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韩寒之争普及贴,最精彩分析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sycs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sycss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08-23
消息
211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0
转贴:

方舟子、韩寒大战持续至今已经快两个月了,期间两者诸多行为表现,已足以进行精准解析了。

  首先声明一点,思源既非方粉、也非韩粉,也不是骑墙派,只是作为当代鬼谷子、孙子智慧的倡导传播者,一直有兴趣关注于此事涉及的智慧谋略运用,有意针对两人(或两大阵营)的智慧谋略,道术过招逐一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作为一个当代经典教学案例,点化世人智慧罢了。。。

  截止方寒大战过程至今,思源只做过一次洞察预判:

  时间,方寒战火正式点燃一周后:1月25日。

  思源在新浪微博当日发文如下:

  方舟子(团队)在亲见(personal)环节里的功底非常深厚,洞察力和象比力非常强,韩寒(团队)不是对手,韩寒只擅长象比力,洞察力与方舟子相比,差远了。。。

  因此韩、方对决,韩是高度近视,看不清方的出拳,而方是鹰眼视力,静着打,动着打,诱着打,随心而行。。。。

  结局,自然分明。。。。。。

  这是思源经过方寒交战一周后的洞察评估,

  结果如何?

  大家现在应该比较清楚了。

  为什么我只经过一周的观察,就做出如此预判?

  在这一个多月方、寒大战期间,两者之间的过招博弈,到底运用了那些谋略?

  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

  为什么有些成功,有些失败了?

  这场大战将来会有什么结果?最终又会怎么收场?

  思源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连载深度解读,揭示其中的关键门户。

  要解读方寒大战,就要先从源头谈起,

  让我们先看看这场大战是如何引起的?

  关注这件事的人都知道,这事首先是由麦田引起的。。。。。

  当麦田发文质疑韩寒有人代笔时,方舟子正处于什么状态呢?

  方舟子正在狂追猛打罗永浩的假,打得不亦乐乎。

  这时有个王志安突然冒出来,将韩寒代笔一事提出,引起了方舟子的回复:

  我对韩寒一点兴趣都没有,除非他也来欺负我家人。//@王志安: 这事@方舟子 大意了,让麦田抢了先手。

  这个方舟子回复时间是:1月15日19:38

  注意:这个时间方舟子的回复态度是:没有兴趣。

  至于这个王志安是一个好事者,还是一个托(罗永浩或方舟子),目前暂时还不得而知。

  仅过了一天,方舟子又回复一个叫王子语(关于韩寒代笔一事的提问):

  我对韩寒没有兴趣,就像我对李宇春没有兴趣一样。@王子语 : 【韩寒是真是假?】麦田是搞IT的,所以不够专业。要搞打假,还是 @方舟子 老师专业。坐等方老师出马。 ------ 不过转念一想,人家是否有团队,是否有代笔,是否结婚,真真假假 ... 这些都是人家的事,你愿意相信,愿意做粉丝,都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愿者上钩。一个愿意骗,一个愿意被骗,没人有错。

  时间是:1月16日18:39

  方舟子这时的表态很轻松幽默,答案还是不感兴趣。

  不过,除非这个王子语是方舟子好友之类必须回答者,否则方舟子连续两天选择回复两个陌生网友同一个话题,无疑透露出方舟子对这个话题,还是感兴趣的!

  没想到,只经过了一天,方舟子就不再遮遮掩掩,明确表示有点兴趣了,

  因为发生了一件轰动的大事:韩寒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证据。

  1月17日22:37 方舟子微博发文:

  先让韩寒出示2000万银行存款冻结证明,我可能还有点兴趣。//@九月三日雨:赶紧的老方,你要搜着韩寒的创作团队的证据就能挣2000W外加版权啊,养家糊口的问题老罗可就说不了你了啊!

