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右!看左!看伦敦

笑言

早期用户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01-16
消息
5,925
荣誉分数
18,522
声望点数
1,393
不错啊,快成旅游论坛了。罗马希腊还等着报纸连载,我先把伦敦放上来吧。
===========================================

直达电梯
一、看右!看左!看伦敦 (国家美术馆奥运倒计时、大本钟、西敏寺、国会大厦、白金汉宫、唐宁街、伦敦眼)
二、哈利波特的牛津(牛津城、圣爱德蒙大厅学院、自然博物馆、Sheldonian Theatre、Bodleian Library、基督教教堂学院、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餐厅、新学院的哈利波特大树、莫德林学院的塔楼和花园、长途汽车站与农贸市场)
三、伦敦塔、伦敦桥与伦敦塔桥 (伦敦塔、伦敦桥、伦敦塔桥)
四、温莎与爱德华
五、福尔摩斯的魅力
六、人民公社的美味

******************************************
一、看右!看左!看伦敦

  伦敦的马路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人行横道不一定刷着斑马线,但大多在两个行车方向的中间有一个供行人短暂停留的缓冲段,缓冲段之前的马路上写着“LOOK RIGHT(看右!)”缓冲段之后的马路上写着“LOOK LEFT(看左!)”。对于来自右行驾驶国家的游客,这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这个简单实用的看右与看左,体现了伦敦人的友好与细心,蕴含着他们对个体的亲切与关怀以及对生命的高度重视。
  这次伦敦与巴黎之行,我们从渥太华出发,取道芝加哥。订票时特意给足转机时间,顺道乘地铁($2.25单程)去芝加哥著名的威利斯大厦(Willis Tower)鸟瞰芝加哥,也算是去埃菲尔铁塔之前的一次预演。楼高442米,共108层,门票大人17.50美元,小孩11.00美元。这座楼曾经是世界第一高楼,目前仍排名全美第一,世界第七。威利斯大厦以前叫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谷歌上至今仍然到处都是西尔斯大厦的资料。总部设在伦敦的威利斯金融集团2009年部分租用大厦,同时获得冠名权。2009年7月16日起,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正式更名为威利斯大厦。
  到顶层伸出楼外的玻璃地板上留影本是一种挑战,但排队抢位使人来不及害怕就完成了历险。人们在集体趋同并被限时的情境下,往往会忘记原先的恐惧或危险。一位小伙子甚至倒立在玻璃地板上拍照,博得一片喝彩。
  波音777很舒适,饭菜很可口。睡了一夜,7月3日早晨7:50,顺利抵达希思罗机场。以前两次从北京去伦敦,都是在盖特维克机场降落,去希思罗还是第一次。希思罗据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距离伦敦市中心24公里。伦敦地铁在机场的五座航站楼都设有车站,交通极其方便。旅馆是在Hotwire.com上订的Holiday Inn Aerial,就在机场附近。从旅馆到机场的中心车站,乘坐公共汽车105路、111路和140路刚好都免费。再往远走,就开始收费了。与以往去美国不同,这次出游我们决定全部乘坐公共交通。我们每天先乘免费巴士到中心车站,再买一张日票坐地铁到市里玩。日票票价成人8.5英磅,11岁以下儿童免费。来之前并不知道11岁在英国是一个免票的门槛,巧得很,儿子生日在7月底,还差20多天到11岁,所以这次英国之行,他替我们省了不少开销。如果玩得时间长,还可以买一张Oyster充值卡,更经济划算。
  抵达伦敦的当天,我们乘深蓝色Piccadilly线到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下车。一出站,眼前便是身穿西服手持雨伞的匆匆行人、红色的双层公共汽车、经典的面包形出租车和红色电话亭。英国似乎有办法让时光停滞。那些古老的建筑依然矗立,只是石壁外墙被时间熏上了黑褐色的斑痕。
  今年是伦敦奥运年,我们来到国家美术馆门口的倒计时牌前拍照留念时,距离伦敦2012奥运会开幕只剩24天8小时15分02秒。虽然在街道、在地铁、在建筑物上不时可以看到奥运标志,但完全没有北京奥运那种铺天盖地的感觉。感觉伦敦人比较平和,只是把体育归于体育。吸引到我的,反倒是地上白漆刷着的朴实的看右与看左。

