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pdzj
“清静平淡在家”--静好
- 注册
- 2013-07-06
- 消息
- 199
- 荣誉分数
- 77
- 声望点数
- 38
《寂静岭》是一部好莱坞恐怖片,肖诗白借用了这部电影阴暗的片名,为自己涉及野生动物盗猎、贩卖及走私的摄影项目命名。“我不想带来一个野生动物的悲惨故事,而是想体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一种不和谐,引发读者去思索。”肖诗白说。
3月,海南文昌翁田菜市里的一家摊位,鱼腥弥漫,女摊主麻利地挥刀剔肉,围观者络绎不绝;不一会儿,一只海豚的肉身就被买主一抢而空。布满血迹 的砧板旁,一颗海豚的头颅孤独地竖立着,皮肤依旧泛着光泽,脸上却呈现出极度痛苦的表情:双眼紧闭,宽吻微张。从颅腔内缓缓流淌出的鲜血,把整个摊位都染 上浓重的鲜红。
在当地,大型远航捕鱼船不多见,渔民基本采用小型“夫妻船”的捕鱼模式。为了更有效捕捞大鱼,他们在近海密集设网,一旦捉住不幸落网的海豚和鲸鱼,便会运到菜市场贩卖。当地人对此见怪不怪。
“海豚头怎么卖?”拍完照片,肖诗白走上前问。
“100元。”女摊主说。
“好,我买了。”
遇到如此爽快的买家,女摊主有些惊讶,收钱后,她找来一个巨大的黑色塑胶袋,把那颗海豚头装了进去,顺手抹了抹留在袋子上的血迹。
肖诗白拎着袋子超海滩走去。约莫五六斤的袋子,比一只宠物猫还要沉。他的眼光不时落到袋子里海豚的大脑上,这个大脑和人类的大脑何其相似,分左右两部分,大脑皮层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褶皱。海豚可能是世界上仅次于人类的聪明动物,具有自我意识??
在海边的沙地上,肖诗白挖了一个坑,把海豚头埋了。
“面向大海,你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他自言自语道。
“你能相信吗?在当时的境况下,我还烧了三炷香。”肖诗白向《外滩画报》记者回忆说。
菜市场孤独的海豚头,成为肖诗白“寂静岭”项目的一张主打照片。从 2009 年末开始,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借助各种拍摄机会,利用零星时间拍摄这组涉及野生动物盗猎、贩卖以及走私的照片。
《寂静岭》原是一部好莱坞恐怖电影,由克里斯多夫·甘斯执导,讲述一个阴森小镇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的森林背后,也存在这样一个阴暗的秘密。”肖诗白说,他的摄影项目借用了这个有些阴暗的电影片名,“我想揭露的这个秘密,这和中国人传统意识有关。”
拍摄“小众物种”
开启“寂静岭”项目之初,选择拍摄何种野生动物成了肖诗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在森林里想要找寻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猛兽,几乎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肖诗白的照片里,有一张当年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参与打虎的老猎 人,手里捧着上世纪60年代的打虎队的合影。当时,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当地的老虎赶尽杀绝,而武夷山,正是那个年代华南虎出没最集中的地区。
如今,华南虎已经成了珍稀动物,鲜少能在野外看到;而各大保护区力捧的大熊猫、金丝猴,已经幸运地成为“政治物种”,受到得天独厚的优待,这也不是肖诗白想要拍摄的内容。
何不去发掘灵猫类动物的现状?“那些出没山林村落间的普通动物,却鲜有人管。”肖诗白给自己定下了拍摄的方向,他决定走进自然,寻找那些被人忽视的“小众物种”。
《纽约客》撰稿人何伟在《江城》一书中提到:你要么对要么不对,这里没有中间状态。 肖诗白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动物保护,同样贴切。那些还不曾走到濒危境地的灵猫类动物,目前的境遇却比珍稀动物还要悲惨。
果子狸是一种常见的灵猫类动物,它并不是动物王国的“大众明星”,只因肉味鲜美,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才一夜间变成餐桌“宠儿”,又因为人类 的疾病被看作祸害人间的“恶魔”。在做拍摄计划的过程中,他想到2007年看到一部名为《寂静的山谷》纪录片,由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周友兵博士参与策 划,讲述果子狸在荒野中的生存故事。这又让他记起在 2003 年非典疫情爆发后看到一则新闻:位于湖南省植物园的果子狸养殖场,自行捕杀了800多只果 子狸,全国最大的果子狸养殖基地已名存实亡。
