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怨相报何时了――评以巴冲突的升级
“即使是敌人的鲜血,也会使我痛苦万分,我希望看到双方停止流血、战争与死亡。”
这句话是已故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一句名言。拉宾作为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曾经与阿拉伯人浴血奋战了几十年、亲自指挥“六・五”战争、并且攻城略地、战功卓著的将领,却认识到鲜血不能带给以色列和平。因此,在前苏联与美国的斡旋下,拉宾与死对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马德里坐上了谈判桌,开始了著名的“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进程,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1994年,拉宾与阿拉法特同获诺贝尔和平奖。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昔日不共戴天的仇敌在厮杀了几十年以后握手言和,枪炮声渐渐沉寂下来,战争的硝烟开始消散,巴勒斯坦人开始返回家园,和平的曙光已经隐隐作现。然而,就因为这些,拉宾总理被一些以色列“爱国”分子指责为“卖国贼”、“叛徒”。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 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惨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中。此后,已经沉寂下来的枪炮声再次响起,已经干涸的血迹又被鲜血所覆盖,眼泪再次在阿拉伯母亲和犹太母亲的脸上流淌……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断发生的、伤亡惨重的自杀爆炸的响声,也习惯了以色列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报复。每当双方在某些方面快要达成妥协,和平似乎就要降临时,总是跟约定俗成似的发生一次伤亡惨重的恐怖袭击,因此遭至以色列人更残酷的报复……不知为什么,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两个邻居,总是有人不愿意看到和平,不愿意做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让步,总是渴望对方流更多的血……殊不知,人的鲜血会灌溉一种果实,这种奇特的果实会导致更多的流血,而更多的流血又会灌溉更多的果实……这枚果实就是仇恨。无论是以色列激进分子,还是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他们都指望依靠鲜血让对手屈服,然而,鲜血造成的,是更加凶狠的报复。就这么怨怨相报,何时是个了结?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在发议论,有些人说:“巴勒斯坦本来就是阿拉伯人的领土,犹太人那个破传说凭什么成为他们立国的依据?以色列抢人家地盘还想过太平日子?”还有些人说:“两千多年以前,以色列国已经存在了,阿拉伯人才是侵略者。”事实上,上述说法均是一面之词。古代以色列人经历了数次亡国厄运,犹太人经历了三次大流散,散居世界各地,但是他们返回故土的理想丝毫没有被泯灭过。
而失去祖国所导致的、没完没了的悲惨遭遇,更加使得犹太人向往自己的祖国。可以说,恢复祖国、重返故土的理想已经深深扎根于犹太民族的文化中去了,一代又一代抱有复国理想的犹太人为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前仆后继,进行了不懈斗争与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西斯匪徒对犹太人的屠戮,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犹太人命运的空前同情,也使得犹太人复国的梦想更加活跃,整个二战前后,犹太移民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了巴勒斯坦。
不止是法西斯迫害犹太人。1948年,在新成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波兰发生了一次新的集体屠杀犹太人事件,几百名侥幸躲过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平民被当地人杀害。这次事件使人们意识到,消灭了法西斯并不能制止对犹太人的杀戮,犹太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没有祖国。至此,建立一个犹太国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不可阻挡。
而另一方面,自从阿拉伯人通过血与火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得巴勒斯坦地区以来,阿拉伯人也在这一地区生活了上千年,客观上也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这好比一座空宅子,它原先的主人由于被追杀而逃亡,后来又一个人赶走了追杀者占据这所宅子,并且在这里生生不息,而现在宅子旧主人的后代又回来了,谁能说得清这个地方究竟该归谁住?谁该被扫地出门?有鉴于此,1947年9月16日,在苏联、美国的倡议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境内进行巴以分治。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弹丸之地巴勒斯坦59%的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的要求并不过分,古代以色列疆域要比这个“犹太国”大得多,现代以色列不过是围绕以色列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周边一小块地区而已,远没有对其他阿拉伯国家提出领土要求,也不会构成对阿拉伯世界的任何威胁。因此,以色列的建国应当是被看作正义的一种胜利。
然而,思想偏激、狭隘的周边国家却不允许以色列人建立祖国。在他们眼里,他们祖先们抢夺来的土地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扬言要把所有犹太人“赶进大海”。于是,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凌晨,阿拉伯联军浩浩荡荡地、从东、北、南三面开进了以色列,只有东边留了下来,因为那是大海。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总兵力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连一支正规的陆军都没有,只有3.4万民兵,各类飞机8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然而,在“不战斗就灭亡”的残酷条件下,几千年来受尽欺凌的犹太人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不但挫败了阿拉伯联军的进攻,而且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
