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4-11
- 消息
- 69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2003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三,最小的二十四。做为最早出生于七
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
“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
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
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森林之王》中的希雷欧,唱过
“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
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
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
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
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
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
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
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
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
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
的报告。)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
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
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
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
印象最深。
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
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
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
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电视剧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台:
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
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
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
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
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
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
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
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
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
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
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
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
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
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
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
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
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
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候的衣服
吃的玩的说了,咱来说说小时候的服装,咱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服装方面的要求,老妈给
什么穿什么,完全剥夺服装上的shopping权。嘿嘿,我好像到了高中才自作主张买了一
条牛仔裤,倍儿土,现在打死也不穿了的。
海军装:
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女孩子白衣篮裙,男孩子就是白衣篮裤,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
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每次被
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
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
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咱也得忍着。
马海毛: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毛衣材料,大家都记得妈妈们边看电视边运指如飞地织毛衣吧?还
跟隔壁小明的妈妈讨论毛衣的针法以及家常里短,现在还真是没看见这种场景了大街小
巷满地跑的都是毛绒绒的小朋友。
蝙蝠衫:
那是那个时代很拽的时装,常常在理发店或者门市部的门口上看见若干个穿着这种衣服
的脸蛋上两团红扑扑的腮红的明星照,所以,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
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溜到座位上。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我就是穿着
一件爸爸从上海带回来的浅绿色的蝙蝠衫去的,好不风光,嘿嘿。顺便提一句,你们记
得有一种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么?大小为巴掌大小,封面上一律都印着一个脸蛋又圆又大
象个大苹果的美女,旁边一律是鲜花。本子的里面隔几页就又有一张这样的画。这是题
外话了。
罗卜裤:
兴起于我们初中时代,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宽下窄的一种裤
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拽,裤腿一律的收紧,很帅的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
走来走去,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抛砖引玉,大家还想得起什么?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
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
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
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
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
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
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
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
toshiba,toshiba,现代的“都死吧”
万家乐,乐万家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呵呵,本人现在联想公司
好象有一个饮料的广告这样的:一群人身着运动装跑出来,嘴里嚷嚷:“奥林世界的饮
料,饮料世界是奥林”
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
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手,在
招手,我只记得从7开始的,呵呵。
小芳第一次约会就选用“爱丽丝”全套化妆品。
(一女子卖弄一番,走前到镜子前闭了只眼)
“嘘,爱丽丝”(P,眼泪水。呵呵,这是我们班同学加的)
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今年20,明年18“
还有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的电视机广告。
“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
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了。啥牌子的,双鸥牌的。
好像还是山西话。
还记得这一个吗?-----手拿拂尘的太上老君对着一扇门挥了一下,门开,一团烟雾中
本应出现的炼丹炉变成了一台现代化的机器。老君大惊,忙问“此乃和物?”画外音;
F110柴油机!
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还记得上小学时风靡我们班的广告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
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每天下课后就有一大帮同学玩着来福灵和害虫
的游戏。
还有一则很经典的广告相信很多四川的朋友都有印象,是一则讲酒的。当然还是用四川
话说的。我还记得说的是“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曲洲酒好没法说,不喝
恩是睡不着。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倒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恩要和我喝一坛,
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呵呵忘词了)嫦娥逮倒不放手干脆下凡不要走哦
哈哈记住一定得用四川话读才有味道哦。当然,上中学时川台的养猪广告泛滥成灾,相
信大家对什么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之类更是记忆犹新了。
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杨振华851
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场景一:一老头心脏病发作要倒,有人拿瓶油给他嗅一嗅就好,叫什么速效救心油。小
时侯经常给人模仿这个广告,现在已经记不得词了。
场景二: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
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不知道有
没有香港人看过这个广告。
一个密探提着一个考克箱在日落时分来到桥头与人接头。
那接头男子神秘万分的问:“带了吗?”
密探点头“带来了”。潇洒的打开随身携带的考克箱。--(晕)拿出的竟然是佳宝九制
陈皮。
天降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
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没关系,我用小白兔高级儿童牙膏来对付它!(一顿捣鼓,嘴
边涌出泡沫一大堆,再举镜)牙细菌溜走了!(萝卜给三两口吃光,然后小白兔举叶子示
人)@#$%^%^^&*$##后面的记不清了!
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嘿,大家好,我是陈真,这是我的好朋友陆大安,我们都用“爱德牌”电饭锅”(需
用广东普通话)
一女在洗卡其布的确凉,一男的乘木排漂下来,木排上放一洗衣机,“秀兰,看我给你
把啥买回来了.....双鸥牌洗衣机(女)!”女笑着炫耀说“嫂子,以后洗衣服到咱家
来”。
“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我老婆想起了一条广告,是在当时西安放《射雕英雄传》前总放的一条:住楼、住楼,
用水发愁,不是没水,水压不够,有了xx(具体的牌子实在记不清了)牌无塔自动上水器
,住楼用水保满意!!!
在央视的:加拿大红甲肥。现在我还会哼它的调子。:)
还有一个电扇的广告!!!!其中一句是“待俺老孙到佛顶山取宝来”!!然后......
我们现在还用他开玩笑呢!!!
“两片”完整版
有治蛔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钩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蛲虫的药吗?
