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第一季

元 芳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12-11-05
消息
1,842
荣誉分数
614
声望点数
123
:)
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1789065

按:无论这个纪录片是要干什么,但最起码的要求是事实和数据要真实正确。数据的误差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造假,那么就一定要问一下,为什么要故意造假?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网友指出了这个纪录片中大量数据是通过故意的误读甚至直接篡改,诱导读者得出错误的结论。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篇文章有一个数据故意造假,就已经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讨论的意义。
更何况,这个纪录片出现大量数据故意造假,那就不是“水平低”或者“不专业”的问题了。
以下第1-10条转自知乎网友Jun,环境保护从业者。
本来没有打算写什么, 但是突然之间手机被刷屏,然后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都被调动了起来,我觉得,虽然我是理工科,还是要做点什么。
这段宣传片,柴静用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来支撑她的结论,我一般习惯看数据都是看paper,还不太习惯看文科生摆弄些她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我必须承认她的勇气,但是同时我也有点气愤,因为错误造假的数据对大众的影响比煽情的鼓动来的更大。看着那一串串高大上的NASA, 技术统计局,国家监测局,大家都觉得这是多么"严谨的"调查研究啊! 本人正好博士论文与emission有点关系,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查了查资料,发觉几乎每个数据都有问题。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
以下是纯技术讨论分割线,我都附上详细的引用资料,绝对比柴小姐专门唬人的大title来得详细,欢迎理性讨论。
【1】6:10 有意混淆雾霾和PM2.5
她问雾霾是什么?然后一下子转到PM2.5, smog不等于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SO2.怎么逻辑上一下子就套换了呢 (Smog and Particulates:Pollutant Descriptions)

【2-4】6:30 伪造采样结果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 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5】8:40 对图片进行裁剪和后期加工
这个是柴小姐NASA的碳密度图,这个数据好像很神秘,其实他是这样的。
SVS: AtmosphericBlack Carbon Density (id 3668)

这个是官方图,怎么样?我截的是不是看上去没有那么恐怖? 因为这个图是8-11月的数据,所以她可以随意截出最槽糕的图片,甚至人为调亮度,既然都是网上资源,干吗不直接连网络而要截图片?因为图片是可以操作的。实际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非洲,一些南美国家,都差不多。


【6】12:41 编造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这个是最吐嘈的地方, 看到这个数据,我的早饭都喷出来了,来,先上图看看。
看清楚了吗??图的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各种死亡率。你能告诉我和PM2.5有一毛钱关系吗吗? PM2.5的数据在哪里啊?你不要欺负我看不懂数据图啊,尤其这个“复杂”的数据图还有三个销魂的多项式,放在右边。我懒得截图了,不过我随便看了一下,如果X=0的话,Y应该是负的,而我随便代一个X的数据,Y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根本不在图表显示之类。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做线性拟合。柴小姐太入戏了,我做学生的时候导师常教导我说,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图表不要去误导人,看来不同人的职业操守是不一样的。





【7】改变数据口径形成误导印象

这个是全国的PM2.5来源,我看着不对,因为PM2.5来源复杂,这个图有点把问题太简单话了,我知道,简单的东西比较容易发挥,因为这时候的攻击对象是煤。
然后接下来,她又扔出来一张图,是北京PM2.5的来源,现在这个数据显示:31.1%来自机动车
同学门要问了,为啥这附图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为柴小姐要讨论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显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处了吗!所以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根据需要来玩的。当然,北京的数据我是有的(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这篇文章分析得很详尽,关于污染源也按照不同季节区分了,事实上,机动车的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我就是不喜欢为了自己的论点来manipulate数据,很恶俗。

