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与太空力量优势让中国已能理论上摧毁日本(zt)

root.com

观自在
VIP
注册
2012-08-02
消息
516
荣誉分数
111
声望点数
0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1周年,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似在重拉现实的警报。自那场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今天的中日都有人在议论:两国会再一次打起来吗?

  然而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已完全不是81年前,也已经不是甲午战争时候的样子。今天大概不会有中国人担心侵略者的军靴踏上中华大陆了,在对日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上,主动权已转回到我们的手里。

  过去几个世纪里,中日断断续续做了西太平洋上的主要对手,81年前开始的那场灾难,是日本对中国最严重的羞辱,那时中日间的巨大实力差距支撑了日本对我们的蔑视。即使日本的投降也没能真正打断它对中国的心理优势惯性,中国的战胜国地位在他们看来是美国苏联“送”给我们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短暂友好后,中日重新陷入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纠纷,两国对历史的分歧以及对领土的争端都很尖锐,这些具体冲突很像是中日关系最核心的部分。

  然而真正牵动了中日关系全局的是中国崛起,是中日国家实力对比的快速演变。中国几乎是利用了历史的“一个瞬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军费也大大超过了它。中国的核力量、太空力量等支持并不断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中国成了理论上可以“摧毁”日本的国家。

  中日的互视心态随着实力变化而变,日本的心态变得尤其快。它开始担心中国的威胁,对强大起来的中国有一天会报复它的可能性惴惴不安。换句话说,自近代以来,日本第一次开始有些“怕”中国了,它对中国的心理弱势逐渐发展、积累。

  日本向中国挑起靖国神社、教科书、南京大屠杀等争论,其实都是这个国家逐渐丢失自信的掩饰性表现。日本右翼鼓动向中国强硬,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中国排山倒海般崛起的不安。

  钓鱼岛争端现在被日本突然挑热,也是因为很多日本人认为,现在是对中国发起这种挑战的“最后机会”。

  今天回头看“九一八”,很多历史细节渐渐淹没,真正最夺人眼目的是这81年里中日这两个“宿敌”块头的惊人变化。中国经历了无数苦难后,今天终于走在了战略上逐渐压倒日本的路上。

  中国未必需要向日本“复仇”,但继续扩大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中国巩固对日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说到底,日本才不怕中国民众上街抗议它,不怕中国舆论对其口诛笔伐,它最怕的就是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最怕中国的军费与它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国老百姓上街抗议日本等“列强”,曾是孱弱中国对抗外部侵略和挑衅的主要表现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国社会很突出的爱国主义习惯。或许这一页该逐渐翻过去了。中国已是有国家力量的大国。美国的民众从不上街抗议外国,美国靠的是行动。但中东的弱国小国只有民众抗议这一个办法。中国的对外反应应向大国强国的做法逐渐“转型”。

  “九一八”是中国的国耻日,这个国耻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曾经付出的巨大痛苦。彻底避免新的国耻,中国就必须强大、团结。我们要把与世界一流强国的差距尽快抹平,我们再不能是一盘散沙。如果我们树立不起这样的坚定信念,有多少中国城市在今天拉响警报都只是仪式和过场。
 
中日军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预警机数量少于小日本


据观察者网9月12日文章 原题《宜将对日放眼量》 2012年本是亚洲两大强国中国和日本建交四十周年纪念日。然而9月11日,日本政府以签署够买钓鱼岛的合同为标志宣示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从而将中日关系打入了底谷,突破了中国政府的底线。而七天后,就是“九一八”国耻纪念日!

  正如很多评论家所指出的,日本此举意在赌博。9月21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将举行党首选举,民意支持率低迷的野田佳彦期待借此博得连任。他们赌的,是中国即将举行十八大,定无暇外顾(最新一期《亚洲周刊》的封面专题更直白:日本钓岛战略曝光十八大前国有化)。他们赌的,是正处于现代化关键阶段的中国不会动武,赌的是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多少手段来报复。

  国与国之间解决冲突的手段不外三样:政治、经济和军事。

  政治上,日本对中国的需求主要是入常。但就是中日两国没有历史积怨,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中国也是绝不可能支持日本入常的。这次若用入常一事来制衡日本,显然毫无意义。至于朝鲜的威胁,那主要也是美国的事情,日本作为喽啰还在次席。

  经济上,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已经很难分清很多产品究竟是中国造还是日本造——尤其是中国制造渗透在世界各地,抵制日货的手段只适合五四时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
 
