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新兴经济体蔓延将造成问题

ilaugh

我笑
VIP
注册
2011-08-08
消息
607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2012-01-26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文章说,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经济体蔓延,这将造成很多问题。

图片:《经济学人》封面照(网络资料)
1月21号出版的英文版《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标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新兴世界一种新商业模式的蔓延将造成更多问题》。

文章说,过去15年,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一种混合模式的企业正在崛起,他们由政府支持但却像私有跨国企业一样运作。国家资本主义不是什么新概念,东印度公司就属于这种形式。

90年代,人们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的政府会关闭国营企业或者将其私有化,但目前,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模式在一些新兴经济体中已经强势复苏,国企占据了主要产业和主要的市场。

例如,国企占了中国上市企业市值的80%,俄罗斯为62%;中国移动有6亿用户;在新兴经济体,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获得了2003年到2010年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

文章说,随着西方经济的萧条和新兴市场的繁荣,中国人不再认为国有企业是通往自由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而认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国人认为自己重新设计了资本主义并且让其更好的运行,而包括巴西和南非在内,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也开始认同这种模式。

美国印第安纳州博尔大学经济学教授郑竹园对此评论说:“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比如西欧这些国家,每个都负债累累。这就证明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真正把经济给弄好。所以才有债务的危机。至少在中国也好,它的经济还相对稳定。但是到现在为止,在我看来世界上还没有办法找出一个只有利没有弊的模式来。利弊之间哪样大?哪样小? 至少现在来讲比如说政府控制一切,效果方面是贪污腐化。当权派是以权谋私。这是它基本的特点也是基本的缺点。但是它行政效率很高。它决定的事情就上下去做。”

《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说,国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90年代俄罗斯在叶利钦统治下的疯狂私有化,给很多新兴经济体敲响了警钟,也让他们相信,除了提供像道路桥梁这样的硬性基础设施,政府还可以通过组建旗舰性企业这样的软性基础设施,来缓解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带来的压力。

新加坡的李光耀政府就是这个思想最早的实践者,他准许外国企业进入新加坡,也执行西方的管理理念,不过,新加坡政府同时拥有大量企业。现在实行这个模式的领军国家是中国。中国的国有建筑公司在世界各地赢得合约,最好的国有企业都把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在国外上市或者兼并外国公司获取所需的技术。

谈到中国的大型国企,现在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程晓农表示:“中国经济现在占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不管它上市还是不上市,对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能力都已经是相当强了。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这些大型国企给它提供税收等等。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谓抓住大型国有企业,以这些企业为政府的支柱,在经济上维持政府经济的实际影响力,这点毫不奇怪。因为中国政府尽管它天天在讲市场化等等,其实它从来都不真相信市场化,也不相信自由竞争。从来也不反对垄断。当然它是不允许私营企业垄断的。它一定要让国营企业垄断。当然垄断首先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就是价格的暴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些大型国企在整个经济当中吸收的就业有限,但它吸纳的金融资源却占了整个国家金融资源的大部分。而且内部腐败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大型国企实际上对整个经济的正常发展构成了相当程度上的有害作用。”

文章说,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存在很多缺点。当政府支持一些企业的时候,其他企业必然受到冷落;这种模式也不稳定。国家资本主义最终都会让有关系的内部人而不是有能力的外部人得益。例如,在中国,获益的就是有高学历的太子党。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缺陷往往多年以后才会暴露,这可能引发很多问题。

文章警告在新兴经济体投资的人要小心,因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政府非常多变,他们很少关注小股东的利益;另外一些人可能发现他们在新兴市场的子公司正和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竞争;还有一个危险是这种模式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当一些企业明里或暗里享受政府的袒护时,贸易就很难实现公平。

《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说,国家资本主义弊大于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世界贸易的利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应该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控股,将其转给私人投资者。如果这些公司像他们吹得那么好的话,就应该不再需要政府的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