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认识的穷朋友基本都完了

风-叶-秋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09-03
消息
352
荣誉分数
57
声望点数
38
-------文学城转----------写的有点意思,哈哈:D:D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98958.html



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时,我一直都严格遵循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相信学
习能改变命运,鄙视那些家里有点钱的纨绔子弟。而且绝不势利,只要是艰苦奋斗类型
的,不论出身多低,都能成为朋友,而且现在回头想想我的关系近的朋友里绝大多数也
都是这类人,有农家儿女,也有宿舍管理员,城市里街头小贩的儿女(说是儿女,基本
都是男的)。我直到现在都记得一个初中政治老师的话:根据你们现在的学习成绩,将
来会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现在觉得这句话真是太他妈有道理了,因为和真相正好
他妈的相反。
:D
现在这些朋友都不同程度的感觉到梦想受到了打压,他们有的被迫接着读博,有的月薪
3000工作,有的闲置在家,最悲剧的是一个当初拼了三年考上了清华研究生的,然后梦
想着以此为跳板去斯坦福读博然后回清华任教,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去卖软件了。而且他
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但没女朋友,而且恋爱次数为0,或者有一个非常难看的女朋友。再
对比那些家境好的(成绩大多较差),他们大多已经买车,在福利好的单位上班,我高
中同桌更是已经谈过6,7个对象了,个个漂亮。
:D

当初那些老师不是故意给我们设套,而仅仅是我们的成绩直接和他们的奖金挂钩而已。
而且这些臭老九们大多闷在象牙塔里,根本就没真正接触过社会,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的
是什么,也不知道家庭背景在社会上的所占权重。不少人可能真的认为你好好算加速度,
认识下牛顿,就能改变命运了。不过如果真的能在学术上去的瞩目成就的那就当我没说,
可这要付出多少牺牲自不必说,而且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大多工作岗位也并不需要多么
高深的知识,而是如何与人相处更重要,包括一个人的见识。这恰恰是穷人家庭带给你
不了的,穷人父母只能告诉你好好学习,别无其它。

高中时我暗恋上一个优秀,成绩好,又才貌双全的女生。当时严格遵循老师教导的我,
认为想要被她看上,必须学习上超过她,于是便暗自下劲。可结果令我大跌眼镜,想必
大家都猜到了,她和一个家境好,学习差,有点痞,但是爱体育活动的那种男生搞了对
象。当时我还百思不得其解,但也没往深里想,因为那时毕竟主业还是高考。

大学时又重演了相似一幕,班里最优秀的两个女生,一个傍了个北京人,另一个的男朋
友虽不是北京人,但家里有背景(从他高三来北京读书并参加北京高考就一目了然了)
。这两个男的的共同特点是:家境不错,人懒,玩游戏抽烟,成绩挫,但是爱社交爱玩
,爱体育活动。

这几个人简直就是学生时代老师树立的反面典型啊,也就是那种被臭老九们预言毕业即
流落街头的主。可是现在人不仅没有按那些老师的预言活着,反而靠家人买了房,车,
进了好单位,娇妻美妾搞起了。
:D也许正是这样的人才懂得怎么泡妞吧,也有条件玩浪漫
,而且自身身价也放在那里,对于那两个来自小地方,但是才貌都比较出众(相对我的
其他同学)来说,这样做算是最佳出路了。不错你可以说人家靠家人没本事,可那又能
怎么样呢?人家不仅占据着物质上的优等资源,女人上也是,将来人家的后代会在前人
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虽说屌丝也有可能逆袭,可就算成功了也得四五十岁了吧,娶妻生
子是什么时候?那时候您也就只能找小三了。二十多岁时你有什么?人家凭什么跟你?

