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华文化中心新剧场落成了,昨天,部分曾经为新剧场的诞生作过许多工作的义工们聚在一起,畅谈心情与感受。与会的义工们一身征尘一脸疲惫掩饰不住心里的激动与兴奋。新剧场一个“新”字包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辣酸甜,义工们说起、想起依然止不住地动容和感慨。
改造大礼堂申请政府资助立项是孙毅女士的动议,为了实现这个动议她和另一位义工王里柱十个昼夜不眠不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申请报告,一样又一样的准备所需要的文件和附件,四处奔波请求对有关附件的认可。立项批准后,十几个月的施工期间,孙毅几乎没有离开过施工现场,哪里施工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安装大幕她站在二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室内装修,她和男士一起上上下下高梯......大家为她鼓掌,因为她是一位女士,人近中年也有家庭和孩子……
改造大礼堂需要设计图,几位从事建筑设计专业的义工们无偿地为新礼堂设计出一份又一份的改造方案,要考虑礼堂条件的改善又要兼顾资金困难的现实,改了多少遍、熬了多少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为白天他们还要照常上班。年轻的留学生李 北不顾课业繁忙紧张,为新剧场一遍又一遍地描绘效果图,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剧场就出自这位年轻学生的笔下。
改造建设新剧场的过程中,有过多少人、多少次不顾个人安危,让人心惊肉跳的场面,义工们回忆起那一桩桩一件件至今还心境难平。加华文化中心主席黄兴中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当义工们回忆起黄兴中登着单梯爬上礼堂屋顶,站在颤颤巍巍的单梯顶端安装台口灯的情节,那种担心、后怕,那种敬佩依然溢于言表。一位身在现场的女士说:“唉呀妈呀!现在想起来还要犯心脏病!”黄兴中登梯子爬高在楼梯中间安装信箱、粉刷屋顶等让不少义工赞叹,有的义工甚至说:“不可思议!”。在新剧场施工中,像黄兴中这样的“不可思议”的人,王里柱、王 坚、杨秀山、谢为林、吕主恩、贺洪胜、贾福根、苏双印、苏凤珍、梁改娣……究竟有多少,谁又数得清呢!
陈德玉夫妇是来加拿大探亲的,不仅加入了义工队伍而且一干就是几个月。平日为子女照顾孩子,周六周日早早来到中心,一干就是一天。他们都是航空专业的技术人员,新礼堂所有的电路包括管风琴几百上千个线头对接都渗透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高超的技术。
周利生是专业的室内装修人员,听到新剧场改造的消息,主动请缨做义工,指导并亲自动手参与新剧场的装修;谢为林是资深的工程师。座椅安装打地孔钻头常被地毯线头缠住,座椅安装进度受阻,谢为林不舍昼夜制作出一个小的工具,不仅解决了地毯卡钻问题,而且提高了工程速度。
装有几百把座椅的集装箱运抵加华文化中心,从集装箱里卸货又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年轻人都在上班,长者义工主动请缨承担重任。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在家都享受子女的重点保护,可为了新剧场他们不顾年高体弱肩扛背背,在两个小时之内将几百把座椅卸下来,连过路的行人都向这些可爱的老人报以敬佩的眼光。
为了减少花费,几百把座椅都是义工们自己安装的。虽然都是外行,大家主动伸手,行家一点儿的指导大家看图纸、吊线,其他人按照指点打地孔、拧装地脚螺丝。年纪大的蹲在地上施工,两条腿不给力,有时拧一个螺栓就要站起来一两次,但是没有一位义工退出。也许是新剧场施工的场面的吸引,也许是义工们工作精神的感动,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义工队伍。连加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营”孩子们的家长也无声地加入了义工行列,有的孩子家长不能为新剧场做义工,就当场拿出支票为新剧场捐款。
新剧场首场演出那变幻无穷的灯光,那清晰柔和的音响,那声降自如的升降舞台也许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知刘泽宇、顾思践两位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安装调试,为了调试灯光音响在小小的控制室里苦战了多少时间吗?!最长的一次,由头天下午五点进到控制室,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才走出来。要知道十四个小时的调试都是在小小的控制室里站着进行,而且是彻夜,第二天他们还要去上班…….
大家是含着泪、带着笑如数家珍一般,回忆新剧场建设中的一幕一幕。老年义工们一身征尘尚未洗尽,满脸疲惫犹在,却洋溢着那样一种无法抑制的自豪与兴奋;我问年轻义工刘泽宇:你为什麽为新剧场调试灯光这样拼命工作?刘泽宇稍加思考告诉我:“老人们都在为新剧场拼命工作,我一个年轻人能不这样做吗!?”作为局外人,我自始至终被他们感动着。我知道,我这只烂笔头无法记下所有,也无法描绘他们那一颗颗美丽的心,找不到更准确的语言反映他们的精神境界。我只想说当我们置身在面貌一新的新剧场里,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时,当我们在绚丽的灯光中,享受着悦耳的音乐时,我们不应该记住那些为新剧场默默奉献的义工们吗!?不应该记住义工背后虽然心疼但还是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吗!?不应该为新剧场的生存与发展做一点什麽吗!?