  方舟子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昨晚刚发文表示有点兴趣。第二天一早,上班黄金时间10:15开始到13:22就连发了7条微博,对韩寒代笔一事发表看法,毕竟2000万的诱惑啊,摘录部分如下:

  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提到韩寒在2007年4月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中年才子卡门》承认有朋友知道其博客密码、为他修改文章,我好奇地想看看这篇文章,结果却没在韩寒博客上找到,因为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如果那样的话,他在收了这些博文的《杂的文》序言这么说不是骗人嘛:“书是必须要出版的。里面的文章,大多数我都发表过在我的博客里。不想花20元买书的读者可以上网花20元的电费和上网费把文章全部浏览了。” //@鸟kiki:他是为了出文集才删的,他早就说过了。

  顺着麦田文章的链接看了韩寒的成名作《杯里窥人》,里面竟用了拉丁文:“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拉丁文拼错了,应是Corpus delicti,也解释错了,原意为犯罪的证据,Corpus指虚拟的体(证据体),与肉体无关

  韩寒现场作文《杯里窥人》引经据典,列出参考文献,还能扯上不常见的《舌华录》一书,宛然博闻强记的少年学者。但是一年后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却说“记不得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中庸》),像换了个人。

  这位也太性急了,还没看到4000万存款冻结证明就剧透了。而且还要把4000万捐给于建嵘,那不是又入了虎口嘛。@南云楼- :【证据来了】韩寒悬赏两千万元、范爷加磅两千万元征代笔证据。现在证据来了,看这两位爷们咋办:

  仔细看韩寒的声明,原来2000万是要奖给代笔的人,而不是证明有代笔的人(“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各位还忙乎什么,即使证明了有代笔也是在为人作嫁衣裳,都散了吧。

  方舟子这番轰炸之下,韩寒这边坐不住了,于是也赶紧发了一篇博文回应,原文太长略。

  年少轻狂啊!!!

  韩寒在这篇博文里对方舟子的一些生理特征进行了攻击,还质疑了方舟子孩子是否亲生?

  于是方舟子在18日当日晚上19:14进行了回复:

  韩寒最新发表的答复博文,我相信是他本人写的。多上过几年学的枪手应该不会写下这些话:“你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我给你这么来几句,你他妈的会不会胸闷。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最下流的招数,”“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

  这篇回复标志着方寒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因为韩寒攻击欺负了方舟子及其家人,踩了方舟子的底线(见上)

  方舟子现在非但有兴趣,而且浓得不得了,都已经溢出来了。。。

  未完待续。。。

上文讲到,韩寒由于一篇攻击方舟子生理特征和质疑了方舟子孩子是否亲生的博文,彻底引爆了方寒大战,导致了韩寒如今异常被动的局面,这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战略决择是关键!

  从上文我们知道,方舟子在韩寒悬赏2000万找代笔证据后,于18日上午10:33到13:22就连发了7条微博,对韩寒代笔一事发表看法。

  这体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方舟子有兴趣,想介入。

  于是,2012年1月18日下午,这几个小时,

  对于韩寒而言,就成了关键节点,是韩寒决定自己一生命运,铭心难忘的时刻。

  对于韩寒,这个时刻当时又处于怎么样的背景下呢?

  很明显,韩寒当时正处于同时交战的时刻:

  前有麦田挑起了事端,后有方舟子等环测左右窥视,跃跃欲试。

  按照东方领导力之筹策力的正常思维:这种状态下,韩寒应该运用“并战六计”里的谋略来应对,也就是组合运用: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这六计。

  在运用这六计时,要根据对象的实力背景选择相应的计策组合。

  一、针对麦田:

  麦田相比于韩寒,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针对麦田,韩寒可以选用并战六计与胜战六计(处于绝对优势,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六计)之一或组合。

  当时,韩寒选择了“指桑骂槐”一计,

  指桑骂槐:

  设计准则: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指桑骂槐”:通过强力造势,让对方被动接受,从而传达有利信息,产生有利结果。

  从“指桑骂槐”的设计准则不难看出,这计强调:以大凌小,警以诱之。。。。

  这与韩寒与麦田所处的优劣对比是相吻合,韩寒当时在博文中,列举了六篇社会公知实力人物的文章,逐一驳斥麦田,质疑麦田的用心,这个谋略选择和运用是正确,所以不到七个小时,麦田就发布了道歉信,缴械投降。

  韩寒取得了麦田战场的胜利。

  但针对方舟子战场,韩寒却作了错误的战略抉择。

  二、针对方舟子:

  方舟子相比于韩寒,有强有弱,总体处于势均力敌,只略低些。

  稳一点的话,韩寒绝对应该采用并战六计与敌战六计(处于势均力敌,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六计)之一或组合。

  可惜,韩寒阵营错误了高估了与方舟子的实力形式对比,将方舟子等同于麦田,全部采用了并战六计与胜战六计里的计策,只是因为方舟子名气比麦田大,多组合运用了一下:

