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绝不因个别人个别事否定重庆政法队伍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38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U6448P1T1D24094777F21DT20120311062112.jpg
  3月9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市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本次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图为薄熙来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巨建兵 摄
U6448P1T1D24094777F23DT20120311062112.jpg
  3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吸引了大批记者前来采访。只能容纳150余名记者的重庆厅爆满,另有200多名记者遗憾地未能进入现场。记者 钟志兵 摄
U6448P1T1D24094777F1394DT20120311062112.jpg
 记者踊跃提问。记者 何熠 摄
  华龙网讯(记者 张雪峰 李鹏 商宇) 据重庆日报消息 9日,重庆代表团全团会议对外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代表、市长黄奇帆与境内外86家媒体的150多名记者,就重庆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缩差共富、民主法治建设等话题,坦诚对话,深入交流。

  上午9点,代表团开始审议。黄奇帆、杨庆育、陈万志、韩德云、杨天怡、王越、陈忠林等代表发言,结合重庆实际,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0点20分,主持会议的陈存根代表说:“海内外记者朋友非常关心重庆,希望与重庆代表交流,下面就把时间留给记者朋友,欢迎大家提问。”话音刚落,现场记者便踊跃举手,争“抢”话筒。

  听说今天的会有四、五百位记者报名采访,可重庆厅只能容纳150多位记者,很抱歉!

  看到大家踊跃提问,薄熙来说,看到这么多记者朋友参加重庆团的开放活动,很高兴,感谢大家对重庆的关心!一个地方要发展,总是希望有更多朋友的关注和帮助。这么多记者朋友关心重庆,不仅可以把重庆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社会大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过去,新闻界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重庆作为一个西部的山城,直辖以来发展加快,新闻素材也多了起来。听说今天的会有四、五百位记者报名采访,可重庆厅只能容纳150多位记者,很抱歉!不能满足众多记者朋友的要求,但感谢大家对重庆的关心!

  简单地说,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法治就是要按规矩办事。

  中央电视台记者鲁健“眼疾手快”,第一个“抢”到话筒。他说,去年重庆市委专门召开全会,出台了“民主法治15条”,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其中在政务公开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薄熙来说,这些年,重庆市委召开多次全会,先是出台了“民生10条”,接着提出“共富12条”,去年又搞了一个“民主法治15条”。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定要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民主法治的内容很具体,简单地说,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法治就是要按规矩办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所遵循,有所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肆意妄为。

  黄奇帆接过话头说,近年来,重庆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政务公开:一是政府决策程序公开。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和各种专题会做了哪些决策,确定了什么事项,都向社会公开。二是政府主动向人大、政协通报情况,接受他们的监督。三是政府接受舆论监督。重庆每个月都有新闻发布会,各委办局还有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四是公开项目审批程序。5年来,全市精简审批项目700多项,并对外公示审批程序,让企业、单位和个人一目了然。五是落实行政问责制,问责分七类,都作了制度安排。总之,政府依法行政的要害就是推动政府工作法制化。

  5年前的今天,锦涛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定向导航

  人民日报记者关心重庆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进展?

  黄奇帆说,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我们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同时还对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

  5年来,重庆在这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从经济中心的角度,去年,我市GDP进入了“万亿俱乐部”,是全国7个GDP过万亿的城市中唯一的内陆城市。经济中心必须是交通枢纽。现在,重庆有8条铁路通向全国,还开通了“渝新欧”欧亚大陆桥,成为联系欧洲与中国的“桥头堡”,从开放的“腹地”变成“前沿”。经济中心还有一个金融中心的概念。现在,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在中西部地区是最好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经过5年努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初见雏形。

  从增长极来说,最近5年,重庆GDP和工业产值都翻了一番多,GDP增长率始终处在全国的前列,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国第一,体现了增长极的活跃。

  此外,在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中,我们为农村做了5件突破性的事:一是在中西部率先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二是推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三是通过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融资贷款;五是努力推动农村流通组织,带动“两翼”增收。总体而言,对“314”总体部署,我们系统落实,全面推进,使之成为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薄熙来说,5年前的今天,锦涛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定向导航。刚才奇帆同志对“314”的概念和效用做了系统介绍,很客观。重庆这些年之所以能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件“法宝”:一是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二是国务院为重庆量身定制的“3号文件”。从地图上看,重庆虽说是直辖市,其实是个“小省”,还带着1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市级贫困县。在这种情况下,“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从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上,给了重庆一系列重要支持,为重庆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2007年起,重庆人均GDP一年上一个台阶,由2008年的2000美元,2009年的3000美元,2010年的4000美元,到去年突破5000美元,年均增加1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呈现了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局面。重庆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重庆市委、市府的施政纲领里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是我国第一个把基尼系数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的城市。新华社记者抓住机会“一探究竟”:这基于什么考虑?与重庆提出的“缩差共富”有什么联系?

