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文学

ks0912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9-02
消息
224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0
我也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什么是文学,抑或文学是为了什么,可是大家都讨论文学,尤其是在莫言,第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
中国人得诺贝尔奖,是咱们盼了很久,终于成功地好事。真心想高兴,因为俺小时候,超崇拜那些得诺贝尔的海外华人,当然其他的非华人,俺也觉得他们是好样的,对社会贡献老大了。
俺是个比较浅薄的人,但这和俺喜欢文学并不冲突。俺对文学的喜爱,主要表现在爱看小说,高考前几天,俺怕被老妈发现,曾经躲在床下,用手电的微光看天龙八部(通俗文学,俺的基本定位)。小时候,看儿童文学,太少了。就把大人看的也收罗囊中,那时候小说月报,十月,收获,当代,芒种,这些期刊会有好多当代的新小说。为了看小说,俺自觉地把繁体字学会了,因为图书馆会有好多50年代的旧小说,都是繁体。俺家的老三国,红楼,更是竖排,开始有点麻烦,可是俺不怕。俺就是喜欢。可是渐渐的,俺知道害怕了,俺不懂那些小说是想描写啥。是想警告,控诉,作范例模板,还是单纯的希望唤起读者器官功能的反应?
倪匡是很有名的香港小说家,他的一大强项就是宫能小说。可是这样的小说应该不会像卫斯理一样,有更多的可看性吧。当然这只是俺的一家之言,可能不对。
俺只看过莫言早期的一些小说,红高粱,妻妾成群,还有两本,当时不太出名的,已经不记得名字了。除了的确真实的能让我感到有点恶心,吃不下的减肥效果,没记得太多了。我当时就决定不再读这位的小说了,听说现在的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尤其喜欢。 我这实在是out了,我想请教,是应该从那个方面开始欣赏才是正道?

俺希望莫言获奖纯是因为政治,不然,俺再也不用看诺贝尔获奖作品了。
 
你这题目太大了。不过《妻妾成群》是苏童的。
 
苏童莫言的书都是出国前读的。贾平凹的书一直在看,更喜欢他前期的作品。陈忠实的只读过《白鹿原》,当时非常震撼,觉得超过了贾平凹。还喜欢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过好几遍,每次都有感动。再就是余杰的《兄弟》。对了,还有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的,赚了我不少眼泪。
 
完了,那另外两本可能也是别的作家的。对不起,莫言。
现在仔细一想,可能的却我太肤浅了,很多东西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俺觉得恶心的东西后面可能真的有丰富的人性。可是俺真就那么小众,大多数读者都是深刻地?

你这题目太大了。不过《妻妾成群》是苏童的。
 
完了,那另外两本可能也是别的作家的。对不起,莫言。
现在仔细一想,可能的却我太肤浅了,很多东西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俺觉得恶心的东西后面可能真的有丰富的人性。可是俺真就那么小众,大多数读者都是深刻地?
不够深刻的少数派,握个手,莫言的我就读过一本红高粱,不算喜欢。

其他的,就零星看个片段,就不敢看了,:blowzy:,太猛了。:(:D
 
看了这篇以后,我有了想看《丰乳肥臀》的冲动。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对人性的诉求和文革的反思批判风涌潮起,曾经被政治禁锢的欲望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悄悄复苏。对性和欲望的表达,如春风吹皱的一湖涟漪,开始在文学作品中蔓延伸展。经历过那个以革命为理由压制欲望的年代的人们,大都理解这种欲望解禁后的反弹。 然而,当许多文学作品开始走向用性和欲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时,中国文学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初衷相去甚远。事实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粗朴躁动的欲望不仅释放了中国人被压制已久的欲望和对性的渴望, 而且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一个刚刚开放的中国的好奇心。 中国艺术作品中大胆粗朴的对性和欲望的表达恰恰符合了西方人对一个原始落后愚昧中国的猎奇心理。 遗憾的是,需求关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唯一重要的,依赖文学为生谋求成就的文人们凭着文学的敏感嗅到了这种对性和欲望的社会需求,对性和欲望的表达不仅成为一个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商业卖点, 也成为批判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工具。

