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被证代笔的最新铁证:当年公证处获状名单并无韩寒名字

tomxu12345

新手上路
注册
2012-05-29
消息
1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1
中国就是一个骗子当道,傻子成群的国度。文坛骗子韩寒,至今没有写作能力,公开视频语言贫乏,不敢谈文学,但却被国内媒体捧为一线作家,被南方周末等报纸捧为“青年领袖”,被公知捧为“未来的鲁迅”。然而,通过方舟子、司马三忌等人的不懈努力,从珍珠似的弱证据,串成了强证据,并且现在又找到了当年的公证文件,证明韩寒补考及获奖,都没有经过公证。国内还有“女韩寒”蒋方舟。他们的父或母都是小作家。
 
中国就是一个骗子当道,傻子成群的国度。文坛骗子韩寒,至今没有写作能力,公开视频语言贫乏,不敢谈文学,但却被国内媒体捧为一线作家,被南方周末等报纸捧为“青年领袖”,被公知捧为“未来的鲁迅”。然而,通过方舟子、司马三忌等人的不懈努力,从珍珠似的弱证据,串成了强证据,并且现在又找到了当年的公证文件,证明韩寒补考及获奖,都没有经过公证。国内还有“女韩寒”蒋方舟。他们的父或母都是小作家。
1989 年“六、四”之后,精英出走,社会渣滓都起来了。
正所谓:“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三国演义》93回)
 
你别说,韩寒很可能还真是个水货。
二楼的,不但人美,头发黑顺、眉毛浓弯、眼睛大亮、鼻梁直挺、嘴巴娇翘、皮肤白嫩,学问更高,起承转合、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哪个还敢卑鄙你?
 
中国就是一个骗子当道,傻子成群的国度。文坛骗子韩寒,至今没有写作能力,公开视频语言贫乏,不敢谈文学,但却被国内媒体捧为一线作家,被南方周末等报纸捧为“青年领袖”,被公知捧为“未来的鲁迅”。然而,通过方舟子、司马三忌等人的不懈努力,从珍珠似的弱证据,串成了强证据,并且现在又找到了当年的公证文件,证明韩寒补考及获奖,都没有经过公证。国内还有“女韩寒”蒋方舟。他们的父或母都是小作家。


司马三忌是谁啊?
 
公证处档案证实韩寒获奖是骗局
(2014-03-22 16:05:40)
sg_trans.gif

分类:韩寒骗局

方舟子

  今年3月20日,吕厂衣、司马3忌和英超老王子到上海黄浦公证处查阅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公证档案,为《萌芽》当年内定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这一骗局取得了直接的证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f2c940101sk0s.html )。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通知里头原来说的是将评出优胜奖(一等奖)10~15名,实际评出一等奖获奖者19名,后来公布时再加上韩寒,总共是20名。《萌芽》主编赵长天解释说:“事实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评委都把它(复试的文章)看完了,分数都已经统计出来了,统计出来以后,一般评委第二天开会就是把之前统计的分数讲一讲,然后我们评委定一定有几个人(能够获奖),比方说4分以上就算(得奖),看看有多少人,比如说19、20个人,或者掐到4.1分或者3.9分,就把这个(得奖名单)定下来。”

  按照赵长天的说法,19名获奖者是掐分数掐出来的,预先并没有拟定要评出多少名。我在《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一文中指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db.html ),赵长天的这个说法很奇怪,既然掐到什么分数是可以随时变的,为什么不评出一个整数数量的获奖者?应该是已拟定了总共有20名一等奖,评出19名,然后给韩寒留一个名额好补足20名。

  公证处的档案证实了我的推测:
  公证项目内容:现场考试题目;拟定录取A组一等奖十四名;B组一等奖五名;C组一等奖一名;组委会评审结果;
  获奖名单内容:实际录取A组一等奖十四名;B组一等奖四名;C组一等奖一名;共十九名;评奖方式为:由10位评委对每位参赛作品无记名投票,同意标记为五角星(其中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参赛者王越《高三与我的交易》得分最高8颗星)
  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最终提交给公证处的获奖名单中没有韩寒。

  根据公证资料,原来拟定录取20名,实际录取19名,B组(高一和初中组)少录了一名,而后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韩寒正是在B组,补足了B组的名额。可见B组少录一名,正是因为已给韩寒预留了名额。