countdown.jpg

伦敦奥运倒计时

  不远处,就是大本钟,就是国会大厦,就是西敏寺,就是白金汉宫。而在它们之间,是有序的城市建筑,星罗棋布着各式各样的商厦与民居。这一片湿润温和的土地,居住着高贵的皇室与幽默的平民。我特别喜欢那些小小的民居,门前是精心修剪的绿地,沿街拦着一道道低矮的砖石或乌铁栏杆。那些栏杆上的小门,小门上的邮递口,通向每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皇宫巍峨,殿堂庄严,民宅温馨,花木掩映,道路与桥梁,人群与车流,互倚互动,如诗如画,整个城市极为和谐。
  我们路过唐宁街口的时候,门口围满了人。里面恰巧有人要出来,警察清理通道,一辆黑色的大号宝马驶出铁栅栏门。我没看清是什么人,只听旁边有人激动地说:“我看到他的脸了!”众所周知,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官邸。记得若干年前,唐宁街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如今街口已经设禁。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完整的译名应该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教堂由石料建成,诺曼式的方形塔楼完美地融合在典型的哥特式总体风格之中。主入口的尖形拱门高大宽敞,造型繁复。教堂四周狭长的尖拱形窗户形成连拱结构,窗与窗之间是细高的石柱,石柱上布满精细的浮雕,上端的尖锥刺向天空,由于相对密集而形成锯齿形尖顶。教堂内部宽宽的廊台,高高的交错拱顶,玫瑰窗与彩绘玻璃,恢宏大气而又静谧肃穆。
  语音导游(Audio Guide)很有帮助。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然后按照教堂内各处的编号按键听取介绍。
  这是一座教堂,也是一所陵墓,里面安放着许多英国历代君主的石棺。石棺盖上的雕像一般都是双手合掌神态安详睁着眼睛躺在上面。贵族、僧侣及名人也可以葬在这里。牛顿葬在这里,丘吉尔葬在这里,达尔文和狄更斯也葬在这里。英国著名诗人乔叟安葬在教堂的南向甬道,脍炙人口的动物寓言《坎特伯雷故事集》就出自他的手笔。乔叟的墓看上去像一座壁炉,而在“壁炉”前的地面上,排满了其他著名诗人的墓碑,人称“诗人角”。
  除了安葬,西敏寺最大的作用是加冕。自从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以来,西敏寺一直是英国君王的首选加冕地。
  西敏寺并没有变成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它仍然是一座行使职能的教堂,是基督徒敬拜上帝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神职人员就会要求游客安静下来,跟随信徒们做简短的祈祷或更正式的礼拜。
西敏寺内不得拍照与录像。成人票价16英镑,儿童免费。

  告别西敏寺,我们穿过圣詹姆斯公园,步行前往白金汉宫。一路上花香袭人,白天鹅在湖面上漂浮,松鼠上前向游人乞食。白金汉宫金碧辉煌,正门前广场上金色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Queen Victoria Memorial)在间或投下的阳光中闪烁。纪念碑主体的周围还环绕着众多的其它雕像,游人或者拍照,或者散坐着休息。

IMG_0540.JPG

白金汉宫广场

  王宫顶楼插的是英国国旗,表明女王当日不在宫中。否则旗杆上飘着的该是女王旗。
  我们到达白金汉宫大约是下午三时,已不对外开放。据说如今预约也很麻烦,我们就在栅栏外面走马观花看了看。
  再往回走,隔岸可以看到伦敦的新景观——泰晤士河边的伦敦眼(The London Eye)。1999年底为迎接千禧年建成以来,游人如织,很快成为伦敦最吸引人的新地标。这座高135米的世界第四大摩天轮,转一圈大约半小时,收费大人19.90英镑,小孩9.90英镑。不但要排队买票,还要排队等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

