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赚铁一个

nickwang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2-27
消息
10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只得了7分E-mail:不详
作者: 令狐磊

  2月25日中科院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在这份提供给今年全国“
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参考的报告中,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科技教育、文化等。也许是内容庞杂,绝大多数的媒体和人都把注意
力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成本或者是各地区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得分比较上,一个数字
被国人忽略:中国人的平均素质能力得分仅为6.98分,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25-4
0分的平均值。

  被忽略的7分

  是这个代表人力资源水准的分数不值得关心?而实际上,国家主席江泽民去
年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宣读“领导人宣
言”时就特别指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2001年和未来工作的核心内容。人力资
源建设是APEC的“两个轮子”――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中科院的报告中指出,“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职称作用。”人力资源能力关乎大局。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期待更多的传媒来关注或解说这个
让人无地自容的数字,但是,粗心的人们似乎没有把这个数字看在眼里。2001所
谓的“中国年”心态显然仍未平复,美国总统布什的赞扬:“长城依旧,中国却
已今非昔比。”――让“大国”心态的人欣喜;还有对清华学生的第一句话“首
先你的英文非常好”――让中国精英们欣喜。

  争论了整个三月的刘海洋“黑熊事件”似乎马上给了正在热捧高等学府精英
学生的传媒一个耳光。一个接受中国最顶级学府教育的学生竟然搞不清楚“保护
动物”的概念?一时间,全国的教育专家都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学生道
德教育和素质能力教育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断链?

  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今年“两会”期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我们当
前的教育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欠缺: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及家庭、
学校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整体教育。

  在教育的道路上,中国人一直在努力中:1906年废除科举,摆脱八股文的毒
害;恢复高考的决定是一个关键点,中国教育重新走上正轨;中国科技大学开创
的“少年班”也是一次尝试,1978年,由21名不满15岁的“娃娃大学生”组成的
科大第一期少年班正式开学,当年12岁的张亚勤,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时我
们也开始了中国特色的“天才”教育;1998年大学扩招拉开高等教育扩展计划…


  而问题是,从中科院为中国人打出的7分看来,我们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才刚
刚起步。

  解剖中国人的“三能”

  中科院的这份报告指出,“一个人的能力是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高度统
一。”如果把中国人的三种能力逐一拿出来剖析,又会如何?

  首先是体能。“人种论”者的基本定调是跟欧美非人比较中基本上处于下风
;“历史论”者会认为国人体能不佳乃宋朝大盛的“小脚”风和清朝不止的“鸦
片”毒所积累之症。“伟哥”登陆,从那些无以复加的热情大抵可以心照不宣。
另一方面,国人却也忌讳体能的,小孩子从小就会用来讥讽同伴的四字诀是“四
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说这个时候你长得肌肉结实反而成为@@@@的标志。

  技能方面。在尖子层面上,中国的技能得分仍然荣光。在“国际青年奥林匹
克技能竞赛”上都时有斩获,更不用提我们在跳水、乒乓球、体操、羽毛球等技
能项目上的优势了。不过惭愧的是,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拿得出来的技能
创造也还是“四大发明”、各式中国瓷器、丝绸和敦煌飞天等,现代社会中真正
能光宗耀祖的,我们还真的拿不出来。

  在那段网络狂热的日子中举行的“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中,对参选美眉的
要求便是“技能:网络应用知识及技能分占60%”,而各式所谓的“网络学习班”
也一夜梨花遍城乡:学成后发“互联网技能证”――实际上,上过网的都知道这
上网还用得着作为一种文凭来专门开班学习么?但还是很多人跟风地去参加这种
学习班,可以说中国人对技能不能说不重视,当然这些重视是因为要拿到技能的
证明而已――甚至包括考个关乎你日后人身安全的驾驶证。去了美国要考车牌的
人回来都说中国的车牌考试比较小儿科。

  到智能了。也许国人都能坦诚地承认,跟外国人比较,我们在体能和技能上
并不突出,我们的优势是智能。有一句不知道是讽刺还是赞美的话说:“中国人
明摆着的聪明,就像秃子头上的苍蝇。”外国人喜欢国际象棋、桥牌,中国人则
爱麻将,蒋介石就曾说,麻将是最能表现中国人智能的一种娱乐。至今还没有听
说过有玩麻将玩到出神入化的外国人,就证明能把麻将玩得出神入化的中国人的
聪明指数。

  可惜的是,我们谈论智者的时候,只能把老庄、孔圣人和诸葛亮挂在口中,
除此四人,千年来我们再无智慧彪炳的圣人值得敬仰,倒是出了数以亿计的“聪
明的家伙”。

  我们到底缺乏了什么元素?

  比照人家的25-40分,我们的7分自然有着重大的差距。差距在哪儿?

  体能上无疑是存在差距的。当下经常在电视广告中能把国人整住的一个药品
广告就是那个以拍篮球的频率来刺激那些“30多岁的人60岁的心脏”的人,怦怦
的吓人。国家队教练米卢一把年纪来到中国显然要比中国的老头们生龙活虎得多,
于是便有人说了:“人家米卢是60多岁的人30岁的心脏。”

  亚洲管理专家JetMagsaysay在亚洲金融风波后曾撰文说,“中国经理人的薪
酬比以前要难以预测得多。唯一明确的趋势是:薪酬将越来越取决于你所能展现
的技能。”站在商业的立场,技能时代已经来到,的确,无论是经理层还是工薪
层,掌握熟悉工作的环境,比所谓的智能还要重要,智能有时只能是文凭,而技
能才是标准。

  智能上的差距,我们知道诺贝尔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但它至少是一个参考。
有资料表明: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和医学奖,美国人拿了接近一
半的奖项;经济学奖,美国人拿了三分之二;从1901年到1992年间,美国获诺贝
尔科学奖的有164人,约占世界的40%;近300年来的20项世界重大科技创新有7项
来自美国。

  除了这些不得不承认的差距外,我们到底缺乏了什么元素?我们缺乏创新。
美国则一直把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目前美国大学依然“以最自由地促进所
有有益知识的发展,鼓励科技,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

  我们缺乏时间感。日本学者松本一男提及中国人的精神中便有一个条目是说
中国人“慢腾腾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证明:日本明治维新后数十年就发
生了明显变化,而中国却很难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中国人的勤劳程度并
不比日本人差,但效率却明显不如日本人,这不能不说和中国人时间观念有关。
“慢”也许是我们的生活智慧,但加速度的21世纪自然更需要时间感。我们缺乏
适应能力。看看《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些书在中国大受追捧的现象就知道。《移
动经理》(ThePortableManager)一书的作者JohnA.Thompson(汤普生)则说道:“
在高度竞争的全球经济中,我们都必须能够随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需要。”在
变动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应列入我们的素质教育。

  我们缺乏自信,我们缺乏判断力,我们缺乏精确观……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大会公
布了一份“北京倡议”,当中强调发展人力资源应该有新的理念:一是通过对个
人持续终身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创造人人受益的学习型社会;二是普及信息网络,
优化学习提高手段;三是弘扬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看上去,这四项都是我们
应该赶紧要补的课。(新周刊)
:D
 
贴过了,我干的 :D
 
hmm.....

你那个不算。:D



(对不起,我没看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