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

stingray

有聊无聊
VIP
注册
2004-03-13
消息
434
荣誉分数
84
声望点数
138
每个人都没错 只是生活一错再错

 
很不错的电影!
 
这个女人吃亏的就是因为那张嘴。


来看点轻松的:

 
都看过这部电影吗。
有章子怡,主演
看电影不多,不少没看完的电影,这部看完了,而且还是第一次把章子怡主演的电影给看完了。觉得演得不错,角色不少心理活动是由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角色完成的很细腻~~
 
电影《万箭穿心》的影评 ZT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光芒万丈,总有个建建,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ZT)


想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李宝莉,不是因为她遥远到不可捉摸,而是因为她太真实了,真实到仿佛是隔壁三大妈或者对街五姑姑,每天和你擦肩而过,大大咧咧灰头土脸,带着一张贱嘴和一颗不屈的心。

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结合真是一段奇葩的故事,一个是有文化却懦弱小家子气的乡下男人,一个没文化可有着漂亮脸蛋儿和“作死”的性格的贫民女人,不知道他们当初结婚的时候彼此是不是就是这个“死样子”。

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一种情景吧,一个是温柔有才的穷小子,娶了一个活泼热情的同样贫穷的小美女,结果落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温柔变成了懦弱,有才变成了和别的女人偷情的小九九,活泼变成了大大咧咧没有形象的蛮横,热情变成了口不择言的市侩。

其实李宝莉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看不上他,那么今后的日子里,你只能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生活总是把一个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一层一层的剥掉,暴露出更多的不堪与丑恶。对于马学武也是一样,小宝说爸爸知道你不看书,所以把那人的照片放在书里……这是对李宝莉的无视,甚至是侮辱。书本象征着马学武的事业,情妇的照片象征着他的爱情,这两件事,都和李宝莉无关,甚至还都是因为李宝莉的存在而变得遥不可及。

接二连三的打击,失去了像样的工作和温柔的情妇,马学武选择了用死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用这个可能是有骨气也可能是没勇气的方式来向世人昭告自己最后的尊严,而且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了李宝莉,那就是视而不见。不打你不骂你不和你对峙不再提出离婚,可是就是不理你。哪怕到了写遗书的份儿上,都不愿意多写一行字,哪怕心里恨李宝莉千百遍,恨不得把李宝莉碎尸万段,都能淡定的摆着那张“我当你是空气”的脸,完全忽视你的存在。
 
不知道马学武跳江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奶奶和小宝今后的生活?奶奶一把年纪,小宝还不满十岁,这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可是他仿佛一点都不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足够了解李宝莉知道她拼命也会撑着这个家吗?还是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把一切俗事的烦扰都丢给李宝莉,你不是市侩精明卖袜子一卖一个准儿吗?你不是精打细算死抠着过日子吗?你不是大嗓门吼了一个又一个吗?你不是强势到连你男人都不放在眼里吗?好吧,你去吧,你去养活这个家,这些我该负的责任你都去负吧。

谁的心不曾柔软过,谁他妈没被生活欺负过。

那些原来你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后才会发现,这件事太大不了了,哪怕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然而马学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哪怕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依旧通过儿子,阴魂不散的打击着李宝莉的生活。小宝说正式因为你和爸爸最近,才最有可能伤害他。那么小宝之于妈妈,不是这样的吗?李宝莉没有文化,根本搞不清楚功课,唯一问得出口的问题也只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有?不然呢?问什么?问圆锥曲线还是洛伦兹力?

李宝莉爱儿子的方式就是你负责写完作业,我负责挣钱给你买作业本。

当小宝对着情妇问出“你爱没爱过我爸爸”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人都要崩溃了。在这个孩子眼里,马学武背着老婆和有夫之妇偷情就是爱情,可是李宝莉和建建这俩单身的温存就成了“恶心”“不要脸”。

建建和宝莉是一类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嘴巴贱,心肠热,拉的了脸,吃的了苦,一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靠着挑扁担这样的方式也能把儿子养大,一个进了监狱丢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出来了照样重整旗鼓,拾掇着破败的生活。自作孽不可活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不支撑着凑合着活下去,难道去跳江吗? 