“非典”过去第五年,肖诗白决定开始拍摄野外果子狸的生存状态。2009年12月,肖诗白来到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当地工作人员告诉他,果子狸 是当地的常见物种,从前常常在灌木丛、树洞和岩洞间出没,以捡拾果实、谷物和小鸟为生。但现在是否能拍到照片,工作人员也心中没底。
果子狸是夜行性动物,肖诗白花了几天时间,从黄昏守候到深夜,还是没能发现它的踪迹。他动用了4台红外摄像机,每当森林里一有风吹草动,相机便 会自动拍摄照片。肖诗白每隔一日检查一次相机,最终在两个星期后发现果子狸的身影。画面里的果子狸头部灰色带有白斑,四肢粗短有力,身体圆而微胖,黑暗中 明亮的眼睛惹人怜爱。
肖诗白用同样的方式,还在森林里拍摄到灵猫科动物斑林狸,在海南拍到了椰子狸。灵猫类动物在森林里扮演着“森林繁衍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粪便 中带有树木的种子,有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然而现在,这些小型野生动物又悄悄上了广东餐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2010年警方截获一辆长途货车,从中查获 了 14 只果子狸,6 只豹猫。得到消息后,肖诗白拿着相机赶去了现场。
而在它们之前,曾经在森林里活跃的其他四种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小齿狸、长颚带狸和熊狸已被宣布灭绝,永远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在肖诗白的镜头里,两只被查获的豹猫被装在铁笼里,一只眼神浑浊,另一只倒地奄奄一息,早已不是森林里活灵活现的精灵。它们的查获地位于广西凭 祥,那里据称是中国野生动物走私的“窗口”。去年12月,警方在那里查获187张蟒蛇皮,今年4月查获案值2亿余元的涉嫌走私象牙、蟒蛇皮、犀牛角及其相 关制品,9月又查获濒危海龟标本20只。
跟这些被人们端上餐桌的野味相比,兽类的皮毛有着更加巨大的商业价值。今年3月,肖诗白在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参观,一屋子的兽皮,几乎全部来 自已经灭绝的动物,比如华南虎、大灵猫,还有濒临灭绝的金猫等。博物馆研究员张劲硕手拿一张华南虎皮,仔细端详。“如今的兽类学家,都没怎么看到过野生动 物,只能看兽皮标本了。”专家对肖诗白感叹道。
肖诗白也了解到,在云南昆明的一所大学里,一位研究生的论文课题是鼳鹿,可是经过两年研究,直到他写完论文,都没有看到过活体鼳鹿。这种现象在高校科研过程中,并非个案。
中国成亚洲动物走私中心
2009年,肖诗白正式启动“寂静岭”项目的第一年,广西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一辆驶向云南的列车被查获载有173只熊掌。经专家估计,这 些熊掌很可能是从野生黑熊身上直接砍下来的。收缴时,熊掌外包着一层某个东南亚国家的报纸,因而这批熊掌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从该国走私进入中国。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亚洲动物走私的中心。”肖诗白告诉记者,当他走访全国各地的动物贸易集市,发现那些早期颇受欢迎的龟鳖类野生动物,本土品种已经很少了,多从越南、老挝或缅甸等地进口,而陆龟这种市面上极为稀有的品种,很多是从菲律宾走私过来的。
他装作好奇的游客,拍下那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贸易市场被大肆贩卖的场景。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广西南宁的水街,一只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大壁虎被朝天放置,摊主用刀划开它们的肚皮,挖出内脏,皮肉用来泡酒。据卖主说,它们具有壮阳补肾的功效。
在河南禹州中药材集散地,肖诗白又拍到一只只晒干了的中华大壁虎,它们被整齐地悬挂在一家中药店最显著的位置,招揽生意。在海南海口市东门中草 药干货市场,中华大壁虎、海蛇、海马随处可见,两种中型犬大小的鼬獾被剥皮后放在烤炉上,摊主娴熟的动作,就好像在烤两只野鸡。
“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近期的中华大壁虎还抓不完。等抓完了,就要到东南亚其他地方去抓了。”肖诗白说,“然后中华大壁虎就不存在了,出现在市面上的就会是其他亚洲大壁虎。”
