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国人应告别秋裤 令人纠结的“国粹”

ilaugh

我笑
VIP
注册
2011-08-08
消息
607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文章来源: 网易

英语中对应“秋裤”的词汇,相当于“棉毛裤”的直译,说明类似的防寒物,大约有还是有的。但据我所知,美国人,除了老人或北部高寒地带(如阿拉斯加)的人,一般是不穿秋裤的。伦敦的冬天,阴冷是出了名的,但绅士淑女们宁可在寒风中“得瑟”得瑟瑟发抖,也想不起来穿秋裤。

刘柠 东亚问题学者

没有哪件“国粹”比秋裤更令国人纠结的了。

在北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北方冬天,或潮湿阴冷、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江南腊月,穿(秋裤),还是不穿,的确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中国问题。因此,姑且称之为“国粹”(此“粹”作“纯粹”解)。

秋裤,亦称棉毛裤,是一种御寒的衬裤,套在内裤与外裤之间。以北方的节气而论,一般立秋之后,寒露之前便要穿上它了。至迟到立冬,如果再不穿的话,按老理,基本就属于“作死”了。不仅如此,笔者小时候,冬天棉毛裤是要穿两条的。甚至仍嫌不够,外面还要再套上一条毛线编织的毛裤才算保险。

不穿会怎样?那就难说了,照民间的说法,任何后果都是可能的:轻则伤风、感冒、发烧,重则关节炎、肾虚、不育症,横竖没好果子吃。因为,天儿冷穿秋裤这事,与其说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说法;与其说是常识,毋宁说是某种迷信;与其说是劝诫,更近乎道德强制,类似于禁忌,这颇有点像民间关于产妇坐月子的说法。

既然只是一种说法、迷信或禁忌,那么多数人出于对不可知的“代价”的恐惧,一般选择风险最小的姿势——信从了事。毕竟,那些轻则坐下病根,重则血光之灾的说法,虽说未必靠谱,一定会兑现,可在现实生活中,没一样不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作为个人来说,实在“伤不起”。

说到底,这是“文化”。正如绝大多数文化现象都无法实证(证伪),也无需证实(证伪)一样,秋裤既然是一种文化,便应该以对待文化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以对待科学的态度。况且,真要是以对待科学的态度“较真”的话,穿秋裤的道理还真未必站得住脚。

秋裤既然是御寒之物,那么它在北半球同纬度(或纬度更高)的国家,其普及程度如何呢?首先,英语中对应“秋裤”的词汇,相当于“棉毛裤”的直译,《汉英词典》(外研社,修订版)的解释是“cotton trousers(worn as underwear)”。说明类似的防寒物,大约有还是有的。但据我所知,美国人,除了老人或北部高寒地带(如阿拉斯加)的人,一般是不穿秋裤的。伦敦的冬天,阴冷是出了名的,但绅士淑女们宁可在寒风中“得瑟”得瑟瑟发抖,也想不起来穿秋裤。

日文中,相当于“秋裤”的词汇是“patchi”,然而这个词却是从朝鲜语中“舶来”的,至少说明秋裤不是东洋的“国粹”,而日本人一般也是不穿这种裤子的,除了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即使在冬天,学生们多穿短裤和短裙。北海道深雪没膝,美女OL们或许会穿羊绒大衣和皮靴,可下半身却仍着裙装。笔者留心过这个现象,的确不是为了“美丽冻人”,而是习惯使然。近年来,特别是“3·11”巨震后,由于节能需要,职场和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调低,厂商才开发出一种特殊材料的保暖裤,但也就是类似于女性连裤袜的样式,薄而紧身,穿在身上完全不至影响体形和心情。