两片
从那时起,搞清了昆虫有很多种类。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
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
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
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
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
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
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
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
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
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
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
《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
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
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
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
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
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
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
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
蓝天……”的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
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
“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
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
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森林之王》中的希雷欧,唱过
“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
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
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
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
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
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
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
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
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
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
的报告。)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
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
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
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
印象最深。
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
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
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
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电视剧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台:
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
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
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
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
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
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
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
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
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
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
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
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
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
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
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
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
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
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候的衣服
吃的玩的说了,咱来说说小时候的服装,咱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服装方面的要求,老妈给
什么穿什么,完全剥夺服装上的shopping权。嘿嘿,我好像到了高中才自作主张买了一
条牛仔裤,倍儿土,现在打死也不穿了的。
海军装:
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女孩子白衣篮裙,男孩子就是白衣篮裤,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
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每次被
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
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
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咱也得忍着。
马海毛: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毛衣材料,大家都记得妈妈们边看电视边运指如飞地织毛衣吧?还
跟隔壁小明的妈妈讨论毛衣的针法以及家常里短,现在还真是没看见这种场景了大街小
巷满地跑的都是毛绒绒的小朋友。
蝙蝠衫:
那是那个时代很拽的时装,常常在理发店或者门市部的门口上看见若干个穿着这种衣服
的脸蛋上两团红扑扑的腮红的明星照,所以,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
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溜到座位上。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我就是穿着
一件爸爸从上海带回来的浅绿色的蝙蝠衫去的,好不风光,嘿嘿。顺便提一句,你们记
得有一种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么?大小为巴掌大小,封面上一律都印着一个脸蛋又圆又大
象个大苹果的美女,旁边一律是鲜花。本子的里面隔几页就又有一张这样的画。这是题
外话了。
罗卜裤:
兴起于我们初中时代,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宽下窄的一种裤
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拽,裤腿一律的收紧,很帅的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
走来走去,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抛砖引玉,大家还想得起什么?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
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
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
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
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
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
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
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
toshiba,toshiba,现代的“都死吧”
万家乐,乐万家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呵呵,本人现在联想公司
好象有一个饮料的广告这样的:一群人身着运动装跑出来,嘴里嚷嚷:“奥林世界的饮
料,饮料世界是奥林”
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
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手,在
招手,我只记得从7开始的,呵呵。
小芳第一次约会就选用“爱丽丝”全套化妆品。
(一女子卖弄一番,走前到镜子前闭了只眼)
“嘘,爱丽丝”(P,眼泪水。呵呵,这是我们班同学加的)
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今年20,明年18“
还有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的电视机广告。
“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
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了。啥牌子的,双鸥牌的。
好像还是山西话。
还记得这一个吗?-----手拿拂尘的太上老君对着一扇门挥了一下,门开,一团烟雾中
本应出现的炼丹炉变成了一台现代化的机器。老君大惊,忙问“此乃和物?”画外音;
F110柴油机!
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还记得上小学时风靡我们班的广告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
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每天下课后就有一大帮同学玩着来福灵和害虫
的游戏。
还有一则很经典的广告相信很多四川的朋友都有印象,是一则讲酒的。当然还是用四川
话说的。我还记得说的是“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曲洲酒好没法说,不喝
恩是睡不着。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倒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恩要和我喝一坛,
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呵呵忘词了)嫦娥逮倒不放手干脆下凡不要走哦
哈哈记住一定得用四川话读才有味道哦。当然,上中学时川台的养猪广告泛滥成灾,相
信大家对什么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之类更是记忆犹新了。
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杨振华851
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场景一:一老头心脏病发作要倒,有人拿瓶油给他嗅一嗅就好,叫什么速效救心油。小
时侯经常给人模仿这个广告,现在已经记不得词了。
场景二: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
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不知道有
没有香港人看过这个广告。
一个密探提着一个考克箱在日落时分来到桥头与人接头。
那接头男子神秘万分的问:“带了吗?”
密探点头“带来了”。潇洒的打开随身携带的考克箱。--(晕)拿出的竟然是佳宝九制
陈皮。
天降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
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没关系,我用小白兔高级儿童牙膏来对付它!(一顿捣鼓,嘴
边涌出泡沫一大堆,再举镜)牙细菌溜走了!(萝卜给三两口吃光,然后小白兔举叶子示
人)@#$%^%^^&*$##后面的记不清了!
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嘿,大家好,我是陈真,这是我的好朋友陆大安,我们都用“爱德牌”电饭锅”(需
用广东普通话)
一女在洗卡其布的确凉,一男的乘木排漂下来,木排上放一洗衣机,“秀兰,看我给你
把啥买回来了.....双鸥牌洗衣机(女)!”女笑着炫耀说“嫂子,以后洗衣服到咱家
来”。
“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我老婆想起了一条广告,是在当时西安放《射雕英雄传》前总放的一条:住楼、住楼,
用水发愁,不是没水,水压不够,有了xx(具体的牌子实在记不清了)牌无塔自动上水器
,住楼用水保满意!!!
在央视的:加拿大红甲肥。现在我还会哼它的调子。:)
还有一个电扇的广告!!!!其中一句是“待俺老孙到佛顶山取宝来”!!然后......
我们现在还用他开玩笑呢!!!
“两片”完整版
有治蛔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钩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蛲虫的药吗?
两片
从那时起,搞清了昆虫有很多种类。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
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
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
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
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
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
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
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
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
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
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
《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
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
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
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
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
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
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
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
蓝天……”的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
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