记者查阅资料后也发现,2011年11月,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委员会(TRAFFIC)发表声明说,在东南亚,合法或非法买卖大壁虎的活动显著增加,令人震惊。
根据TRAFFIC报告,东南亚地区捕捉大壁虎的活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简直是一种“掠夺性采集”。而调查的结论是:大壁虎被杀死和晒干后,被运去中国做传统中药材。
救助中心的“潜规则”
经当地保护局的朋友介绍,2011年11月,肖诗白以蜥蜴爱好者的身份,前往广西南宁一家濒危野生动物救助研究中心拍摄照片。由于广西被认为是中国野生动物走私的“窗口”,所以当地的救助中心也变得有名气起来。
在一间与户外空间相连的昏暗兽室,肖诗白发现那里有很多巨蜥,目测超过100只。这类腐食冷血动物的身上,弥散着浓烈的腥臭味,即便是站在半封闭的空间拍摄,都会觉得喘不过气,让人作呕。
拍摄过程中,肖诗白有一种感觉:“他们真正在做的,不是救助,而是暂养。”
根据他的观察,巨蜥食量惊人,每天要吃掉三五只活鸡,而救助研究中心的能力,要养活如此多的动物,实在超负荷。
按照理论来说,活体野生动物被查获后,首先要被送往当地的救助中心进行救助饲养,等到完全康复后,经过专家鉴定,才能被放生,重归自然。
然而,南宁的这家濒危野生动物救助研究中心,一年才放生两三次,放生数量屈指可数。有一天,肖诗白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两只猫头鹰做治疗。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猫头鹰是没收来的,被夹断了腿和翅膀,放生的话,活不了。
对于那些已经恢复健康的黑熊和巨蜥,工作人员宁可“蜥满为患”也不放生。他们的理由是,“这些熊和蜥蜴并非当地物种,不能放生。”
“它们或许会被私下卖到餐馆,或是当地动物园。”肖诗白和《光明日报》科技记者冯永峰交流过,两人都认为,如今部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存在“潜规则”,有的已经成为非法贸易的中转站。
冯永峰创立的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微博)酝酿调查“保护系统参与动物走私现状”的议题超过一年,正打算南下广西考察,他对本报记者说:“由于路线隐蔽,很多内幕,很难说清。”
一个自然摄影师的转变
肖诗白并不是第一个拍摄中国野生动物贸易的摄影师。早在2010年,美国华裔摄影师梁永光凭借印度尼西亚屠蛇工厂、越南黑熊取胆基地等6张照片,获得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记者组”冠军。
更早时期,西方摄影大师帕崔克·布朗就曾花费五年时间,拍摄亚洲野生动物交易,从吃蛇胆喝蛇血的中国餐馆到柬埔寨的犀牛盗猎,无所不有。他的照片多是黑白照,大特写镜头里,受虐动物的神情让人动容。
“寂静岭”的项目将于年终结束,这个项目进行了三年多,肖诗白也曾想过将这组作品投到美国《国家地理》、德国《GEO》等主流地理类杂志发表,但他的自信心并不大。
2007年,肖诗白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他拍摄的题材很广泛,其中包括两栖爬行类动物五步蛇、蟾蜍等选题。他坦言,当时的想法就是“玩”,“用镜头记录下自然界的凶狠”。
如今,肖诗白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一个社会题材。跟他的同行不同的是,今年 29 岁的肖诗白自称“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不会吃素,也不会想着出门带筷子,也很少提及野外拍摄的艰辛。他觉得那些都是“流于表面的作秀。”
“我不想带来一个野生动物的悲惨故事,而是想体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一种不和谐,引发读者去思索。”肖诗白说。
多年自然拍摄的过程中,肖诗白也在不断调整他与动物的关系。2005 年,他刚进入自然摄影圈不久,曾雇用一个猎人当向导在海南五指山拍摄照片,当时猎人猎到一条巨蜥,把它捆绑起来,供肖诗白拍照。
然而,在拍“寂静岭”项目的时候,他已发觉,作为一名自然摄影师,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他在海南拍摄长臂猿的时候,跟当地保护人员一起抓获了一名盗猎者,将巨蜥等非法盗猎的国家保护动物上缴保护区。
在他的作品中,还拍摄过一张和盗猎无关的照片。一个河南乡村男孩,大约十五六岁,大冬天用捕猎陷阱抓到两只野兔。他一把将兔子抓起放在两颊处, 一脸陶醉,而两只兔子的身体已完全僵硬。他特意把照片处理成黑灰色,男孩置身于荒芜的土地,隐约有些罗中立油画《父亲》中透露出的苍凉感。