IMG_0546.JPG

伦敦眼

  摩天轮上共有32个乘坐舱,由整体透明的浅蓝色玻璃制成,座舱外表看上去真有点像眼睛。一只一只大眼睛里,游人站在伦敦市中心上空,用自己的眼睛俯瞰方圆25英里范围内的景色,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最后编辑:
二、哈利波特的牛津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长途大巴奔赴牛津。这是我毕业后第二次重返母校。当年上学骑着自行车在全城不知跑了多少遍,结果这次下车之后,走在20年前曾经熟悉的街道上,却处处觉得陌生,几乎成了一个局外人。连回到当年就读的圣爱德蒙大厅学院,都是太太帮忙找到的路。
  研究生之家为大家服务的布朗太太早已退休,换成了另一位模样差不多的慈祥老太太。糟糕的是,墙上挂着的研究生合影中独独缺了我,韩国的同学和日本的同学却都在。怎么也没想起来,当年为什么会错过这张合影。

IMG_0646.JPG

牛津校徽。主啊,我的指路明灯

IMG_0618.JPG

日晷与井,曾经的活动室

IMG_0633.JPG

墓碑依旧在

IMG_0640.JPG

石棺草间绿

  日晷还在墙上,封闭的水井还在方庭之中,图书馆还是那座旧教堂,外面草地上也还是那些被学生靠着读书而磨光了的墓碑。学院后院新添了一座雕塑,一位穿长袍的老者坐在石条上读书。他是什么人我不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儿子跑过去看了,也不知道。

IMG_0638.JPG

静谧一角

IMG_0642.JPG

读书的雕像

  太阳出来了,我们在牛津狭窄的街道上行走。走过一座座学院,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在牛津上学,学生必须同时选择一个学院和一个系。学院管生活,系管学术。其实学生可以自己管生活,但牛津就是这样的传统,学生不得不多付一笔学院费。从圣爱德蒙学院到工程科学系的路上,我们顺道参观了自然博物馆。馆藏有众多的动物骨架和标本及各类矿石。免费参观,但欢迎游客捐赠。

IMG_0665.JPG

矿石

IMG_0585.JPG

Sheldonian Theatre

IMG_0667.JPG

当年的办公室

  我们还参观了牛津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的Sheldonian Theatre剧院。毕业那年,我就是穿着黑袍戴着方帽从这里走出去。与此相临,便是著名的Bodleian Library图书馆。牛津学生选择比较多,学院图书馆、系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均可使用。这个图书馆也对游客开放。牛津的书店也不少,顺便给儿子买了两本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
  牛津的环城观光车叫Hop-on/Hop-off,意思就是蹦上蹦下。游客买一张票,当日可在任何一站随便上下。第一次上车,司机检票,同时发给一副桔黄色的耳塞,用来听语音导游。这个耳塞的紫色海绵罩需要自己套上去,可做得又小又紧又薄,不是被人扯坏,就是被风一吹或车一颠掉落到地上。放眼看去,车厢里落满了紫色的小耳套。观光车座位旁边有语言选择开关,其中包括中文讲解。车开到哪里,耳机里就介绍哪里。有的车上,还有真人讲解,当然也需要通过耳机收听,把开关拨在导游档就可以了。

IMG_0675.JPG

街景

IMG_0674.JPG

街景

IMG_0673.JPG

街景

IMG_0788.JPG

街边的房屋

IMG_0677.JPG

经典的出租车

  当年读过的那些典故,随着观光车的移动,一个一个又在讲解中重现。牛津学生用亚里斯多德的书制服野猪的故事,维多利亚女王喜欢《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而向作者卡罗尔索要下一本新书,结果等到其数学专著《行列式基础》的故事,维多利亚女王喜欢跟教授们用拉丁语交谈的故事,学生与市民开战的故事,等等。
  基督教教堂学院有个规矩,只要是牛津大学的师生就可以从正门进入,游客则需要从侧门进入。上次回牛津,跟带着高帽的门卫说了一声我是牛津的校友,他就很客气地放我和几位客人进去了。这次不灵了,门卫说,我需要看你的证件。儿子在一旁说,你现在就是游客,不是牛津的人,不要搞特殊。我说你说得对,咱们走侧门。这家学院来过多次,还没走过侧门呢。

IMG_0724.JPG

基督教教堂学院

  走了侧门才知道,参观学院现在要收费了。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餐厅是在这里拍摄的,因此很多人慕名而来。实际的餐厅看起来比电影中要小,学生就餐坐的是椅子而不像其它很多学院那样使用长凳。这个餐厅仍然还在使用中,当晚的菜单就立在长条桌上,水杯咖啡杯以及刀叉盘碟都已就位,蓝色餐巾叠成三角状也已摆好。

