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24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哈佛大学官网发布对作弊事件的声明。
8月末,世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曝出一桩学术诚信丑闻。在该校的一门春季课程中,近一半上课学生涉嫌期末考试作弊。
125名学生涉嫌“抄袭答案与不正当合作”
8月30日,哈佛大学本科教务主任杰・哈里斯(Jay Harris)向全体学生致信称,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正对一门春季课程进行调查,超过125名学生涉嫌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结组合作与共享答案。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官方发布公告确认该项学术作弊事故,但校方拒绝透露相关课程名称与学生情况,称“联邦隐私权法禁止学校公布相关学生姓名”。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接受学校官方报纸《哈佛大学报》(Harvard Gazette)采访时表示:“如果指控被证实,这些行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是对哈佛治学中所倚赖的信任原则的背叛。我们必须经由一个慎重的过程公正地处理这件事情。”
杰・哈里斯表示,此次案件规模堪称“前所未闻”。学校官方声明中援引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史密斯(Michael D. Smith)的说法,表示“学术诚信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哈佛对学术诚信十分重视,不能也不会容忍学术不端行为。”校长德鲁・福斯特亦称:“此次指控涉及广泛,表示我们仍需努力确保哈佛的每一名学生都理解并恪守哈佛大学学术圈的根本价值规范。”
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最终披露了相关的细节。据悉,该课程为政府管理1310:美国国会概论(Government 1310:Introduction to Congress),是今年春季课程,注册学生一共279名,授课教师为助理教授马修・派拉特(Matthew B.Platt)。
《美国国会概论》的课程助教在5月对期末试卷进行评分时发现其中有10~20份出现雷同,马修・派拉特因此上报至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随后,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展开调查,核查了该课程所有学生的试卷,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存在“抄袭答案与不正当合作行为”。
该课程为本科生课程,每周3次,包含研究生助教进行辅导的10次课后讨论会。根据课程大纲,《美国国会概论》课程的期末成绩由4次课后开卷考试成绩组成,平均每次考试占25%。最后的期末考试一共包含3道组合简答题,一道附加简答题与一道论述题。该门课程的考试协议显示,“考试完全开放,可参考书、笔记、网络等等,但仍须遵守闭卷考试规章,尤其是,考生不能与其他同学包括辅导教师、助教、写作中心等进行讨论。”
据学校官方称,管理委员会已经与所有涉案学生及其家长取得联系,并正对这些学生进行问询与调查。此次学术不端事件所涉及的学生将面临的处分包括但不限于停学一年,其中,选择该课程的部分同学业已毕业,学校则不排除考虑收回其学位证书。
学校表示处理结果将在11月公布,在处理过程中,管理委员会不会透露相关细节。杰・哈里斯则在致信中要求,“这类事件已经拉响警告,新的学术诚信观,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在教师、学生与管理者中进行讨论”。
学生对该课程颇有微词
根据哈佛大学校报的消息,在哈佛大学的学生评课系统Q Guide发布的评估数据上,学生对政府管理1310课程的打分为2.54,其中满分为5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平均分数为3.91。
在该评估系统的论坛中,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难度以及教师的教授方法提出质疑。有同学指出,“课程考试之外缺乏结构性指导(如周末的助教辅导时间与考前答疑)”,还有同学称在考试前数小时与15名同学一起在教师休息室企图完成试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通宵未眠,但我们没有人可以弄懂其中一整道题(占20%的比重)究竟在问什么,最夸张的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针对一个从没有在我们的阅读材料中或在课堂上被准确定义的术语,我们只能求助助教给出一个定义来回答问题”,“期末考试绝对荒谬,完全与课程涉及教材不符”。还有学生抱怨,该课程教授在5月3日、考试截止前的当天早上,因为有事而取消答疑时间,提前下班。
也有同学在留言中表示:“我选了这门课程,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期末考试中作弊,它相对简单很多,不仅如此,派拉特教授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试卷。”
据《纽约时报》报道,学生们认为共享课堂笔记、讨论会笔记与阅读材料是被允许的。一位面临作弊指控的学生辩解:“我只是和人共享了笔记,然后就被卷入其中,班上每个人都分享了笔记,出现相似的答案并不奇怪”。一名于5月毕业的涉案学生称,“他们正毁掉学生的未来,如果收回我的学位证书,那我肯定丢了现在的工作”。
国内外高校处理学术作弊方式不同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学术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包括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据英国《星期日独立报》报道,英国过去3年里全国80所大学共4.5万多名大学生“学术作弊”被发现。
大卫・卡拉汉(David Callahan)曾提出作弊文化的概念,并指称,在美国社会已经形成为了追求成功而不在乎手段的社会风气。如今,这股风气遍及全球。现代科技也为此提供了便利,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共享信息与知识。杰・哈里斯在评价作弊事件时表示,“科技手段在这起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共享更加简便,也使人们对此的态度更为随意了。”
在国内,学生作弊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大社会现象。例如北京大学网站发布的公告中,几乎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因考试作弊遭受处罚,处理的方式主要有该课程记零分、记过、勒令退学、开除学籍以及取消授予学位等。
在广受作弊文化困扰的高校校园中,应对措施日趋严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即制定“荣誉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学生“在考试中不得给予或获取帮助,不得在作业中、呈交的报告中或者任何教师打分的工作中接受任何的未经允许的帮助”。初次违反荣誉行为准则的学生将面临停学四分之一学年和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的处罚;对于无可挽救的行为,学校给予开除的处分。这些处罚需经过包括4名学生、1名教师和1名行政人员在内的6人陪审团的听证。在美国,已约有100所以上的学校制定有“荣誉行为准则”。
《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条例》中对作弊违纪行为作出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包括:口头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取消学士学位资格、勒令退学以及开除学籍。
国内外的处罚措施基本相似,但具体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哈佛大学此次公开调查处理作弊事件,态度严肃,“只有公开处理,才能让哈佛的精神不被玷污,也才能从根本上捍卫哈佛的声誉”。他同时表示,国内的很多高校将对外公布此类消息视作“大忌”,并“想方设法遮掩,担心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具体到对个人的处罚时,中国与美国高校有所差异。美国高校通常匿去相关学生的详细信息,国内不少高校则公开张贴告示,对作弊学生进行实名处罚。
熊丙奇认为,作弊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因此学校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与外国在处理学术作弊事件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一般是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得到一个相关事实,然后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置,而我们的高校主要是行政机构来组织调查,是按照行政规则来处理。”谈到个人处理时,熊丙奇说:“对于学生作弊案件,应该公正、严肃地处理,但同时必须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利,不应该将个人信息进行公开或者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