“中国人崇尚道法自然,太过随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我相信,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会转变的。”
3月,海南文昌翁田菜市里的一家摊位,鱼腥弥漫,女摊主麻利地挥刀剔肉,围观者络绎不绝;不一会儿,一只海豚的肉身就被买主一抢而空。布满血迹 的砧板旁,一颗海豚的头颅孤独地竖立着,皮肤依旧泛着光泽,脸上却呈现出极度痛苦的表情:双眼紧闭,宽吻微张。从颅腔内缓缓流淌出的鲜血,把整个摊位都染 上浓重的鲜红。
在当地,大型远航捕鱼船不多见,渔民基本采用小型“夫妻船”的捕鱼模式。为了更有效捕捞大鱼,他们在近海密集设网,一旦捉住不幸落网的海豚和鲸鱼,便会运到菜市场贩卖。当地人对此见怪不怪。
“海豚头怎么卖?”拍完照片,肖诗白走上前问。
“100元。”女摊主说。
“好,我买了。”
遇到如此爽快的买家,女摊主有些惊讶,收钱后,她找来一个巨大的黑色塑胶袋,把那颗海豚头装了进去,顺手抹了抹留在袋子上的血迹。
肖诗白拎着袋子超海滩走去。约莫五六斤的袋子,比一只宠物猫还要沉。他的眼光不时落到袋子里海豚的大脑上,这个大脑和人类的大脑何其相似,分左右两部分,大脑皮层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褶皱。海豚可能是世界上仅次于人类的聪明动物,具有自我意识??
在海边的沙地上,肖诗白挖了一个坑,把海豚头埋了。
“面向大海,你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他自言自语道。
“你能相信吗?在当时的境况下,我还烧了三炷香。”肖诗白向《外滩画报》记者回忆说。
菜市场孤独的海豚头,成为肖诗白“寂静岭”项目的一张主打照片。从 2009 年末开始,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借助各种拍摄机会,利用零星时间拍摄这组涉及野生动物盗猎、贩卖以及走私的照片。
《寂静岭》原是一部好莱坞恐怖电影,由克里斯多夫·甘斯执导,讲述一个阴森小镇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的森林背后,也存在这样一个阴暗的秘密。”肖诗白说,他的摄影项目借用了这个有些阴暗的电影片名,“我想揭露的这个秘密,这和中国人传统意识有关。”
拍摄“小众物种”
开启“寂静岭”项目之初,选择拍摄何种野生动物成了肖诗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在森林里想要找寻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猛兽,几乎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肖诗白的照片里,有一张当年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参与打虎的老猎 人,手里捧着上世纪60年代的打虎队的合影。当时,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当地的老虎赶尽杀绝,而武夷山,正是那个年代华南虎出没最集中的地区。
如今,华南虎已经成了珍稀动物,鲜少能在野外看到;而各大保护区力捧的大熊猫、金丝猴,已经幸运地成为“政治物种”,受到得天独厚的优待,这也不是肖诗白想要拍摄的内容。
何不去发掘灵猫类动物的现状?“那些出没山林村落间的普通动物,却鲜有人管。”肖诗白给自己定下了拍摄的方向,他决定走进自然,寻找那些被人忽视的“小众物种”。
《纽约客》撰稿人何伟在《江城》一书中提到:你要么对要么不对,这里没有中间状态。 肖诗白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动物保护,同样贴切。那些还不曾走到濒危境地的灵猫类动物,目前的境遇却比珍稀动物还要悲惨。
果子狸是一种常见的灵猫类动物,它并不是动物王国的“大众明星”,只因肉味鲜美,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才一夜间变成餐桌“宠儿”,又因为人类 的疾病被看作祸害人间的“恶魔”。在做拍摄计划的过程中,他想到2007年看到一部名为《寂静的山谷》纪录片,由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周友兵博士参与策 划,讲述果子狸在荒野中的生存故事。这又让他记起在 2003 年非典疫情爆发后看到一则新闻:位于湖南省植物园的果子狸养殖场,自行捕杀了800多只果 子狸,全国最大的果子狸养殖基地已名存实亡。
“非典”过去第五年,肖诗白决定开始拍摄野外果子狸的生存状态。2009年12月,肖诗白来到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当地工作人员告诉他,果子狸 是当地的常见物种,从前常常在灌木丛、树洞和岩洞间出没,以捡拾果实、谷物和小鸟为生。但现在是否能拍到照片,工作人员也心中没底。
