的标签是苦毒怀恨,这符合你谈的诚实与宽容精神吗? 从你对质疑韩寒代笔上几次故意贴似是而非的帖子,然后公然撒谎说不知道来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你那个基督门徒的头衔,不客气点讲,你是在侮辱基督精神:blowzy:
 
Chris88,你怎么看题目是纸,作文写的是布啊? 有人质疑事先给老韩的题目是布,小韩默写一遍1个小时是不奇怪的。
别人的大赛题目是评委会出的,唯独韩补赛(唯一的补赛选手)的题目不是评委出的,是报社某个人出的,此人说他扔进去的是纸
有认真的网友做了实验 把可能的几种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里,遗憾的是纸沉不下底,网友拍了照片。回帖子前,我也仍了揉成一团纸扔进水杯里,直到现在没有沉底 。
纸沉不了底,韩同学是如何观察到那个物理现象写出这作文的?韩挑战大家智力就算了,那时候他未成年,Chris88 你不会象上次一样再一次说你没看到质疑吧?你是成年人了,这么挑战CFC网友的智力有意思吗?

首先一点:十多年前的事情大家记忆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凭这么一个细节判断所有当事人撒谎有失严谨。

其次,以下为我的猜测,如果哪一点违反了正常逻辑和公认真理而导致整个猜测不成立,敬请指出。挖苦讽刺就勉了,那样不是正常辩论的方式,只会透露挖苦者的理亏和心虚。

以当年韩寒的物理学知识,他很有可能无法精确预测布会沉下去、纸不会沉下去,他只是看到那个布也好纸也好的东西被丢进杯子里去了,就开始构思文章了。
文学创作是需要想象也常有夸张的,这一点想必各位爱好文学的科学家们也承认的吧?很可能他构思的时候以为那东西最终是要沉到水底去的。(请注意,考虑到当时作文的时间限制,他不可能构思很长时间才下笔,所以他更不太可能去多观察一段时间以确定那东西是否会沉入水底。)他就按这个(错误的也好、夸张的也好)预测写下去了。1小时后他的稿子写完了,那东西是否还没沉下去、以后会不会沉下去也不再是他考虑的问题了。
现在各位如此纠结于这个细节的真实性,恐怕是误将写物理实验报告的标准拿去要求参加作文比赛的韩寒了。若当时评委要韩寒写的是报告文学作品,那么韩寒一定没资格获奖,但事实不是这样,《杯中窥人》既非实验报告也非报告文学,它是天马行空的散文,有谁规定了这样的文章必须完全基于题目的现实结果之上呢?

最后抄一下9981同学的签名爱因斯坦的名言吧: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各位爱因斯坦的崇拜者,是否真正想清楚过爱因斯坦这句话的含义?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有限,在对真理/真相相进行探索时,如果仅仅拘泥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只会固步自封,甚至制造谬误而不自知。
 
这不是细节,纸沉不了底,如何观察出沉底的物理现象,写出那篇作文?这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很具体的真假判断,比判断谁代笔要容易得多。

Chris88,我们不看嘴巴上讲什么自醒坦诚宽恕,我们看的是是否心口如一。你一方面夸夸其谈说要宽容坦诚宽恕,一方面给方打假贴的标签是苦毒怀恨,这符合你谈的宽容精神吗? 从你对质疑韩寒代笔上几次故意贴似是而非的帖子,然后公然撒谎说不知道来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你那个基督门徒的头衔,不客气点讲,你是在侮辱基督精神:blowzy:


好吧,为了不让你觉得我故意忽略你的问题,我就这一点和你认真表达我的想法。这点之外就恕不回复了,因为那样会没完没了。

韩的那篇文章,杯中纸不过是个引子。他不是在写一个物理实验报告。他是一个文人在借景抒怀。杯中纸能不能沉底,何时沉底根本就无关紧要。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看那杯子第二眼甚至一眼都没有看过,那杯中纸的物理运动全部出自他的想象,那又有什么关系?

宽恕宽容不是不指出对方的错误,只是不要因为苦毒怀怨出于打击对方的目的而指出对方的错误。比如说,父母会时时指出孩子的不对,真正的朋友也会时时指出朋友的不对,乌鸦嘴的魏征被唐皇帝视为人镜。

说到我对方舟子的议论,我的出发点一直是,方现象代表中国的一个痼疾或者说病根,因此值得关注。
 
神父从HH身上看到了“自省、宽容、宽恕”?

看看韩寒是怎么骂白桦的:

|
 

附件

  • baihua.JPG
    baihua.JPG
    112.6 KB · 查看: 98
韩寒是怎么骂自己的粉丝的:

8x2eki.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