  韩寒由于方舟子18日上午突然加快介入频率程度,被乱了阵脚,仓促间只想着赶紧应招,阻止方舟子进一步发难:上午被方舟子连续质疑后,下午虽然准备不充分,但咖啡一喝,竟然提着鼠标就上阵了,面对实力远远强于麦田的方舟子,韩寒竟敢直接红口白牙的回复方舟子每条质疑(好歹你韩寒针对弱势麦田,还找了六位公知。时间再紧迫,只要条件不成熟,就不可以随随便便施展谋略。如此贸然施展“指桑骂槐”,又怎能产生“以大凌小,警以诱之”的效果呢)。

  韩寒也不是不更加重视方舟子,在每条答复完质疑后,韩寒特意再多啰嗦了一段。

  这段文中韩寒提到:他联系了方舟子正在激烈打假的对象罗(方的敌人),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信息和判断,并有了些结论,于是,我们在这段中见到了很多熟悉的谋略面孔:围魏救赵、借刀杀人、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指桑骂槐,最后再来一个上屋抽梯,攻击侮辱一下方舟子的生理特征,彻底将方舟子后路断去,将方舟子逼上对决的擂台。。。。。。

  试想,如果韩寒能够正确评估双方形势,采用一些敌战计里的谋略,诸如: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之类,那结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场战火或许就可能消融于萌芽。

  韩寒挑起了战火,方舟子又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在下篇中,我们将看到方舟子如何运用攻战六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里的谋略,向韩寒发起持续猛攻。

  在进攻时,方、寒在各方面都有较量:各自支持的公知、媒体阵营,粉丝阵营,专业分析,表达方式、骑墙派争取等。。。。。各有强弱,所以,期间,方舟子针对各方独有特点,在运用攻战计时,分别结合了胜战计(强于韩阵营方面),敌战计(均势于韩阵营方面),败战计(弱势于韩阵营方面)、并战计(宿敌发难)、混战计(媒体、骑墙争夺),展开了至今一个月多的组合攻击 ......

  详情,敬请关注下一篇:《方舟子的进攻谋略》。

  备注:东方领导力之筹策力里,孙子兵法和36计是一条经线,一条纬线,两者相合则生成一个战略坐标,产生一个战略决策。如果掌握了其中之一,则可将胜筹提升到50%左右,全部掌握,则可达到90%以上,因此,自古以来同时掌握了孙子兵法和36计者,谋略的实施几乎是谋而必成。

  因为这次网上讲解只涉及筹策力的36计部分,所以,实战案例讲解也只用一个维度(36计)来解析,但就算只掌握两者之一,也比之前战略决策时的发散思维,天马行空,想到哪算哪,拍脑袋下决定,提高了很大的胜算。

  养成正确的战略决策思维,是东方领导力强调的重中之重。

—— 方舟子、韩寒大战谋略解析(连载三)

  上文讲到,韩寒由于战略抉择失误,将本来就跃跃欲试的方舟子逼上决战擂台。

  方舟子受到韩寒羞辱后,岂能善罢甘休,马上就制定了进攻谋略。

  经过和韩寒阵营几次零星微博交火后,方舟子于第二日下午13:37发表了第一篇进攻檄文“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在这篇檄文中,方舟子针对这次事件中韩寒的关键门户“悬赏2000万之举是否有诚意”,直接发起了了进攻:运用了“擒贼擒王”之计。

  擒贼擒王:

  设计准则: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擒贼擒王”:通过直接摧毁对方的关键核心,来化解对方体系势能,让执行轻松容易。

  方舟子深知韩寒阵营的强大,于是,直接采取了进攻六计中最凶猛之计。

  方舟子例举了二点:

  第一点:

  韩寒擅自修改悬赏条件,让本来有机会获得这2000万元悬赏的人(包含方舟子本人)彻底丧失了机会,这充分说明韩寒无诚意悬赏,更无意愿真正兑现这需要韩寒砸锅卖铁凑齐的2000万。

  方舟子公布了韩寒之前最早悬赏的博文截图:

  《论父亲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文中韩寒写到:“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意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

  方舟子指出韩寒已经悄悄把这篇文章删掉了,并在博文《小破文章一篇》里擅自修改了悬赏条件:“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从方舟子例举的截图,不难看出韩寒确实修改了悬赏条件,这个关键门户被方舟子抓住了。