  韩仁均在比赛一年后出版的《儿子韩寒》一书中称:“下午3点,颁奖大会在一间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主持人赵长天专门对‘一位郊区同学’因邮路关系未能收到复赛通知、评委会决定让其补考的事作了说明。接着,宣布获奖名单。我注意地听着,韩寒名列一等奖之中。”
  《萌芽》1999年第5期刊登的报道《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也称:“3月28日下午3时,颁奖大会在上海青松城酒店举行。”
  可见各方都承认只开过一次颁奖大会,时间在3月28日下午。

  但根据公证资料:对大赛组委会最终提交的获奖者名单进行了审核与公证,大赛颁奖仪式上公证处代表对获奖情况发表了公证词;公证人员在获奖者合影的时候才离开会场;公证处没有对另外参赛者单独做过公证;直至首届新概念大赛结束后的第五天,公证处向萌芽杂志社提交公证材料时,也未接到萌芽方面任何关于补充获奖者的申请。

  可知公证员参加了颁奖仪式并发表了公证词,现场对获奖者名单做了公证,但公证处保留的获奖名单中并没有韩寒,那么在颁奖仪式上就没有宣布韩寒获奖,韩仁均怎么“注意”地听到了“韩寒名列一等奖之中”?难道他是在梦中参加了颁奖大会?

  实际上韩家父子很可能没有参加颁奖大会,即使参加的话也只是作为普通听众出席的,因为在《萌芽》1999年第5期刊登的获奖者合影中,并没有韩寒。评委方方、记者沈嘉禄也表示他们当时没有见到韩寒。如果韩寒没有作为获奖者参加颁奖大会,那么所谓韩寒在当天上午临时接到通知赶去补考现场创作《杯中窥人》的故事就是编出来的,因为如果上午参加了补考且补考作文震惊了评委们让其获奖,就没有不让他参加下午的颁奖仪式之理,参加了颁奖仪式就没有不宣布他获奖、不参与合影之理,公证处保留的获奖名单就会有韩寒的名字,合影也会有韩寒的身影。既然公证的获奖名单中没有韩寒,合影中没有韩寒,那么一路倒推过去,合理的解释就是,韩寒根本就没有参加什么补考,所谓补考乃是个谎言,难怪每个人叙述补考的故事都互相矛盾,因为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参见《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n0.html 和《韩寒现场作文《杯里窥人》只是传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zwe.html

  赵长天生前接受网易采访,回答为何韩寒补考时没有公证人员在场的问题时,是这么说的:“当时公证处的人已经走了,因为公证处的人是我们请来的,他们只有两个时间会在,一个是出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决定评奖的时候,评奖名单决定结束了以后公证处的人就走了,他们走了以后,我记得当时好像是叶兆言还有陈思和就提议说还是打个电话问问(韩寒),大家都同意,可是公证处的人已经走了,再叫回来的话……我们也就想还是算了。”(http://ent.163.com/12/0229/08/7RDR8VL500031H2L_2.html

  也就是说,公证处的人在那一天的上午就已经走了,而且没有再叫回来,是在公证处的人走了以后评委们才临时想到要联系韩寒让他来补考的。但是公证处的档案却显示,公证处的人并没有走,在下午的颁奖仪式上公证员还发表了公证词,是在获奖者合影的时候才离开会场的。可见赵长天在撒谎,也可见韩寒赶来补考是个谎言,如果他赶来补考了,当时公证员还在,为何不对其补考、获奖进行公证?

  总之,黄埔公证处的档案资料,证明了韩寒并没有在1999年3月28日上午赶去补考、现场写作《杯中窥人》并因此获奖。韩寒的获奖是评奖前已经内定的,是在颁奖大会开过之后才补入获奖名单的。韩寒的补考神话是个谎言,他的获奖也是个精心设计的骗局。赵长天已在去年去世,还健在的李其纲、胡玮莳等人又该如何自圆其说?

