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动力之都”讲述“绿色故事”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38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1103123408-0.jpg


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从这里驶出,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这里诞生……这就是湖南株洲,一座被誉为“动力之都”的工业新城。

作为南方工业重镇,多年以来,株洲一直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给株洲带来了荣耀,也留下诸多发展瓶颈。2003年和2004年,株洲连续两次出现在全国10大污染城市之列。

痛定思痛。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总体战略部署,5年来,株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铁腕治理污染,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终于实现华丽转身,相继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城市实力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绿色产业 快速崛起



1103121221-1.jpg


株洲变绿了,到去年底,株洲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

“宁可GDP少点,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好点;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更求绿水青山。”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经常这样说。经过几年努力,株洲已形成广泛共识——加速产业转型,强力推动产业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从“黑色”向“绿色”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转变。

“转变”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为突破口,“十一五”期间,株洲先后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62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个,万元GDP能耗下降2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0.8%。

立足严控源头,株洲坚持“三个坚决”和“四个一律不批”,即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审批,能够改造的坚决改造,改造不了的坚决关停。把好项目准入关,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不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选址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防治技术不成熟的项目不批。据统计,5年来,株洲为此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

与此同时,株洲着力抓好“四大”:抓大企业。大力实施“5115”工程,培育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2011年,19家“5115”旗舰企业产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抓大项目。通过国际招标,重点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投资上百亿的工程。抓大集群。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抓大示范区。清水塘工业区坚持“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进行战略性升级改造,启动绿色搬迁,消除重化工烙印,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株洲的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重化工业正被逐步替代。以方特欢乐世界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南车株洲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轨道交通企业,以北汽威旺、航空城等为代表的新型动力企业茁壮成长。去年,新兴产业占株洲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2%。

绿色交通 覆盖全城

株洲是第二批“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如今,“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在株洲成为根植市民生活的理念。

早在2009年,株洲就出台《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计划三年内将市区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打造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样板城市。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株洲先后投入4.5亿元,到去年9月8日,株洲市区627辆公交车已全部换成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

市民对此好评不断,新能源公交车没有噪音,没有汽油味,车内干干净净,坐着稳稳当当。据测算,新能源公交车线路节油率在15%以上,627台电动车年节油达1714吨,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0%。

株洲出租车的“油改气”也在加快进度。据悉,年内全市将新增双燃料出租车200台,届时,株洲市区的双燃料出租车将达860台,占整个出租车行业的44%。根据“低碳交通”方案,株洲今后新增出租车将全部使用节能环保车型。

“免费、便捷、环保”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堪称株洲的一道“绿色风景”。

去年5月,株洲正式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车辆使用三个小时以内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城区范围内任何位置都可随时取车还车。目前,该系统已在市区布局1000个租赁点,公共自行车拥有量达2万辆,已有16万市民办理自行车租赁卡,平均每天自行车使用量达15万次以上。

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一年来,株洲探索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对故障率、投放比、清洁、满意率、使用量、投诉率等指标均有严格的考核,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株洲模式”,已在全国广泛复制。

不仅如此,着眼“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家企业,做成一个产业”,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之初,株洲即从广东引进一家专业公共自行车企业,并与株洲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健宁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实现公共自行车的设计、生产和租赁系统的建设、运营的产业化运作。

今年5月,公共自行车生产基地一号厂房投产,首批株洲造公共自行车亮相,年生产能力达50万辆。

绿色环境 城乡同治



110312BU-2.jpg


5月19日,以“开放崛起,绿色发展”为主题,第七届中部地区投资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2012市长与跨国公司对话会在株洲举行,来自中部六省47个城市的市长和国外城市的市长与会。考察中,与会代表对株洲满城的绿色、有序的秩序、洁净的街道、璀璨的夜景、繁荣的商业留下深刻印象。

株洲的发展和变化,源自高远追求和不懈努力。

2008年,株洲实施“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着力治理城市污染顽症,投入3800万元,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环保监控网络系统,“数字环保”工程对全市的空气、水、声环境,重点废气、废水污染源,重点废气、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方位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市区环境逐年好转,湘江株洲段的水质持续改善。

株洲市委、市政府带头拆除机关围墙,还绿于民,还路于民,有效扩大了街头休闲绿地面积,达到了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扩大公共绿地的效果,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自然的社会环境和绿化空间。

现在的株洲,天变蓝了,空气质量良好率保持在97%左右,比2007年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水变清了,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变绿了,到去年底,株洲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

在深化城市提质的同时,株洲将目光转向农村,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同治,重点推进“四清三基两统一化”(四清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三基即农村基本不见垃圾、基本消除马路市场、农户基本完成“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两统即农村垃圾统一分类处置、中心镇污水统一集中处理;一化即推进路边、屋边、水边“三边”绿化),探索形成了“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分级投入、定期考核”的城乡同治机制。

绿色生活 渐成时尚

5月1日,株洲2012年徒步湘江毅行活动(第五届)拉开帷幕,近3000市民踊跃参与,人数远超第一届活动时的200人。毅行者沿湘江毅行63公里,用行动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呼吁保护母亲河湘江。

绿色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节约每滴水、节约每粒粮、节约每度电……成为越来越多株洲市民的自觉行动。