美、欧、日是公认的发达社会,从来未听说过因为秋裤而引发流感等问题。而其中,在该问题上“走得最远”、大冬天宁可让孩子穿短裤的日本,则是世界第一的长寿国(众所周知,在中国,孩子更是被“呵护”的对象,是断不可能被如此“关怀”的)。这种状况充分说明,秋裤作为一种“文化”,基本上是“中国特色”文化,未必关乎科学。准确地说,只是凝聚了某种民间智慧的“民俗”而已,大可不必过于认真。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发达国家基础条件好,各种设施完备,很大程度上帮助人抵御了自然的寒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日本为例,即使在暴风雪的寒冬之日,人只需从家里走到车站,从车站再步行到职场,并无需长时间暴露于大自然的严酷之下。车站、电车、职场、学校、商店,只要是人停留之所,一般来说都相当温暖,使人无需从“文化”上应对御寒——这恐怕是与中国国情最大的不同之处。

试想,一个居住在二线城市中暖气设备难尽人意的平房住宅里的人,每天须早起并步行很长时间到公交车站,然后排队等车;然后在拥挤的、完全没有空调设备的公交车上像沙丁鱼似的挤上个把个钟头,好容易到了目的地下车,再步行到职场;如果是一名蓝领的话,到了单位后,还需要在取暖设施同样不完备的恶劣劳动条件下练上8个小时;好不容易挨到了下班时间,再把上述路径倒着走一遍;翌日如法炮制,周而复始……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秋裤文化肯定是如假包换的“硬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特别寒冷的童年记忆的原因之一。我相信,如果调查一下气候资料的话,“全球变暖”的趋势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著,不过是长时间暴露于自然之下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放大了人内心的寒冷感觉罢了。

如细加考察可以发现,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秋裤的纠结,根子并不在秋裤本身,而在于国人“时尚”感的变化——都是“时尚”惹得祸。倒退30年,要么还没“时尚”这个词,要么这个词与中国人无关的时代,人人平等,大家都穿秋裤(甚至两条,甚至毛裤),基本上没有秋裤的矛盾。而一旦“时尚”意识觉醒之后,关于异国都市生活方面的信息大量涌入,穿着特别“省布”的俊男靓女成了时尚符号(Trend Mark),土鳖男女臃肿窝囊的行头便成了时尚的敌人,首当其冲者,便是秋裤。同时,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基础条件迅速改善,客观上也为褪掉一条秋裤提供了条件。

中国新兴都市白领阶层对秋裤的痛恨,堪比正常男性对太监或新中国女性对解放前的小脚女人。北京有位著名的时尚界领袖,是N本时尚大刊的女出版人,据我所知,她招聘编辑的首要条件,就是不穿秋裤。她不止一次在正式的公共场合公开放言,称时尚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对秋裤说“No”,堪称“反秋裤原教旨主义”的“教母”。明眼人会明白,所谓中国“时尚”,全无根基,基本上靠兜售舶来的物质品牌和一部分自以为很富于时尚感的本土装逼人士的(所谓“先时尚起来”的一群)pose来维系发展,就时尚的本质而言,完全可以说是伪时尚,甚至反时尚的。但越是这样的“时尚从业者”,反秋裤文化越彻底,姿态越决绝。在他们的眼里,秋裤的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是大是大非:秋裤=反时尚=Loser。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本土标准一旦确立,其热闹可想而知。随便翻一本国中时尚刊物,不难发现对秋裤的讨伐。而且,在时尚的真问题永远无法触碰的情况下,反秋裤的选题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做到全球彻底变暖,秋裤文化彻底从华夏大地上绝迹。

自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夜,放洋东瀛的我,把母亲为我准备的崭新的、尚未穿过的四五条秋裤,统统扔进了相邻公寓的分类垃圾处理场的“可燃物”垃圾桶中(之所以选择到相邻公寓,是怕处理垃圾的日本大爷知道是我扔的,现在想来其实过虑了,大爷未必清楚秋裤的原产地)之后,我的内心一下子清爽了许多。从那以后,我再没穿过一条秋裤。乃至长年以来,我早已不知道京城什么地方能买到秋裤。

在秋裤文化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记得外企白领时代,我到哈尔滨出差。正值春节前夕,是北国最冷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会去松花江畔的公园里看冰雕——完全是一次计划外的行动。我照例是西装外面一件呢子大衣的行头,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看了所有的冰雕,历时40分钟。我的鬼子同事,也跟我一样的打扮,缩头缩脑的,看得比我还High。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啃一串绝对比煤球还硬的山楂糖葫芦,一边欣赏一位本地糙汉的裸身表演。那汉浑身肌肉,只穿一条三角泳裤,肩膀上随意地搭条白毛巾,微笑着跟游人合影留念。作为北京人,头一次见识这生猛场面,我很吃惊,暗自对自己羊绒西装外加长大衣的行头感到羞耻……