果子狸是夜行性动物,肖诗白花了几天时间,从黄昏守候到深夜,还是没能发现它的踪迹。他动用了4台红外摄像机,每当森林里一有风吹草动,相机便 会自动拍摄照片。肖诗白每隔一日检查一次相机,最终在两个星期后发现果子狸的身影。画面里的果子狸头部灰色带有白斑,四肢粗短有力,身体圆而微胖,黑暗中 明亮的眼睛惹人怜爱。
肖诗白用同样的方式,还在森林里拍摄到灵猫科动物斑林狸,在海南拍到了椰子狸。灵猫类动物在森林里扮演着“森林繁衍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粪便 中带有树木的种子,有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然而现在,这些小型野生动物又悄悄上了广东餐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2010年警方截获一辆长途货车,从中查获 了 14 只果子狸,6 只豹猫。得到消息后,肖诗白拿着相机赶去了现场。
而在它们之前,曾经在森林里活跃的其他四种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小齿狸、长颚带狸和熊狸已被宣布灭绝,永远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在肖诗白的镜头里,两只被查获的豹猫被装在铁笼里,一只眼神浑浊,另一只倒地奄奄一息,早已不是森林里活灵活现的精灵。它们的查获地位于广西凭 祥,那里据称是中国野生动物走私的“窗口”。去年12月,警方在那里查获187张蟒蛇皮,今年4月查获案值2亿余元的涉嫌走私象牙、蟒蛇皮、犀牛角及其相 关制品,9月又查获濒危海龟标本20只。
跟这些被人们端上餐桌的野味相比,兽类的皮毛有着更加巨大的商业价值。今年3月,肖诗白在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参观,一屋子的兽皮,几乎全部来 自已经灭绝的动物,比如华南虎、大灵猫,还有濒临灭绝的金猫等。博物馆研究员张劲硕手拿一张华南虎皮,仔细端详。“如今的兽类学家,都没怎么看到过野生动 物,只能看兽皮标本了。”专家对肖诗白感叹道。
肖诗白也了解到,在云南昆明的一所大学里,一位研究生的论文课题是鼳鹿,可是经过两年研究,直到他写完论文,都没有看到过活体鼳鹿。这种现象在高校科研过程中,并非个案。
中国成亚洲动物走私中心
2009年,肖诗白正式启动“寂静岭”项目的第一年,广西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一辆驶向云南的列车被查获载有173只熊掌。经专家估计,这 些熊掌很可能是从野生黑熊身上直接砍下来的。收缴时,熊掌外包着一层某个东南亚国家的报纸,因而这批熊掌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从该国走私进入中国。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亚洲动物走私的中心。”肖诗白告诉记者,当他走访全国各地的动物贸易集市,发现那些早期颇受欢迎的龟鳖类野生动物,本土品种已经很少了,多从越南、老挝或缅甸等地进口,而陆龟这种市面上极为稀有的品种,很多是从菲律宾走私过来的。
他装作好奇的游客,拍下那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贸易市场被大肆贩卖的场景。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广西南宁的水街,一只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大壁虎被朝天放置,摊主用刀划开它们的肚皮,挖出内脏,皮肉用来泡酒。据卖主说,它们具有壮阳补肾的功效。
在河南禹州中药材集散地,肖诗白又拍到一只只晒干了的中华大壁虎,它们被整齐地悬挂在一家中药店最显著的位置,招揽生意。在海南海口市东门中草 药干货市场,中华大壁虎、海蛇、海马随处可见,两种中型犬大小的鼬獾被剥皮后放在烤炉上,摊主娴熟的动作,就好像在烤两只野鸡。
“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近期的中华大壁虎还抓不完。等抓完了,就要到东南亚其他地方去抓了。”肖诗白说,“然后中华大壁虎就不存在了,出现在市面上的就会是其他亚洲大壁虎。”
记者查阅资料后也发现,2011年11月,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委员会(TRAFFIC)发表声明说,在东南亚,合法或非法买卖大壁虎的活动显著增加,令人震惊。
根据TRAFFIC报告,东南亚地区捕捉大壁虎的活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简直是一种“掠夺性采集”。而调查的结论是:大壁虎被杀死和晒干后,被运去中国做传统中药材。