  第二点:

  韩寒擅自修改悬赏条件的原因:因为按原来悬赏条件,韩寒就已经该支付2000万了。

  针对这点,方舟子例举了郑钧事件,这个郑钧事件确实又是韩寒的一个软肋(关键门户)。

  韩寒在《正常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郑钧事件:

  我有一篇回应郑钧的文章在郑钧发表文章之前就发表了。这个有问题。的确。怪我太聪明了。在经历了白烨一战以后,我已经大致知道了打笔仗的路数和对手的套路,所以开始幼稚的追求秒杀对手。也就是说,设想好对手会怎么回应,并事先把文章写好,存在草稿箱里,等对手发表文章的一瞬间,我就发表自己的文章,让对手和观众惊为天人。一想到我即将要被网友们夸为料事如神,我睡觉都在为自己的这个创意而偷笑,并一直等待时机。郑钧先生不幸变成了我的第一个试验对象。。。。。

  而方舟子对此又提供了韩寒前后的两种解释,并作了分析:

  韩寒现在的说法是:“我马上联系了我在电脑前的朋友,告诉了他博客的密码,并让他帮我修改了两个错别字迅速发表。”即他的朋友只帮他改了两个错别字。那么,他专门针对郑钧的文章的第一和最后一段都是事先写好的,不仅预料到了郑钧会在文章里用什么措辞说他,还预料到了郑钧会接连发表两篇文章(该文《中年才子卡门》第一段开头是:“既然我提了一句,郑钧就发了两篇说话阴阳怪气的文章……”),这种神机妙算真是神奇,谁说网络上没有神?

  但是韩寒在2007年的说法是:“就打电话给朋友,告诉我的BOLG密码,修改几个字,发了。但新浪一直有个奇怪的设定,就是发表时间按照放在草稿箱里的时间为准。这就导致了细心朋友们的误会。至于修改了哪,就是我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地方,我草稿箱的原文里是一篇,不料他一下发了两篇。我就稍微加了点话。”并不是改两个错别字,而是因为没有料到郑钧一下发了两篇,所以“稍微加了点话”,也即至少第一段话是朋友替他加的(他说“我”,但根据上下文,加话的只能是其朋友)。这就没那么神了。

  其实让朋友代加一段话,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为什么韩寒现在只承认朋友替他改了两个错别字呢?这是因为韩寒在悬赏声明里声称“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也要奖励2000万,代笔一段话就不能再承认了。

  至此,从方舟子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韩寒在郑钧事件中,至少让朋友代为改过一篇事先准备好反击郑钧的檄文,尽管改的内容不多,但明显已经符合韩寒《论父亲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里的2000万悬赏条件了,这也是韩寒为什么悄悄把这篇博文删掉,同时在《小破文章一篇》重新设置2000万悬赏条件的原因。

  综上两点,方舟子运用“擒贼擒王”之计,轻而易举就揭示出韩寒悬赏2000万没有诚意这点。

  这点确实击中了韩寒的要害,其后,韩寒在之后所有应答辩驳方舟子的檄文中,都没有回应这点,只是在很久之后的一次视频访谈中,当着主持人的面,回答:2000万的悬赏只是一个玩笑。

  “2000万的悬赏”没有诚意,并且逼得当事人亲口说出只是一个玩笑,方舟子这招擒贼擒王之计,确实用得炉火纯青。

  按理说,方舟子揭示了“2000万的悬赏”没有诚意之后,

  如果韩寒阵营趁机下台,说:这只是韩寒这个冲动孩子的一个儿戏罢了。

  于是,双方偃旗息鼓,各自收兵,韩寒就不至于像现在如此被动了。

  可惜,韩寒阵营却再次洞察失误:

  因为就算“2000万的悬赏”没有诚意,也没有动摇韩寒的根本,只是说明其冲动,说话不严谨,方式选择不当,被方舟子抓住了漏洞,毕竟明眼人都还是能分清:代为改几个字的代笔发文与代笔写文章是两个概念。

  所以,韩寒阵营非但没有从这次过招落败中警醒,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对方舟子的评估,认清双方形势,反而恼羞成怒,发动韩粉大军和友军联盟对方舟子进行了猛烈的反攻,而方舟子也不甘示弱,擒贼擒王不成,干脆施展了“釜底抽薪”····