IMG_0730.JPG

教堂

IMG_0718.JPG

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餐厅

IMG_0717.JPG

餐厅墙上的肖像油画,通常为学院元老

  新学院(New College)一点都不新,拥有600年以上的历史,是牛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温莎城堡的建造者威克姆(Wykeham)所建。难怪《哈利波特》的导演也看中了这里。院子里的一棵大树,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背景。儿子围着这棵树前后左右拍了好多照。

IMG_0739.JPG

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大树

IMG_0743.JPG

新学院的餐厅

  莫德林学院的塔楼和花园闻名于世,查威尔河从中流过。几只梅花鹿在学院后面的鹿园里懒散地走来走去。以前读书累了喜欢来这里散散步,尤其是在微雨的日子里。现在当游客,每天急急忙忙不停地走路,疲倦得很,没走多远就返程了。

IMG_0699.JPG

莫德林学院的塔楼

IMG_0778.JPG

莫德林学院内廊看去的塔楼

IMG_0748.JPG

莫德林学院的花园大门

IMG_0769.JPG

花园小径

IMG_0767.JPG

莫德林学院的花园小径上的蜗牛

IMG_0761.JPG

查威尔河上的平底船

  我们去的那天是星期三,刚赶上长途汽车站后面的农贸市场开门。新鲜的蔬菜水果,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买菜做饭的日子。记得以前这个市场每周只开一天,据说现在周三周四开两天了。牛津变得更方便了,也更多商业色彩。

IMG_0706.JPG

农贸市场的小吃

  下午,我们告别牛津,返回伦敦。这时才发现,长途车上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最后编辑:
三、伦敦塔、伦敦桥与伦敦塔桥

  这天的行程是参观伦敦塔。不过这里有三个景点聚在一起,名称上彼此相似,读起来像绕口令,极易混淆。
  从地铁伦敦桥(London Bridge)出来,过条马路是South Wark Cathedral。据称这是伦敦最老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前面的高速桥下面挤满了小吃摊。我们来到一家穿红色T恤衫的三兄弟摊前,买了他们喷喷香的烤肉串。然后坐上公交车,从伦敦桥上过泰晤士河。

IMG_0808.JPG

South Wark Cathedral

IMG_0813.JPG

烤香肠

1、伦敦桥(London Bridge)

  伦敦桥是一座极普通的水泥大桥,横跨泰晤士河,承担着繁忙的交通任务,把伦敦金融城和南华克区(South Wark)连为一体。提到伦敦桥,很多人心目中想到的是那座竖着两个塔柱,中间桥体可以打开过船的桥,而实际上那座桥不叫伦敦桥,而叫塔桥。伦敦桥(London Bridge)本身是一个站名,地铁站和火车站在这里连接,形成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伦敦桥东望,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座经典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

2、塔桥(Tower Bridge)

  塔桥是英国的著名地标之一。大部分游客要看的,就是这座桥。河中的两座尖塔,其实是桥墩向上的延伸。尖塔之间,上部是固定链接的人行天桥,下面的桥体可以从中间开合,以便大船通过。水上交通比陆上交通拥有优先权,于是在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车队不得不因为桥板临时打开放船而停车等候。
  我们先前在伦敦桥上看过去的时候,塔桥的上梁中间悬挂着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等我们走到跟前,五环已经被收起来了。

IMG_0955.JPG

伦敦塔桥

  游客可以买门票参观塔桥博物馆,深入了解塔桥的结构和历史。还能从塔桥上层的步行廊上眺望伦敦城的美景。
  伦敦塔桥有时被人简化为伦敦桥。殊不知,这根本是两座不同的桥。这两座桥相距不远,中间还要经过战舰博物馆“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