初次闻知莫言的《丰乳肥臀》, 是在九十年代末。乍闻其名, 颇不以为然。 认为不过是又一部以性来吸引读者的色情类文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仔细阅读了该书,发现不仅仅是色情那么简单。 以下就该作品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 该书是一个揉和性、欲望和政治的魔幻世界的大杂烩。 莫言用宏大叙事的方法,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通过一个母亲和其女儿们的命运,既隐含自身了对社会政治历史的理解和批判, 又表述和折射了中国男性对待女性、性和欲望的矛盾冲突。 对战争,历史、文革和政治的批判, 一直是后文革时代的主题, 莫言并非始作俑者。 但莫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以及用低俗和华丽的语言并置对读者产生的强烈的感官刺激。

令我觉得大大不妥的是,莫言在描述中对待女性和欲望的处理手法。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男性作为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和作为成年男性对女人的欲望之间的冲突。 作者中的“我”,作为一个旁观着,一直变换着身份,当“我”是儿子的身份时, “我”对母亲的苦难感到无奈,对母亲的坚强伟大崇敬有加;甚至对姐姐们的无奈也充满了同情;然而,当“我”对母亲和姐姐的欲望进行谴责时,“我”俨然从一个儿子变成了成年男子,不仅对母亲和姐姐的欲望感到“羞耻”,而且对别的男子占有她们的身体感到嫉妒。 作品中的“我”对母亲乳房强烈的依恋不仅把目母亲的乳房作为牺牲自己养育儿子的象征,更把母亲的乳房物化成了欲望和性的符号。 无论是作为自我牺牲的符号, 还是作为欲望和性的符号,母亲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形象都是不存在的。 无论作为儿子还是作为一个成年男人,“我”都不能逃脱对女性乳房的依恋。 这种依恋是自私的,因为母亲和女人的人性在物化的“乳房”符号下消失了,她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不再具有人的性格, 她们仅仅是男性欲望的符号和象征而已。“我”一方面由于自私摆脱不了对母亲乳房的依恋,另一方面,因为欲望摆脱不了对女人乳房的依恋。 令我更感到愤怒的是,母亲和女人的身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我”一方面对母亲无私的奉献自己感到内疚,却又因母亲作为女人“淫荡”的欲望的表达感到仇恨和羞耻。

莫言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和折射的是许多中国男人对女性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 一方面,对很多中国男人来说, 母性和一个女人的性欲似乎是不可并存的矛盾体。 他们把女人的母性神话成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神,另一方面,把女人的欲望斥为淫荡羞耻。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要么把女人的母性供奉上神坛, 要么把女人的欲望打入地狱,女人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这种观点归根结底还是男人把自身对性的羞耻感投射到女性身上的结果。 事实上,当男人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女性身上时, 女性的身体成了这种羞耻的载体,当男人觉得是女人在“诱惑”自己时,男人对性的羞耻感投射到女人的身体上。当男人认为性是不洁的羞耻的时,男人为自己的欲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是女人诱惑了我,女人应当(为诱惑我)感到羞耻。 当女人有性的欲望时, 男人则更印证了自己的感情外射:女人为罪恶和羞耻的来源。 在这种男性思维模式下,男人得到了免罪(absolution), 并享受了性的快乐,却把对羞耻留给女人承受。 这种从男性的角度把女人符号化抽象化为欲望的对象,对女性爱恨交加的情结在莫言的作品中表现嘚淋漓尽致。

在此,我并非对作者本人进行批评。 我所批判的是作品中折射的社会对女性的扭曲的表达。女性的身体被放上祭坛,不管是神圣的母性符号, 还是性和欲望的载体,都宣告了女性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死亡。女人是天使加魔鬼的混合体, 但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人, 且不应拥有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拥有的欲望。可悲的是,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下,女性的身体再次被作为性的物化对象被出卖,成为男性欲望的载体。 女人的身体在男权社会和商品社会双重压榨下不堪重负,这的确一个值得现代社会深思的问题。 当女性的身体沉沦时, 男性是否会得益呢? 答案是否定的,女性身体的沉沦只能带来男性的堕落和整个社会的危机。当我们心安理得地在文艺作品中,在网络上享受性和欲望的刺激,消费女性的身体的时候,是否会深思这样有没有什么不妥?
 
