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介绍多伦多移民的长篇文章[4]

人在天涯

┳??初级会员??┳
注册
2002-01-23
消息
17,252
荣誉分数
7
声望点数
0
  “开学了,我在电脑前与广州的同学交谈。他们仍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这四年随父母四海飘泊,四年的生活被生活粗糙的巨掌轻轻抚弄,四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心灵震撼,四年承受了那么多的脱胎换骨的精神上的变革,我的经历不再苍白,我的心灵不再脆弱。我不再望花流泪,望月伤情。我已逐步长成泼泼辣辣、壮壮实实的加拿大人。与依然单纯的旧日同学交流,恍然有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感谢命运给我的机会,让我在小小年纪初历沧桑;感谢移民,让我知道自己除了头脑以外,还有如此强健的双脚双手。对着千里之外我的那些儿时的朋友,心底里缓缓地淌出一首旧时的歌:我已经不再是我,你却依然是你。”
  ―――摘自朱莹(17岁)日记

  去年秋季,朱莹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开学了。就读于多伦多市中心Jarvis中学,随父母经瑞典移民到多伦多的朱莹,还能轻松地上网给她远在广州的一位老同学写信聊天。她写道:“我已经不再是我,你却依然是你。”此时,她的那位同学已经如临大敌,开始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朱莹来自广州,她的父母都是南方医院的医生,在国内时家境优越,她又是独生女。她十三岁时先随父母到瑞典,在当地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用瑞典文写一篇自我介绍。在国内读书七年都是班里尖子生的她,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第二天早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交白卷的难堪,她晚上抹着眼泪,一个字一个字查字典写了篇作文。第二天上课时,当瑞典老太太看到朱莹交出的作文时,惊喜地把她抱在怀时,不停地用英文说:“Mygoodgirl,mygoodgirl。”
  她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时读九年级,入学的当年,就开始给同班的一些同学辅导数学和科学两门课。她想读学费昂贵的多伦多大学医科,去年暑假她开始打工为将来积攒学费,她先后在唐人街餐馆端盘子,在药店站柜台,在快餐店当帮工。她在中国时,和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一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小皇帝,现在她已经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小孩一样独立了。
  小移民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之后,永远失去了独生子女在国内的“待遇”,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他们就是第一代小移民,父母要养家,创业,他们也要尽快适应,自立。家庭的艰苦,压力,加上同学里当地孩子的影响,他们与在国内的同学相比,很早开始寻求独立的生活,学习也自觉。
  多伦多教育局2000年高中毕业生考试成绩并列第一名的王坦,1995年移民到多伦多。他的父亲王秉鹤表示,他本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没想移民,但为了孩子,就在这里呆下来了。由于父母做出了牺牲,小移民们往往很努力。“我们在南京住四室一厅,在加拿大只住一室一厅,所以我们家王坦总是说,我经济上不是最好的,但要在学习上做最好的。”
  王坦进入当地中学后,考试成绩几乎年年都是第一名,得了很多数学竞赛奖,他的数学老师经常戏称他为教授,还邀请他上黑板帮忙解题。由于中国小移民的到来,多伦多有些中学,在数学竞赛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王坦还不满自己像国内典型的中学生“豆芽菜”式的体格,用哑铃锻炼出了一身肌肉,他经常找班里的白人和黑人同学掰手腕,许多人掰不赢他。王坦后来入读滑铁卢大学电脑工程系。
  如果能在加拿大读几年中学,多数大陆新移民家长并不完全否认他们的孩子在中国接受的灌输式教育。余雅文在多伦多教育局2000年高中毕业生考试中取得第三名,1997年全家从北京移民来加,她的父亲表示,女儿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北京上的,学校很严格,给孩子培养了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孩子来到加拿大后,他并没有多少管教。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培养的习惯太重要。”2000年获得多伦多第二名的董之晨,十二岁从上海来到加拿大,目前在北美名列前茅的多伦多大学电子工程系读书。她比较中国和加拿大教育的不同,认为中国比较“填鸭”,数理化基础打得好,但加拿大的教育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她说自己做到了“中西结合”。“这里没有教师像国内那样监督我们学习,一切都靠自己,所以我总是先做好功课,再玩。”有些随父母出来的中学生,到多伦多后很快发现这里的中学数理化比国内的浅,他们一边在这里读书,一边让国内的亲友把国内同年级的课本寄来,同时学两套教材。
  华人孩子成绩较好,另一个原因来自家庭。多伦多前任公校教育局长兰丝金(ShelleyLanskin)认为,华人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可以从他们的传统和家庭中去寻找原因。她举例说,华人家庭每天晚上就餐时,总是一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话题总是孩子每天在学校经历的事情,经常说起每天都学哪些功课,做什么游戏,和举办什么活动。这一点值得所有其他种族的家庭学习。许多家长在多伦多选择住址时,总是将社区内学校的质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多伦多有些华人子弟多的学校,往往成为质量好的学校。
  安省和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加拿大教育部长协会主席及安大略省培训及教育部长坎宁安认为,由于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加拿大实际上在教育世界各地的孩子。她说:“我们的教育在多元文化社会里是成功的。”
  但从大陆来的中学生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加拿大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要比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训练更严格,也更科学。如果除去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加拿大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下的表达能力,要比中国的中学生出色。到高中毕业时,加拿大高中生要比中国的学生成熟,他们对社会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塑造性格的能力,以及经济自立能力,都要强于中国大陆的学生。
  做父母的移民,也非常注意让孩子在这个鼓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环境里锻炼。许多做父母的大陆移民自己过得不太如意,但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还是留下了。几千年的传统在是否回头的最后关头总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他们为他们的下一代,超常地奋斗着,他们有时候突然发现,这些孩子开始记不住唐诗宋词,开始管戴帽子叫穿帽子,分不清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律以“myfather'sfather”等来搪塞。有人感叹,他的孩子在多伦多的中文班里学了几年中文,可翻来覆去还是识字班的水平,他对孩子说,国内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可以看好些书了,可却被反驳道:我也在看很多英文书啊。
  这些黄皮肤的孩子,已经是不同于父辈的新一代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