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86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法制网记者蔡岩红
国家海洋局8月2日公布的最新一期海洋环境信息显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40条入海河流断面进行了监测,水质呈第四类(人体不可直接接触用水)至劣五类(不能灌溉农田)的就占26条,占监测河流数量的65%。
18条入海河流水质为劣五类
根据国家海洋局要求,今年6月,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组织实施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此次监测了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赤潮绿潮发生状况,以及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2012年6月,各有关海洋部门完成了40条入海河流枯水期监测的样品分析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标准,其监测结果表明,敖江、鸭绿江等11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二类;东溪等3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三类;长江等6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四类;复州河和滦河2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五类;白浪河等18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CODCr、石油类等。
此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18个海水增养殖区海水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8个增养殖区海水中化学需氧量、酸碱度、溶解氧和粪大肠菌群等监测指标符合功能区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站次比例均在92%以上。部分增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增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次比例分别为46%和21%。各增养殖区氮磷比平均为108:1,最高为459:1,较上月明显升高,氮磷比失衡情况较为严重。
天津监测的陆源排污最严重
2012年6月,各地海洋相关部门还陆续完成了3、5月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和5主月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的监测样品分析工作。
2012年3月,监测的323个入海排污口中, 147个入海排污口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5.5%。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61.1%)、排污河(55.1%)、工业(40.2%)、市政(39.4%)。
监测显示,各省(市)超标排污口比率差异显著,其中天津市监测的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江苏、福建和山东排污口超标比率均在50%以上;广东、辽宁和河北相对较低;海南监测的19个入海排污口全部达标。所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中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此外,氨氮和粪大肠菌群的超标率分别达12%和11.1%。
2012年5月,监测的166个入海排污口中,64个入海排污口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38.6%。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排污河(42.2%)、市政(41.7%)、其他(40.0%)、工业(31.4%)。其中天津市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比率最大,为85.7%;其次为河北,为45.8%;辽宁和广东超标比率分别为36.7%和29.1%。
此外,2012年5月,海洋相关部门对22个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12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为劣四类,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渤海沿岸海水入侵趋势加重
2012年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黄海及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稳定,渤海沿岸部分地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
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0~30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黄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稳定,渤海沿岸辽宁省盘锦市、葫芦岛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梨树园村及黄骅市南排河镇赵家堡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略有增加,其中,辽宁葫芦岛市监测站位氯度明显升高。南海沿岸海水入侵范围小,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公里以内。与去年同期相比,海水入侵范围保持稳定。
渤海沿岸滨海平原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渤海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但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山东省潍坊市部分监测区略有加重;黄海滨海地区的山东省威海市土壤盐渍化程度和范围呈加重趋势。南海滨海地区盐渍化范围小,与去年同期相比,南海大部分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仅广东省阳江市大沟监测区呈加重趋势。
此外,2012年6月,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11次,赤潮累计面积516平方公里,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基本稳定,累计面积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附件: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国家海洋局8月2日公布的最新一期海洋环境信息显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40条入海河流断面进行了监测,水质呈第四类(人体不可直接接触用水)至劣五类(不能灌溉农田)的就占26条,占监测河流数量的65%。
18条入海河流水质为劣五类
根据国家海洋局要求,今年6月,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组织实施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此次监测了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赤潮绿潮发生状况,以及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2012年6月,各有关海洋部门完成了40条入海河流枯水期监测的样品分析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标准,其监测结果表明,敖江、鸭绿江等11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二类;东溪等3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三类;长江等6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四类;复州河和滦河2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五类;白浪河等18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CODCr、石油类等。
此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18个海水增养殖区海水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8个增养殖区海水中化学需氧量、酸碱度、溶解氧和粪大肠菌群等监测指标符合功能区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站次比例均在92%以上。部分增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增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次比例分别为46%和21%。各增养殖区氮磷比平均为108:1,最高为459:1,较上月明显升高,氮磷比失衡情况较为严重。
天津监测的陆源排污最严重
2012年6月,各地海洋相关部门还陆续完成了3、5月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和5主月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的监测样品分析工作。
2012年3月,监测的323个入海排污口中, 147个入海排污口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5.5%。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61.1%)、排污河(55.1%)、工业(40.2%)、市政(39.4%)。
监测显示,各省(市)超标排污口比率差异显著,其中天津市监测的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江苏、福建和山东排污口超标比率均在50%以上;广东、辽宁和河北相对较低;海南监测的19个入海排污口全部达标。所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中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此外,氨氮和粪大肠菌群的超标率分别达12%和11.1%。
2012年5月,监测的166个入海排污口中,64个入海排污口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38.6%。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排污河(42.2%)、市政(41.7%)、其他(40.0%)、工业(31.4%)。其中天津市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比率最大,为85.7%;其次为河北,为45.8%;辽宁和广东超标比率分别为36.7%和29.1%。
此外,2012年5月,海洋相关部门对22个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12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为劣四类,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渤海沿岸海水入侵趋势加重
2012年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黄海及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稳定,渤海沿岸部分地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
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0~30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黄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稳定,渤海沿岸辽宁省盘锦市、葫芦岛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梨树园村及黄骅市南排河镇赵家堡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略有增加,其中,辽宁葫芦岛市监测站位氯度明显升高。南海沿岸海水入侵范围小,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公里以内。与去年同期相比,海水入侵范围保持稳定。
渤海沿岸滨海平原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渤海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但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山东省潍坊市部分监测区略有加重;黄海滨海地区的山东省威海市土壤盐渍化程度和范围呈加重趋势。南海滨海地区盐渍化范围小,与去年同期相比,南海大部分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仅广东省阳江市大沟监测区呈加重趋势。
此外,2012年6月,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11次,赤潮累计面积516平方公里,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基本稳定,累计面积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附件: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