嗯, 真是太高兴了, 还有和俺一样喜欢平凡的世界的, 俺也是看了好多遍, 经常哭得稀里哗啦的. 穆斯林的葬礼是比较小的时候看的, 那时还不太懂爱情是咋回事, 就是觉得描写很细腻, 后来才知道霍达是女的. 女作家俺都比较喜欢, 毕淑敏, 张洁, 王安忆, 戴厚英. 铁凝, 池莉, 作品多, 但俺看的不多, 可能和俺这种人不太接轨.
贾平凹俺早期的时候也觉得不错的, 一直到他那本比较黄色的小说, 俺表姐借给俺的, 说外边都不让卖了, 当然,后来就无所谓了. 俺不介意性和暴力描写, 如果它能更好的让大家认识生活. 可是只是为了换销量, 却冠以文学之名, 俺就觉得恶心. 当丰乳肥臀摆在书架,地摊, 不知道有多少人冲着书名带来的幻想而急迫的翻开书页.
余华的活着也有点阴暗面描写, 可是俺觉得真是不错的, 看完了, 俺还能够思考. 俺也真不是只能看琼瑶, 席绢的小说的. 偶尔也能看看职场小说. 可能是吃饱了撑的, 俺就是觉得, 咱中国好作家这么多, 就不能跟世界人民说说, 俺们大部分应该还是靠谱的, 不是只有性和暴力, 这真不是俺们文化的全部. 发了牢骚, 看了大家的回帖, 感觉好点了, 谢谢.
苏童莫言的书都是出国前读的。贾平凹的书一直在看,更喜欢他前期的作品。陈忠实的只读过《白鹿原》,当时非常震撼,觉得超过了贾平凹。还喜欢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过好几遍,每次都有感动。再就是余杰的《兄弟》。对了,还有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的,赚了我不少眼泪。
 
嗯, 真是太高兴了, 还有和俺一样喜欢平凡的世界的, 俺也是看了好多遍, 经常哭得稀里哗啦的. 穆斯林的葬礼是比较小的时候看的, 那时还不太懂爱情是咋回事, 就是觉得描写很细腻, 后来才知道霍达是女的. 女作家俺都比较喜欢, 毕淑敏, 张洁, 王安忆, 戴厚英. 铁凝, 池莉, 作品多, 但俺看的不多, 可能和俺这种人不太接轨.
贾平凹俺早期的时候也觉得不错的, 一直到他那本比较黄色的小说, 俺表姐借给俺的, 说外边都不让卖了, 当然,后来就无所谓了. 俺不介意性和暴力描写, 如果它能更好的让大家认识生活. 可是只是为了换销量, 俺就觉得恶心. 当丰乳肥臀摆在书架,地摊, 不知道有多少人冲着书名带来的幻想而急迫的翻开书页.
余华的活着也有点阴暗面描写, 可是俺觉得真是不错的, 看完了, 俺还能够思考. 俺也真不是只能看琼瑶, 席绢的小说的. 偶尔也能看看职场小说. 可能是吃饱了撑的, 俺就是觉得, 咱中国好作家这么多, 就不能跟世界人民说说, 俺们大部分应该还是靠谱的, 不是只有性和暴力, 这真不是俺们文化的全部. 发了牢骚, 看了大家的回帖, 感觉好点了, 谢谢.