IMG_0838.JPG

“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

3、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伦敦塔建在泰晤士河边。其实它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宫殿与城堡。它的全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
  这座军事要塞是一个集内外城墙、塔楼、炮台、箭楼、兵营、教堂为一体的庞大建筑群,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的城市。历史上曾被用作军械库、刑场、造币厂、宫殿、天文台、档案馆和监狱等。在英国,送去塔楼(Sent to Tower)不是什么好话,意思是“入狱”。
  塔楼的解说员和工作人员,就是传说中的食牛肉者(Beefeater),他们原本担负着守卫任务,穿着独特的黑色镶红边袍式制服,紧口立领,胸前标有皇冠和“E II R”字样。“E II R”是Elizabeth II Regina的缩写,即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Regina是拉丁文中的女王。我们遇到的那位解说员很自豪地说,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属于王室,长年住在城堡里。他的解说很有特色,不使用扩音设备,全凭大嗓门,抑扬顿挫,幽默风趣、不时会突然喊出几个爆破音。后来听到别的解说员也这样喊,才知道解说也有统一套路,想必莎士比亚的戏剧传统也影响到了王室的解说风格。

IMG_0858.JPG

皇家解说员

  “E II R”这个标志在英国随处可见,王室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有历史的地方往往伴随着权力争夺,伴随着战争,伴随着失败者的人头落地。伦敦塔是英国最著名的军事古迹,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甚至被处死。安妮•博林皇后因背叛亨利八世国王被砍头的地方就在院子中的一块绿地上。传说有人看到她死后把头夹在腋下绕塔行走,伦敦塔有鬼魂出没一向是英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纪念品商店甚至也在出售绞刑架和砍头机的模型玩具。我忽然觉得伦敦塔有了几分寒意,尤其是那些阴森森的百年石墙。

IMG_0878.JPG

皇家卫队

IMG_0890.JPG

古装女人

IMG_0892.JPG

古装士兵


  在路上走得好好的,忽然就会有穿着中世纪服装的士兵或妇女,把游人拦住大声发表演讲。自然,这些演员也是古堡历史重现的一部分。
  儿子最喜欢的是皇家军械库。里面的枪炮刀剑和各种盔甲琳琅满目。还有很多可以动手的地方。

IMG_0902.JPG

铠甲

IMG_0945.JPG

头盔

IMG_0927.JPG

硬币模型

  另一个看点是王冠宝石展览。看着价值连城的钻石王冠,读着王冠上每块宝石的来历,不由感叹,财富总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话一点不假。展品有时会空缺,牌上写着“使用中”,不知是女王还是哪位王室成员戴出去展示了。
  伦敦塔是英国人心目中的故宫,内涵确实丰富。

IMG_0957.JPG

城堡外形

  下午6点前赶到贝克街221B,福尔摩斯旧居。结果晚了一步,扑了个空。虽说6点半才关门,但屋里人满为患,已经不放人进去了。

IMG_0970.JPG

意餐

  来到街边一家意大利风味的餐馆,服务员很热情,还主动跟我们合影。菜的味道也不错。不过吃惯了加拿大的大盘西餐,看到端上来的盘子感觉小了一号,盘子中间的食物就更袖珍了。太太平时有个好习惯,只喝白水不喝饮料,既健康又经济。来到这家餐馆白水变得不经济了。服务员不像在加拿大那样提供免费冰水,而是端来很小的一瓶矿泉水。而这一小瓶水,比我要的可乐还贵。
 
原来对伦敦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雾蒙蒙的天,拿着雨伞一本正经的绅士,所以并不在我的向往名单上。如今看来并不如此,老大的照片上看到了蓝天白云呀,看来下次欧洲行计划应该把伦敦算上。:p
 
原来对伦敦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雾蒙蒙的天,拿着雨伞一本正经的绅士,所以并不在我的向往名单上。如今看来并不如此,老大的照片上看到了蓝天白云呀,看来下次欧洲行计划应该把伦敦算上。:p
英国的晴天不是很多,碰运气了,就是一天当中阴阴晴晴也没个准。:)
 
四、温莎与爱德华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离希思罗机场不远,据谷歌地图,开车20分钟。但我们要坐公交车,就需要1小时20分钟了。 我们买的地铁日票,不包括7字打头的公交车,所以车票要另买。
  到达温莎,天上下着微雨,我们踏着砖石铺成的街道,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有人居住的城堡。温莎堡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幼时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会花些时间住在这里。重要的节假日,也会来这里设宴招待宾客。