扯远了,赶紧拉回。笔者自身的切身体验表明,不穿秋裤着实没啥大不了,绝对死不了人,秋裤“文化”所暗示的种种代价,其实多半是虚的。但对这事,我主张就事论事,不宜做扩大解释,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选择,尤其切忌跟本土时尚界挂钩,意识形态化。换句话说,你要是真觉得冷,且打小就穿惯了秋裤,没它过不了冬的话,就没必要生扛。毕竟,时尚作为一种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扎根、生长的过程,其真的生命与价值并不、也不应该取决于个体的肉体牺牲,当然更不取决于任何“时尚领袖”的吆喝和时尚杂志的选题。

链接>> 多名女子因严冬只穿打底裤配雪地靴患病

昨天上午,南京后宰门附近一根水管因天气寒冷而爆裂,水管里漏出的水一夜间变成几根冰凌。徐福庚 范晓林 摄

昨天是大年初三,南京一些大医院的门诊陆续开放。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今年春节假期过半,往年一些常见的“节日病”却没怎么看到。不过今年年前一场降雪之后,气温持续冰冻,南京最低温度跌破-7℃。严寒天气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导致“冻”出来的毛病倒是不少,医院急诊这几天感冒发烧的病人就没断过,而呼吸衰竭、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冻出皮肤病来的病人也比往年春节要多。

“老慢支”患者难熬严寒

目前鼓楼医院呼吸科病区还住着16位呼吸衰竭的病人,而其中有4位因病情危重,已经转入ICU重症监护室。这4名患者年龄都在75岁以上,年龄最大的89岁。

重症监护室的值班护士长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每天都有1到2个病人转入ICU,由于病人较多,病情危重,ICU值班的医护人员比平时还要多。而病人数量猛增和天气有很大关系,寒冬对于一些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来说,本来是一道难过的坎;同时节假日期间亲友之间走动较多,容易交叉感染,“老慢支”患者一旦感冒,除了加重原有慢性疾病的病情以外,还可能引发肺炎,引起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打底裤+雪地靴,冻出大片红斑

记者昨日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了解到,节日这几天,医院每天都要接诊多例寒冷性脂膜炎患者,为清一色的年轻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大腿外侧或臀部等处皮肤发红,出现红色斑块,触摸较硬,遇到寒冷局部疼痛,遇热则奇痒无比,患者非常难受,严重者可引起溃破。

中大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飞教授特别提醒说,寒冷性脂膜炎是指位于人体皮下组织脂肪层中的脂膜,在气候寒冷时受到冷刺激,引起脂肪层的血管收缩,使脂肪组织细胞缺血受损,发生变性、坏死而造成脂膜的炎症。冬天,年轻女性流行“打底裤”配雪地靴。但其实“打底裤”很薄,并不能抵御严寒;而且紧紧包裹腿部,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血液血流变缓。爱美女性冬季尤其需要保暖,不能为了美吃得少,穿得也少。

天气寒冷诱发消化道出血

另外,饮食不调加上天气寒冷,消化道疾病也很多。大年初一,鼓楼医院就收治了一名50多岁急性胰腺炎的男性患者。据病人描述,除夕夜亲人团聚,初一大早就感觉胃痛,过了中午越来越剧烈,送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发作。而一名40多岁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本来就有酒精性肝硬化,过年期间又多喝了几杯,结果当晚就被送到医院。

专家提醒,过节饮食要有节制,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吃得过饱,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可能有生命危险。

此外,天气寒冷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高发期,老年人,有消化道溃疡、胃肠疾病的患者,也是消化道疾病出血的高发人群。建议本来就有胃病的人,更要注意保暖。
 
此"学者"吃饱撑的.穿个秋裤也上纲上线,凭什么"国人应告别秋裤"还另人纠结呢!:flamin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