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推荐一个不错的博客。博主录而不作,有很多真实历史纪录文档。前一阵子争论自然灾害的同学们也能在此找到参考资料。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083/201301/9952.html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 2013-01-11 03:30:12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周恩来
现在我要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树敌太多了?因为有人问,我们这样搞,又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又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我们是否树敌太多了?我们认为,没有。我们打击的是反动头子,我们还是要争取最广大的人民,没有违反我们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擒贼先擒王”。我们总是要打击主要的斗争对象,才能够把他孤立起来,争取最广大的革命的、要革命的和同情革命的人民。即毛主席所说的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革命的工人、革命的农民、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所以,我们打击这些头子是必要的。对于帝国主义,我们必须看到美帝国主义是我们主要的敌人,因为它一向敌视我们。就在这一次我们打击印度反动派的斗争中,我们也是把美国突出出来的。英国的态度在变化。本来英国是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美国倒是一向不承认的。刚才说过了,从十月二十一日消息出来以后,到二十四日,形势很紧张,美国也很紧张,所以它没有表示态度。印度就很急了。美国驻印度的大使就来一个声明说,“我们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它要表示拉印度一把。这是违背美国原来的策略的。这一点教训了蒋介石:可见美国是要争取尼赫鲁,你蒋介石根本不在话下,随时可以抛弃。这是个最好的教训。这一次的教训也很好,引起台湾两三次发表声明,坚持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说它是非法的。香港有一派报纸(也是台湾的人物),大骂《香港时报》说,承认“麦克马洪线”简直是卖国。它们内部矛盾起来了。有两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那个文章是说给我们听的,这就说明它们起了分化。反过来,英国倒觉得不要忙于承认“麦克马洪线”了。这一次麦克米伦在英国国会里面,有人问他,“麦克马洪线”怎么样?他说,我不愿意卷入到这个问题里面去。他避开了,他们这个变化很有趣味。我们这样一个坚定的立场,改变了他们,分化了他们。至于反动的民族主义,我们也是打击它的头子,我们并不是到处都打。很多亚非国家的情况还在变化,他们都看得很清楚。这一次日本的态度是表示中立的。日本的报纸和一般舆论是比较支持中国主动停火的。在这以前,它也是觉得中国有中国的道理。从亚非范围、西欧范围(美、澳也是西方国家范围)来说,有三十三个国家是支持中国或者同情中国或者守中立的,公开支持印度的有五十个国家。三十三对五十,包含西方世界。所以并不孤立!这还是我们没有发布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前的情况。发布以后,情况更有变化。现在的形势是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我们打击了最反动的头子,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和反动的民族主义,也就孤立了它。
第二个问题,有人会问,我们是否被孤立了?这就跟刚才的问题一样,我们说,没有。因为,一个时候的情况,可能好像我们是少数。说我们侵略了,说我们发动战争了,说我们好战,等等。但是,最后事实会摆出来判明,我们只是打击印度反动派,边境冲突是它们挑起的,我们并不要用战争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看一个事情总要看它的发展,人们总是在发展中受到教育的。不要一开始就是无原则地退让,如果那样,就达不到团结的目的,也达不到影响印度人民的目的,必须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次的冲突,实际上是一年来的酝酿和发展,是最后一个月冲突扩大化的斗争,所以必须看到这一方面。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少数,印度人民不懂得,但最后会觉悟的。当然,这个过程还没有终结,还要继续发展一个时期。我们国内的斗争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用几十年的工夫,由少数变成了多数,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国际上的斗争,请大家也坚信,根据我们的国策、对外政策的总路线和方针,我们也会实现这个目的,由少数变成多数。我们经过斗争的锻炼,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具有这个信心。只要我们的方针、政策掌握得对,策略运用得对,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就会取得胜利。
第三个问题,有人问,不打只谈行不行?就是说,不要跟印度打,就是谈谈。它不跟你谈嘛!怎么办呢!我们试验过多次了,不行。一九五四年我们去访问印度、参加万隆会议,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我们访问印度,都打算跟它谈,但是它不跟你谈嘛!请它来访问中国,它也不再来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别的,就说两国总理,尼赫鲁只到过中国一次,中国总理到过印度四次,你还要我们怎么样?他不是吹嘘什么“自尊”、“体面”吗?还要怎么样的自尊、怎么样的体面呢?这是最生动的事实嘛!是它不跟你谈嘛!这一次是我们三次提议谈判,它拒绝了。提议延长通商协定,又是三次嘛!两个三次,它都拒绝了。而且这一次中国总理还准备去新德里。当然,也有朋友反对去。这一点,我还请求允许我们保留这样一个决定权,到了必要去的时候,还得去。重庆都去了嘛!新德里就不能去?那个地方并不是没有朋友的。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我们在那里举行的展览会,开得很好嘛!
