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我看完了中国央视拍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