  2014.3.21
 
韓寒的支持者一般還在學校讀書,他們對文學,邏輯的感受力還沒有成年人的深度,分不出一流與三流文章;
對世界的觀感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覺得罵政府的就一定是好人,支持政府一些決定的就是壞人;
對一個人的評價也容易受到其外貌的影響。
(唉,很多成年人還這樣)。
 
最后编辑:
公证处档案证实韩寒获奖是骗局
(2014-03-22 16:05:40)
sg_trans.gif

分类:韩寒骗局

方舟子

  今年3月20日,吕厂衣、司马3忌和英超老王子到上海黄浦公证处查阅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公证档案,为《萌芽》当年内定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这一骗局取得了直接的证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f2c940101sk0s.html )。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通知里头原来说的是将评出优胜奖(一等奖)10~15名,实际评出一等奖获奖者19名,后来公布时再加上韩寒,总共是20名。《萌芽》主编赵长天解释说:“事实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评委都把它(复试的文章)看完了,分数都已经统计出来了,统计出来以后,一般评委第二天开会就是把之前统计的分数讲一讲,然后我们评委定一定有几个人(能够获奖),比方说4分以上就算(得奖),看看有多少人,比如说19、20个人,或者掐到4.1分或者3.9分,就把这个(得奖名单)定下来。”

  按照赵长天的说法,19名获奖者是掐分数掐出来的,预先并没有拟定要评出多少名。我在《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一文中指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db.html ),赵长天的这个说法很奇怪,既然掐到什么分数是可以随时变的,为什么不评出一个整数数量的获奖者?应该是已拟定了总共有20名一等奖,评出19名,然后给韩寒留一个名额好补足20名。

  公证处的档案证实了我的推测:
  公证项目内容:现场考试题目;拟定录取A组一等奖十四名;B组一等奖五名;C组一等奖一名;组委会评审结果;
  获奖名单内容:实际录取A组一等奖十四名;B组一等奖四名;C组一等奖一名;共十九名;评奖方式为:由10位评委对每位参赛作品无记名投票,同意标记为五角星(其中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参赛者王越《高三与我的交易》得分最高8颗星)
  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最终提交给公证处的获奖名单中没有韩寒。

  根据公证资料,原来拟定录取20名,实际录取19名,B组(高一和初中组)少录了一名,而后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韩寒正是在B组,补足了B组的名额。可见B组少录一名,正是因为已给韩寒预留了名额。

  韩仁均在比赛一年后出版的《儿子韩寒》一书中称:“下午3点,颁奖大会在一间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主持人赵长天专门对‘一位郊区同学’因邮路关系未能收到复赛通知、评委会决定让其补考的事作了说明。接着,宣布获奖名单。我注意地听着,韩寒名列一等奖之中。”
  《萌芽》1999年第5期刊登的报道《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也称:“3月28日下午3时,颁奖大会在上海青松城酒店举行。”
  可见各方都承认只开过一次颁奖大会,时间在3月28日下午。

  但根据公证资料:对大赛组委会最终提交的获奖者名单进行了审核与公证,大赛颁奖仪式上公证处代表对获奖情况发表了公证词;公证人员在获奖者合影的时候才离开会场;公证处没有对另外参赛者单独做过公证;直至首届新概念大赛结束后的第五天,公证处向萌芽杂志社提交公证材料时,也未接到萌芽方面任何关于补充获奖者的申请。

  可知公证员参加了颁奖仪式并发表了公证词,现场对获奖者名单做了公证,但公证处保留的获奖名单中并没有韩寒,那么在颁奖仪式上就没有宣布韩寒获奖,韩仁均怎么“注意”地听到了“韩寒名列一等奖之中”?难道他是在梦中参加了颁奖大会?

  实际上韩家父子很可能没有参加颁奖大会,即使参加的话也只是作为普通听众出席的,因为在《萌芽》1999年第5期刊登的获奖者合影中,并没有韩寒。评委方方、记者沈嘉禄也表示他们当时没有见到韩寒。如果韩寒没有作为获奖者参加颁奖大会,那么所谓韩寒在当天上午临时接到通知赶去补考现场创作《杯中窥人》的故事就是编出来的,因为如果上午参加了补考且补考作文震惊了评委们让其获奖,就没有不让他参加下午的颁奖仪式之理,参加了颁奖仪式就没有不宣布他获奖、不参与合影之理,公证处保留的获奖名单就会有韩寒的名字,合影也会有韩寒的身影。既然公证的获奖名单中没有韩寒,合影中没有韩寒,那么一路倒推过去,合理的解释就是,韩寒根本就没有参加什么补考,所谓补考乃是个谎言,难怪每个人叙述补考的故事都互相矛盾,因为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参见《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n0.html 和《韩寒现场作文《杯里窥人》只是传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zwe.html