苏维埃政府给予了刚刚立国的以色列以大力支持。战争刚一爆发,大量的苏制、捷制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等武器装备通过苏联运输机源源不断地运到以色列,25架被苏联红军缴获的梅塞施米特战斗机被紧急运送到以色列,一夜之间组成了以色列空军,苏联军事顾问来到炮火连天的前线指挥战斗,苏联红军中的犹太人飞行员组成志愿部队与犹太人并肩作战。苏维埃政府还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立即停战动议,使以色列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此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又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每一次战争都导致流血与仇恨,每一次战争都使得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以色列,这个由被压迫、被欺凌的犹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如狼似虎的敌人们的包围下,不但没有在战争中衰落,反而日益强大,成为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聪明、智慧、勤奋的民族,也是一种最具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民族。这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海涅这样的诗人,还有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然而仅仅因为没有祖国,他们总是被各国统治者当作转移国内矛盾的替罪羊。中世纪欧洲各国几乎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当中,犹太人有绝对的比例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法西斯德国将苏联称做“犹太―布尔什维克政委”的原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登峰造极,实行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奥斯维辛、特布林卡、达豪、索比波尔、巴比耶尔、华沙、日托米尔……这些地名象征着犹太人无穷无尽的苦难。这些苦难的遭至,难道是犹太人不够勤奋,不够聪明吗?难道是犹太人不安分守己吗?不,决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祖国,就没有了一切。和犹太人命运最为接近的还有库尔德人、吉朴赛人,他们的历史同样充满了苦难。
也许是因为我读了太多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二战历史及文学书籍的原因,我对犹太民族的悲惨境遇的感受特别的深刻。我记得自己少年时代读过一本《纳粹德国史》,书中一个德国工程师在法庭上作证讲述自己目睹的一次发生在波兰的集体屠杀场景:人们顺从地趴在自己挖好的沟中,法西斯匪徒象他们的后脑开枪,后一批人又趴在前一批人的尸体上……一位年轻的犹太姑娘走过工程师身边,微笑着指向自己,轻轻地说:“才二十一岁。”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十几年了,那本书的其他内容已经被我遗忘得差不多了,而这个场景不知为什么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因此,我从思想上非常的亲近犹太人,我理所当然地尊重以色列生存的权利。
然而,我也理解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的苦难。毕竟上帝只创造了一个巴勒斯坦,无论愿不愿意,两个民族都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要么友好相处,要么仇杀不断,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无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双方各自阵营中,都有一些缺乏宽容和爱心的极端分子和好战分子――有的要把所有巴勒斯坦人都赶出家园,有的则要把以色列人赶入大海。他们用平民做人质和泄愤对象,滥杀无辜,使本来已经相当接近的立场再次背道而驰。
事实上,在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的前提下什么不可以谈判呢?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不把互相争夺的变为共同拥有的东西呢?我呼吁以色列领导人,你们必须马上停止你们对阿拉法特的围困,认真坐下来谈判,执行拉宾总理“以土地换和平”的遗志;也呼吁巴勒斯坦领导人,你们必须真正采取措施打击自己内部的极端分子和好战分子,你们必须明白,靠几个自杀炸弹袭击,你们永远不会消灭犹太民族,反而会被世界人民所唾弃。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拉宾总理遇刺前几分钟所唱的那首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他们复生。
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
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
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
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
无论什么人,
无论是胜利的欢乐,
还是光荣的赞歌,
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
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
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不要小声地乞求神灵。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
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雅科夫・伊万诺维奇・布尔什维科夫