【8】24.06 篡改资料的背景和时间
全球化石能源燃烧强度表
首先,你可以告诉我这是全球吗, 吗??你不要欺负我没学过地理啊!南半球呢?这个图说真的我不是很懂,什么叫燃烧强度?怎么测啊? 不过我稍微转个弯想想,她们是想说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为大部分能源燃烧排放的是CO2, 于是我找到了下面这张图。
这个确实是NASA2014年公布的CO2 emission的资料(Both Beautiful and Disturbing, a New NASA Visualization Shows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Swirling Around the World)不过这个图明明写的是亚洲和喜马拉雅地区。还有这个图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是个visualization,不是真实数据,虽然是NASA2014年放出来的,但是模拟的是2005-2007的情况,也是为了响应中美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议。柴小姐这样随便串改资料背景,为自己所用,还堂而皇之的拿出来show,我真是佩服。

【9】更恶劣的:直接伪造数据
接下来,柴小姐给大家普及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叫蒸汽压。也就是Vaporpressure. 看着红外镜头下的汽油蒸发物是不是很酷的东西?好吧,不懂vapor pressure的人自己自行补课吧,我要说的是数据。

柴小姐数据常常是信口就来,我该佩服她博学多才呢还是记忆力好呢。这个1升等于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esources/alternative-fuel/alt-fuel-properties.aspx
接下来注意

越来越入戏了。
请看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
你是要告诉我1.5g比33g 多吗???

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10】直接在数据后面加两个零!!!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一般来说在学术界,你要一个数据错误,造假,manipulate.你的reputation就没了,因为你就是这个水平。柴小姐这个错误百出的PPT还是越发来劲,最后再补一个吧。凑个整数(其实到处嘈点还很多...)


这个加洲的数据,号称来自空气质量管理局。好,请看加州官网的数据。他是这么写的

1970, CA's populationreached 20 million people. Total registered vehicles exceeded 12 million andvMT was 110 billion. Cumulative CA vehicle emissions for NOx and HCs were 1.6million tons/year.

Key Events in theHistory or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

柴小姐右边是VMT ,也就是vehicle mileage traveled. (一年的里程数) 那么1970年是110billion,


1billion=1000million,110=110,000million. 请数下,是4个零。 再看柴的图表, 1970年对应的是1000000,我数了好几篇,就是6个零。白白的多了10倍!!
为嘛呀, 这个数据不用造假啊? 也不影响她的PPT的说教。我想了一下,觉得这个应该是水平问题。我想看看PM2.5的数据,结果我得出来的是

原来这个数据1999才有,至于她们怎么拿到1970-1999的,大家就自行脑补好了。

最后,我不评价她的观点,但是她敢拿假数据说话,还一定要把数据挂个官方的大牌子给自己做装饰,我看一次打一次。如今网络发达了,屁都不懂的人也可以google个事是而非的东西装点门面,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多看看专家的观点,毕竟他们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有着严谨的操守,而专业煽情的人,也应该专注在煽情上。


以下转自四月网网友张帅 http://www.m4.cn/opinion/2015-03/1265041.shtml

【11】3%=一半?
我承认这个表述当时令我非常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轮船的耗油量占到总石油消耗的一半,至于是不是失控当时还没来得及想。
查下来的实际数字是轮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总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说,船舶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这和一半差太多了吧。再怎么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把3%误导成一半。

【12】故意混淆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
“天然气在中国无法大量开采的原因是中石化的垄断,只要开放就可以解决?举例:9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只开采了1000亿立方米,根本原因是:70%资源被中石油垄断。”
垄断问题后面讲,首先要说的是柴静的团队没搞清楚产量、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的关系。
我也举个例子,全球油气剩余技术可采资源量高达6000亿吨和810万亿立方米,但是2014年油气产量仅为41.5亿吨和3.57万亿立方米。这也是因为全球石油巨头不开放市场导致的?
另外与其他天然气大国相比,我国油气发现和开采成本不断攀升,截止2013年底,我国天然气井日均产量不到3万立方米,低于1万立方米的占一半。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技术可采储量都开采了,大家估计就会骂中石化败家子,搞得企业亏损。

【13】故意回避有关事实
“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减少雾霾必须降低煤炭消耗量增加天然气用量,英国就是这样变好的,所以我们也要大幅提高天然气比例。”
我能告诉你英国天然气用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北海油气田的开发吗?天然气生产出来当然要用啊,这不是因为有雾霾英国大量进口天然气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用天然气比煤炭要环保,问题是中国有那么多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吗?
现在中国能源结构里天然气占比5%,但同时中国已经是天然气第六大生产国和第五大天然气进口国,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但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很小幅度地替代。按照全球25%的比例,中国要增加五倍的天然气需求,这哪里去买啊?其他国家的人怎么办?