咱中国好作家这么多?:D:D:D
其实都没啥大看头:D:D:D
 
完了,那另外两本可能也是别的作家的。对不起,莫言。
现在仔细一想,可能的却我太肤浅了,很多东西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俺觉得恶心的东西后面可能真的有丰富的人性。可是俺真就那么小众,大多数读者都是深刻地?

看看台湾的读者怎么说:

“莫言这种尴尬人,一个解放军军人的作家,写着违背民族主义的作品。 打着擦边球,号称是“人性”。

得了西方的文学奖,本民族又无法宣扬。 和老舍,沈从文等等不是一个路子的。

文学,更普遍地说,文化,还是要立足于本民族吧。”
 
不够深刻的少数派,握个手,莫言的我就读过一本红高粱,不算喜欢。

其他的,就零星看个片段,就不敢看了,:blowzy:,太猛了。:(:D

再看看《纽约时报》怎么讲:

“In his half dozen or so novels and story collections, the prolific, fanciful, unrestrained, sometimes outrageous Mr. Mo has created a universe full of earthy and craggy characters all of whom are battered, bruised, almost crushed by the undignified outrages of ordinary life. ”

“at the center of all of Mr. Mo’s work to date are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the very flavorful, raunchy, violence-prone, cruel, obstinately individualistic, all-too-human people who, in the end, get a bit of consolation, even some tattered remnants of victory, in the ingenious facts of their survival.”

莫言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人如何的极端残忍,暴力,愚昧,无耻,下流,令人恶心的变态--所谓的中国人的人性,是非常合西方人的口味的。对理解为什么莫言会得诺贝尔文学奖,楼主应该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恩, 老舍俺也非常的喜欢, 四世同堂, 日本特务的那段俺当时还有点怕呢, 可是还是看了两三遍, 月牙儿, 也没用那些露骨的描写吧, 这些看了以后不是更会让人思考吗, 这些也是人性的真实呀. 沈从文, 好像是边城吧,记不清了, 翠翠, 还是翠花.
文学,更普遍地说,文化,还是要立足于本民族吧, 说的真好.

看看台湾的读者怎么说:

“莫言这种尴尬人,一个解放军军人的作家,写着违背民族主义的作品。 打着擦边球,号称是“人性”。

得了西方的文学奖,本民族又无法宣扬。 和老舍,沈从文等等不是一个路子的。

文学,更普遍地说,文化,还是要立足于本民族吧。”
 
嗯, 真是太高兴了, 还有和俺一样喜欢平凡的世界的, 俺也是看了好多遍, 经常哭得稀里哗啦的. 穆斯林的葬礼是比较小的时候看的, 那时还不太懂爱情是咋回事, 就是觉得描写很细腻, 后来才知道霍达是女的. 女作家俺都比较喜欢, 毕淑敏, 张洁, 王安忆, 戴厚英. 铁凝, 池莉, 作品多, 但俺看的不多, 可能和俺这种人不太接轨.
贾平凹俺早期的时候也觉得不错的, 一直到他那本比较黄色的小说, 俺表姐借给俺的, 说外边都不让卖了, 当然,后来就无所谓了. 俺不介意性和暴力描写, 如果它能更好的让大家认识生活. 可是只是为了换销量, 却冠以文学之名, 俺就觉得恶心. 当丰乳肥臀摆在书架,地摊, 不知道有多少人冲着书名带来的幻想而急迫的翻开书页.
余华的活着也有点阴暗面描写, 可是俺觉得真是不错的, 看完了, 俺还能够思考. 俺也真不是只能看琼瑶, 席绢的小说的. 偶尔也能看看职场小说. 可能是吃饱了撑的, 俺就是觉得, 咱中国好作家这么多, 就不能跟世界人民说说, 俺们大部分应该还是靠谱的, 不是只有性和暴力, 这真不是俺们文化的全部. 发了牢骚, 看了大家的回帖, 感觉好点了, 谢谢.

《平凡的世界》确实不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