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紫罗兰

知名会员
注册
2003-05-13
消息
116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28
转载

黄昏,寺庙里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迷漫,和尚们正在吃晚饭。一个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来过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看看周围没有人,男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在一边儿,小和尚和师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和尚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和尚急了:“师父,为什么?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和尚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他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等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份,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和尚点点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的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他来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取钱。这一次,小和尚和师父依然看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和尚很生气,可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等男人一走,小和尚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太坏,便作罢。此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一年之后,男人再次踏进寺庙。男人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前面,他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钱塞进了功徳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小和尚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说自己那时候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曰子好了,他就来加倍奉还。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和尚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功德箱。每天,小和尚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就装下了。那里面的钱,有人加倍奉还的,也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一个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转载

黄昏,寺庙里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迷漫,和尚们正在吃晚饭。一个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来过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看看周围没有人,男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在一边儿,小和尚和师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和尚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和尚急了:“师父,为什么?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和尚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他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等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份,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和尚点点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的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他来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取钱。这一次,小和尚和师父依然看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和尚很生气,可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等男人一走,小和尚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太坏,便作罢。此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一年之后,男人再次踏进寺庙。男人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前面,他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钱塞进了功徳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小和尚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说自己那时候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曰子好了,他就来加倍奉还。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和尚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功德箱。每天,小和尚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就装下了。那里面的钱,有人加倍奉还的,也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一个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感谢分享!真正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 智慧!偷钱的人偷走的还有自己的良心。总有一天他或她会发现这个代价有多大。但这个功课必须他或她自己去做。
感恩您的智慧!
 
大智慧只是理想,现实是残酷的,亲,且捐且珍惜
 
感谢分享!真正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 智慧!偷钱的人偷走的还有自己的良心。总有一天他或她会发现这个代价有多大。但这个功课必须他或她自己去做
感恩您的智慧!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重点正在这里:这个功课必须他自己去做--那就让他人自己去做吧。不必做功课的人,只要安放好自己的心就好了,不必强迫别人做功课。

话说这故事跟《悲惨世界》让阿让拿走神父银餐具的那段有异曲同工之处嘛。
 
碌碌群生,天天的油米柴盐,为保饭碗而挣扎,晚上回到家,看的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百姓剧,没有心情去欣赏那高雅的贝多芬。慈悲,宽容,大智慧,是一种近乎神的境界,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很累的姿势,谁都承受不了很久 。
 
碌碌群生,天天的油米柴盐,为保饭碗而挣扎,晚上回到家,看的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百姓剧,没有心情去欣赏那高雅的贝多芬。慈悲,宽容,大智慧,是一种近乎神的境界,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很累的姿势,谁都承受不了很久 。
其实是还不够累的缘故。要是真累了,哪还管得了他人的家长里短啊,行己心之所安就了了,木有啥值得一直耿耿于怀的。:tx:
 
其实是还不够累的缘故。要是真累了,哪还管得了他人的家长里短啊,行己心之所安就了了,木有啥值得一直耿耿于怀的。:tx:

就说电影吧,明明知道是假的,还会为剧情评来评去,耿耿于怀,一部红楼梦,评了多少年。。。更何况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事。我们既能领会bu求捐的心态,cfc点击量的重要性和政客选票的的需求,也应能接受观众的网评,相互宽容吧
 
最后编辑:
避免评论的唯一办法,远离媒体和网络,“树大招风”就是这意思
 
其实是还不够累的缘故。要是真累了,哪还管得了他人的家长里短啊,行己心之所安就了了,木有啥值得一直耿耿于怀的。:tx:
有些人是没时间瓷杯大指挥,但有时间毒蛇。:p
 
最后编辑:
以前读这些文章也会很感动,可是事实上如果都靠感化能感化好,还要监狱做啥?愿望总是很美好的,愿望也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有良知的基础上的,可是又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良知的底线大相径庭。这也是为啥以情治国是不现实的,以法治国才比较实际,可是法是由人操作的,一有人,情又免不了。越完善的法律应该是越杜绝人的情可影响范围的,但这很难,也会让人觉得的很冷漠。可只有当法制完善的前提满足了,适当予以情才是可行的,完全靠情做判断,会很乱
 
最后编辑:
看楼主这文章,不知怎的想到秋菊打官司,应该是完全相反的例子,网上刚随便搜了篇别人的影评,有一定道理,转发一下。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他社会规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可以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无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审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论事,根据当时人的诉讼请求来依法作出判决,一旦法官在判决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决内容(比如按照传统的道德观,顺从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决该村长向秋菊道歉并赔偿损失而不追究其他责任),其马上就有可能被怀疑是否有受贿的嫌疑,而且社会也有可能会因此而乱了套。所以也只能把这归咎为法治的无奈,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理论的发展人们慢慢的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对我国的法律制度现状,我要说的是,各项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确实对我国人民的和谐生活功不可没,也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在新颁布的众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们国家虽然说起步比较晚,94年开始全面建立,但是我们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而且在全国法律援助机构普遍上都建立了,据了解,每年实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几十万件,应该说帮助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维护了权利、讨回了公道。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的是,国家在通过法律实现其权威时,如何在个人愿望、社会效果和刚性的法律之间实现一种平衡,不再让秋菊那样虽然讨得了说法,却陷于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状况来看,应该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举个例子说吧,现在老百姓遇到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这里面应当有什么权利,应当怎么保护自己的权利,这些权利观念就能看出来老百姓的法律意识确实是提高了。再一个,大家遇到了纠纷,想到的都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讨回公道,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识提高了。当然,我们国家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里面的市民法律意识高一点,偏远地区的人受法律宣传教育条件的限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来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在逐渐提高,这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进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种尴尬其实也是两种体系的冲突尴尬。

现实就是这样,比如法律很少能改变杀人犯的嗜血,很少能唤醒抢劫者的觉悟。

但是不能否认法律在规范现实社会时所起到的强有力的作用,没有法律,世界将乱成一团。

但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又该怎么办?

那毕竟是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并且一直存在着,忽略不了的。法律和乡土社会的规范,孰重孰轻,作何取舍,这实在不是我所能作出判断的。我只是知道,这两样有不重合的地方,它们两常常会出现矛盾的碰撞。

以上是我对《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感受。见解或许会片面,却也是脑海里真正产生的疑惑。
 
就说电影吧,明明知道是假的,还会为剧情评来评去,耿耿于怀,一部红楼梦,评了多少年。。。更何况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事。我们既能领会bu求捐的心态,cfc点击量的重要性和政客选票的的需求,也应能接受观众的网评,相互宽容吧
唉,其实我是觉得评电影评成了导演、论红楼论成了作家挺不可思议的,不过我更主要的意思是也许我觉得躺下不累,你觉得趴着不累,还有人觉得坐着不累。。。都可以理解,但是非得论证别人的做法累,那才累啊。当然我这样说也累了一把了。好吧,我再次重申我支持你的做法。:p
 
是的。
不过,现在的一些教会,发现丢了东西,报警才及时呢,搞得再也出不了冉阿让了。
我那就是一句对悲惨世界的影评,请不要过度解读。:tx: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