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左派之外的另一个声音 。。。

frank.Irvine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11-09-15
消息
2,422
荣誉分数
114
声望点数
123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8月10日文章,

原题:中国的批评者不代表中国民意

李世默


  政治上被压制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将近期的动车事故描述为中共缺陷的标志,还警告快速增长的经济危机四伏。
然而,这些以网络为阵地的精英们是在发泄私愤,并非在为中国民众的意愿呐喊。

  动车事故后,突然间整个中国政治体系似乎被置于审判席上,其经济发展模式也颜面尽失。在势不可挡的微博力
量助推下,西方评论家开始试图拉倒中国奇迹。有人甚至想象,火车将空无一人。然而,要用事实来说话。京沪高铁
开行首月发送旅客525万人,这是无可争议的数据。上座率虽遭质疑,但最保守的统计也达 50%。甚至那些最猛烈
抨击铁路的人也承认,常规铁路系统的上座率几乎与以前一样接近满员。

  为什么会有反差?因为这是少数人的喧嚣。过去10年,互联网快速增长创造出一个数字广场,凶猛成为其独特现象。
中国网民大多将网络用以消遣和商业,少部分人却利用它发泄对生活、社会和世界的不满,用最大声音对不满意的事表
达最强烈的情绪。

  互联网的特性导致这些情绪被放大并呈现出主导一切的表象。而这种表象基于片面而非全貌、具有极端性而非代表性。
难怪任何偶然进入这个数字广场的人,都会看到一个充斥着最极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中国。

  了解这种媒介特性的人都知道,此类表达方式远不能反映普通网民的观点,遑论普罗大众。它充其量是舆论的晴雨表
之一。最坏的情况则是美国《外交政策》近期将其称为“谣言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给千百万普通民众带来繁荣,却让一个特殊群体——伪知识分子陷入精神真空。当代中国是由广
大民众建立的。如今管理国家的是政治和商业技术专家——而非文人,他们的能力尽管不够完美,却显而易见。这令伪知
识分子陷入尴尬。

  这群人表达不满的叙事方式并非真实可靠。我们此前已多次目睹类似场景:围绕对三峡大坝建设的不满被解读为对大
坝工程本身的普遍强烈反对;世博会被攻击为不受上海居民欢迎的挥霍工程,所谓的证据五花八门,比如针对地铁建设引
起的建筑乱局的不满。但如今,任何一名地铁乘客都会告诉你,每天好不容易才能挤进地铁车厢。

  伪知识分子称:中国人普遍对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满;高速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和腐败等的代价大于所带来的好处
然而,中国民众似乎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每次客观的舆情调查都表明中国百姓对持续的快速经济发展非常满意,对未来
持前所未有的乐观态度。中国仍将沿着与其自身文化背景契合的政治轨迹前行,而非跟从西方模式。

  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舆论就是水。那些寻求理解中国并预测其未来进程的人不应错判民众的声音。而
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错误解读声音带来的危险比干脆不读还要大。




[完]
 
薄熙来与中国的未来 左右派胜出都将是灾难

南华早报 2012-04-04

李世默

在这超敏感的政治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戏剧加剧了中国政治光谱两端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两派的声音现在特别响亮。
他们导演的这出暴风雨足以扰乱中国前进的道路吗?

"All is not well." (诸事不妙!) 哈姆雷特的名句最近一直挂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观察家们嘴边。他们似乎言之凿凿。距离十八
大召开仅有六个月时间,中国最高领导层即将新老交替,在这十年一遇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全国上下为
之揪心忐忑。

薄熙来是中国最受人瞩目的省市领导人之一,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元老之子。今年三月中旬,他突然被免去了重庆市委
书记的职务。真相至今扑朔迷离,究竟是权力斗争、政治路线之争还是个人腐败导致了薄的下台,还不得而知。他的最终
命运仍未确定——目前为止他仍然是政治局委员。不过,在现阶段,猜测薄的个人前途已无深层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当代
中国两股意识形态力量上演的冲突闹剧,将薄熙来事件推到风口浪尖。这两股力量现在处于胶着状态,未分胜负。但是,
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士定会明白,一旦其中任何一方霸占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对中国以及整个世界都将是灾难。