其实穷人子弟的性格缺点很明显:敏感,脸皮薄,人际关系不佳,想一步登天,眼高手
低,目光短浅,不懂和异性相处,斤斤计较,这也阻碍了他们能有所作为(毕竟像刘邦
那种屌丝逆袭的概率太低了)。所以说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优秀女生之所
以优秀,还是不得不佩服她们的眼光的,能果断排除那些老师们的狗屁言论,尤其在当
今这个屌丝越来越难翻身的年代。
我这篇文章也不是鼓吹读书无用,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就从我接触到的人来看,真正在美国不管是找到好工作,还是学术搞的好的,都还是家
里有些底子的(当然未必是大富大贵,但也至少是中上),这样的人毕竟有家里的后盾
,心态好,也能踏实做事,没那么急功近利,反而和人容易处好关系。那些货真价实的
真屌丝出头的还真不多。我研究生时就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屌丝phd,心态那叫一个渣啊
,后来觉得这种负面情绪实在不好就断交了。




那些家境不错的,有些在国内上初高中时并没好好学习,大学也就上了个二本,但有条
件出国,出了国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找到了大公司的工作。你能说人家IQ不高吗?人
家只是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后才去做而已。所以啊,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的。

真的一穷二白的屌丝,像我文中说的那种出身的,能上个像样的大学就不错了,能来美
国还能年薪十几万的,少之又少啊。如果真能做到这些的屌丝,那他也许本就不应属于
屌丝行列。

是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关键是最后一句
 
---我高中同桌更是已经谈过6,7个对象了,个个漂亮。 ---哈哈:D:D
 
总结的很有道理!

但是,穷人的孩子如果不多读点死书,就更没有出路了。
相比爱玩爱社交,爱体育,抽烟玩游戏。。。 读死书的投入成本要低廉得多。
而且国内一味推崇学习成绩的教育制度,也让无法拼爹妈的穷学生拥有了一个可以拼的资本。
 
自古至今,贫寒子弟上升途径主要通过战功,读书(科举),从而改变自身及家庭命运

而现在几乎所有途径受阻,凭借自身努力几乎不能改变命运,因此会积累社会怨气,到时候一定会集中爆发。

辛亥革命前也是类似情况,风雨欲来
 
不管在哪里
成功是属于永不抱怨、脚踏实地地努力的人。这类人在任何环境都能利用已有的条件给自己铺路。
读了书,不代表就有工作机会给你。
没有人际关系,也不代表不能成功。
如果是金子的话,在哪里都会发光。
 
陆建德、罗志田、沈渭滨等:辛亥革命前的中国2010年11月09日 18:24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作者:陆建德 罗志田 沈渭滨字号:T|T2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尽管因为名额有限,科举考试中实际考上的并不多,但是制度的开放,给人们一种希望、一种鼓励。而且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是一种低投入的教育,一本参考书可以用几十年,只要不是所谓赤贫,一般人也还可以负担。加上大家族、公田等地方体制的支持,对贫寒子弟来说,上升性社会变动的希望,多少是存在的。

这种情况,到废科举之前的几年已发生一些变化。废科举只是最后的一步,废之前还有一个改科考。例如以前要小楷写得好,后来不那么注重了。重要的是科考的内容改了,以前考四书,后来考新学、考算学。又如把经学放到后面较次要的场次,把史学提到前面更重要的场次,这让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当然很满意,但是对于当年那些考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这类改变,对读书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住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那么继续练毛笔字,继续念原来的书,最后到了考场才发现都不一样了,连考试参考书也变了,就什么都来不及了。这就改变了考试的公平性。以前每个人可以预期自己在考试中有怎样的表现,就能进入某一级优秀的行列,但是废科举之前的改科考,已经把上升性社会变动的途径部分修改了。

科举制的废除,当然是更彻底的变革。在那之后,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所谓的“士”就没有来源了。以后的读书人,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而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之外,还有年龄的限制。以前百岁也能做童生,并且被看作是天下盛世的一个盛举。新学堂基本上三十岁以上就进不来了,再后来是二十五岁、二十岁,年龄逐步往下降。习惯了新体制的今人,不易领会年龄限制带来的影响——一个人若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各种条件未能进入新的教育体制,他一生也就基本没有机会走读书上进之路了!对当年所有怀揣“中国梦”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人生阻隔。