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死去只是受那么一时的苦,疼过了就没有知觉了。可是活下去,根本不晓得前面还有什么等着自己,远的不说,近的,甚至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人跟自己抢扁担的生意,不知道下次奢侈的吃一回花饭是什么时候。李宝莉没计划过自己的生活,没想过趁着年轻说不定还能嫁个更好的,只是直来直去的挑起扁担,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挣钱养家,努力不让这个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质生活,她没有文化,除了出力气,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她没想过,我也没想过。

当儿子高考完毕,宝莉以为可以弱弱的松口气,可是更大的灾难突然来了,这个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脸不认人,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宝莉愤怒了,对着小景哭诉,可是还是不接受小景的“万箭穿心”的说法,那个硬撑着要让自己光芒万丈的女人,佝偻着脊背,一颤一颤的走在丈夫离世的桥上,被一群中学生喊“婆婆”……漫天绽放的礼花,映出了她奔涌而来的泪水,这样苦难的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宝莉孤独的在江边坐了一夜,第二天突然想通了,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是自己给了小宝一个不完整的生活,让他没有爸爸,让他一直都很沉重很压抑,让他没有同龄人的放肆和快乐。而自己呢?她没有想过自己如今的境地,该要怎么偿还。

挑着扁担,走出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建建又不晓得从哪里冒出来,嬉皮笑脸的说自己就是嘴贱,可是言语间分明已经流露除了对宝莉的不舍和怜惜。宝莉沮丧的把行李放在地上,抬头看了看,决定离开。建建拿起宝莉放下的扁担,也拿起了宝莉以后的生活。

建建进监狱的时候,李宝莉还是那个伶俐的少妇,有着与年龄相称的风情。等建建出狱时,李宝莉已经是个有着白发、穿着邋遢的扁担,相遇之时没有客套,寥寥几句话,朴实真挚,俩人都是简单的人,没有那些花花肠子,不打虚的招呼,不嘲笑对方的生活方式。

每当建建神出鬼没的出现在宝莉的身边,摇下车窗探出头喊着宝莉宝莉!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那是一种普通平凡的感动,混了半辈子,哪个也没比哪个强多少,凑合着过吧。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韧劲儿,没什么天塌地陷的事儿,有一顿咱就过一顿的日子,怕什么,这顿先吃饱了再说。

第一次发生关系以后,李宝莉有点躲着建建,建建跟在后面说莫不是这世界已经开放到了完事以后就跟啥都没发生过似的?也许建建在决定和宝莉发生关系之前,就想好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其实已经做好了为宝莉负责的准备,可是宝莉有点躲躲闪闪,而自己因为嘴贱,还伤了宝莉的心。

但是有什么呢?谁也不嫌弃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这样的人应该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吃着便宜的盒饭,住着简陋的出租房,开着婊子养的车,幸福到神仙都嫉妒。

其实个人认为一部电影算不算成功的评价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而这电影明显做到了,导演的视角很平静,仿佛就是一个静静注视着世界的路人,只是记录下看到的东西,不做评价,不贴标签,至于观众怎么想,那是观众的事情。

颜丙燕奉献了神级的表演,她真真是一个超级实力派,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活脱脱的就是李宝莉,不不,这不是李宝莉,分明就是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那个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分明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有些可怜的,却其实很可爱的人们。陈刚也演得很好,第一次知道他是《九九归一》那部电视剧,恍惚间十几年了……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光芒万丈,好好活着就行。
 
影评:《万箭穿心》每个人都没错 只是生活一错再错

11月6日,电影《万箭穿心》在京试映,这部根据方方同名小说的电影充斥着纯正“武汉味道”。影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女性电影,主人公李宝莉经历了丈夫的出轨、自杀,儿子的怨恨、婆婆的隔阂,依旧努力生活。这个武汉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芒。

《万箭穿心》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风水”,影片主要讲述了在上世纪90年代的武汉,年近不惑之年的汉正街小贩李宝莉,住进了新房。闺蜜提醒她新房周围岔路太多分外曲折,在风水上叫“万箭穿心”,会带来苦难……生活的打击如预言般接踵而至,丈夫马学武因不堪重击离开人世。儿子小宝因此对她心存怨恨。但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为了维持生计,供儿子上学,放下所有的怨恨与伤痛,毅然决然去市场做了“女扁担”。短短的时间内道尽了这位“城市女屌丝”生活的苦痛与无奈,或许还有那么一丝光明……

《新月格格》到《还珠格格》 接地气的李宝莉一直在挑扁担

先谈谈影片本身,全篇整体看下来基调是压抑而内敛的。正如李银河博士的评价:“拍得非常收敛,并不煽情。被感动完全是因为悲剧之美”。电影中充斥着小人物的幽默和辛酸,细腻的人物刻画并没影响“接地气”的能力。从影院气氛来看,让观众又哭又笑,边吐槽边感伤。