自从邓小平开始倡导改革开放32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一伟大过程却让中国近代史上轮流崛起的两股极端意
识形态力量感到失望。一方是极左派,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只顾追求市场经济,创造了繁荣却丢失了平等,业已丧失其社
会主义本质,他们渴望国家回到过去的国营经济形态,实行教条的列宁主义统治。另一方是自由派,他们宣扬西方的普世
价值,无法容忍一个没有多党制选举和公民权利法案的中国竟能如此成功。他们双方冲突的炮火声暂时掩盖了中国三十多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成功背后所形成的中国主流社会的共识。

左派的各种诉求中与中国大众心理合拍的地方是,民众渴望中共领导下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平等。各种民意调查充分证明,
中国共产党凭借出色的执政表现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精英统治的实效获得很高评价,共产党的领导权受到外界广
泛肯定。今年初,广东省乌坎村事件成为国内外媒体焦点之际,村里抗议民众举得最高的标语却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然而,民粹主义思潮充斥着左翼的头脑。一些极端的左派似乎根本看不到,最近几十年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他们把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例如腐败和贫富差距拉大——简单地怪罪于市场经济本身。在今天的中国,即
使最穷的人,生活也要比前一代的平均水平优越得多,他们对此视而不见,长时段的繁荣让他们觉得现在所得的一切理所
当然,全然忘记当初突破计划经济改革之艰难。这些左派将薄熙来执掌的重庆地方发展误解为列宁主义时代的全盘回潮。
他们对薄熙来的去职感到愤怒,觉得这是对共产党最大的背叛。

自由派的政治偏执更为离奇。自苏联垮台以来,他们坚持着一种特定的理念,认为一个现代国家没有多党制选举和人权法案
就不可能成功。他们年复一年地预言,中共领导的中国马上就要崩溃了。而中国则年复一年地使几亿人脱贫,经济规模一跃
成世界第二大,人民看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二十多年来,他们又尴尬又愤怒,特别是近来他们的“理想国”——西方发达国
家危机缠身,他们忧心如焚。他们的耐心正在消散,声音却变得越加尖利。

自由派阵营的经济学家正确地看到了一点,市场经济乃是中国崛起的基础之一。然而,他们的经济学观点却被政治空想主义
者所绑架,后者坚持把市场经济与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捆绑为一体搭售。
他们活在空洞却时髦的意识形态理念之中,
仿佛市场缺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就无法运作。他们完全无视以下事实——在中共一党领导下,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
发展。那些活跃在互联网上的自由派迫不及待宣布薄的免职是自由民主的胜利,是某种颜色革命的先兆,或者,至少可以说
是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为苏联开出的“和平演变”药方的开始。他们欢欣鼓舞,庆祝薄的倒台,力图弄假成真。

国际媒体与互联网舆论中充满了这两派的高声喧哗,而他们都忽略了关键所在:民心。过去三十二年间,中国社会铸就了一
个强有力的共识:用渐进稳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市场力量发展
,这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繁荣兴盛的唯一路径;基于
一党领导的政治稳定是防止极端民粹主义与民族分裂的唯一保障;不断改革,实行开明、贤能统治的共产党是率领中华民族
复兴的最可靠政治组织。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有不够理想之处,但却是所有现实选项中最优的选择。

薄被免职的前一天,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时答记者问。他提及文革与政治改革问题,这些话在外国报纸与网络论坛上引起
了强烈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类似的喧闹猜测并未切中要害。任何一个理性思考的人都能看出,在目前的政治制度
和社会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回到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总理之所以提及文革,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忧惧,担心有某种力
量冲击现有制度而造成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普通话有个词叫做“折腾”,指的就是那种导致整体翻船的意识形态斗争。至于政
治改革,总理用的词是“政治体制改革”。这在当代中国政治术语中,指的是渐进式地改善当前的制度,而不是全盘改制,更
不是推倒重来。

在这超敏感的政治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戏剧加剧了中国政治光谱两端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两派的声音现在特别响亮。
他们导演的这出暴风雨足以扰乱中国前进的道路吗?如果是这样,中国将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文革可能真的重演。某些极
端自由派正要求眼下要乘胜追击,清算左派,满脑子以牙还牙的“文革”思维,一场“互联网文革”似在酝酿中,奇怪吗?不!
激进的左右两端本质上是一样的。中国如乱,国家与人民将遭遇的灾难或将超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会成为世界的负担,
而不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一悲剧不必发生。揣测北京即将发生政治风暴,这样的言论是危言耸听。中国人民渴望稳
定和发展,加上执政党的理性领导,必将引领中国沿着务实、温和的道路继续前进,这是当代中国的民心所向,这巨大的中
坚力量合成中国社会平静而强大的主流,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它,呵护着它。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完]
 