以下转自一位知名学者的微信

扭曲手法一览:
1、女性煽情。使用大量移花接木的隐喻手法。开篇女儿肿瘤与雾霾联系的隐喻,开篇后不久山西炼焦水体污染移花接木到北京大气污染进行隐喻
2、引用的数据曲线、方程画面快速扫过,很多数据去除单位、可参照指标,避免人们对其论据进行仔细深入查验
3、伪造数据,混淆概念,在油气开采的表述上极为严重
4、对中国经济历史与环境污染史的解释严重自我矛盾。大量场景、数据采自2004年,即中国经济大规模起飞的初期,甚至更早的八九十年代。按照其引用的数据,中国的城市污染反而是在减轻。
5、对民营加油站的采访(本片作为负面例子)反而恰好打了自己“油气私有、竞争就能提高效率”的嘴巴。对散煤(居民用或小微企业偷用)危害的叙述恰好证实了中国发展大型电站的正确性及正面效果,也是打了她自己的嘴巴。作为典型的云南宣威市更是一个以食品(宣威火腿)为主要特色产业的落后地区,其居民患癌是家庭烧煤取暖做饭,和工业污染没有任何关系,应当是类似非洲妇女土房子里烧草烹饪导致肺病高发的类似情况,恰恰需要工业化进步解决问题。
6、对西方如英国的能源-经济历史进行因果曲解,完全不提及七十年代英国北海油田发现对其经济结构改变的作用及其效益。对石油管道。对英美混乱的工业网络结构导致的低效率和技术停滞更是不会提及
7、回避油气行业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如进行大规模系统转换,社会系统尤其是中国这种大国系统的脆弱性
8、对若干官员、体制内学者的话进行断章取义。同时利用部分部委的部分人员,尤其是发改委气候变化司与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板块负责人的带有部门利益倾向,对其话语进行结构再组织,为其所用
9、结尾导向气候变化主题,可能为下一步大招埋下伏笔。形象人物(南亚女性)的主张与必须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尤其是煤电设施、钢铁建材等工业产能建设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直接冲突。
唯一相对客观的,是进京货运车辆的油品品质问题,这相对较好的解释了北京夜晚空气颗粒物明显增加的现象。
 
无论这个纪录片是要干什么?

要大家清楚环境的重要性,就这点就够了!

雾霾是事实,需要治理。就这么简单,哪来的白痴会写那么长还有时间来怀疑数据。南京大屠杀是30万还是29万重要吗?
 
小屁孩来搅这趟浑水?还是忘记穿外套了?:rolleyes:
 
这篇质疑文章昨天已经被顶回去了好像。
 
无论这个纪录片是要干什么?

要大家清楚环境的重要性,就这点就够了!

雾霾是事实,需要治理。就这么简单,哪来的白痴会写那么长还有时间来怀疑数据。南京大屠杀是30万还是29万重要吗?

嗯,就是这个理。要的是舆论,要的是关注
 
我发现吸雾霾也上瘾!
 
数据之上 穹顶之下 柴静视频深度分析
[日期:2015-03-02]来源:微博:mad:数据化管理 作者:黄成明

  最近社交媒体的热点转换频率太快,应接不暇,一天不上微博微信就out了。duang还没有搞懂,白金蓝黑就红了,昨天柴静又红了。不过前几个热点事件都没有火过一天,柴静的穹顶之下应该会打破这个规律吧,你懂的,民生加两会的因素呗!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点,都是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传播渠道通过最佳人选的组合打一场有准备的舆论战。大家还记得当时公布周老虎的时候,短短数小时各种深度报道,数据分析就满天飞了吗?这次是27号15:26人民网公布环境保护部部长被免,28号8:09穹顶之下视频第一季就被上传到人民网,9:01人民网和优酷同时发布【穹顶之下】的视频,并且人民网还是以专访的方式,10:02柴静的官微@柴静看见 发布视频消息,可见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本文不谈这些事情的相关性,我们就谈谈热点事件背后的数据吧。