新劇場的使用仍靠大家的支持。如有需要請致電613-232-8403接洽。
改造大礼堂申请政府资助立项是孙毅女士的动议,为了实现这个动议她和另一位义工王里柱十个昼夜不眠不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申请报告,一样又一样的准备所需要的文件和附件,四处奔波请求对有关附件的认可。立项批准后,十几个月的施工期间,孙毅几乎没有离开过施工现场,哪里施工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安装大幕她站在二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室内装修,她和男士一起上上下下高梯......大家为她鼓掌,因为她是一位女士,人近中年也有家庭和孩子……
改造大礼堂需要设计图,几位从事建筑设计专业的义工们无偿地为新礼堂设计出一份又一份的改造方案,要考虑礼堂条件的改善又要兼顾资金困难的现实,改了多少遍、熬了多少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为白天他们还要照常上班。年轻的留学生李 北不顾课业繁忙紧张,为新剧场一遍又一遍地描绘效果图,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剧场就出自这位年轻学生的笔下。
改造建设新剧场的过程中,有过多少人、多少次不顾个人安危,让人心惊肉跳的场面,义工们回忆起那一桩桩一件件至今还心境难平。加华文化中心主席黄兴中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当义工们回忆起黄兴中登着单梯爬上礼堂屋顶,站在颤颤巍巍的单梯顶端安装台口灯的情节,那种担心、后怕,那种敬佩依然溢于言表。一位身在现场的女士说:“唉呀妈呀!现在想起来还要犯心脏病!”黄兴中登梯子爬高在楼梯中间安装信箱、粉刷屋顶等让不少义工赞叹,有的义工甚至说:“不可思议!”。在新剧场施工中,像黄兴中这样的“不可思议”的人,王里柱、王 坚、杨秀山、谢为林、吕主恩、贺洪胜、贾福根、苏双印、苏凤珍、梁改娣……究竟有多少,谁又数得清呢!
陈德玉夫妇是来加拿大探亲的,不仅加入了义工队伍而且一干就是几个月。平日为子女照顾孩子,周六周日早早来到中心,一干就是一天。他们都是航空专业的技术人员,新礼堂所有的电路包括管风琴几百上千个线头对接都渗透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高超的技术。
周利生是专业的室内装修人员,听到新剧场改造的消息,主动请缨做义工,指导并亲自动手参与新剧场的装修;谢为林是资深的工程师。座椅安装打地孔钻头常被地毯线头缠住,座椅安装进度受阻,谢为林不舍昼夜制作出一个小的工具,不仅解决了地毯卡钻问题,而且提高了工程速度。
装有几百把座椅的集装箱运抵加华文化中心,从集装箱里卸货又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年轻人都在上班,长者义工主动请缨承担重任。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在家都享受子女的重点保护,可为了新剧场他们不顾年高体弱肩扛背背,在两个小时之内将几百把座椅卸下来,连过路的行人都向这些可爱的老人报以敬佩的眼光。
为了减少花费,几百把座椅都是义工们自己安装的。虽然都是外行,大家主动伸手,行家一点儿的指导大家看图纸、吊线,其他人按照指点打地孔、拧装地脚螺丝。年纪大的蹲在地上施工,两条腿不给力,有时拧一个螺栓就要站起来一两次,但是没有一位义工退出。也许是新剧场施工的场面的吸引,也许是义工们工作精神的感动,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义工队伍。连加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营”孩子们的家长也无声地加入了义工行列,有的孩子家长不能为新剧场做义工,就当场拿出支票为新剧场捐款。
新剧场首场演出那变幻无穷的灯光,那清晰柔和的音响,那声降自如的升降舞台也许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知刘泽宇、顾思践两位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安装调试,为了调试灯光音响在小小的控制室里苦战了多少时间吗?!最长的一次,由头天下午五点进到控制室,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才走出来。要知道十四个小时的调试都是在小小的控制室里站着进行,而且是彻夜,第二天他们还要去上班…….
大家是含着泪、带着笑如数家珍一般,回忆新剧场建设中的一幕一幕。老年义工们一身征尘尚未洗尽,满脸疲惫犹在,却洋溢着那样一种无法抑制的自豪与兴奋;我问年轻义工刘泽宇:你为什麽为新剧场调试灯光这样拼命工作?刘泽宇稍加思考告诉我:“老人们都在为新剧场拼命工作,我一个年轻人能不这样做吗!?”作为局外人,我自始至终被他们感动着。我知道,我这只烂笔头无法记下所有,也无法描绘他们那一颗颗美丽的心,找不到更准确的语言反映他们的精神境界。我只想说当我们置身在面貌一新的新剧场里,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时,当我们在绚丽的灯光中,享受着悦耳的音乐时,我们不应该记住那些为新剧场默默奉献的义工们吗!?不应该记住义工背后虽然心疼但还是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吗!?不应该为新剧场的生存与发展做一点什麽吗!?
新劇場的使用仍靠大家的支持。如有需要請致電613-232-8403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