。。。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083/201301/9952.html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 2013-01-11 03:30:12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周恩来
现在我要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树敌太多了?因为有人问,我们这样搞,又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又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我们是否树敌太多了?我们认为,没有。我们打击的是反动头子,我们还是要争取最广大的人民,没有违反我们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擒贼先擒王”。我们总是要打击主要的斗争对象,才能够把他孤立起来,争取最广大的革命的、要革命的和同情革命的人民。即毛主席所说的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革命的工人、革命的农民、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所以,我们打击这些头子是必要的。对于帝国主义,我们必须看到美帝国主义是我们主要的敌人,因为它一向敌视我们。就在这一次我们打击印度反动派的斗争中,我们也是把美国突出出来的。英国的态度在变化。本来英国是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美国倒是一向不承认的。刚才说过了,从十月二十一日消息出来以后,到二十四日,形势很紧张,美国也很紧张,所以它没有表示态度。印度就很急了。美国驻印度的大使就来一个声明说,“我们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它要表示拉印度一把。这是违背美国原来的策略的。这一点教训了蒋介石:可见美国是要争取尼赫鲁,你蒋介石根本不在话下,随时可以抛弃。这是个最好的教训。这一次的教训也很好,引起台湾两三次发表声明,坚持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说它是非法的。香港有一派报纸(也是台湾的人物),大骂《香港时报》说,承认“麦克马洪线”简直是卖国。它们内部矛盾起来了。有两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那个文章是说给我们听的,这就说明它们起了分化。反过来,英国倒觉得不要忙于承认“麦克马洪线”了。这一次麦克米伦在英国国会里面,有人问他,“麦克马洪线”怎么样?他说,我不愿意卷入到这个问题里面去。他避开了,他们这个变化很有趣味。我们这样一个坚定的立场,改变了他们,分化了他们。至于反动的民族主义,我们也是打击它的头子,我们并不是到处都打。很多亚非国家的情况还在变化,他们都看得很清楚。这一次日本的态度是表示中立的。日本的报纸和一般舆论是比较支持中国主动停火的。在这以前,它也是觉得中国有中国的道理。从亚非范围、西欧范围(美、澳也是西方国家范围)来说,有三十三个国家是支持中国或者同情中国或者守中立的,公开支持印度的有五十个国家。三十三对五十,包含西方世界。所以并不孤立!这还是我们没有发布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前的情况。发布以后,情况更有变化。现在的形势是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我们打击了最反动的头子,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和反动的民族主义,也就孤立了它。
第二个问题,有人会问,我们是否被孤立了?这就跟刚才的问题一样,我们说,没有。因为,一个时候的情况,可能好像我们是少数。说我们侵略了,说我们发动战争了,说我们好战,等等。但是,最后事实会摆出来判明,我们只是打击印度反动派,边境冲突是它们挑起的,我们并不要用战争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看一个事情总要看它的发展,人们总是在发展中受到教育的。不要一开始就是无原则地退让,如果那样,就达不到团结的目的,也达不到影响印度人民的目的,必须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次的冲突,实际上是一年来的酝酿和发展,是最后一个月冲突扩大化的斗争,所以必须看到这一方面。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少数,印度人民不懂得,但最后会觉悟的。当然,这个过程还没有终结,还要继续发展一个时期。我们国内的斗争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用几十年的工夫,由少数变成了多数,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国际上的斗争,请大家也坚信,根据我们的国策、对外政策的总路线和方针,我们也会实现这个目的,由少数变成多数。我们经过斗争的锻炼,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具有这个信心。只要我们的方针、政策掌握得对,策略运用得对,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就会取得胜利。
第三个问题,有人问,不打只谈行不行?就是说,不要跟印度打,就是谈谈。它不跟你谈嘛!怎么办呢!我们试验过多次了,不行。一九五四年我们去访问印度、参加万隆会议,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我们访问印度,都打算跟它谈,但是它不跟你谈嘛!请它来访问中国,它也不再来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别的,就说两国总理,尼赫鲁只到过中国一次,中国总理到过印度四次,你还要我们怎么样?他不是吹嘘什么“自尊”、“体面”吗?还要怎么样的自尊、怎么样的体面呢?这是最生动的事实嘛!是它不跟你谈嘛!这一次是我们三次提议谈判,它拒绝了。提议延长通商协定,又是三次嘛!两个三次,它都拒绝了。而且这一次中国总理还准备去新德里。当然,也有朋友反对去。这一点,我还请求允许我们保留这样一个决定权,到了必要去的时候,还得去。重庆都去了嘛!新德里就不能去?那个地方并不是没有朋友的。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我们在那里举行的展览会,开得很好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