—— 方舟子、韩寒大战谋略解析(连载四)

  上文讲到,方舟子采用擒贼擒王之计,击中了韩寒的要害:

  悬赏2000万没有诚意,只是一个玩笑。

  不过,由于揭示这点对韩寒的神坛地位,没有造成实质性颠覆,所以,韩寒阵营非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纠正战略失误了,反而在错误战略方向上越走越远,展开了激烈的反攻。

  战争的目的就是取胜。

  对孙子兵法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孙子兵法特别强调算胜,先胜,不打没把握之战。

  为此,孙子特别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前面三篇,思源主要从36计的维度来讲解,

  但要真正讲透方寒大战,如果不从“以道御术”的角度,不讲解一下孙子兵法这个经线,是很难分析透彻的。不过,因为方、寒大战正酣,又是网上公开讲解,因此,思源这次的孙子兵法解析,将点到为止,仅从教学案例角度渐层探讨,不作实战运用的点化,以免对双方阵营的博弈产生影响。

  客观看方舟子与韩寒的阵营的形势对比,

  不难看出,两者虽然都为名人,但对比形势,则方舟子处于绝对上风。

  因为,方舟子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专业打假名人。

  因此,任何名人与方舟子的打假战争,一旦开打,就一定处于下风:

  针对方舟子的质疑,被打假者则无法同样质疑方舟子动机,因为你不是专业打假者,你质疑方舟子的动机,只能是出于被打假后的本能反击报复,不会获得大众的认同,所以,两者一开打就会处于不对称的地位,套用孙子兵法讲,就是:方舟子是处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你则是未战而知不可胜也。

  这种情况下,孙子规劝: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切记,不能因为冲动愤怒而发起战争!

  因为方舟子已经占据战略高位,你的开战,就是以下攻上,违背了孙子兵法禁忌之首:高陵勿向。一旦开战,你必将陷入苦战、恶战,对你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

  不过,如果你处于被动隐忍时,方舟子步步紧逼,主动开战呢?

  那孙子就教你应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我们来看看,如果韩寒决意与方舟子开战,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求下面五个结果:

  1.方舟子主动认错,停止质疑。

  2.方舟子主动停止质疑。

  3.力求减缓降低方舟子质疑频率程度,少受些伤情。

  4.力求降低方舟子质疑的杀伤力。

  5.力求强迫方舟子停止质疑。

  从上面结果看,

  针对第一、二个结果的谋略是上策,因为是方舟子主动熄火,无后遗症,一劳永逸。

  针对第三、四、五结果的谋略,都是下策,最多通过谋略,阶段些减缓些伤情,一旦方舟子缓过来,会换来更猛烈持续的致命打击。

  而且,上述这些只是纯技术角度的分析,

  如果你行为不合天道,违反了天人合一,确实存在一些不合自然社会法则之处,那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你的杀伤越大,你反击得越强烈,你失去只会越多。

  所以,聪明人李开复,在方舟子发起战争不久,就采用上策主动认错,使方舟子主动熄火,还主动声明李开复的性质与唐骏是不同的。

  而唐骏则死不承认,结果方舟子后来也主动熄火了。因为方舟子最后判断:经过持续打击,唐骏已经被彻底打下神坛了,就算不承认,也不需再打击了。果然,若干时日后,作为青年大学生励志偶像的唐骏在校园演讲时,被女生当面“踢馆质疑,光辉形象已经永远一去不返了。

  韩寒这次因为自恃实力雄厚,所以针对第三、四、五,采取了大反攻。

  韩寒一日后,于1月19日首先写了一篇《人造方舟子》一文,指出方舟子存在:断章取义、造谣、传谣、误导等几个问题,但因为这一切都不能解释方舟子的质疑动机(方舟子与你韩寒无冤无仇,无私利,为什么要对你断章取义造谣传谣等),没有抓住关键门户,因而显得苍白无力,无根之水,只是两人间对表达形式的一些争议看法,被方舟子轻易化解。

  这时候,韩寒还不明白,自己与方舟子之间的关键门户不是自己讲得不够清楚,表达不够生动,佐证不够明确,友军不够强,粉丝不够多,而是两人的地位使然(点到为止)。

  因为被方舟子轻易化解,韩寒接下来反而遍燃战火,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结果,战线越拖越长,方舟子提供揭示的证据越来越多,相信韩寒的人越来越少,韩寒头上的光辉越来越黯淡。。。。。。