IMG_0980.JPG

温莎城堡

  语音导游盒就像一个手机,游客一边举着一边参观,显得大家都很忙。
  建于中世纪的温莎堡是英国王室的重要活动场所,国王经常在这里为皇族、贵族颁发爵位和封号。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儿子对历史故事听得很认真,对墙上挂的世界名画却不怎么理会。今年(2012年)6月5日是女王登基钻石禧庆典,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有关这一活动的图片展览,温莎堡也不例外。

IMG_0987.JPG

城堡高地

IMG_0990.JPG

城堡入口

IMG_1013.JPG

城堡

IMG_0992.JPG



  “看右!看左!”是英国左行规则的特色。关于左行,最流行的说法是古代交战,一般人右手持茅或剑,左行便于进攻砍杀。英语中“右”和“正确”是同一个词“Right”。英国人总认为自己的左行规则是正确的:“We are left,we are right. You are right,you are wrong”。我们左行,我们正确。你们右行,你们错了。

IMG_1010.JPG



  而温莎堡的楼梯旋向则反映出英国人的防守思想。城堡的石梯一律向左盘旋下降,便于守城的士兵居高临下砍杀入侵者,而进攻的士兵却受右手边墙壁的限制难以挥剑自如。
  太太对温莎堡的大厨房(Great Kitchen)感兴趣,特意另买了参观票。1992年的大火曾经殃及这里,令它失去穹窿及大部分中世纪的木梁。厨房原来进出马车卸菜的大门和通道已经不再使用,但旧时的痕迹还在。这个厨房很大,据解说员介绍,女王设宴时,厨师要给多达160位宾客同时上菜。当问起多久会举行一次这样的宴会时,解说员有点迟疑,说一年一两次吧。
  一提到温莎堡,中国人多半会想到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佳话。但是在温莎堡,似乎这位唯一“自愿”退位的英国君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可见作为王室,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光彩的事。
  1936年11月16日,爱德华八世正式向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德温提出,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请注意这个称呼,夫人。辛普森夫人已两度结婚,跟爱德华认识时还与丈夫辛普森保持着婚姻关系。英国国教的教义不接受离婚和再婚,所以王室不同意,内阁不同意,而英国国民也不愿意接受辛普森夫人为王后。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英联邦自治领政府都正式表态反对爱德华迎娶离婚女子。
  这桩婚姻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爱德华如果一意孤行违背民意,必将引发政府集体辞职,全国大乱。迫于各方压力,他选择了退位,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动退位的国王。他的称号,由国王陛下重新回到做王储时的爱德华王子。1937年5月8日,爱德华被封为温莎公爵,同年6月3日与辛普森夫人在法国举行了私人婚礼,英国王室成员无一人出席。温莎公爵夫妇和谐生活了35年,未留下子女。公爵77岁、公爵夫人89岁时先后在法国去世,两人合葬在伦敦。
 
最后编辑:
五、福尔摩斯的魅力

  从温莎城堡出来,我们直接乘公交车前往伦敦市中心。然后换乘地铁到Baker Street站下车,再次前往福尔摩斯故居。《福尔摩斯探案集》大概是每一个男孩子的必读书。读那些离奇古怪的案件以及破案的进程,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读侦探小说可以算是一种智力体操。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的形象多少年来还是那样栩栩如生,贝克街221B这个地址不经意间便记在了脑子里。
  贝克街地铁站与其它站不同,满墙都是福尔摩斯戴着帽子叼着烟斗的剪影,让你一看就知道来对了地方。

  福尔摩斯寓所门前排着长队,沿着贝克街的商店排下去。游客需要先到故居的商店买好票再出来排队。天公不作美,不时落点小雨,还好我们预作准备,包里带着雨伞。在英国,雨伞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种男女通用的装饰。伦敦街头,常能看到阳光之下,男士们西装革履,左手公文包,右手一把收起来的巨大黑伞,来去匆匆。而一旦下起雨来,街上霎时便会有无数的雨伞张开。