令人深刻的是电影关于细节的处理,精准而克制。关于电影的时间背景观众开始并不十分明晰,开头传达出来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人物穿着、公共电话亭、交通工具和老版人民币,这些碎片式的细节以递进式的关系展开,推动着李宝莉怀疑丈夫外遇的剧情发展。在李宝莉奔向小旅馆抓奸时,终于通过电视剧《新月格格》交代了具体的时间背景。同时她与老板娘针对电视剧“小老婆”情节的讨论着实有着强烈的隐喻,之后的一系列悲剧变得顺理成章。而十年后,宝莉从一个下岗的个体户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女扁担”,靠一己之力支撑了全家。转眼儿子已经18岁,却因为怨恨父亲的死亡根本不叫一声妈妈,李宝莉一天劳累回家被儿子和婆婆排斥得像个外人。背景电视中《还珠格格》没成为引人发笑或出戏的工具,只是显得她格外落寞。

从电影中还能解读出除了悲剧本身更多的意味,比如“全民下岗”的社会大环境;比如中年危机;比如难以调和的血亲隔阂;比如户口带来的城乡之间自卑感和优越感;再比如李宝莉就像《黑暗中的舞者》里的塞尔玛,经历了一出没有恶人的悲剧。

每个人都没错 只是生活一错再错

个人认为,颜丙燕在《万箭穿心》中献出了继《爱情的牙齿》之后最精彩的演出。相较之下近期《二次曝光》中范冰冰顿时变得有些用力过猛。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没错,但正是这些“没错”造成了悲剧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从主人公李宝莉开始,正是因为她的强势和所谓“武汉人的优越感”令丈夫过分压抑。而这并不是丈夫马学武出轨的唯一理由,不干脆的性格导致了他和妻子之间越来越大的矛盾,结局就是二桥的一跳,一了百了。至于儿子小宝,长大之后对母亲的怨恨之情显得就十分莫名其妙。试问有哪个正常子女会在刚刚翅膀硬时就将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逐出家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亲曾经“小三”说是你妈妈逼死了你爸爸?

李宝莉不相信命运,她认为这个“万箭穿心”的房子不是造成生活悲剧的决定因素,但是命运还是无情的折磨了她,挑着扁担离开家的她就能变得“万丈光芒”?没有其他解释,也许真的只有生活在一错再错。

开始关注《万箭穿心》是因为前段时间沸沸扬扬退出东京电影节的消息,制片方和导演的各执一词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炒作”一词。

实际上,这个方向错了。《万箭穿心》是一部值得静静观看的片子,太多的标签和原本无关的政治因素会蒙蔽影片本来的色彩。它有着好原著、好导演、好摄影和好演员却没有真正的宣传要点。抛却其他文艺片利用“明星效应”制造话题,《万箭穿心》是否能汲取《浮城谜事》的教训?大片时代文艺片不要一味感叹时运不济,想求生存,只能靠自己。
 
你曾多么希望人生能够光芒万丈,结果却是万箭穿心 (ZT)

作为某个时代的记忆,《万箭穿心》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内涵,都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钢的琴》相提并论,成为华语电影中屈指可数的佳片。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万箭穿心》的叙事手法,平缓、朴素、自然,对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的还原,以及细节的描述,都令人惊喜。

影片中颜丙燕饰演的李宝莉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且性格泼辣的女人,强势、倔强、口硬心软。她身上展现出某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特质:她们出生于60年代或70年代初期,在少年时代或幼时遇上文革,成年或青春时代赶上改革开放,在青年时代遭遇下岗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她们很务实,以家庭为重,为富裕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打拼。她们的身上打烙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勤劳、朴素,又具备了新时代女性的一些特征,精明、独立、执着。宝莉的丈夫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应该是第一批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成材,从而从农村进驻城市的人。他们有知识和文化,有稳定的工作和好的前途,成为许多都市女孩理想的选择对象之一。这是影片的背景,不同的两类人所组成的一个普通家庭。

下岗之后,李宝莉为私营老板打工,搬进了丈夫单位分的新房,生活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夫妻之间的感情却陷入困局。丈夫在妻子长久的强势之下,终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并和单位的女同事渐生情愫。妻子将夫妻关系恶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丈夫的背叛,并耍手段使两人分开,令丈夫前程尽毁。在丈夫得知自己将面临下岗之后,万念俱灰,投江自尽。

宝莉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自杀,就像她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婚一样。她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且目标明确,积极而莽撞。她是生活中的强者,也是家庭中的强者,对家人的态度既简单又粗暴。她爱丈夫,但并不了解他;爱孩子,却不懂得与他沟通。在家庭关系中,丈夫无疑是弱的一方。他有主见,但无法主导生活的方向;有担当,却受制于妻子的蛮横。或许他试过与妻子沟通,却屡屡受挫而变得无力,只好选择沉默。对一个知识份子而言,妻子粗暴的温情和爱成为捆绑他的枷锁。他本能地渴望温柔的女性,也更渴望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女人。当他在单位女同事面前夸夸其谈,并得到她认同和敬仰的时候,便从中寻回了久违的温暖和一个男人的尊严。这几乎是上世纪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家庭问题。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和丰盛,人们的情感世界却发生着剧变。人们不再满足安稳的生活,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夫妻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沟通上的问题,没有对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基础,生活质量一旦好转,情感世界便会崩溃。