  柴静视频直接秒杀老罗和duang视频

  不好意思老罗被躺枪,老罗的粉丝别打我,这只是一个对比。在优酷上老罗播放最大的一个视频播放量是764万,48小时播放量是495万次(已经相当牛了),duang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854万。我们来看看穹顶之下截止3月1日10:00的播放量吧,24小时(从@柴静看见 发布开始计算)在几大主要视频网站播放量达1.1亿次。
150302104888194.jpg
  
腾讯借助了微信推送所以播放次数遥遥领先,乐视有点逆袭的感觉,不在图中的新浪视频播放量不到23万次,网易视频貌似只有可怜的几千次。人民网的播放次数应该也非常可观,但是看不到他的具体数据,一个遗憾。

  视频反应时间谁最快?

  从视频上传时间来看优酷由于是同步人民网所以最早,其次反应最快的是新浪11:52,然后是腾讯12:06(并且在18:49通过腾讯新闻的微信进行了推广),网易最慢是19:05(备注:搜狐和凤凰由于在网站没有查到上传时间,所以以第一条评论时间为上传时间,实际上传时间会更早一些)

  可以发现新浪反应最快,但是播放量却只有不到23万次,失败。网易视频基本上可以忽略了,反应也慢效果也不好。但是@新浪视频于15:47发了一条微博效果确实不错的,转评赞达到2万次。

  微博上的穹顶之下

  @人民网的支持力度之大,短短26个小时内(截止到12:00)竟然发了8条相关微博。下图就是发布的时间线:

150302104888196.jpg
  

昨天微博的热门微博主要来自于@柴静看见 和@人民网 17:06这两条微博。特别是@柴静看见 转评赞总量达到70.5万,@人民网 8条微博转评赞总和也达到了30万之多。一般来讲一条微博的赞的比例会远远高于转发和评论,但是这两条微博最高的反而是转发,说明大家不只是想表达意见,还想通过传播其扩大影响力。具体数据如下:

150302104888191.jpg


  
对@柴静看见这条微博的转发和评论的分析,发现大家主要提及下图这些词汇:

150302104888197.jpg
  微博情感值分布如下图:
150302104888192.jpg
  

你会发现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哦!(以上两张图来自于一找微分析)

  穹顶之下的互联网情绪

  这互联网上,基本上不存在满满的正能量,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环保这个话题,触发的利益集团太多来看看各大视频网站大家的反应。 土豆、优酷和爱奇艺的朋友最喜欢评论

这个视频,乐视的评论数非常低。
150302104888193.jpg
  
视频网站一般都设计了供大家表达情绪的顶和踩,乐视没有查到该数据,土豆只看到了顶而没有踩,所以这两家不统计这个数据。通过计算踩占顶加踩的比重,发现爱奇艺的踩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9%,优酷最低。几大网站总体保持1.0%的比重。这应该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水平。
150302104888198.jpg
  
涉及到环雾霾的这种民生问题,自然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所以这件事能火起来关键还是内容。昨天在腾讯地图看到了这张结合柴静雾霾调查做的全国雾霾地图,美丽的成都也严重污染了,哎。
150302104888195.jpg
  
柴静【穹顶之下】会火到什么时候?会象前几个热点一样吗?个人估计会火到两会开始吧,也许才刚刚开始,拭目以待。

  花了大半天整理数据和写这篇文章,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有些权威媒体到目前还没有发声(这里单指微博,恕不剧透),再如有些视频网站在“穹顶之下“前推出的广告也很有意思的(继续不剧透)。