  纵观韩寒针对第三、四、五的反攻谋略成效预判:

  粉丝和友军的介入,虽然会分散方舟子的一部分精力,但不会停止方舟子的继续质疑,

  而法院的官司,除非法官能禁止方舟子质疑。但这几乎不可能,法官可以禁止方舟子造谣诽谤,而不能禁止质疑,最多只是厘清质疑与诽谤的界限,规范质疑的表达形式。

  而且,方舟子早已表态就算官司输,也会继续质疑 。。。

  所以,除非方舟子主动停止质疑,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根据以往案例分析,当方舟子认为韩寒已经彻底打下神坛,已经无须再打时,才会主动停下来。

  这难道是韩寒开启反攻战的目的吗?

  因此,韩寒只要存在反击,方舟子的质疑就永远不会停。

  而且,因为,韩寒的激烈反击(特别是韩粉的谩骂围攻),刺激了方舟子,方舟子直接采取了最厉害的“釜底抽薪”谋略,对韩寒“神一般”的形象,直接发起了颠覆性的攻击

—— 方舟子、韩寒大战谋略解析(连载五)

  上文讲到,韩寒1月19日写了《人造方舟子》来反击方舟子,因为没有抓住关键门户,被方舟子轻易化解。韩寒阵营很快也意识到这点,仅过一天,韩寒就又发文《孤芳请自赏》,宣布:在这篇文章以后,我不再理会方舟子先生了。。。。韩寒主动退出战场。

  不过,韩寒的高调退出,并等于反击的结束。

  因为韩寒的战略失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导致韩粉大军蜂拥而至,方舟子的每条微博都受到了围攻谩骂,各路友军也纷纷登场,方舟子受到了各方诘难。

  面对如此险恶的多方混战境况,方舟子被迫迅速采取了混战计里最历害的一计: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设计准则: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釜底抽薪”:针对对方的关键命门布局,从根本上断绝其有生力量的产生,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天,1月21日中午,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三天后,1月24日上午,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

  隔天,1月25日中午,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

  再隔天,1月26日早上,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的创作三重门之谜》;

  再隔天,1月27日早上,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

  这方舟子早期的五连发,篇篇击中了韩寒的关键门户:天才少年是“天生”,还是“人造”?

  虽然韩寒现在拥有神一样的地位,但神也是和人一样有成长的过程,

  所以,方舟子直奔韩寒最薄弱的关键环节出手:

  方舟子针对韩寒的少年成名作:震惊文坛的《三重门》,及韩寒少年一举成名的基石:荣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事件,进行连篇分析质疑,揭示了其中的很多疑点,而这些疑点需要韩寒来厘清,否则方舟子的质疑就会一直存在,更多人会因此而相信:韩寒的神迹,确实存在大量疑点。

  这就是釜底抽薪之计的精妙之处:兑下乾上。

  自此,韩寒阵营被迫为了解释而忙碌,韩寒的父亲出面答疑,但答疑反而提供了更多的疑点,韩寒被迫于1月25日凌晨五点多,重新出来,坐在一大堆《三重门》原始手稿上,露出迷人的微笑来回应方舟子的质疑,不过很快就又被方舟子发现手稿太干净,没有文字涂改痕迹,更像是手抄的誊清稿,陷入了更多的质疑漩涡。。。。

  战略方向不对,谋略不合适,再勤奋也是白搭,可怜韩寒通宵夜工空费了。

  更可气的是,韩寒阵营还谋划将这批手稿贱卖十块钱,出版来答谢所有韩寒的读者。

  值此釜底抽薪的生死存亡之际,还想着树上开花、借尸还魂,对参与谋划者的智慧不禁无语。

  25日,思源见到韩寒坐着手稿出来的微笑照片,就此写了开篇的一段微博:

  方舟子(团队)在亲见(personal)环节里的功底非常深厚,洞察力和象比力非常强,韩寒(团队)不是对手,韩寒只擅长象比力,洞察力与方舟子相比,差远了。。。

  因此韩、方对决,韩是高度近视,看不清方的出拳,而方是鹰眼视力,静着打,动着打,诱着打,随心而行。。。。

  结局,自然分明。。。。。。

  25日后,局势就已经完全在方舟子的掌握之中了 。。。。。

  韩寒和方舟子大战的连载谋略解析,今天告一段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