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当学英语变成一种强迫症的时候

gdntfrank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1-25
消息
2,743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46
文章来源: 小于k 于 2002-4-16 19:18:00:


  为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成为一群说另外一种语言的人的一场战争?而且如此漫长。季羡林先生在一本小册子《汉语和外语》中说,有一种语言更合理些,就是使用英语词汇,统之以汉语语法,这样语言功能和表达形式就可以统一起来。这对中国人无疑是个好消息――以后只要记住单词就行了。但是在这样的语言出现和普及之前,我们还是要清醒或者糊涂地接
着学

  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不是新闻,但英语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他那本《英语:全球通用语言》里这么说。他在解释英语地位时说,一种语言是否是全球性语言跟使用的人数没有关系,而是跟谁说的有更大的关联。一种语言要想成为全球性语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成为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第二,在一个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使它没有官方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现在已经是全球最有权力的语言。

  社会在不断地强化着会英语和不会英语之间的差异。去年8月13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上讲述了一个西班牙人安东尼奥・桑兹的故事。1965年,桑兹10岁时经父母同意被一名美国教授带到美国去,并送到公立学校学习。此举改变了桑兹的命运。他每年暑假回到老家,除了带来鲍伯・迪伦的唱片等外,还带回了英语。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经常被别的孩子拦住让他说两句。桑兹从汉密尔顿大学毕业回到西班牙,受到在那里的美国公司极其热烈的欢迎。当然现在英语已经不像当初那么让人感觉新奇了。桑兹说:“除了这个我们大家都能讲的语言还有什么?”

  英语在欧洲并不想我们想象中那样普及,在《商业周刊》的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european commission的报告说,在欧洲,只有41%的人说英语,只有29%的人的水平能与人对话。那么在那里英语值多少钱呢?说英语的人比不说英语的人多拿25%到35%的报酬,而且从事相对高层的职业。英语的地位就是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逐步得到加强。英语与收入和职业之间的正比关系在我国同样存在,如果不是更为明显的话。

  在中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是什么新闻,英语对我们来说最大的用处是它的工具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给这个工具外加了太多的东西,例如成功和品位,还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英语复杂的心理等等。我们对它有着过于强烈的渴望,它几乎意味着另一种生活。

  面对英语,我们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人人都希望能学好英语,羡慕英语好的人;另一方面又对在汉语中不时夹杂英语的人嗤之以鼻,同时英语非常好的人的态度也很奇怪。丁蓝的态度很有代表性。丁蓝在美国呆了好几年,头两年大家知道她是留学生,后来就不知道她在那里干什么了。有一年她回国跟一个朋友去商场。她从商场洗手间里出来后,很不屑地对同伴说:“厕所里有两个女孩子在用英语对话……切,一听就知道是中国人,你看她们那口英语说的。”偏巧她的朋友也属于爱说英语的、还带点中国口音的人,所以就很不满意地把这话转述给别的人,直到今天仍然有气:“会英语怎么着了?人家美国人比她说得还好。”

  对英语复杂的态度导致学习英语的复杂态度。有的人学英语的目的很明确,像那些在“新东方”学习的人。网大去年10月、11月、12月在其首页做了一个“中国英语教育用户情况调查”,今年2月份公布了调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中学的有77人,大专的有223人,本科的1214人,硕士的252人,博士的52人,博士以上6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他们学习英语最直接的目的依次是“提升自我”和“出国”。28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以出国为首要目标,28岁以上的则是为了提升自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意料之中的,即28岁以下的人看《疯狂英语》的比例超出28岁以上的被调查者。

  对于有的个人来说,英语是伴随他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都在学英语。这些人不是什么英语专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见得有使用英语的必要。张力(化名),40多岁,在中学里教书,平时也不需要备课,他惟一的爱好就是学英语。除了不停买新教材外,他还报名参加了“新东方”,可能他是整个“新东方”中惟一一个没有打算出国,但目的最含混的一个。“新东方”最打动他的不是学习效果,而是学习气氛。他说:“哎呀,你想想,那课堂的气氛。”听他的口气,你简直以为他去了教堂,而不是课堂。他很喜欢去外国人多的地方,就为了练口语。他家的英语教材从《新概念》开始,包括了扶忠汉口语磁带等等,一直到最新的《千万别学英语》。问他为什么要学英语,他说:“我也不清楚,我总觉得学会了英语就能过一个门槛,但是过了这个槛之后干什么我真是不清楚。而且我就是想学,知道没什么用也想学。”张力并不是惟一一个以非理性的态度学习英语的人,有相当数量的人学习成了一种本能。