IMG_0960.JPG

贝克街221B

  门卫穿的大概是19世纪的服装,微笑着接待游人。人太多,每次只能放进十来人。也难怪,这就是一幢非常普通的英国民居,尽管四层小楼已经算大房子了,但又怎能容下一代一代络绎不绝的游人?
  在雨中排了40多分钟的队,终于获准进入大侦探的家中。
  踏着木板楼梯上楼,感觉上有点像走进一家街角的古董店。房间和家具体现了维多利亚的装饰风格。里面满满当当,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件,说难听点,就是各类破烂玩意儿。破旧的桌椅沙发、断弦的小提琴、留声机、手摇电话、摇铃、烟斗、壁炉及配件、书籍、工艺品、鞋子、蜡台、闹钟、银盘、小匣子、放大镜、烟灰缸、单筒望远镜、毛刷、吹气管、石块等等,琳琅满目。还有很多瓶瓶罐罐里装的不知是什么化学药品。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两顶帽子,一顶是福尔摩斯戴的前后有帽檐的格子帽,一顶是华生戴的礼帽。刚到伦敦就发现不少人尤其是女孩子喜欢戴这种福尔摩斯招牌式的帽子。
  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就坐在这里叼着烟头,摆弄着化学实验仪器,与华生一道分析案情。或者,是现实中的柯南道尔曾坐在这里推敲情节,写出流传后世的侦探故事?
  到底是福尔摩斯坐在这里破案还是作者柯南道尔坐在这里奋笔疾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给英国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小说的虚幻与故居的真实存在配合得非常完美,那些曲折的案子和这所故居共同将伦敦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展现给世人,过去、现在、将来,福尔摩斯始终是一个神话。

IMG_1034.JPG

福尔摩斯像

  再到别的房间,还是书籍、方盒、圆盒和镜子,还有一些不易命名的器皿。打开的书摆在打开的窗前,打开的小皮箱陈列着年代久远的现场采证工具。再上楼,见到福尔摩斯的铜像立在房间一角。各种直刀弯刀放在工具箱里,还有市政的孤儿捐款箱、缀花帽子和小纺车。
  面具、橄榄球、白手套、岩石上的血手纹、藏在精装书里的手枪,放在铁盆里还带着血的大拇指模型。
  骨牌、眼镜盒、老式剃刀、印章、刷子、手帕、漏勺、牛奶罐、磁盘,碗碟、牙医用的钩子,手铐、勋章、温度计、血压计、手写的笔记。

IMG_1023.JPG

房内物件

IMG_1057.JPG

房内物件

  三楼有小说中人物的蜡像。我混到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假扮蜡人照了一张像。这层的房间里还有犯罪现场,一具尸体倒在地上,上面天花板开口处还伸出一只死人的手,手里拎着一盏马灯,仿佛在考验游人是否具备福尔摩斯和华生的胆识。
  最上面是一个放着几只旧皮箱的小阁楼。
  整幢房子里挤满了人。儿子对这些琐碎的物件看得津津有味,远比看博物馆的名画和雕塑上心。
 
六、人民公社的美味

  参观完福尔摩斯寓所,我们已经饥肠辘辘。英国饭是出了名的简朴,最典型的英国饭可以说是鱼薯条,就是用面糊裹着鱼块炸熟,再配炸土豆条,挤点柠檬汁。这饭吃一次还可以,多吃就腻了。好在离唐人街不远,我们直接赶过去找中餐。在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地铁站一下车,就看到了熟悉的中文招牌。Shaftesbury Avenue与Gerrard Street是唐人街的主要街道,街道入口处的牌楼上写有“伦敦华埠”字样。
  我们匆匆转了一圈,最后选在“人民公社”就餐。这家餐馆的英文名是Baozi Inn,地址在25 Newport Court,北方农村人民公社时代的红色怀旧装饰风格。毛主席画像,三面红旗万岁对联,“丰”字斗方,老玉米串、辣椒串、茄子串、大红灯笼串,青砖墙,硬木板凳,老算盘,工农兵宣传画,旧人民日报,悬挂的木制菜牌,配上一首首老歌,很有特色。

IMG_1089.JPG

醒目的菜牌

IMG_1086.JPG

窗口的红灯笼

IMG_1088.JPG

三面红旗万岁

  我们点了小米粥、酸梅汤、凉粉、羊肉串、担担面、凉拌三丝和炸酱面。很久没吃这么正宗的中餐了。价格合理,三人花了42英镑。唐人街的货币兑换中心汇率也不错。我们在那里换了一些欧元,后来发现比在法国换更合算。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英航(British Airways)前往巴黎,结束了四天的英国之旅。
 
跟着老大游了一遍伦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