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住建委不公开被处罚单位称旨在保护隐私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160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原标题:温州住建委称旨在保护隐私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挂在温州市住建委官方网站上的《2012年行政处罚结果公开表》里,所有被处罚的单位名称都用“××”替代了――― ――“××建设有限公司”、“××监理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网友问,“既然处罚,为何要隐去企业名称?是不是里面有猫腻?我不懂,求解释。”

旨在保护隐私

11月26日16时,记者登录温州市住建委官网(http://www.wzcb.gov.cn/),在内页“诚信档案”中的“行政处罚”一栏中找到了这份处罚公开表。页面显示,该表是于今年11月22日挂上去的,内容与被网友晒出的内容一致。共有7个被处罚单位,名称确实都用符号“××”进行了模糊处理。而同样在官网挂着的《2011年行政处罚结果公开表》里,被处罚单位的名字却是公开的。

随后,记者联系到温州市住建委,其政策法规处的人员对此事进行了解释。“今年5月份初,市里下了一份文件,里面有规定,今后在《行政处罚结果公开表》里需删去行政相对人(被处罚对象)的名称或者进行模糊处理,目的是出于对他们隐私权的保护。”

该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这份文件――― ―― 由温州市监察局和市政府法制办下发的《关于温州市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温府法[2012]32号)。内容显示,“全市各级具有处罚职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包括法定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均应按要求将行政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在本单位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公开前应先行删除或模糊处理行政相对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所地、通讯方式等个人信息。”

网友理解有误


有网友表示,被处罚单位名称不公开,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更有人调侃,“难道向社会告示目的是罚钱啊?”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网友产生质疑,是对住建委公开《行政处罚结果表》的初衷有误解。“公开处罚表不是为了曝光企业和单位,主要是让市民和被处罚单位对住建委办案行为进行监督,看我们的处罚是否公正公平。”他说,市民可通过被处罚的案例,了解哪些是违规行为以及其处罚的依据。而被处罚的单位也可以通过查看表格了解被处罚的依据,并比较其他案例,看是否存在不公平。

28日,温州市监察局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列出这样的条款目的是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隐私,因为之前有不少人反映,相关信息被公布后,隐私权遭到侵害。“主要是处罚他们的行为,而不是曝光他们的名字,一些网友关注的点出现了偏差。”对于被罚对象“被隐名”这一举动,几位企业主表示,名称曝光对企业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隐去名称后压力小许多。而相对地,对企业行为的束缚力也减弱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