另外,日本虽然债务累累,已是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及以上,但这大多数都是内债。国外包括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数量很少,中国难以从抛售日本国债来起到打击日本的作用(这一点和美国不同,中国只要抛售美国国债,定能引发全球金融大风暴)。当然,今天的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全球贸易伙伴,中国可以禁止日本产品的进口,也可以停止对日本供应其必须的产品,也可以禁止稀土出口,也可以在旅游业上对日本进行打击……中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手段有很多,但是要说真正有打击力量的并不明显,也不突出。

  军事上,日本和中国的军事力量还未达到悬殊的地步。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中国有多达八十艘的驱逐舰、护卫舰,日本只有四十八艘,中国数量上占优。但日本拥有六艘搭载反导系统的宙斯盾舰,舰载反导弹数量超过中国。

此外日本还有八十五架P3C反潜侦察机及九十五架预警机,中国仅有四架远程预警机。潜艇方面日本方面只有十六艘,中国则有五十五艘,特别是中国具有海上攻击型导弹核潜艇。作为第三代战机,日本包括F15在内共有三百六十二架,中国包括歼10、苏27等在内有四百三十五架。

  整体而言,日本军事装备比较精良,军事训练素质也高于中国。双方一旦开战将不会是一边倒的战争,必定会持续拉锯一段时间。中国获胜的机率虽然很大,但代价也会十分的高昂。主要的代价之一便是:不论中国能够在多短的时间内打败日本,在全面战争的影响下,中国必定会乱了阵脚,两国相争,最终美国得利。

美国一向乐得看中日之争,自从苏联衰落中国崛起,美国便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由此美国也会处心积虑地“重返亚太”,培植日本、菲律宾等中国周边国家以牵制中国。
 
而一旦中日两国开战,西方诸国或者以美国马首是瞻,或者保持中立,但绝不会站在中国一边,等于将中国之前三十年打下的外交基础付之一炬。

  现在中国有和日本摊牌的实力,但现在并不是摊牌的最有利时机。如果这个时候摊牌,中国付出的一个代价可能是将不得不中断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现代化。

  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主要方面上,似乎我们难以拿出实质性的手段来打击报复,但是,问题在于,对于日本这样气质分裂的对手,我们是否也能因地制宜因材施策?

  目前看来,日本就是在逼迫中国率先动武,以被动的形式占取主动的位置,如果我们在群情激愤下正式宣战——无论是贸易战还是军事战,无疑是在给日本政客的选举造势,为野田佳彦政府添柴。


  实质上,我们有其他更适合应对日本这样的对手的牌:

  一、开放民间保钓。当民间进行保钓运动时,中国的海监、渔政船要进行护航。甚至不排除派遣海军进行护航。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和对抗足以震撼日本。

  二、加强中国海监。政府应该加大海监巡逻的强度和广度,将在钓鱼岛执行巡逻作为日常任务,驱逐靠近钓鱼岛的一切日本船只。
 
三、对钓鱼岛进行实质开发。鼓励石油部门到钓鱼岛附近进行勘探和着手开发,鼓励渔民同海监船一起前往钓鱼岛作业。

  四、两岸联手收复钓鱼岛。台湾是西方主流社会认可的民主社会,但由于其和美国的同盟关系,一直在日本的挑衅中左顾右盼,前几天马英九前往彭佳屿宣示主权,便已经显示其在钓鱼岛上的态度,为何不与大陆联合起来共同保钓?

  实质上,台湾出头代价最小,但收益却最大。要让台湾改变策略,除了民族大义之外,大陆还要有具体的扶持措施:如钓鱼岛争回后可交由台湾进行管理、对台湾大规模进行经济援助、一旦发生冲突,大陆直接参与提供军事支持、开放台湾的国际空间。只要有足够的回报,台湾自然会担当起收复国土的重任,而大陆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一次的钓鱼岛危机,中国吸取的教训有三。

  一是军事投入虽然十几年来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但仍然无法保持对日这个非军事国家的绝对优势。假如在未来中国真的要决定和日本摊牌——不管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战而胜之,最终依靠的还将是军事实力。这场冲突应该让中国举国上下形成共性,进一步加大军事投入。


  中国的GDP是美国的一半,但中国的军事开支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真希望自由派人士如茅于轼等就不要再反对中国建造航母了。也不要对保钓说风凉话了。不管内部问题有多少分歧,但对外是不是还应该团结一致?如果说当年日本人背信弃义和卑鄙突袭,彻底唤醒了准备隔岸观火的美国民众,那么我们也希望这一次也能够唤醒中国的自由派。

  二是中国长期执行的搁置争议策略需要调整。搁置争议必须是双方都认可才有意义,但放眼世界,韩国和俄罗斯都不会和日本搁置争议,日本也不会和中国搁置争议,南海诸国也同样如此。中国需要做的是实质开发,实质拥有。
 