  薄熙来说,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重庆市委、市府的施政纲领里占有重要位置。现在,我们的基尼系数已经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怎么样?作为人民政府,这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

  薄熙来说,关于共同富裕,共产党的领袖们有过很多经典论述:马克思讲,“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平分配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都不能偏离共同富裕这一“总趋向”。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反复告诫:“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一再强调,一定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薄熙来说,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追求,也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从重庆的实际来看,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有“一圈”和“两翼”之间的区域差距是比较突出的。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社会公平,也影响相当一批人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共同富裕,大多数人的生活有改善,对前途有信心,维稳成本也会随之降低。重庆这些年进行了一些探索,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按照几代领导人的教诲,认认真真地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黄奇帆说,一个社会有没有做到共同富裕,着重看三件事:一是能不能广泛就业,二是能否解决住房问题,三是社会保障是否健全。这三件事如果基本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比较稳定。用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状态,是世界通用的办法。重庆既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自然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所以我们也引入了基尼系数。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重庆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对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共富之路,信心更足了。

  改善民生,不仅是一大善举,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重庆的发展让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印象深刻。她说,众所周知,这些年通过“五个重庆”、“唱红打黑”,重庆搞得风生水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很想了解一下重庆未来发展的愿景。

  薄熙来说,正如你所说,这些年我们提出了“五个重庆”的建设,而且每个都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后来又出台了“民生10条”、“共富12条”,这些不仅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体会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要同步推进,二者可以兼得。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科学发展。讲到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有些同志有个思维“逻辑”,认为总得先把“蛋糕”做大,才谈得上分“蛋糕”;总得把经济发展起来,才有条件考虑分配。这看似有理,但我不是这样理解。只有“蛋糕”分得好,大家才有积极性,“蛋糕”才有条件做大。目前,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已经绷得很紧了,今后的发展能否持续,推动消费、启动内需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民生、促进共富是关键。但如果出现两极分化,穷人想消费却缺钱;富人虽然有钱,但人数不多,消费总量有限;这就会遏制社会消费,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薄熙来说,这些年,重庆把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发展,有了一些体会。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年均增长30%以上。这说明,舍得给老百姓花钱、办事,百姓的幸福指数随之提高,经济也能快速发展,政府也就越有钱。所以,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众的数量,是一个地方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是一大善举,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重庆的共富发展战略中,城乡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特别重大的事情

  中国改革报记者问,下一步重庆在城乡统筹、缩差共富方面将出台哪些新的政策?重庆老百姓从中会得到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黄奇帆说,在重庆的共富发展战略中,城乡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过去几年已经做的事以外,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在“十二五”时期还要重点做好五件事:一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重庆农民现在一年6000多元的收入,97%是务农收入和财政补贴,财产性收入不到3%,希望2020年以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0%。;二是增加农民的金融融通能力,大力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2010全市农民贷款才30多亿,去年已经发展到180亿,相信今年重庆农户贷款会增加到300亿,2015年争取到1000亿;三是解决好农民的不动产问题,我们希望在五年内进一步改善农村危旧房,过去五年差不多解决了几十万套,今后五年再搞一批,形成2000多个农民新村,使农户的住房得到改善;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现在我们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但是一个比较低水平的覆盖,现在整个重庆老百姓的养老经费、医疗经费的支出,在1万亿GDP中不到1000亿。一个合理的社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量应该在15%甚至20%左右。五是要持续、稳定地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如果把这五块事做好,相信重庆的农村应该会有好的发展。

  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一老一少都一定要照顾好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留守儿童”状况问题,薄熙来说,重庆有大量壮劳力到沿海打工,年轻人走了,村里留下不少老人,我们称为“空巢老人”,孩子则叫“留守儿童”。这一老一少都一定要照顾好,绝对不能小视。历任市委、市政府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做了不少事。这些年,我们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推行留守儿童“蛋奶工程”,由政府财政掏钱,保证130万“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喝上牛奶,吃上鸡蛋,还有“营养午餐”。对“空巢老人”,我们也有相应的照顾措施。这些工作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重庆的未来寄希望于这些孩子,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一顿好饭,再加上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将来就能更好地建设家园。

  重庆的政法队伍,百姓是基本满意和拥护的,我也充满信心!绝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的发生,就否了大家的功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