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 戒尘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沈家楨居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44.htm 南怀瑾: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JinGangIndex.html 劝学网小雅: http://www.quanxue.cn/QT_XiaoYa/JinGangIndex.html
  2. 戒尘

    仁者寿

    末学感恩各位菩萨对师父上人的关注。 特节选部分老法师墨宝, 以供养大众, 大家同沾法喜, 共沐佛恩。 顶礼师父上人! 部分照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1da77f01013ccz.html 墨宝: 六和念佛堂 住如來家修六和敬 一者見和同解 二者戒和同修 三者身和同住 四者口和無諍 五者意和同悅 六者利和同均 釋淨空敬書 墨宝: 言色常和 洒心易行 墨宝: 印順仁者受持 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 釋淨空敬贈 墨宝...
  3. 戒尘

    (转)佛教大德們眼中的淨空法師

    佛教大德們眼中的淨空老法師,更正某些人的無知!(緣起悟空) 淨空法師贊 卓哉法師,法化廣博。力弘淨宗,不捨儒老。 復興絕學,遠矚高瞻。深入顯出,簡單明了。 每使聞者,如沐春風。儀容慈和,循循教導。 真學真干,信願行三,往生無數,誠敬是寶。 流水不斷,高山巍巍。群生仰視,敬聽言教。 頂禮淨空老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 仁禪法師:...
  4. 戒尘

    印光大师开示: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   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5. 戒尘

    “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

    省庵大师: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 《劝 发菩提心文》:“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 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 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注:...
  6. 戒尘

    苦海无涯, 回头是岸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 , 阿弥陀佛。 各位渔友, 你们尽兴之余, 可曾想到鱼儿的痛苦? 苦海无涯, 回头是岸。 转一些故事, 尚有善根的渔友读之。 (一)捉鱼高手离奇车祸遭毁容 我的一个堂弟,今年42岁,家在鲁西南,务农,从小就是捉鱼的高手,无论是摸鱼、钓鱼、叉鱼,都很厉害。和别人一起去捉鱼,他一定比别人捉得多。在我的记忆中,他家中几乎从来没有断过吃鱼。很多人很羡慕他。 前年回老家,住在哥哥家。嫂子讲这位堂弟出了车祸,差点送命。...
  7. 戒尘

    国学文化的十二道精髓(转发)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8. 戒尘

    顶礼

    (转自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5/03/16/351441.html)   海城道源寺,是国内一所戒律严明的尼众寺院。该寺院僧人全部为女性,僧团依止辽宁海城大悲寺修行,与大悲寺同为禅宗沩仰宗法脉。   据报道,海城道源寺与海城大悲寺一样,全体僧人持不捉金钱戒,僧人依照佛陀戒律终身不摸钱,不储蓄。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要外出“行脚”半个月左右,行脚途中托钵,只乞食物,不乞金钱。   道源寺僧团从2000年起开始行二时头陀,行脚乞食,至今已有15年历史。目前,道源寺僧团已经走过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9. 戒尘

    往生咒

    往生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四甘露咒、往生淨土神咒、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是佛教淨土宗的重要咒語。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顧名思義,此咒包含兩種功效:「拔一切業障根本」與「得生淨土」。淨土宗認為,誦持此咒能拔除一切業障。誦持此咒者,阿彌陀佛會在其頭上護持,使他離苦得樂,並在其命終之時,接引其入西方淨土。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另一重要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即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
  10. 戒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白話解(黄念祖)

    阿弥陀佛! 顶礼各位大德同修。 始从今日, 末学将一一贴出黄念祖大德著的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大家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11. 戒尘

    如何正确理解“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净空法师答: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面讲的很多,佛法决定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在 家学佛,在过去没有不遵守《十善业道》的;换句话说,在家学佛的同修都能落实《十善业道》。出家学佛的,都能够落实三皈、五戒跟《沙弥律仪》,肯定都能够 落实,都能做到。所以第一个是德行。我们今天非常普遍,在国内、在国外我们看得太多,在家同学做不到十善业,出家同学,三皈、五戒跟《沙弥律仪》做不到, 佛教还会有前途吗?所以真正好的佛弟子,我们天天要回向、天天要祈求,希望佛菩萨再来救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能把佛教兴旺起来,建立起...
  12. 戒尘

    上印下光法师法语/开示

    誓死專一 「至谓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 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 向地獄鐵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肌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
  13. 戒尘

    印光法师为《了凡四训》作的序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 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作 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於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
  14. 戒尘

    虛雲老和尚開示念佛:老實念佛 念念不忘

      壬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講於印光大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   今天是印光老法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這裏聚集一堂,飲水思源,追念師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師是法身父母,紀念師父,便是對 法身父母的孝思;較之世間小孝,更有意義。回憶我第一次與印光老法師相見,是光緒二十年在普陀山。那時是化聞和尚請他在前寺講《阿彌陀經》。   自從講完了經,他便在牆壁閱藏,二十余年,從未離開一步;只是閉戶潛修;所以他了解教義極深。他雖深通教義,卻以一句「阿彌陀佛」為日常行持,絕不覺得自己深通經教,便輕視念佛法門。佛所說法,無一法不是療治眾生的病苦。...
  15. 戒尘

    顶礼

    顶礼上师三宝。 顶礼各位善知识。 顶礼各位同参道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