  本文作者黄成明,零售业数据化管理咨询顾问及培训师,著作有《数据化管理:洞悉零售及电子商务运营》,可关注其微博及微信账号:SJHGLWX。

看完这个宣传片我才知道普通人应该做什么。下载了我的pm2.5APP到手机,存了12369(环保举报电话)在手机,“不关我事”“有人管就行了”“中国太大,没用的”....拒绝这些负能量吧,做个真正的公民。
 
楼主转的这个数据贴已经被很多专业人士反驳了。

柴静的数据没太大问题。

她的问题在于隐藏不利数据,展现部分事实,使结论与实际严重不符。

不过不管怎样,她的片子能够引起全民注意,如果能够促进雾霾治理的监管,是好事。
 
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475780

我们知道这个纪录片总体很成功,但是科技领域人士看起来有哪些专业错误?
大家请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尽量不要提及其他和科学无关的东西。

科学论证之于科学好比程序正义之于司法,所以请大家认真严谨,不带情绪的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角度以外的评价请移步 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关于此问题下面的回答的错谬之处请移步:“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明显错误? ”问题中的答案有什么明显的错误? - 穹顶之下(雾霾调查纪录片)


许多答案中提到的“最高票答案”,Jun的回答: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 Jun 的回答,方便大家对照。
 
大脸撑在小胸气象学博士后,一切的爱好者。
兰戈、知乎用户、易伟 Sina Visitor System

排名第一的高票答案获得7千多赞,列举了10条错误,其中有几条是我专业领域内的。
对于《穹顶之下》这样的作品,涉及到很多专业科学知识,大家在网上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
不过遗憾地是,这条获得7000多赞的答案,本身就有很大问题——至少在我的专业领域内。
比如:(黑色字体为答主原文)

第2条. 6:30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
这个采样仪充好电以后能用8小时,柴静说她一共采了24小时,这有什么问题吗?她就不能中间去换电池吗?答主还说“不过我没见着”——这不是强词夺理吗?难道连换电池都要拍下来给你取证?
大家说说吧,这一点能成其为“科学上的错误”吗?

第3条.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
采样膜本身就是视频里那个颜色啊,白的啊——我完全不明白答主质问点在哪里?
人家没说采样膜是什么材料的又怎么了?人家是使用采样膜,会用就行,用对就行,用得着把采样膜的祖宗八代都介绍一遍吗?——这算什么“科学上的错误”?
我不知道答主有没有用过这种采样仪,我们也在北京用过这种采样仪,采完以后采样膜就是变黑了啊,之后分析里面就是有各种物质啊。谁告诉你的是黑色就说明大部分都是碳啊?合着里面有什么物质你隔着屏幕看一眼就知道啊?——就你这判断依据,你还说别人有“科学上的错误”?

第4条. 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
答主所说的,要在实验中记录“测试范围、灵敏度、湿度、风向”等数据,这是对专业科学实验的要求。但是我想提醒答主,在那一段视频中,柴静并没有在做专业科学实验,她只是以普通人的身份,用了24小时的采样仪,然后把这个可见的结果呈现给观众,作为演讲中的一个素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答主在该条中用如此严苛的专业实验操作规程来要求柴静,大概忘了自己在上一条中还搁屏幕看采样膜就断物质呢!
至于“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我真服了,“不相信”也能成为理由?我们也用过采样仪,在北京这种地方,别说24小时了,雾霾厉害的时候1小时黑成这样也不稀奇!答主去问问全国各大空气监测站的观测员们,谁会同意你说的“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

要重点讲的是第7条,如图
******
答主引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仁健研究员的论文,来说明机动车对北京PM2.5的影响并非31.1%,而是4%——看起来引用很权威啊,那这是不是“科学上的错误”呢?我来详细说明一下。
论文信息:Zhang, R., Jing, J., Tao, J., Hsu, S. C., Wang, G., Cao, J., Lee, C. S. L., Zhu, L., Chen, Z., Zhao, Y., and Shen, Z.: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 seasonal perspective, Atmos. Chem. Phys., 13, 7053–7074, 2013, doi:10.5194/acp-13-7053-2013
论文中说:北京地区PM2.5的6个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首先,请大家注意,这6个来源中,有一个叫做“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
直接进入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这叫“一次气溶胶”,它们在大气中并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会与紫外线、臭氧等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
也就是说,在二次无机气溶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汽车尾气经过二次反应后生成的,这一部分同样也属于汽车尾气的贡献。
王跃思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车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气溶胶中汽车尾气的3%(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共4%,论文中说明汽车尾气为3%),就是16%以上。