  赵长天生前接受网易采访,回答为何韩寒补考时没有公证人员在场的问题时,是这么说的:“当时公证处的人已经走了,因为公证处的人是我们请来的,他们只有两个时间会在,一个是出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决定评奖的时候,评奖名单决定结束了以后公证处的人就走了,他们走了以后,我记得当时好像是叶兆言还有陈思和就提议说还是打个电话问问(韩寒),大家都同意,可是公证处的人已经走了,再叫回来的话……我们也就想还是算了。”(http://ent.163.com/12/0229/08/7RDR8VL500031H2L_2.html

  也就是说,公证处的人在那一天的上午就已经走了,而且没有再叫回来,是在公证处的人走了以后评委们才临时想到要联系韩寒让他来补考的。但是公证处的档案却显示,公证处的人并没有走,在下午的颁奖仪式上公证员还发表了公证词,是在获奖者合影的时候才离开会场的。可见赵长天在撒谎,也可见韩寒赶来补考是个谎言,如果他赶来补考了,当时公证员还在,为何不对其补考、获奖进行公证?

  总之,黄埔公证处的档案资料,证明了韩寒并没有在1999年3月28日上午赶去补考、现场写作《杯中窥人》并因此获奖。韩寒的获奖是评奖前已经内定的,是在颁奖大会开过之后才补入获奖名单的。韩寒的补考神话是个谎言,他的获奖也是个精心设计的骗局。赵长天已在去年去世,还健在的李其纲、胡玮莳等人又该如何自圆其说?

  2014.3.21


这个算铁证吗?
@小 篆
 
韓寒的支持者一般還在學校讀書,他們對文學,邏輯的感受力還沒有成年人的深度,分不出一流與三流文章
對世界的觀感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覺得罵政府的就一定是好人,支持政府一些決定的就是壞人;
對一個人的評價也容易受到其外貌的影響。
(唉,很多成年人還這樣)。

陈丹青的水平怎么样?
他绝不信韩寒会抄袭:

 
最后编辑:
陈丹青的水平怎么样?
他绝不信韩寒会抄袭和代笔:

不知道陳說韓 "很好的文章" 是哪些。或許我還沒讀過,或者讀過了,沒對味口沒留下印象。
例如陳提到 "知情權"。或許散布知情權在國內來看是一流的事業 (也需要一流的勇氣),即使用三流文筆思想也沒關係。
陳說,他喜歡韓,就算是韓寒父親代筆,他也連韓父一起喜歡。
所以他是先喜歡韓,才說因為這樣他覺得韓不會抄襲。但他喜不喜歡韓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韩寒访谈精选分析合集,含9部
综合分析韩寒代笔事件

 
韩二真二啊,当初嘴欠,稍带脚把肘子给骂了。结果,被肘子咬上了,死缠烂打,从神坛上被拽下来了,彻底成了二货。
装逼要想持久,一定不能得罪人!
 
韩二真二啊,当初嘴欠,稍带脚把肘子给骂了。结果,被肘子咬上了,死缠烂打,从神坛上被拽下来了,彻底成了二货。
装逼要想持久,一定不能得罪人!
:zhichi::dx:
 
陈丹青的水平怎么样?
他绝不信韩寒会抄袭:
有些名人因为一直公开赞赏韩寒(署名韩寒)的文章,突然要承认自己赞赏的其实是个皮影戏的影子,会感觉自己面子上挂不住。
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再来一句,“就算是抄的文章,那我也喜欢”。把问题的性质混一混。:)
 
有些名人因为一直公开赞赏韩寒(署名韩寒)的文章,突然要承认自己赞赏的其实是个皮影戏的影子,会感觉自己面子上挂不住。
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再来一句,“就算是抄的文章,那我也喜欢”。把问题的性质混一混。:)
當他這麼辯解的時候,已經把自己的面子戳了個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