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中国人的美德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998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9981

Nanoriver
VIP
注册
2004-12-11
消息
18,918
荣誉分数
4,257
声望点数
373
http://news.sina.com.cn/c/2003-09-23/23031801561.shtml

老嫂侍小叔 四十四年情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3日23:03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
  ——李桂俭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传奇故事太阳星城受心之旅特派记者同影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一段感天动地的亲情——天津女儿、黄山媳妇李桂俭44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的小叔子和年迈的婆婆,以自己贤淑、善良的品行,谱写了一曲不衰的《嫂娘》。

  今年已经82岁的李桂俭是天津一位茶叶商的闺秀,还是在她花季的年龄,经人介绍与在天津开茶庄的徽州商人宁永吉恋爱结婚。刚解放那阵子,茶庄公 私合营,李佳俭便带着一双儿女随支边的丈夫宁永吉从繁华的天津来到荒无人烟的内蒙,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生涯。去内蒙的第三年,12岁的大女儿瑶珍不幸死于一 场疾病。时隔不到一年,二儿子外出买作业本时又被一辆正在倒车的大卡车轧成重伤,不治身亡。桂俭还没有从极度的悲伤中醒来,第二天就接到了从安徽屯溪隆阜 婆婆家中发来的电报,说是公公病逝,请速回家。于是桂俭带着三儿子子民,背着四女儿瑶丽,拖着还有四个月身孕的身子,在丈夫的陪护下,于1959年第一次 走进了丈夫在皖南隆阜的家。

  在这个家中,丈夫的弟弟宁永琦小学毕业那年得了骨髓炎病,被请来的土郎中误当成伤寒来治,结果愈治愈差,加上那时家境贫寒,没有条件外出求医, 导致左腿以下骨头全部坏死,这以后再也没能站起来,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永琦左腿根部还烂了一个拳头般大的洞,不仅收不了口,而且每天都流着粘稠、腐臭的血 脓和黄水。当时家里最大的经济能力就是用高锰酸钾天天为他洗伤口,然后贴上一个又黑又大的狗皮膏药。一天一次,每天如此,如果是炎热的夏天或是洞口溃烂得 厉害,一天就得两三次。因为丈夫在外经商,公公在世时由公公换药,公公去世后这事自然就由桂俭来承担。

  李桂俭几十年也没忘记她第一次为宁永琦换药的情景:当她凑上前躬下身来,小心翼翼地解开膏药时,伴随着一阵浓烈的腥味,一股掺着血丝的液体流了 下来,呛得桂俭慌忙跑出门外,“哇哇”几下把胃里的食物吐个精光。她抹了抹眼泪,用茶水嗽嗽口,稍稍定了定神,又重回房间,为小叔重新洗伤口、揩血脓、贴 膏药、系绷带。为了方便照顾永琦,桂俭跟婆婆商议干脆把永琦的小竹床搬进自己的房间。这以后,永琦的伤口断断续续溃烂了20多年,而桂俭就替他换药、包扎 了20多年,永琦的竹床同样也就再也没有搬出嫂子的房间。

  其实,桂俭为小叔承担的远不止这些。

  由于永琦长年躺在床上,不见阳光,头型显得有些奇特,脸色也很苍白。刚瘫痪那几年是请外边的师傅上门为他剃头,后来师傅嫌弯着腰干活累,要加 钱,桂俭一思忖,狠下心来干脆不请了,自个儿学着给他理发,她花四块钱买来推剪,先是在鬃帚上学着推,待她掌握推剪轻重后,才顺着永琦的头发的纹路一剪一 剪颤颤地推。由于永琦的头侧转困难,而且又总是仰着,桂俭横着推剃剪不得劲,就干脆跪在地上为永琦剃头,永琦实在过意不去,说“嫂子,我又不见人,干脆用 剪刀绞了吧”。桂俭笑着回答:“就当我在你头上学门手艺。”一个头剃下来,桂俭的衣褂全都湿透了。这以后几十年,永琦的头全部由嫂子剃,直至90年代由侄 子子民接替。

  长期卧床,永琦难免有个小病小痛。仅念过小学的桂俭闲下来就与永琦一起啃医书,磨土方子,时间一长倒也探了个子丑寅卯,几十年没请过医生。比如 遇有鼻塞流涕,就赶紧咽几颗霍香正气丸;为了不使长年卧床的小叔子上半身肌肉萎缩,李桂俭特意用竹竿绑着两个石佛手,让小叔子举着锻炼。酷暑季节,桂俭不 仅一天三五次地为永琦擦身、扑爽身粉,而且还特意将窗户上的塑料纸一一揭去,让永琦在屋里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户外的自然的凉风,待秋凉以后又一一封上。换 被褥时,桂俭先是将另一张空竹床铺好,然后紧挨着躺在永琦的身边,让永琦用肘支撑着身体慢慢地挪动,自己同时将他抱着同步移动,每次换褥子桂俭都要累出一 身汗。由于护理细微周到,卧床几十年的永琦竟然从没生过褥疮,令许多医生都喟叹是个了不起奇迹。