另外,一般提到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大家只会想到尾气排放。但事实上,机动车对PM2.5还有一个贡献,就是道路扬尘。
论文的6个来源中,还有一个叫做“土壤尘”,占15% 。
土壤尘一般包括道路上的扬尘扬沙和建筑工地上的扬尘扬沙。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道路扬尘扬沙几乎全是因为机动车行驶,大概占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土壤尘的15%中,还有7.5%左右也是机动车的贡献。
16%以上+7.5%=23.5%以上,这个数字与绝大部分研究数据(20-30%)是比较接近的。

还要说明的是:该论文采用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09年4月-2010年1月,事实上只有10个月,还不到一年。并且只采用了单个观测站点的数据,在北大某楼顶。
对于PM2.5的来源比例分析,在不同研究中,随地区、年份、季节、时段等的不同,结果会产生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研究认同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机动车的确是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懂了:
第一,答主根本没有好好读这篇论文,只是急于截一个表格来反驳,这是为驳而驳,还驳错了;
第二,其实柴静的数据图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她对“机动车”这个项的理解——事实上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尾气排放,还有道路扬尘。而柴静显然只着眼于尾气排放,后面紧接着就说油的问题了。
但是!比起答主认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只有4%,“机动车的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请问到底谁的“科学上的错误”更大些?

最后表达一下:
首先,对于《穹顶之下》这样涉及众多专业知识且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专业人士加以辨析和讨论,这是好事,是过去多少科普活动希望取得而没能取得的难得效果。但是,希望这种辨析和讨论,不要错得更多,尤其不要错得更露骨。


其次,不喜欢柴静的作品很正常,但是在批评她的作品的时候,请保持自我的节操。
 
匿名用户
乡野卷罢黄庭阿瑞 等人赞同
柴静所做的,并非科研,而是科普,让同样作为非专业人士的观众在不接触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建立对雾霾的系统认知。如果把这个视频当成什么系统研究或解决方案,实在是抱了毫无必要的期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柴静大部分观点都有专家背书,较少自己发挥。

换句话说,视频中列出的数据和逻辑根本就是为了提升演讲感染力而存在的,每个出镜专家其头衔的所代表的庞大幕后研究才是可信度的来源。诉诸权威也许并不是科学的做法,但在你并不够专业的领域,这是最稳妥的决策,也是科普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把完整证明过程摆出来,那就不是科普,而是科教了。

举个例子,科普作品告诉你,物质有波粒二象性,高速使时间变慢,你觉得很扯淡,利用生活常识、初高中物理知识和「哲学原理」把科普作品中不严谨的地方批判一番,这能驳倒以上两个结论吗?不能,想驳倒上面两个结论,你应该去战斗的对象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不是科普作品。而让普通人去理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不可能的,科普中我们只能诉诸权威:著名科学家说这是对的,你去接受就好了。

柴静视频中出镜的院士所长主任不计其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结论背后的经验和数据仅仅是在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视频中无法全面表达而已。反驳者们仅仅攻击视频中的逻辑和数据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真正有杀伤力的做法是跑到各个大学和研究所里把那些专家驳倒,或者让其证明自己的结论被柴静错误解读了。更别提那些攻击本身都未必靠谱。

这其实是个有趣的现象:由于我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远去的互联网大谣言时代,某些非专业或半专业人士辟谣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甚至勇于利用「生活常识」、粗浅的专业眼界和看上去靠谱的网路资料来反抗权威并赢得喝彩,而泛滥的阴谋论和被迫害妄想也让一部分人乐于相信和期待这些「英雄」,这是值得警惕的。
 
