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9-04
- 消息
- 64,342
- 荣誉分数
- 11,672
- 声望点数
- 1,373
中国人对大人物有种痴迷,相信大人物有决定历史的能力。 有没有这种大人物呢? 有。 始皇也许算一个,朱元璋也许算一个。能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也能轻易决定同僚或臣下的生死。至少朱元璋能办得到。
至于毛,到底何种程度上执掌最高权力呢? 在现代历史上, 毛的权力可说空前绝后。 但从史实看,毛的权力还谈不上“绝对”权力, 毛在除去同僚或推行自己与众不同的政策时,还要做番手脚,先造舆论,试探党内反应,有时甚至要用某种威胁,然后才采取断然手段。 五十年代批判周恩来,批判彭德怀,六十年代文革等都是如此。庐山会议和文革前,毛都辗转徘徊,犹豫自己是否要赌一把。
毛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朱元璋用锦衣卫就除掉了大部分功臣,而毛显然不能,得使用曲折得多的办法。
那么在1989年邓又有多大权力呢? 明显赵并不听他的,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王震等也不听他的。
我和王军涛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的看法是赵紫阳成在邓败也在邓。邓一念之差造成天堂和地狱之别。换句话,他和很多人认为邓的思想决定中国民主运动的成败。
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看法。其实不仅人们对邓有这种看法,在讨论慈禧和光绪关系上,多数人也如此。 康有为等人先以为光绪一个人权威足以推动改革,后来又觉得都是权力更大的慈禧因为自私扼杀了改革,总而言之,中国的走向全取决一两个人的念头。
历史真如此?
好了,让我们假定邓支持赵紫阳,没有426社论,邓也没有调军队入京。学生继续示威,而李鹏等在陈云李先念甚至邓颖超支持下也坚决不妥协。 那么事态又将如何演变呢?
请注意,陈云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上坚定不移,但也坚决反对动用武力。 到底陈云想什么呢? 学生和政府之间的“僵局”时间越长,对立越深,其实对“保守派“就越有利。 ”保守派“也许关心的并不是学生以及对学生让不让步的问题, 而是学生和政府的对立能给当权的几位造成多大的麻烦,从而为他们夺权创造多少条件。
我不知道陈云如何想,至少在我眼里,陈云还相当正派,但其他人(比如)李先念很可能不满足于赶走赵紫阳,而志在邓小平。 在某些人眼里,邓其实是个“叛徒”。
演化结果有几种可能。 大体而言,一方失败或两方僵持。 一方失败又有保守派失败和改革派失败两种可能。 改革派失败,赵紫阳当然得下台,但支持赵的邓也许也无法幸免。 请注意,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上,话语权并不在赵紫阳和改革派这边。 从实际利益讲,几十年共产党培养的多数干部也未见得原因放弃手中“权力”。 赵紫阳对学生的让步,长远讲也许对中国大有好处,但短期讲并没有双赢的可能。
那么我们下一个问题是,如果邓小平下台,局势又将如何演变?
难道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种可能?
1989年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并非只有两派, 请记住这点。
附
赵紫阳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照他自我辩护,当时老人势力太大,他无能为力。那么问题是,两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赵认为邓能支持他? 因为胡比他愚蠢? 更不得人心? 民主力量更强大? 民主派有了新话语权? 我不知道。
从某种意义,赵紫阳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他就丧失了话语权,无法和保守派谈理论。 反对动武固然不错,但只要赵无法跨越胡跌倒的底线, 赵就无法和学生达成让学生满意的条件。 也许这是赵访问朝鲜,希望学生直接向老人施压的原因吧。
有人觉得,赵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就基本为自己的命运定了案。 就象刘少奇一马当先整高岗,支持大跃进,整彭德怀,也为自己之死挖好了坟墓。 至少从话语权这个角度如此。 文革时再捧宪法只是让人笑话。
http://bbs.creaders.net/politics/bbsviewer.php?trd_id=865838&blog_id=150554
至于毛,到底何种程度上执掌最高权力呢? 在现代历史上, 毛的权力可说空前绝后。 但从史实看,毛的权力还谈不上“绝对”权力, 毛在除去同僚或推行自己与众不同的政策时,还要做番手脚,先造舆论,试探党内反应,有时甚至要用某种威胁,然后才采取断然手段。 五十年代批判周恩来,批判彭德怀,六十年代文革等都是如此。庐山会议和文革前,毛都辗转徘徊,犹豫自己是否要赌一把。
毛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朱元璋用锦衣卫就除掉了大部分功臣,而毛显然不能,得使用曲折得多的办法。
那么在1989年邓又有多大权力呢? 明显赵并不听他的,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王震等也不听他的。
我和王军涛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的看法是赵紫阳成在邓败也在邓。邓一念之差造成天堂和地狱之别。换句话,他和很多人认为邓的思想决定中国民主运动的成败。
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看法。其实不仅人们对邓有这种看法,在讨论慈禧和光绪关系上,多数人也如此。 康有为等人先以为光绪一个人权威足以推动改革,后来又觉得都是权力更大的慈禧因为自私扼杀了改革,总而言之,中国的走向全取决一两个人的念头。
历史真如此?
好了,让我们假定邓支持赵紫阳,没有426社论,邓也没有调军队入京。学生继续示威,而李鹏等在陈云李先念甚至邓颖超支持下也坚决不妥协。 那么事态又将如何演变呢?
请注意,陈云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上坚定不移,但也坚决反对动用武力。 到底陈云想什么呢? 学生和政府之间的“僵局”时间越长,对立越深,其实对“保守派“就越有利。 ”保守派“也许关心的并不是学生以及对学生让不让步的问题, 而是学生和政府的对立能给当权的几位造成多大的麻烦,从而为他们夺权创造多少条件。
我不知道陈云如何想,至少在我眼里,陈云还相当正派,但其他人(比如)李先念很可能不满足于赶走赵紫阳,而志在邓小平。 在某些人眼里,邓其实是个“叛徒”。
演化结果有几种可能。 大体而言,一方失败或两方僵持。 一方失败又有保守派失败和改革派失败两种可能。 改革派失败,赵紫阳当然得下台,但支持赵的邓也许也无法幸免。 请注意,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上,话语权并不在赵紫阳和改革派这边。 从实际利益讲,几十年共产党培养的多数干部也未见得原因放弃手中“权力”。 赵紫阳对学生的让步,长远讲也许对中国大有好处,但短期讲并没有双赢的可能。
那么我们下一个问题是,如果邓小平下台,局势又将如何演变?
难道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种可能?
1989年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并非只有两派, 请记住这点。
附
赵紫阳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照他自我辩护,当时老人势力太大,他无能为力。那么问题是,两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赵认为邓能支持他? 因为胡比他愚蠢? 更不得人心? 民主力量更强大? 民主派有了新话语权? 我不知道。
从某种意义,赵紫阳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他就丧失了话语权,无法和保守派谈理论。 反对动武固然不错,但只要赵无法跨越胡跌倒的底线, 赵就无法和学生达成让学生满意的条件。 也许这是赵访问朝鲜,希望学生直接向老人施压的原因吧。
有人觉得,赵在倒胡时投了赞成票,就基本为自己的命运定了案。 就象刘少奇一马当先整高岗,支持大跃进,整彭德怀,也为自己之死挖好了坟墓。 至少从话语权这个角度如此。 文革时再捧宪法只是让人笑话。
http://bbs.creaders.net/politics/bbsviewer.php?trd_id=865838&blog_id=15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