二○○二年四月二日
“即使是敌人的鲜血,也会使我痛苦万分,我希望看到双方停止流血、战争与死亡。”
这句话是已故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一句名言。拉宾作为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曾经与阿拉伯人浴血奋战了几十年、亲自指挥“六・五”战争、并且攻城略地、战功卓著的将领,却认识到鲜血不能带给以色列和平。因此,在前苏联与美国的斡旋下,拉宾与死对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马德里坐上了谈判桌,开始了著名的“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进程,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1994年,拉宾与阿拉法特同获诺贝尔和平奖。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昔日不共戴天的仇敌在厮杀了几十年以后握手言和,枪炮声渐渐沉寂下来,战争的硝烟开始消散,巴勒斯坦人开始返回家园,和平的曙光已经隐隐作现。然而,就因为这些,拉宾总理被一些以色列“爱国”分子指责为“卖国贼”、“叛徒”。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 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惨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中。此后,已经沉寂下来的枪炮声再次响起,已经干涸的血迹又被鲜血所覆盖,眼泪再次在阿拉伯母亲和犹太母亲的脸上流淌……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断发生的、伤亡惨重的自杀爆炸的响声,也习惯了以色列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报复。每当双方在某些方面快要达成妥协,和平似乎就要降临时,总是跟约定俗成似的发生一次伤亡惨重的恐怖袭击,因此遭至以色列人更残酷的报复……不知为什么,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两个邻居,总是有人不愿意看到和平,不愿意做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让步,总是渴望对方流更多的血……殊不知,人的鲜血会灌溉一种果实,这种奇特的果实会导致更多的流血,而更多的流血又会灌溉更多的果实……这枚果实就是仇恨。无论是以色列激进分子,还是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他们都指望依靠鲜血让对手屈服,然而,鲜血造成的,是更加凶狠的报复。就这么怨怨相报,何时是个了结?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在发议论,有些人说:“巴勒斯坦本来就是阿拉伯人的领土,犹太人那个破传说凭什么成为他们立国的依据?以色列抢人家地盘还想过太平日子?”还有些人说:“两千多年以前,以色列国已经存在了,阿拉伯人才是侵略者。”事实上,上述说法均是一面之词。古代以色列人经历了数次亡国厄运,犹太人经历了三次大流散,散居世界各地,但是他们返回故土的理想丝毫没有被泯灭过。
而失去祖国所导致的、没完没了的悲惨遭遇,更加使得犹太人向往自己的祖国。可以说,恢复祖国、重返故土的理想已经深深扎根于犹太民族的文化中去了,一代又一代抱有复国理想的犹太人为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前仆后继,进行了不懈斗争与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西斯匪徒对犹太人的屠戮,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犹太人命运的空前同情,也使得犹太人复国的梦想更加活跃,整个二战前后,犹太移民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了巴勒斯坦。
不止是法西斯迫害犹太人。1948年,在新成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波兰发生了一次新的集体屠杀犹太人事件,几百名侥幸躲过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平民被当地人杀害。这次事件使人们意识到,消灭了法西斯并不能制止对犹太人的杀戮,犹太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没有祖国。至此,建立一个犹太国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不可阻挡。
而另一方面,自从阿拉伯人通过血与火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得巴勒斯坦地区以来,阿拉伯人也在这一地区生活了上千年,客观上也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这好比一座空宅子,它原先的主人由于被追杀而逃亡,后来又一个人赶走了追杀者占据这所宅子,并且在这里生生不息,而现在宅子旧主人的后代又回来了,谁能说得清这个地方究竟该归谁住?谁该被扫地出门?有鉴于此,1947年9月16日,在苏联、美国的倡议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境内进行巴以分治。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弹丸之地巴勒斯坦59%的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的要求并不过分,古代以色列疆域要比这个“犹太国”大得多,现代以色列不过是围绕以色列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周边一小块地区而已,远没有对其他阿拉伯国家提出领土要求,也不会构成对阿拉伯世界的任何威胁。因此,以色列的建国应当是被看作正义的一种胜利。
然而,思想偏激、狭隘的周边国家却不允许以色列人建立祖国。在他们眼里,他们祖先们抢夺来的土地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扬言要把所有犹太人“赶进大海”。于是,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凌晨,阿拉伯联军浩浩荡荡地、从东、北、南三面开进了以色列,只有东边留了下来,因为那是大海。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总兵力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连一支正规的陆军都没有,只有3.4万民兵,各类飞机8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然而,在“不战斗就灭亡”的残酷条件下,几千年来受尽欺凌的犹太人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不但挫败了阿拉伯联军的进攻,而且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