孩子在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内心的爱更倾向于弱者一方。小宝隐喻察觉到导致家庭关系走向恶劣的根源是母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他们本能地向往知识的力量,在与父亲的交往中,他更能体会到智慧的爱,那与母亲的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的死成为小宝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和阴影,也成为他与母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无论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地供养他读书,付出一切,他都无法与她亲近,也无法原谅她。 在十年的艰苦生活之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却急着与她决裂,宝莉万念俱灰,苦苦思索,内心得不到解脱。

宝莉的悲剧只是一个特例,但她的性格和人生却具有普遍性。就算丈夫没有出轨,没有死亡,孩子没有恨她,她的人生也未必完美。她早就封闭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她从不具备精神上的沟通能力。她在生活中照顾丈夫和孩子,让他们衣食无忧,却从未真正地了解过他们的内心需求,也从未反省过自己。而从宝莉丈夫的身上,也看到上世纪末中国知识份子的软弱:他们以拥有“铁饭碗”为荣,无法应对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大潮的冲击。跟生活积极上进的妻子相比,丈夫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一样脆弱,不堪一击。他并不善于应对生活中的困难,逃避责任,最后抛下母亲和孩子,逃离这个世界。知识份子本应是一个社会的中坚,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却在新时代里墨守成规,甚至迷失,惊慌,逃避。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大潮中,最先涌入的反而是文化层次稍低的人群,他们不怕脏累,在新一轮的时代大浪里淘得第一桶金;多数知识份子却成为下岗潮中最先倒下的那群人。一个社会是否能得到良性发展,所有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总能从父辈那代人的中间看到李宝莉的影子。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美德,拥有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牺牲精神,吃苦耐劳,为家庭和子女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时光,却在精神世界里与子女渐行渐远,精神纽带在不同的价值观面前彻底崩裂。他们出生在贫瘠的年代,将追求物质生活变成一生的理想,勤劳、朴实、善良,同情弱者,愿意帮助别人,忠于家庭,热爱生活。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下一代拼搏,不惜抛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牺牲都真诚而可贵,令人敬佩。而他们的简单和暴粗也让人无奈,甚至令人生恨。他们曾用强悍和倔强的意志支撑起艰难的生活,改造家庭环境,使子女能有更好的人生;也用同样强悍的意志,压制子女的自由意志,变成精神上的伤害。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彼此相爱,却无法用爱沟通,结果爱变成枷锁。父母因苍老而变得虚弱,为付出的爱得不到回报而委屈和痛苦;子女在精神自由与情感束缚面前,一面挣脱,一面负疚。

在影片中,李宝莉用强悍的意志压制丈夫的精神世界,最终酿成悲剧,也成为儿子成长路上的最大伤害。她究竟可恨,还是可爱?应该被尊重,还是不应被原谅?

那个夜晚,宝莉独自坐在江边,望着江水和漆黑的夜空,身后燃起了绚烂的烟火。她转过头,光芒照亮了她的脸。那是一张经过生活太多的磨难和无情打击之后才有的容颜,疲惫、苍老、孤独。她帮一群孩子拍照,他们管叫她婆婆,嘻笑着闹成一团。她才发现,青春多么美好,可已经不再属于她。她转身离去,身后漫天的烟火灿若繁星,却不是为她绽放。属于她的青春终结了,她的时代落幕了。或者直到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她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意识到她夺走了儿子十年的幸福光阴。她终于释怀,决心离开,不再苦苦守候丈夫留下的房子——苦心经营了半生的家。比起人生的苦难和逝去的光阴,年华老去,还有什么能使人更伤感?那一刻,无论是她,还是我们的父辈,都应该被谅解,得到尊重和爱。

她越爱一个人,便越得不到他们的爱。最终,只有曾互不相容的婆婆含泪送她。两个女人在长久的生活和艰难的岁月里达成了谅解和宽容。生活多么不易,无论曾多么希望人生能够光芒万丈,结果却是万箭穿心。因为岁月,所以懂得。

在影片的最后,宝莉孤独地离开了家,却在门口遇到等待她的男人。算是命运带给她的一个小小安慰。她踢着熄火的汽车说,婊子养的!小小的黑色幽默。那个同样简单粗暴的男人或许更适合她。他们都曾为生活努力和扑空,都付出了青春与时光的惨痛代价。还有半辈子要活,那辆熄火的车,只要用力推动,还是能继续前进。这便是人生。
 
其实,就是复制了一下生活吧 (中国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