救助中心的“潜规则”
经当地保护局的朋友介绍,2011年11月,肖诗白以蜥蜴爱好者的身份,前往广西南宁一家濒危野生动物救助研究中心拍摄照片。由于广西被认为是中国野生动物走私的“窗口”,所以当地的救助中心也变得有名气起来。
在一间与户外空间相连的昏暗兽室,肖诗白发现那里有很多巨蜥,目测超过100只。这类腐食冷血动物的身上,弥散着浓烈的腥臭味,即便是站在半封闭的空间拍摄,都会觉得喘不过气,让人作呕。
拍摄过程中,肖诗白有一种感觉:“他们真正在做的,不是救助,而是暂养。”
根据他的观察,巨蜥食量惊人,每天要吃掉三五只活鸡,而救助研究中心的能力,要养活如此多的动物,实在超负荷。
按照理论来说,活体野生动物被查获后,首先要被送往当地的救助中心进行救助饲养,等到完全康复后,经过专家鉴定,才能被放生,重归自然。
然而,南宁的这家濒危野生动物救助研究中心,一年才放生两三次,放生数量屈指可数。有一天,肖诗白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两只猫头鹰做治疗。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猫头鹰是没收来的,被夹断了腿和翅膀,放生的话,活不了。
对于那些已经恢复健康的黑熊和巨蜥,工作人员宁可“蜥满为患”也不放生。他们的理由是,“这些熊和蜥蜴并非当地物种,不能放生。”
“它们或许会被私下卖到餐馆,或是当地动物园。”肖诗白和《光明日报》科技记者冯永峰交流过,两人都认为,如今部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存在“潜规则”,有的已经成为非法贸易的中转站。
冯永峰创立的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微博)酝酿调查“保护系统参与动物走私现状”的议题超过一年,正打算南下广西考察,他对本报记者说:“由于路线隐蔽,很多内幕,很难说清。”
一个自然摄影师的转变
肖诗白并不是第一个拍摄中国野生动物贸易的摄影师。早在2010年,美国华裔摄影师梁永光凭借印度尼西亚屠蛇工厂、越南黑熊取胆基地等6张照片,获得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记者组”冠军。
更早时期,西方摄影大师帕崔克·布朗就曾花费五年时间,拍摄亚洲野生动物交易,从吃蛇胆喝蛇血的中国餐馆到柬埔寨的犀牛盗猎,无所不有。他的照片多是黑白照,大特写镜头里,受虐动物的神情让人动容。
“寂静岭”的项目将于年终结束,这个项目进行了三年多,肖诗白也曾想过将这组作品投到美国《国家地理》、德国《GEO》等主流地理类杂志发表,但他的自信心并不大。
2007年,肖诗白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他拍摄的题材很广泛,其中包括两栖爬行类动物五步蛇、蟾蜍等选题。他坦言,当时的想法就是“玩”,“用镜头记录下自然界的凶狠”。
如今,肖诗白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一个社会题材。跟他的同行不同的是,今年 29 岁的肖诗白自称“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不会吃素,也不会想着出门带筷子,也很少提及野外拍摄的艰辛。他觉得那些都是“流于表面的作秀。”
“我不想带来一个野生动物的悲惨故事,而是想体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一种不和谐,引发读者去思索。”肖诗白说。
多年自然拍摄的过程中,肖诗白也在不断调整他与动物的关系。2005 年,他刚进入自然摄影圈不久,曾雇用一个猎人当向导在海南五指山拍摄照片,当时猎人猎到一条巨蜥,把它捆绑起来,供肖诗白拍照。
然而,在拍“寂静岭”项目的时候,他已发觉,作为一名自然摄影师,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他在海南拍摄长臂猿的时候,跟当地保护人员一起抓获了一名盗猎者,将巨蜥等非法盗猎的国家保护动物上缴保护区。
在他的作品中,还拍摄过一张和盗猎无关的照片。一个河南乡村男孩,大约十五六岁,大冬天用捕猎陷阱抓到两只野兔。他一把将兔子抓起放在两颊处, 一脸陶醉,而两只兔子的身体已完全僵硬。他特意把照片处理成黑灰色,男孩置身于荒芜的土地,隐约有些罗中立油画《父亲》中透露出的苍凉感。
“中国人崇尚道法自然,太过随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我相信,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会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