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142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6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昨天发布的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赢得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好评,但是纵观这家软件巨头历年来推出的硬件产品,大家就会发现其中不乏失败之作。接下来,我们将对微软成功及失败硬件产品的部分代表加以盘点,首先从成功产品开始。
成功产品1――Kinect体感输入设备(2010年)
借助这款为Xbox 360游戏机配备的动作感应输入设备,用户无需游戏手柄就能进行互动操控。
虽然微软将该设备定位为一款游戏输入设备,但是应用开发者的丰富创意为它赋予了多种实用功能,例如寻找遗落的钥匙或手机、泊车、辅助治疗幻肢综合症等等。
成功产品2――Xbox 360游戏机(2005年)
Xbox 游戏机自推出以来大获成功,销量已经跃居至全球第一,堪称微软硬件产品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有《光晕(Halo)》等独家游戏力作,又有Kinect等创意十足的辅件,而且还能访问海量多媒体网络资源。
成功产品3――微软人体工学键盘4000(2005年)
4000键盘是微软最成功的硬件产品之一,为用户带来异常舒适的使用体验。
4000采用了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设计,能够有效减轻用户手腕疲劳;中央常用按键的尺寸根据其使用频率而有不同程度的加大;配有用于快速启动某些应用程序的按键、一个非常方便的缩放按钮以及一排可由用户自定义功能的按钮。
成功产品4――微软SideWinder游戏手柄(1999年)
SideWinder是为微软的模拟飞行游戏配备的,功能绝非低端游戏手柄可比,而且定价远低于在当年非常昂贵的Saitek、Thrustmaster、罗技等品牌的同类手柄,因此而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产品。
失败产品1――Kin手机(2010年)
Kin One和Kin Two两款手机被业内人士称为“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设计败笔”,它们比功能手机强大,但又比不上智能手机,而定价却接近智能手机,因此难逃销量惨淡的命运。
仅面市两个月,Kin手机就被微软痛下决心“砍”掉了。
失败产品2――Windows 7平板电脑Windows Slate(2010年)
惠普、富士通、戴尔、三星、优派等厂商都推出过Windows 7平板电脑,但市场反应平平。联想集团在2010年放弃了制造Windows 7平板的计划,原因是认为Windows 7操作系统还保持着85年以来的“桌面范儿”,整个界面都是为键盘和鼠标设计的,并不适于触控操作。
微软本来踌躇满志地希望Slate平板能打败苹果iPad,但是结果呢?――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失败产品3――平板电脑Tablet PC(2002年)、UMPC(2006年)
早在2002年,微软就推出了平板电脑Tablet PC,它配备了电磁显示屏,用户可以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2006年微软又推出了“超级移动电脑”(UMPC),它小巧了不少但依然有着1英寸的厚度和2.5英磅(1.4千克左右)的重量,简直就像一块板砖。
这两款产品难道还真有人买?
失败产品4――Windows Home Server家用服务器软件(2007年)
虽然能实现家庭文件共享、自动化备份、打印服务器、远程访问等功能,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实在太复杂了。
2010年,惠普公司决定停产一系列搭载Windows Home Server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此外,后来渐渐兴起的谷歌云打印、Dropbox以及微软自家的SkyDrive等基于云存储的服务,也让Windows Home Server失去了用武之地,只有一些科技“极客”(Geek)还在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自建网络。
失败作品5――Zune音乐播放器(2006年)
微软效仿苹果的iPod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商店,推出了Zune和Marketplace。从专业角度来看,Zune和后来的Zune HD都是很棒的音乐播放器,但是2007年苹果的iPhone横空出世,让Zune难逃门可罗雀的悲剧命运。2011年,微软终于宣布将放弃Zune而集 中精力开发Windows Phone手机。
失败作品6――微软MSN Direct智能手表,又称SPOT手表(2003年)
微软前CEO比尔•盖茨当年在消费电子大展(CES)上推出了这种手表。它们由天梭、松拓、Fossil等知名品牌生产,能显示天气、新闻、股市消息、餐馆指南等信息。
但是它们作为手表显得过于笨重,而且受界面局限只能提供非常简要的信息――显然,用手机接收这些信息要方便得多,所以这些手表的销路可想而知。手表厂商纷纷放弃了这种手表,而微软也在2009年宣布终止该服务。
失败作品7――WebTV网络电视(1997年被微软收购后更名为MSN TV)
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TV希望能借助订阅服务、机顶盒、遥控器和键盘让互联网登陆家庭电视机。
微软在1997年收购了WebTV,不过这一服务其实从未在消费者中引领时尚。微软后来将该品牌更名为MSN TV,但不再销售相关硬件,仅对订阅用户提供支持。

