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也算错了。华罗庚的“技巧”根本就不管用(ZT)

reine02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12-02-27
消息
9,438
荣誉分数
2,120
声望点数
273
华罗庚也算错了 zt
送交者: 六指 于 2014-01-28

方老师抬出华罗庚,说“这个事件还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他为此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天才与锻炼》,告诉人们其中蕴含的奥秘,用普通人都能学会的速算技巧,就可以快速给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开方根”。

真有这么神奇么?我找到华罗庚的这篇文章,发现华大师也扯过蛋。沙昆塔拉心算出一个201位数的23次方根,华大师是在计算器上按,然后宣称“总共约用20秒就够了,也就是比那个教授写完这个数还要快3分40秒,比沙昆塔拉快了4分半钟”。难道“普通人都能学会的速算技巧”就是按计算器?

更搞笑的是,华大师在计算器上按出了答案的前7位5463728,然后用他的所谓速算技巧,确定最后两位是71。把他的这个答案乘23次方,结果与原来给的数不相符,华大师的结论是“原题不但尾巴错了,而且在第八和第九位之间少了一个6”。沙昆塔拉也错了,“可能也是根据前八位算出了结果,而没对解答进行验算”。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习题没有白做,答数错了我们发现了,连题目出错了我们也纠正了”。

我不懂什么速算技巧,把那201位数去掉逗号,在excel里用power函数,给出的这个数的23次方正好是546372891,和沙昆塔拉的答案一模一样。华大师的这个速算技巧失灵了。
 
昨天在计算器上算一个乘法,最后发现和excel出来的答案不一样。小数点后第2位就不同了
 
这是咋回事,计算器和excel到底哪个更靠谱?有请老何和小吃同学来科普。 @heureux @Chiffon
掌声欢迎 :good::good::jiayou:
 
昨天在计算器上算一个乘法,最后发现和excel出来的答案不一样。小数点后第2位就不同了
觉得是有效数字设置不一样
 
这是咋回事,计算器和excel到底哪个更靠谱?有请老何和小吃同学来科普。 @heureux @Chiffon
掌声欢迎 :good::good::jiayou:

没有深入研究,先给个思路。

计算器和Excel的普通功能,计算开方时似乎用的是对数反对数路线,对数表本身就有精度限制,结合寄存器(or缓存之类)的长度与计算精度,数字大了会和真正结果有误差。误差当然也是越往右越大。如果在数论上已经总结出规律,用规律把复杂度降低后,用简单方法计算,那个简单方法的误差可能更小。

华罗庚出错的可能,一是他记错了那个规律或其中某个参数,二是他的简化方法也有误差。如果是这两种情况,不影响他的结论:这道题不难。
 
没有深入研究,先给个思路。

计算器和Excel的普通功能,计算开方时似乎用的是对数反对数路线,对数表本身就有精度限制,结合寄存器(or缓存之类)的长度与计算精度,数字大了会和真正结果有误差。误差当然也是越往右越大。如果在数论上已经总结出规律,用规律把复杂度降低后,用简单方法计算,那个简单方法的误差可能更小。

华罗庚出错的可能,一是他记错了那个规律或其中某个参数,二是他的简化方法也有误差。如果是这两种情况,不影响他的结论:这道题不难
能整两个靠训练轻松做出这道题的普通人例子来么?:rolleyes:
 
有网友指出:

方舟子的科唬文中说那个运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是错的。华罗庚的文章发表于1982年1月 《环球》 ,可是沙昆塔拉的试验是在1977年做的。

方舟子看到了1982年,就说“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妇女沙昆塔拉在美国表演心算一个201位数的23次方根”。

关于沙昆塔拉的试验,GOOGLE到原文:In 1977, at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she was asked to give the 23rd root of a 201-digit number; she answered in 50 seconds.[1][4] Her answer—546,372,891—was confirmed by calculations done at the U.S. Bureau of Standards by the UNIVAC 1101 computer, for which a special program had to be written to perform such a large calculation.[11]


Shakuntala Devi
 
最后编辑:
方方英文能力和搜索能力堪忧啊 zt

finger 于 2014-01-28

大洋彼岸的绅士:它在美国生活多年,可能还真没讲过几句英语,更不懂美国文化了。
@崔永元-实话实说: 你可以谷歌一下"肘子 ",结果也不会是人。
曹明华2010: 我怎么一查就查到:Moms across America看到了吗?这点毫无变通能力都没有!还能靠google来打假?难怪”肖氏反射弧“英文不会查,就说不存在
曹明华2010 : (方舟子:我google了一下Mama across America,出来的就只有南方周末采访崔永元的网页,没任何其他网页)果然,方舟子看家本领就是只会在网上google。而小崔是真正深入到这些美国妈妈们中间去的。等这些妈妈的采访片子播出了,方舟子看完后不知还会不会说:因为我google不到, 所以这些妈妈们不存在?
 
能整两个靠训练轻松做出这道题的普通人例子来么?:rolleyes:

我可没说过轻松,只说过普通人。我看你就没问题,虽说你不是普通人,做这个太屈才了。如果能拍出10万刀,给你半年去练,你肯定能搞定:tx:
 
我可没说过轻松,只说过普通人。我看你就没问题,虽说你不是普通人,做这个太屈才了。如果能拍出10万刀,给你半年去练,你肯定能搞定:tx:
你不是说那道题不难吗?如果普通人短期内训练不出来,那就不能叫做“不难”了吧?
那就再退一步,也不普通人了吧,就你自己,你训练个半年,能在同样时间内做出来了,我服你,如何?:jiayou:
 
有网友指出:

方舟子的科唬文中说那个运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是错的。华罗庚的文章发表于1982年1月 《环球》 ,可是沙昆塔拉的试验是在1977年做的。

方舟子看到了1982年,就说“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妇女沙昆塔拉在美国表演心算一个201位数的23次方根”。

关于沙昆塔拉的试验,GOOGLE到原文:In 1977, at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she was asked to give the 23rd root of a 201-digit number; she answered in 50 seconds.[1][4] Her answer—546,372,891—was confirmed by calculations done at the U.S. Bureau of Standards by the UNIVAC 1101 computer, for which a special program had to be written to perform such a large calculation.[11]


Shakuntala Devi


就是误把1977搞成了1982,是吧?
要整倒方舟子, 靠收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行的, 核物理学家!
还得想别的折。
 
你不是说那道题不难吗?如果普通人短期内训练不出来,那就不能叫做“不难”了吧?
那就再退一步,也不普通人了吧,就你自己,你训练个半年,能在同样时间内做出来了,我服你,如何?:jiayou:

都说了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不难,关键在悬赏啦。周玮的特殊情况恰好出得起这个代价。大姐你这个悬赏,花半年时间就为了让人服啊,叫我怎么讲:(。。。
 
都说了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不难,关键在悬赏啦。周玮的特殊情况恰好出得起这个代价。大姐你这个悬赏,花半年时间就为了让人服啊,叫我怎么讲:(。。。
奖你小吃一顿,行不行? :D
 
都说了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不难,关键在悬赏啦。周玮的特殊情况恰好出得起这个代价。大姐你这个悬赏,花半年时间就为了让人服啊,叫我怎么讲:(。。。
全中国就只有周玮出得起这个代价的人吗?你没时间精力,那就等着看到有人挑战成功了再下这个“不难,普通人通过训练就可以达到”的结论也不迟嘛。否则怎么说我都觉得你只会停留在臆测的水平上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