:D :D :D :D

这个帖子,老闹与老闲都会读到的,但他们都会横眉冷眼地不回帖的。。。:p :p :p :p






 
写得不错。
 
这种求共识的文章跟贴的不多啊。还是偏激的才有人气。
 
[FONT=宋体]也转贴一篇,仅供参考,[/FONT]
勿用文革眼光看今日之中国 寒竹​

[FONT=宋体]最近文革这个沉寂了三十多年的概念再度频繁出现在中国媒体上。人民日报麾下的《环球时报》接连登出雷颐等人谈论文革回潮在中国当下的危险性。本来,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文革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历史阶段虽不时被人提起,但很少有媒体专门关注。但笔者读了这些反省文革的文章后,再思考当下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谈论改革时那种运动式的豪言壮语,不由得感到文革影子就在眼前晃动。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于,文革的思维方式浸透在一些掌握中国话语权的文化人中,这些人正在用文革的眼光审视中国的现实,裁剪中国的现实。中国确实面临着倒退回文革的危险。[/FONT]


[FONT=宋体]部分弱势群体对文革的怀念并不会导致文革重演[/FONT]
[FONT=宋体]一些文化人断言文革回潮的根据主要是社会上一些民众对文革的怀念。确实,在民间,在网络媒体上,常常看到一些网民对文革时期的怀念。但是,如果把文革可能回潮的危险归咎于这些民间声音是非常武断和不负责任的。 雷颐 先生[FONT=宋体]觉得“那些怀念文革的思潮发展下去很可怕”。其实,可怕的不是一些普通民众对文革怀念,而是用文革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和反思文革。[/FONT][/FONT]

[FONT=宋体]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怀念文革的群体跟社会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人有能力把中国拉回到文革去吗?从中国目前的舆论现状看,今天怀念文革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属于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通常在一些小网站发表文章,或在一些大网站以跟贴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人大多是退休老年人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大都处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和舆论的权力之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极为有限。而在掌握中国权力枢纽的精英圈子里,真正在主观上想把中国拉回文革的人几乎没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中国的主流社会,包括政府的决策部门、掌握话语权的知识界和舆论界,几乎没有对文革的正面评价,更看不到要求中国退回文革的主张。这个判断是否属实,读者基本上可以从中国目前的平面媒体和几大门户网站的主流内容得到印证。[/FONT]

[FONT=宋体]那么,这些缺乏主流话语权、处于中国社会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有没有可能在中国自下而上地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呢?如果我们对文革的历史稍有了解,就会知道这绝不可能。文革并不是一场真正的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从一开始,文革就是由最高权力中枢发动,并且始终在中央权力的控制之下。从文革伊始到[/FONT]1969[FONT=宋体]年的中共九大,中央文革小组一直主导着这场看似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从九大以后到文革结束,中央政治局和逐渐恢复的各级地方政权事实上主导着这场运动。而文革初期颁布的“公安六条”自始自终都严格地规定着这场群众运动的边界。所以,认为今天一些社会边缘群体对文革的怀念可能演变为文革是荒谬的。这些既无权、亦无钱的下岗工人、[/FONT]80[FONT=宋体]后、[/FONT]90[FONT=宋体]后的年轻人有能力在中国发动一场政治运动、把中国拉回到文革时代吗?任何一个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危言耸听的判断。[/FONT]

[FONT=宋体]其次,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民众怀念文革的根源。如果回顾一下近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对文革的怀念并非在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文革刚结束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文革都抱着否定态度。这种否定文革的国民心态也是中国能够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由于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索一条世界上从未有过新路,改革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三十多年来的改革让不同社会群体付出的代价不尽相同,给不同社会群体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一些在改革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基于对现实的不满,逐渐滋生了对文革怀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都会出现这种对过去的怀旧。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上都出现过怀旧的强烈情绪。但是,这种怀旧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迂回表达方式,不过是一种“借古喻今”,而非是真正要回到过去。在今日之中国,真正要想把社会拉回到过去的人数量极少。要疏导这种民间的怀旧情绪,主要的不是要去责备这些在改革中获益甚少的弱势群体,而是要进一步解决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让改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具体而言,在今日之中国,一是要解决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二是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部分民众对文革的怀念自然会消解。[/FONT]