叶楠
桃子妈李杰方冬 为什么《穹顶之下》没有说服我?。虽然个人对这篇文章不甚认同,但是他对于PM2.5与健康的关系我认为还是实事求是的。
 雾霾的危害具体有多大?这在科学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柴静在片中引用了前卫生部长陈竺的研究,认为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早死的中国人约有50万(其实陈的原文是35-50万)。但是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由于缺乏更详细的研究数据,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结论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个科学界,对于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刚刚有所进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其实并没有发现大气细颗粒漂浮物对于肺癌有什么关系,2013年,当钟南山宣称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增加的时候,还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驳。直到2013年底,根据几个最新的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才首次把大气污染物列为一级致癌物。

  不过,这些调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国家做出的,而中国的PM2.5浓度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会导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这个算法,光是大气污染一项,就能导致中国的肺癌死亡率比欧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的肺癌死亡率虽然略高,却远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所以这些研究中发现的线性关系,能不能简单地拷贝到中国,还是比较有疑问。

在漫天雾霾的同时,北京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静把她的女儿关在屋子里,面对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城市会伤害我吗?答案是:会。但问题是,它更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就PM2.5的浓度而言,云南是全国环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则是倒数第二。然而,北京和云南的人均寿命却恰好倒了个个:北京全国第二长寿,平均寿命80.18岁,云南则倒数第二,平均寿命只有69.54。这就是经济发展,医疗资源的增长带来的好处,它远远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危害。

关于PM2.5与死亡率上升的关系,感谢知友 @景松私信发给我的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2005年全球更新版。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在国外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在中国还是很缺乏,正因为国内缺少十分有力的研究成果来佐证空气污染导致发病率上升的观点,《穹顶之下》在这点上才广受质疑。

如何理解「由于使用燃煤取暖,中国 5 亿北方居民预期寿命将缩短 5.5 年」? - chenqin 的回答中,chenqin数据帝指出了类似问题的数据分析结论推导存在的漏洞。但正如他说的。

鉴于以上三个缺点,烧煤取暖到5.5年寿命差异这个逻辑链条,我们都不能够完全相信。更别说将这个寿命差异推广到整个北方地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全盘否定这项研究的意义。
这一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
1,消除了无休止的口水仗,识别了空气污染和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知道在使用RD方法之前,“空气污染有害论”者还在不停地增加控制变量,“空气污染无害论”者还在argue不可观测的健康特征呢。
2,虽然有上述提到的几个问题,但他们的数据选取让我相信这几个问题都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大致可以下定论,淮河以北十分接近的几个城市,由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寿命减少大致是5年左右。这是一个十分醒目的结果,会引起一批人的重视。
其实大多数环境污染事件都存在举证难的问题,铂程斋--雾霾、观念、制度、人一文中斯伟江律师也提到了这点。

我也算做过一些环保公益诉讼的,法院要不是不敢立案,就是政府会立即封杀这些报道,曾经在某地有一对夫妇,家门口有一个垃圾场和粉碎塑料机器等,他的第一个孩子白血病死了,第二个孩子生出来又有罕见疾病,村里癌症病人不少,曝光之前,投诉无效,曝光之后,政府把垃圾车所在的泥都挖走了。工厂也暂时消失了,后来在诉讼中,政府、工厂,无一承担责任,就是因为因果关系难以证明。虽然在环保诉讼中是举证倒置,但最终政府工厂,都以村里得癌症几率和另一个地方相差无几来反证。

柴静备受质疑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解决方法的问题,但这些都不属于本问题的范畴了。这里分享一下刘虓震女神的观点: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 刘虓震的回答


穹顶之下在民众的层面上起到了非凡的作用,真正引起了大家对于环保的关心,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国这恐怕是第一次。而媒体人士通过柴静的这个视频的迅速传播现象也开始反思怎么变革自身,在互联网媒体时代怎么定位,而专业人士也通过这一现象开始反思自己进行科普的时候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获得更好的效果。陳浩大神发了一篇专栏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