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肯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http://tieba.baidu.com/p/2454247620?see_lz=1&pn=5
歌唱,唱的是一种情怀。音乐是很奇妙的,它本身是一种语言,又可以承载所有语言。相比今天的汉化版,我更喜欢第一次盲选时全是哈萨克语的那版。就像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不再是原来的莎士比亚一样,汉语化的民歌也会失去最初的一些光彩。
从发声方法上来说,他这种唱法,已经是民族唱法了,或者叫民通会更合适一些。听了戴玉强、李双江和黑鸭子的版本,还是喜欢塔斯肯的。这是源于他血脉的歌,他唱的就是他自己啊,这是无论多高的声乐素养都达不到的境界。
他的音色太美了,浑厚又清亮干净,如清泉潺潺,松涛阵阵。在处理上,主歌稳定浑厚,副歌衔接自然,高低有致,整首歌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真的很棒。最后的长音,转了几个弯,悠扬向上,在遥远的高山雪线处消弭不见,美到心灵里去了。
阿妹一直给塔斯肯留着位置,没有造成去年云杰的遗憾。感谢阿妹!
塔斯肯 三百六十五里路+哈萨克民歌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男生粗犷的沙腔,以为那就是所谓的沧桑。其实,精致的声线也能诠释遥远和成熟,只要你的心在远方……
人和人是不同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但是有一些感情我们是一样的,比如思念父母,思念家乡……
他一张口,便抓住了我,四个乐句后,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打转了,我从他的歌声里读懂了他的思念,也勾起了我的思念。我珍惜每个流泪的机会,因为这会让我感觉自己变的干净,让自己记住此刻珍贵的简单和纯粹。我知道,只有唱真实的人,才会有这种魅力。他唱的是自己,是生活,是内心深埋的无数次思念和感动。
绝美的音色,通透清亮又沧桑饱满。他拥有可以一遍一遍聆听,也不会觉得腻的声线。但是他完成的并不成功,副歌真的在抖,声音明显因为流泪控制不住了,气息也显示出了不稳定的状态,有个尾音明显收的早了。这些可能就是大家都犹豫没有转身的原因。
但那又如何呢?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又共鸣别人。他表达了,我共鸣了,如此而已,这是好音乐。
三百六十五里路,它就横亘在那里,在地图上,在日历里,在人海中,在天空上,在母亲指间,在游子心底;我在这边,故乡在那边;梦在这边,根在那边……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为了追寻你,我不怕越过大海和高山……
我骄傲,我是少数民族,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风俗,即使漂泊,即使异乡,我们依然会在心底藏住那一份古老的、源自血脉的情怀。当他唱起故乡的歌,我也会想起《海冬青》、《悠摇车》、《嘎拉哈歌》……
他应该是有美声底子的,那段民歌中体现的很明显。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来形容那段民歌的美好。一段我听不懂的文字,却让我想起了静谧的夜,想起葡萄架上的美丽姑娘,想起两情相悦的爱情,想起见证爱情的玫瑰花……真的让我想起了幸福……
他没有讨巧衔接这一段,我为他惋惜,但是如云杰一样,这样的好声音不在乎能走多远,走进我们心里,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