[FONT=宋体]要而言之,目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对文革怀念的情绪,只是一部分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普通老百姓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缺乏经济、政治权力支撑的民间言论完全不可能把中国拉回到文革时代。对于这种怀旧情绪,掌握政治权力和话语权的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应该理性看待,应该通过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来化解这种怀旧情绪。 雷颐 先生用“挤脓疮”的方式来对待这种民间情绪显然是不妥的。毕竟,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你可以不同意一些普通民众这种怀念文革的思想和言论,但是应该尊重这些普通老百姓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如果用武断的方式去压制这种民间的情绪,只能使社会的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FONT]

[FONT=宋体]被文革思维方式主导的知识精英将祸及国家[/FONT]
[FONT=宋体]当许多知识精英对民间部分民众怀念文革的情绪感到耿耿于怀时,他们不知道,他们对文革的反思,他们对改革理解,恰恰是承继了文革中最有害的、非民主的方式。中国重返文革的危险主要来自这个拥有巨大话语权的群体,而非来自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民间群体。[/FONT]

[FONT=宋体]文革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极端政治化。用政治观点和阶级斗争理论来看待所有的社会问题是文革的一个特点。在文革时代,如果你专注于生产劳动,你可能被指责为不突出政治;如果你关注民生问题,则可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如果强调社会和谐,会被指责为搞阶级调和。但遗憾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之后,文革这种极端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仍然主导着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差别只在于新的政治口号替换了过去的阶级斗争口号。在今日之中国,一些单纯的经济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常常被一些拥有话语权的知识精英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动车发生追尾事故,知识精英说,这是体制问题,是国有制和私有制孰优孰劣的大是大非问题;赵作海冤案被澄清后,一些知识精英断言,这种冤案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中国的司法体制的必然产物。一个关于冤案的讨论很快上升到是否应该取消中国政法委的体制问题;乌坎事件发生后,一个按照中国既定法律程序进行的乡村选举很快被上升为改变中国根本制度的破冰之旅,如此等等。由于高度的政治挂帅,公共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概念在中国也就演变成了“政治知识分子”的同义语。[/FONT]

[FONT=宋体]文革的另一个弊端是无法容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思想。无论是文革初期的造反派和保守派之争,还是文革后期造反派内部的政治斗争,每一派都把不同于自己观点的人视为敌人。照理说,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民主意识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但是,民主意识在中国的深入恰恰在知识精英这个群体中遇到最大的障碍。与普通的工农群众相比,与实业界的企业家相比,掌握话语权的一些知识精英是最不能容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思想。就连改革这个最具凝聚力的概念也常被拿来当作棍子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在许多言必称自由民主的学者的文章中,“反改革”这个概念基本上就成了跟文革时期“反革命”差不多的同义词。这些高调宣扬改革人不懂得,改革的进步意义不是要证明改革自身绝对正确,而要让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能容忍不同的声音,其中包括批评和反对改革的声音。[/FONT]

[FONT=宋体]割断历史也是文革的一大弊端。从形式上看,文革也属于一种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运动,只不过采取了用激烈手段否定传统文明的群众运动方式。由于过度激进的否定一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从孙中山到中华民国发展的历史,文革都进行了彻底否定。中共建政前十七年的历史更是被文革彻底否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被一些知识精英指责为文革模式的“唱红歌”中的许多曲目很多在文革中被禁唱。正是在文革结束后,许多今天所谓的“红歌”才获许公开演唱。中国今天的一些知识精英,尤其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忠诚地继承了文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把中国改革前后的两段历史简单地界定为正确与错误的对立,把改革简单地看成是对过去历史的否定。思想极端者如吴敬琏等,甚至把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在政治上的改革与发展也否定了。吴敬琏认为邓小平南巡只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政治则停滞不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割断历史最终意味着否定中国,否定中华民族。稍有一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正是从摆脱文革的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的。没有想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一些知识精英在绕了一个圈子后,又不自觉地试图回到文革。[/FONT]