除年龄外,废科举兴学堂之后,通过读书改变身份的上升性社会变动,还产生了两个根本的变化:一个是贫富的决定性增强,另一个是资源日益集中在城市,乡村慢慢衰落。以前念书的人主要都住在乡村,没有多少人需要到城里去为考试而复习。后来学校集中在城里,还要有钱的人才念得起。这样,对于乡下的穷人,这条路基本就已封闭了。然而中国人口中数量最大的,恰是这一群体。

年龄的限制、城乡的差别和贫富的差距,导致读书人群向着特定的方向转变。士没有了,产生了很多知识分子,以及我比较关注的边缘知识分子。不少年轻人,读过一些书,又无法继续其教育,不能整天呆在乡村的家里,在城里又找不到工作,还看到国家民族在世界竞争中的不如意,心情非常不好。眼看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都不明朗,很多这样的人最后就寄希望于革命。他们从想革命、说革命到领导广大没读过书的人民干革命,最后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维新变法,我们过去大半把它看作思潮、时潮和政潮,但就社会一面而言,它实际上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员和招聚。这种动员和招聚以思想为播染,使读书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脱出了旧轨,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后,是这些人自成一类,成为一种过去所没有的社会力量,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激亢而且不息的思想震荡。

杨国强:梁启超1912年秋天回国,其时由武昌起义而搅动天下的那一段历史刚刚过去。在他到京之后的第一次演说中,开口起讲和深致感慨的,是“鄙人去国十五年”,回来看到“国中所经变迁,殆视百五十年为尤剧”,无论物质的方面精神的方面,“以昔况今,皆如隔世”。时当革命推翻帝制之日,他总括十五年而总论之,显然是把十五年里的变化同眼前之鼎革连成了一种因果。

张謇后来追论“晚清朝政之乱”,以说明“致此革命者,非他人为之也”。其间举为大端的,是“戊戌仇帝,仇小臣,卒仇清议;庚子杀大臣,杀外人,卒杀无辜之民”。他是身历其境的过来人,说的都是阅历所得。我想,以梁启超说的十五年为时段来为辛亥革命说前史,则维新变法和志田教授所举的义和团都不能不进入视野。而革命的历史也因之而由片断变成了真正能够理解的一个过程。

维新变法,我们过去大半把它看作思潮、时潮和政潮,但就社会一面而言,它实际上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员和招聚。这种动员和招聚以思想为播染,使读书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脱出了旧轨,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比如章太炎当日正在诂经精舍里读书做学问,因被动员招聚而入时务报社,就此卷入时潮并且越走越远。与之相类似的翰林蔡元培、举人吴稚晖等等,都是这样为思想所招聚而大变趋向,也都是这样一旦被动员出来之后就回不到旧轨之中去了。

而后,是这些人自成一类,成为一种过去所没有的社会力量,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激亢而且不息的思想震荡。两者都在戊戌变法之后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并累积其急切和激昂,对后来的辛亥革命来说,既是直接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影响。在十五年里,导引了后来的变迁。

另一个变化在于朝廷扑杀戊戌变法,同时扑杀了旧邦新造的种种主张,遂使洋务新政以来的中西交争和新旧交争变成庙堂上守旧一派的一边倒。由于守旧的一边倒,才能够造成后来怪力乱神之能够源源进入庙堂而四布于华北的朝野之间。

由此引起了庚子事变,以及八国联军入北京和西太后的仓皇西狩,之后,是朝局全变。彼时的一个京官曾举戊戌与庚子之间的嬗蜕,说是“戊戌后所杀者,除杨侍御外,皆南人也,今皆北人。戊戌皆汉人,今除天水尚书外,皆旗人也。戊戌皆少年新进,今则皆老成旧辅,反手复手,顷刻间耳”。其结果就是庙堂内的守旧一派又被全部扑杀。遂使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无人敢以守旧自命”。