借助这款为Xbox 360游戏机配备的动作感应输入设备,用户无需游戏手柄就能进行互动操控。
虽然微软将该设备定位为一款游戏输入设备,但是应用开发者的丰富创意为它赋予了多种实用功能,例如寻找遗落的钥匙或手机、泊车、辅助治疗幻肢综合症等等。

Xbox 游戏机自推出以来大获成功,销量已经跃居至全球第一,堪称微软硬件产品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有《光晕(Halo)》等独家游戏力作,又有Kinect等创意十足的辅件,而且还能访问海量多媒体网络资源。

4000键盘是微软最成功的硬件产品之一,为用户带来异常舒适的使用体验。
4000采用了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设计,能够有效减轻用户手腕疲劳;中央常用按键的尺寸根据其使用频率而有不同程度的加大;配有用于快速启动某些应用程序的按键、一个非常方便的缩放按钮以及一排可由用户自定义功能的按钮。

SideWinder是为微软的模拟飞行游戏配备的,功能绝非低端游戏手柄可比,而且定价远低于在当年非常昂贵的Saitek、Thrustmaster、罗技等品牌的同类手柄,因此而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产品。

Kin One和Kin Two两款手机被业内人士称为“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设计败笔”,它们比功能手机强大,但又比不上智能手机,而定价却接近智能手机,因此难逃销量惨淡的命运。
仅面市两个月,Kin手机就被微软痛下决心“砍”掉了。

惠普、富士通、戴尔、三星、优派等厂商都推出过Windows 7平板电脑,但市场反应平平。联想集团在2010年放弃了制造Windows 7平板的计划,原因是认为Windows 7操作系统还保持着85年以来的“桌面范儿”,整个界面都是为键盘和鼠标设计的,并不适于触控操作。
微软本来踌躇满志地希望Slate平板能打败苹果iPad,但是结果呢?――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早在2002年,微软就推出了平板电脑Tablet PC,它配备了电磁显示屏,用户可以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2006年微软又推出了“超级移动电脑”(UMPC),它小巧了不少但依然有着1英寸的厚度和2.5英磅(1.4千克左右)的重量,简直就像一块板砖。
这两款产品难道还真有人买?

虽然能实现家庭文件共享、自动化备份、打印服务器、远程访问等功能,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实在太复杂了。
2010年,惠普公司决定停产一系列搭载Windows Home Server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此外,后来渐渐兴起的谷歌云打印、Dropbox以及微软自家的SkyDrive等基于云存储的服务,也让Windows Home Server失去了用武之地,只有一些科技“极客”(Geek)还在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自建网络。

微软效仿苹果的iPod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商店,推出了Zune和Marketplace。从专业角度来看,Zune和后来的Zune HD都是很棒的音乐播放器,但是2007年苹果的iPhone横空出世,让Zune难逃门可罗雀的悲剧命运。2011年,微软终于宣布将放弃Zune而集 中精力开发Windows Phone手机。

微软前CEO比尔•盖茨当年在消费电子大展(CES)上推出了这种手表。它们由天梭、松拓、Fossil等知名品牌生产,能显示天气、新闻、股市消息、餐馆指南等信息。
但是它们作为手表显得过于笨重,而且受界面局限只能提供非常简要的信息――显然,用手机接收这些信息要方便得多,所以这些手表的销路可想而知。手表厂商纷纷放弃了这种手表,而微软也在2009年宣布终止该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TV希望能借助订阅服务、机顶盒、遥控器和键盘让互联网登陆家庭电视机。
微软在1997年收购了WebTV,不过这一服务其实从未在消费者中引领时尚。微软后来将该品牌更名为MSN TV,但不再销售相关硬件,仅对订阅用户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