[FONT=宋体]文革遗毒的要害在其思维方式[/FONT]

[FONT=宋体]对文革的评价早在多年前就有了定论。但是,怎样才能真正摆脱文革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迄今仍未得到真正解决。要纠正文革中许许多多的具体错误做法容易,而改变文革的思维方式却极为困难。然而,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即使纠正了文革所有的错误,仍有可能再度回到文革。即使是在批评文革,其方法可能会是更加文革化。[/FONT]

[FONT=宋体]世界著名政治哲学家学家汉娜[/FONT]. [FONT=宋体]阿伦特[/FONT][FONT=宋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曾专门研究过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持不同政见者。阿伦特发现,一些前苏联和东欧的持不同政见者习惯于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一些人在斯大林时代深受政治告密之苦,但到了美国,却热衷于麦卡锡主义和政治告密,热衷于配合麦卡锡主义者的政治迫害活动。阿伦特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家,显然看到了在个人政治行为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阿伦特的研究在今天仍然对于中国有着重要意义。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三十多年,但文革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革的极端政治化、斗争哲学、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潜存在一些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的灵魂深处。如果用这些从文革遗传下来的思维方式来反思文革,用文革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改革,最终只会把今天的改革演变为文革。所以,真正对今天中国改革构成威胁的并不是那些因为处于社会边缘而怀念文革的弱势群体,而是那些承继了文革思维方式并掌握了中国舆论话语权的知识精英。中国要想真正走出文革的阴影,知识精英能否进行自我反省是一个重要的关键。[/FONT]
 
qwerty0

不认为这种文章是在求共识,阿Q不跟贴是因为两篇文章大而空,通篇都在扣帽子。下面这些是作者的观点还是谁的观点?

* 以网络为阵地的精英们是在发泄私愤,并非在为中国民众的意愿呐喊
* 伪知识分子称:中国人普遍对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满;高速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和腐败等的代价大于所带来的好处
* 然而,他们的经济学观点却被政治空想主义者所绑架,后者坚持把市场经济与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捆绑为一体搭售
* 过去三十二年间,中国社会铸就了一个强有力的共识:用渐进稳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市场力量发展

两篇文章核心是拿“民心”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可民心是什么?真的是作者认为的那样吗?



:D :D :D :D


您要扣人"文章大而空"的帽子,

却仅得一句"核心是拿‘民心’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可民心是什么?"

而且这还是个问句。。。

若别人也学 您老 这么搞法,问一句,就成了,恐怕也有点太横蛮了些。 :p :p :p :p



您老 说说,啥叫民心啊? :D :D :D :D




 
online

[FONT=宋体]也转贴一篇,仅供参考,[/FONT]

勿用文革眼光看今日之中国 寒竹​

1>. [FONT=宋体]文革并不是一场真正的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从一开始,文革就是由最高权力中枢发动,并且始终在中央权力的控制之下。[/FONT]


2>. [FONT=宋体]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文革刚结束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文革都抱着否定态度。这种否定文革的国民心态也是中国能够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重要前提。

3>. 但是,由于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索一条世界上从未有过新路,改革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三十多年来的改革让不同社会

群体付出的代价不尽相同,给不同社会群体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

4>. 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一些在改革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基于对现实的不满,逐渐滋生了对文革怀念。这是一种很正常

的社会现象。

5>. 在今日之中国,一是要解决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二是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部分民众对

文革的怀念自然会消解。[/FONT]


文章出自 观察者网 (http://www.guancha.cn/index.shtml ),寒竹 先生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对当前的所谓左右

两派之争的观察,他很是入木三分。从历史这个角度把脉目前的社会现象来讲,寒竹 先生比很多人都要中肯多了。


李世默 先生 正职是金融投资,这位 Stanford 毕业的大哥,在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及郝芬顿邮报上写文章,

对西方媒体以民主为名而指指点点的行为历来是反感的。而对国内关于左右两派之争的人都是不客气的多。


其实,李世默 先生 的言论绝非异类,恰恰相反,有他相类似学历的、以金融投资为业的、年岁又差不多的,十之有九个九,都对左

右两派的纯政治之争不感冒,私底下以此嗤之以鼻的就更多了。


观察者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站,是继 经济观察网 (与前者没有关连) 后,另一个国内一流人才发言发声的地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