其实新旧交争之日,双方都在互相约束之中,从而每一方都不能没有一个限度。因此由守旧开始的庚子事变以守旧的崩溃和摧折为了局,同时造成的,则是用东西洋学理来改造中国的单面独进和脱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至有四千年史扫荡之语。惟告以英、德、法、美之制度;拿破仑、华盛顿所制造,卢梭、边沁、孟德斯鸠之论说,而日本之所模仿,伊藤、青木诸人访求而后得也,则心悦诚服,以为当行”。

这个过程与中国人在“四邻竞集而迫拶”下的“情状自不能无所变迁”相交缠,但由此形成的以骛新为强势,则又因其单面独进而很容易演化为一厢情愿的激越、盲目、急迫而且漫无边际。然后才有晚清最后十年也就是二十世纪最初十年“殆视百五十年为尤剧”的种种变化。这种变化使传统中国的思想结构解体,也使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解体。辛亥年的革命继之而起,遂成了一场成功太过简捷的革命。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nhaigeming2/detail_2010_11/09/3052534_2.shtml
 
中小学老师可不是臭老九,更不傻。 班上同学谁家有后台,关系硬的都门清。但联系还是以私下为主。 明面上就是跟这些家的孩子安排个好座位,或者在家里补习一下。 在学校里,校长,老师都是还是要装的人模人样的, 台上鼓励一下这些还没有社会经历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实背地里早就互相巴结利用了。 小到解决一下煤气,火车票之类的, 大到子女安排工作之类的。

大学老师就不用装了,学生都明白社会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就直接谈“买卖” 了,呵呵!~~
 
不读书考大学你去跟人拼爹去?
至少考完大学我能出来到加拿大
 
完了是指他写的故事完了?这不是刚刚开个头就结束了。
 
懂行的请说一下, 主任医师是个很差的职务吗?

=====
近期参加校友的一个活动,得知一位熟知的校友离去的消息,非常感叹。
这位校友2001年辞去复旦大学讲师职务,自费赴美国留学,2008年获得Ph.D 后,作了
一年多薄厚,2009年于妻子离婚后,义无反顾的海归。前妻留在美国。
这位校友回国后先后干了四个单位。
第一:厦门大学讲师
第二: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三: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主任医师
第四;广东省湛江市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四个单位均不理想,他觉得愧对前妻,愧对亲人,愧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自杀。
人生苦短,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无论生活在哪儿,活出人生的精彩。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edicalCareer/31515719.html
 
自古至今,贫寒子弟上升途径主要通过战功,读书(科举),从而改变自身及家庭命运

而现在几乎所有途径受阻,凭借自身努力几乎不能改变命运,因此会积累社会怨气,到时候一定会集中爆发。

辛亥革命前也是类似情况,风雨欲来
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

个人希望祖国能平缓地演变成现代民主国家。但TG如果一味硬压,尤其是最底层,比如农民大学生,那局势真是不好说。
 
那个自杀的主任医师会不会是对自己的期待太高所以抑郁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找到好看的妹子
主贴里那个楼主就是以妹子的好看程度判断成功与否的说
 
-------

其实穷人子弟的性格缺点很明显:敏感,脸皮薄,人际关系不佳,想一步登天,眼高手

低,目光短浅,不懂和异性相处,斤斤计较,这也阻碍了他们能有所作为(毕竟像刘邦

那种屌丝逆袭的概率太低了)。所以说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太精确了. 以前有一草根阶层男孩子追我, 开始我还曾被他的外形吸引过, 相处之后才发现太多的问题, 也不是谁对谁错, 就是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都太不同了. 还是老话说得好 "人以群聚, 物以类分", "门当户对" 才行.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还可以靠自己努力读书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但80后90后似乎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