  为了排遣永琦的寂寞,让他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和盈实的精神世界,家里其他物什可以不卖或者缓办,但每年替永琦订阅的《人民日报》、《黄山日报》 和《新民晚报》是必不可少。报纸看完了,桂俭就四处为他借各类书籍,让他看后讲给大家听,讲到滑稽精彩之处,包括婆婆和家里其他人在内都笑得尽兴开怀。为 了让永琦觉得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个废人,家里的经济大权全都由永琦掌管。60年代,村里文化人不多,满街办红白喜事时拟个什么对子,或是写封家书,全由桂俭 揽来让永琦办,使永琦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存的价值和做人的快慰。永琦对各种棋书尤为入迷,有时候对着棋谱要在脑海里演绎好几遍,悟透了便高兴得像小孩一般手 舞起来。家里陆续添置了收音机和电视机后,他对各种棋谱更是欲痴欲畅尽兴地沉迷于棋路之中。桂俭特意用纸板做了个棋盘,一边是象棋,一边是围棋,白子用本 色图钉,黑子则用裹着黑胶带的图钉代替,小小的棋盘让永琦那些个内心孤独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几十年来,李桂俭待小叔如此,而待婆婆同样尽忠尽孝。60年代初自然灾害时期,所有的居民粮食供应既杂又少,薯片、萝卜、乔麦甚至南瓜都当成食 物定量供应。加工相当粗糙不说,那味道还特别难以下咽。有一阵子粮站总是供应不剔麦皮的变质面粉,永琦一吃就吐,婆婆也是勉强咽几口就把碗一推。桂俭看在 眼里,急在心上,同时也想出一个计策:这以后桂俭去粮站买完面粉后,随即借来了筛子筛一遍,分两个袋子装回家。筛底的细面给婆婆和小叔子吃,筛上面的麦皮 悄悄地煮给自己和孩子吃。那时小儿子子风出世尚不足一岁,还在吃奶。起初不明真相的婆婆还庆幸粮店里的面粉细了,后来见儿媳老不跟她娘俩一起吃饭,便有些 疑惑。有一回饭后她假说出去,不一会儿又返回家中,端过儿媳的饭碗一看,她什么都明白了:“媳妇啊,你这样不珍惜自己啊,你要知道,孙子还要吃奶的 呀……”。婆婆一边责怪她,一边扑簌簌地掉眼泪。为了让家人都知道,并记住这件事,婆婆给孙子子风起了个外号叫“麦皮”,一直叫到子风长大成人。

  1983年夏,厄运再次降到李桂俭身上,正在北京钢铁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小儿子子风因故身亡,年逾花甲的李桂俭听到噩号后,一夜之间全白了头 发。这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瞒着年近九旬、整日苦思冥想孙子回家的婆婆。子风自小与婆婆情深意笃,形影不离。子风出事的第一个暑假,已不方便下厨的婆婆在孙 子快返家的时候,执意要碾芝麻揉面做香酥果,说是等子风回家吃,桂俭强压住内心的悲怆,笑着对婆婆说:“子风出国了,要过好几年才回来呢……”劝罢婆婆, 她躲进房间大哭了一场。这事一直瞒到婆婆去世。

  李桂俭与婆婆相处几十年来,从没有红过一次脸。一日三餐,里里外外,李桂俭尽量不留家务给婆婆做。婆婆95岁过后体质明显下降,特别是患了老年 痴呆症后,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桂俭在服侍小叔子的同时,像侍婴儿一样替婆婆解屎把尿。有时候屙到床单上了,李桂俭就用手去捧。婆婆97岁离开人世之前的弥 留之际,紧捏着桂俭的手说:“我知足了,知足了……”。李桂俭随丈夫来到宁家的44年间,从来也没有悔过、怨过,有的只是满腔热忱,百般慈爱。几十年来, 家里有点荤腥,煮几个鸡蛋,她总是让给永琦和婆婆吃。几十年漂泊在外、如今总算退休在家的丈夫宁永吉向记者谈起妻子时,禁不住感动得老泪纵横;当记者请求 瘫痪在床、现已65岁的宁永琦说几句话时,他嘴唇动了半天,哽咽着说:“嫂……就是我嫡亲的母……对她要说谢…那分量太轻了……”。尽管李桂俭今年已经 82岁,但她至今仍像44年中的任何一天那样侍候着小叔子,做着那些平凡而又繁琐的家务……。整个采访过程中,从她嘴里不曾听到一句漂亮的话,但她贤淑、 善良的品行,几十年忠贞不渝的奉献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
 
这个女人真善良。好人还是有的
 
我曾经很认真的想过,是不是这样的“美德”很严重的映射了社会保障的缺乏?
我和老外的同学讲过雷锋的故事,很多他们都不会理解的。别入说大雪天送带孩子的老大娘回家什么的,老外直接问我,他们为什么不叫个para transpo.........
 
我曾经很认真的想过,是不是这样的“美德”很严重的映射了社会保障的缺乏?
我和老外的同学讲过雷锋的故事,很多他们都不会理解的。别入说大雪天送带孩子的老大娘回家什么的,老外直接问我,他们为什么不叫个para transpo.........
para transpo什么时候有的?
 
不能否认,反映在这位嫂子身上的,的确是一种美德。
现在想来,中国传统社会中可怕的东西,不是人们对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美德的赞扬,而是社会满足于通过这样的美德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一旦有人(特别是当事人)考虑或建议用比较制度化的方案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要求政府应该对此承担点责任的时候,马上就要被骂“缺德”(或“缺乏美德”)。
这样的美德故事越多,只说明这个社会中的问题越多。
 
这么善良的人命怎么这么苦.
 
对宁家来说, 真是个美德贤惠的媳妇, 对李家来说呢?

虽然我也知道, 中国的这种报道往往报道得不全面, 恨不能说得感天动地般得可怜。 宁家一定也对李很好 李也有享受家庭团聚温暖的时候。

可是李, 归根到底失去了自我。 我看见那句尽忠尽孝就想抽作者俩嘴巴。:ma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