苏维埃政府给予了刚刚立国的以色列以大力支持。战争刚一爆发,大量的苏制、捷制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等武器装备通过苏联运输机源源不断地运到以色列,25架被苏联红军缴获的梅塞施米特战斗机被紧急运送到以色列,一夜之间组成了以色列空军,苏联军事顾问来到炮火连天的前线指挥战斗,苏联红军中的犹太人飞行员组成志愿部队与犹太人并肩作战。苏维埃政府还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立即停战动议,使以色列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此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又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每一次战争都导致流血与仇恨,每一次战争都使得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以色列,这个由被压迫、被欺凌的犹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如狼似虎的敌人们的包围下,不但没有在战争中衰落,反而日益强大,成为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聪明、智慧、勤奋的民族,也是一种最具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民族。这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海涅这样的诗人,还有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然而仅仅因为没有祖国,他们总是被各国统治者当作转移国内矛盾的替罪羊。中世纪欧洲各国几乎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当中,犹太人有绝对的比例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法西斯德国将苏联称做“犹太―布尔什维克政委”的原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登峰造极,实行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奥斯维辛、特布林卡、达豪、索比波尔、巴比耶尔、华沙、日托米尔……这些地名象征着犹太人无穷无尽的苦难。这些苦难的遭至,难道是犹太人不够勤奋,不够聪明吗?难道是犹太人不安分守己吗?不,决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祖国,就没有了一切。和犹太人命运最为接近的还有库尔德人、吉朴赛人,他们的历史同样充满了苦难。
也许是因为我读了太多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二战历史及文学书籍的原因,我对犹太民族的悲惨境遇的感受特别的深刻。我记得自己少年时代读过一本《纳粹德国史》,书中一个德国工程师在法庭上作证讲述自己目睹的一次发生在波兰的集体屠杀场景:人们顺从地趴在自己挖好的沟中,法西斯匪徒象他们的后脑开枪,后一批人又趴在前一批人的尸体上……一位年轻的犹太姑娘走过工程师身边,微笑着指向自己,轻轻地说:“才二十一岁。”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十几年了,那本书的其他内容已经被我遗忘得差不多了,而这个场景不知为什么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因此,我从思想上非常的亲近犹太人,我理所当然地尊重以色列生存的权利。
然而,我也理解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的苦难。毕竟上帝只创造了一个巴勒斯坦,无论愿不愿意,两个民族都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要么友好相处,要么仇杀不断,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无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双方各自阵营中,都有一些缺乏宽容和爱心的极端分子和好战分子――有的要把所有巴勒斯坦人都赶出家园,有的则要把以色列人赶入大海。他们用平民做人质和泄愤对象,滥杀无辜,使本来已经相当接近的立场再次背道而驰。
事实上,在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的前提下什么不可以谈判呢?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不把互相争夺的变为共同拥有的东西呢?我呼吁以色列领导人,你们必须马上停止你们对阿拉法特的围困,认真坐下来谈判,执行拉宾总理“以土地换和平”的遗志;也呼吁巴勒斯坦领导人,你们必须真正采取措施打击自己内部的极端分子和好战分子,你们必须明白,靠几个自杀炸弹袭击,你们永远不会消灭犹太民族,反而会被世界人民所唾弃。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拉宾总理遇刺前几分钟所唱的那首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他们复生。
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
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
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
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
无论什么人,
无论是胜利的欢乐,
还是光荣的赞歌,
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
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
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不要小声地乞求神灵。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
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雅科夫・伊万诺维奇・布尔什维科夫
二○○二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