三是中国之所以无法决然和日本摊牌还源于对内部问题的顾虑。这固然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中等收入陷阱),但也同样需要政府加大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中国只有加大反腐败力度(仅仅好于印度、俄罗斯这些民主国家还不够,应该向世界上最为廉洁的香港和新加坡看齐),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法制,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面对日本的压力,中国确实需要更有魄力的新政来应对,包括打破利益集团的阻挠。另外,对于不认同中国模式的自由派群体,也应该有应对之道。至少不能让他们既享受体制内的各种收益,又同时否定中国的模式。最好能学一学美国是如何对等挑战者阿桑奇的。

  中国政府现在确实处于十字路口,需要大智慧来解决日本的挑战。这一次中国显然没有退路,假如再次忍让,将会相当程度的丧失民心、民意,动摇政府的权威。而政府权威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必要的前提。我们相信中国政府不会让海内外华人失望。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二战前意大利和英国的一场外交秘辛。当墨索里尼计划入侵埃塞俄比亚时,担心欧洲其他列强的反对,便派女儿访问英国。于是便有了如下一场“精彩”的对话。



“英国会动用武力干预意大利的行动吗?”“不会,绝对不会”。“哪你们会做出反应吗?”“当然,我们要谴责”。得到保证后的意大利便放心大胆的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今天的日本是不是昔日的意大利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巧合的是日本外务副大臣山口壮在此前十天访问中国,并转交日本首相给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

  希望今天的中国绝对不会成为过去的英国。
 
中日经济战后果有多严重?数字说明一切

华尔街日报 2012-09-18 14:44:42

  中日两国间如爆发经济战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已经密不可分。两国贸易总额高达3,450亿美元。


  日本和中国就位于两国之间的争议岛屿发生口角,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正不断扩大。中国国内的暴力骚乱迫使日企关闭在华零售店和工厂。消息一出,与日本紧密相关的股票周一应声大跌。

  中国有两大突出的声音建议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希望借此回应日本就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采取的行动。这种想法周一浮现在两篇社论当中,分别刊于中共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主要国有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

  那篇刊于《中国日报》、由中国商务部附属智库分析师金柏松撰写的文章说,如果中国制裁日本,日本经济将严重受损,而中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这片文章的标题是:应考虑制裁日本(Consider Sanctions on Japan)。

  中国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后,双方谁受的打击会更沉重,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中日都将受到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一直严重依赖日本的投资资本和技术,而且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不算香港,香港基本来说就是一个转运站)。从公司盈利的角度说,日本获益于在华投资。另外,中国也是日本重型机械和高科技设备等高价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让我们用直观的数字来看一看其中牵涉到多大的利益吧。

  贸易

  对中国:

  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450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9%。这超过中国与另四个“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外加英国的贸易额总和。

  对日本: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中国占日本2011年进出口总额的21%。排在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和韩国分别占12%和6%。

  (数据来源:Global Trade Atlas、日本贸易振兴会(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投资

  对中国:

  据数据提供商CEIC的数字显示,根据中国政府数据计算,中国2011年来自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为63亿美元,自1996年以来累计获得690亿美元的投资。日本政府的数据则更高,2011年是120亿美元,1996年以来累计投资830亿美元。

  对日本:

  日本吸引的中国投资很少。据日本政府数据,截至2011年底,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5.6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同一时期在日本投资700亿美元,欧盟投资940亿美元。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CEIC)

  旅游

  对中国:

  2011年中国是日本排名第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到中国的日本旅客超过365万人次,较10年前增长50%,但低于2007年397万人次的峰值。

  对日本:

  2009年高峰时期,到日本的中国旅客为140万人次,其中包括游客和商务旅客。201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00万人次,分析师将此归因于两国关系的紧张,以及日圆的升值。但今年的数字似乎又要上升。截至7月份,中国访日旅客达到95万人次,同比增长72%。
 
发错

人民日报拒绝登载吗?
 
不对你的胃口?:D

只是为作者可惜,费这么大力气写的东西,如果连5毛都挣不到,太冤了。

顺便提醒一下,前苏联的核武与太空力量优势,早在多少年前,就可以毁灭世界很多次了,只是即使苏联那样的国家,领导层也没有发疯。
 
只是为作者可惜,费这么大力气写的东西,如果连5毛都挣不到,太冤了。

顺便提醒一下,前苏联的核武与太空力量优势,早在多少年前,就可以毁灭世界很多次了,只是即使苏联那样的国家,领导层也没有发疯。

不对你胃口的就是五毛? :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