  除了天生有学习语言本领的人外,大部分从小学上到大学的人来说,打一个不太好听的比方,英语有时候像学习英语的人的脚气病,有时疼,有时痒,但总也没有好的时候。当我们的数学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都结束之后,只有英语和计算机以大规模的方式仍然在进行着。和李阳希望3亿人民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愿望截然相反,一个英语很好的人说这完全没有必要,全国只要有几千个英语非常好的人就够了。她这话部分是针对翻译作品过多,而翻译水平极低的状况说的。这话不无偏激之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想一下,对英语的很多需要是不是有着太多的人为因素。国内一家知名时尚刊物年轻的主编私下里透露,她计划明年出国学英语,因为办公室里她的手下很多是从国外回来的,跟他们说话,她觉得底气不足。

  说到干干脆脆地把英语当成工具的,大名鼎鼎的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是做得最彻底的一个人。据说俞校长的英语水平并不怎么高,考托福和GRE,成绩都不怎么样,但他楞是办了一座全国最有名的英语学校,上“新东方”几乎是每一个打算出国的人的必经之路。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俞敏洪非常明白英语是干什么用的。

  “我都糊涂了”

  由于英语学习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所以非常多的手开始伸进来要帮助学习者。但在这些帮助面前,读者往往会眼花。

  没有参加过李阳“疯狂英语”演讲的人是难以想象其场面的。自信是李阳最常用的一个词,他首创了“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三最就是“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李阳从1988年到1998年举办过数千场演讲,观众超过1300万人次。至今还没有见到对其演讲效果的统计数字,但一些学过“疯狂英语”的人现在的英语状况证明了不是那么乐观。

  李阳之所以能吸引受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他把自己树立为靠个人奋斗立业的成功者。在各种场合,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曾经是个多么害羞的孩子,收入一度达到每小时3000到4000人民币。另一个原因是他那有诱惑力的宣传口号,比如跟着他,你的英语能力能一日千里,这非常非常切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一个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的中国人几乎都存在英语学习的问题。

  李阳之后出来的畅销英语教材几乎都不出这个路数。最近,三联书店出的一本《英语词汇轻松学》,序言里有人称这本书能让人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英语的新方式”。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文图配合,通过分析单词的构成解释词的来源,摒除死记硬背。作者韩虎林的照片附在书后面,同时说他喜欢水中运动、摄影和写文章,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住在多伦多附近一个美丽的小区里。作者以自己为成功者的例子推销英语学习书籍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同时出现的还有一本韩国人写的英语学习书,即被称为“新世纪亚洲最畅销书”的《千万别学英语》。书后的跋里说:“如果你真正按照本书所介绍的秘诀学习的话,那么对你而言曾经那么困难的英语已经不再是你的负担了。”通篇没有几句英语,纯粹是讲授学习方法。它要求读者,作者放弃“学习”,转而去“熟悉”英语的方法。比如一开始作者建议找一盘合适的磁带,然后仔细地听,每句话都要听个清清楚楚。

  形形色色的英语读物和教材越出越多,其实它们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路可走――除非你下决心移民到英语国家去。

  这几本书张静家都有。张静今年24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她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这个专业对英语要求不严,上班后发现这种缺憾给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她经常抱怨,如果英语好一点,她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发展不起来。每次看到一本新教材,尤其是前言里告诉你学习英语是很轻松事情的书,她就买。过一段再出一本另一种学习方法的书,她就觉得新的更好。所以,她家现在有好几种教材,而且都是成套的,每本都是只有前面一小部分有翻过的痕迹。她苦笑着说:“我都糊涂了。好像只有买书的工夫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