家住株洲海创明珠花园的市民柴伟一家,以人均月用水量3.3吨、用电量不到32千瓦时,高票当选为全市“两型”家庭。他们节能的窍门是:家里所有房间安装节能灯具和节能电器。淘米洗菜和洗脸洗衣后的水或浇花,或擦地,或冲洗厕所。

天元区蓝盾景园居民史容光用废旧报纸做成垃圾袋,取代常用的塑料袋;洗菜按先洗净菜、再洗无根菜、块茎菜的顺序进行;洗澡结束前1分钟就关闭燃气阀门,但不关闭水龙头,因为管道中还会流出已经加热的水。

湘天桥果园社区居民张莹家里则是另一番景致:全家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窗台阳台、书桌茶几上,几十盆植物生机盎然。

株洲12个自行车俱乐部倡导“无车日”,绿色出行,成为推动城市自行车活动的主力军……

“两型”理念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2010年,株洲发布第一批“两型”建设试行标准,对企业、机关、“两型”学校、“两型”家庭都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排放控制、知识普及等提出具体要求。

为破解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围城问题,建设整洁健康的城乡环境,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株洲还将绿色生活推向农村,绿色农业遍地开花,生态养殖已成规模。5年里,株洲新增沼气池43289个,广大农户用清洁能源,“三废”变成“三宝”。“乡村洁净行动”大面积实施,村庄变身大花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看得见的幸福



1103123364-3.jpg


株洲建成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和国内一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三伏第一天,记者来到株洲街头实地探访,亲身感受“绿色出行”带来的新变化。

在新华西路文化路口的公交站点,轻快地驶来一辆崭新的T2路公交车。车门打开,只见投币箱上贴着字条“无人售票、投币一元”。记者投钱上车,车厢内卫生整洁,车内开着空调,虽然过道上站了不少乘客,却没有难闻的异味,非常舒适。车子启动,平稳安静,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只有轻微的行进声。记者与旁边的乘客攀谈起来。他们幸福地说,以前空调车票价是2元,每月光是公交车的车费就得一百七八。现在公交票价全部都是1元,每月不过90元。“乘车费用直接降了一半,等于政府给我们发生活补贴啊!”

汽车到了河西终点站,开了16年公交车的司机袁佩贤告诉记者,这台电动大巴是他开过的第7台公交车。一台车就价值75万元,相当于一台宝马车。

“与传统汽油车相比,电动车有什么好处?”记者问。

袁师傅说:“电动公交车开起来轻松,舒适,节能,没有尾气。而且是智能公交,由电脑遥控指挥、动态管理,随时监测路面的客流状况,适时调控发车密度,市民出行更方便。”

株洲公交公司总经理肖长江介绍,《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09年出台,前后投入4.5亿元,到去年9月,城区39条线路的627台公交车全部置换成了环保电动车,株洲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电动公交车全线营运年节油达1714吨。公交车一元票价制,受益乘客达50万人,每年为市民减少出行费用2000多万元,公交出行率由21%上升到了25%。由此也大幅提高了公交站台、车身、车内、车载电视的广告附加值,促进了公交公司良性发展。

在离公交站点50米的路边,一排银色的不锈钢停车柱旁,停放着20多辆整齐划一的橙绿色公共自行车。同行的市委宣传部工作同志递过一张卡片,告诉记者这就是株洲绿色出行的新名片——自行车租赁系统。在他的帮助下,记者把卡靠近停车柱的感应区,咔哒一声轻响,往后一拉,自行车取了出来。骑上自行车,驶上专用的绿色自行车道,穿梭在大街小巷,街道两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心头涌起一份难得的悠闲与轻松。

株洲市政府创建办负责人介绍,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是“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去年5月投入试运行,财政预算投资约2亿元,完成自行车投放、租赁点布点、道路改造、运行管理后台等前期建设,后期运营实行市场化,由工程建设中标单位广东天轴车料有限公司与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共同组建株洲健宁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维护和市场开发。“市民只需缴纳200元押金、预存100元租赁费,就可申办一张租赁卡,每次使用时间在3小时之内免费。”

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一年来,株洲城市布点1058个租赁站,投放公共自行车2万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的办理数量超过16万张,正以每天约300张的速度递增。公共自行车日均租还次数超过15万次,全市单日租还车量突破22万人次,市民累计租还车次数达3000余万人次,节省汽车用油400万升,一年减少碳排放13650吨。

在路边的骑车市民中,记者偶遇株洲市的一位老朋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开通后,他一直没去办租车卡,当初认为没必要,一是觉得株洲公交车方便、便宜,二来也不知道这公共自行车能搞多久。可如今眼看株洲公共自行车规模越搞越大,前几天也办了张卡。“以后出行多了一种选择,还可以边骑车边浏览平日里被忽略的城市风景,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式。骑在车上,找到了20年前骑车的感觉,很爽!公共自行车想骑就骑,用不着担心下雨车没地方放、被偷之类的烦心事,心里没负担,轻松!”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说,株洲倡导的绿色出行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民生工程、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工程,目的是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让株洲变得更生态宜居。2004年,株洲还尴尬地戴着“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短短几年,株洲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花环戴在头上。株洲市的综合实力也已经连续5年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之首,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2006年的73位前进到2011年的64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