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SK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9-06-23
- 消息
- 173
- 荣誉分数
- 72
- 声望点数
- 138
阎云翔谈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oci.cssn.cn/shx/shx_xsdt/201507/t20150724_2093667.shtml
(受访者阎云翔是国际著名人类学家,北大硕士,哈佛大学博士,UCLA主任和教授)
“阎云翔:我觉得,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跟前三十年甚至前一百五十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新的个体主义的兴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个体主义,不是一般所理解的西方意义上经典的个体主义,也不是毛泽东时代所批判的自私自利的个体主义,而是另一个新的版本。这种个体主义的兴起,使得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这些行为获得了正当性,从而迅速造成了伦理上的改变。因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从过去的集体主义伦理到现在这种中国式个体主义伦理的转变。过去的集体主义伦理强调的是责任、义务和自我牺牲,个体是实现某个伟大目的的手段,为了这一目的,所有个人的奉献、牺牲、义务、责任都是必要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任何现实利益都可以舍弃。那么,现在向个体主义伦理转型的时候,权利、自由和自我实现慢慢地取代责任、义务和自我牺牲,成为新的标准。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个体仍然把自己当成实现某一更高目的之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说,中国的个体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个体主义,因为西方个体主义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个体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个体被摆在了核心位置。通过这些年来的不断研究,我倾向于认为,西方那种经典的个体主义可能不适合中国文化的大环境,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达到那种状态。”
“中国人的自我,用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是关系中的自我,这还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诸多关系形成的关系网,也就是某一集体。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集体,跟现代西方社会的团体是不一样的。这便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区别。处在“差序格局”中的中国个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自我建构在诸多关系之中;如果将所有的关系剔除,自我便不复存在。这也是我相信中国人不会完全转向那种认为个体即目的的个体主义的原因。对中国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往往是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引以为傲的子女,然后就为了家庭甚至子女而活。这必然涉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个体必须把这些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好。慢慢地,这些人际关系成为目的,而个体成了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中国人的自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生长、完善的;而越完善,就意味着嵌入这个网络的程度越深,而不是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心理咨询的假设是非常西方式的,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先验性的)内在的自我,这个自我因为童年的种种不幸遭遇而受到压抑或伤害;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个体治愈创伤,找回自己。”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的西式自我和我们的中式自我原来不一样,怪不得孩子不听话了。
http://soci.cssn.cn/shx/shx_xsdt/201507/t20150724_2093667.shtml
(受访者阎云翔是国际著名人类学家,北大硕士,哈佛大学博士,UCLA主任和教授)
“阎云翔:我觉得,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跟前三十年甚至前一百五十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新的个体主义的兴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个体主义,不是一般所理解的西方意义上经典的个体主义,也不是毛泽东时代所批判的自私自利的个体主义,而是另一个新的版本。这种个体主义的兴起,使得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这些行为获得了正当性,从而迅速造成了伦理上的改变。因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从过去的集体主义伦理到现在这种中国式个体主义伦理的转变。过去的集体主义伦理强调的是责任、义务和自我牺牲,个体是实现某个伟大目的的手段,为了这一目的,所有个人的奉献、牺牲、义务、责任都是必要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任何现实利益都可以舍弃。那么,现在向个体主义伦理转型的时候,权利、自由和自我实现慢慢地取代责任、义务和自我牺牲,成为新的标准。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个体仍然把自己当成实现某一更高目的之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说,中国的个体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个体主义,因为西方个体主义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个体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个体被摆在了核心位置。通过这些年来的不断研究,我倾向于认为,西方那种经典的个体主义可能不适合中国文化的大环境,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达到那种状态。”
“中国人的自我,用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是关系中的自我,这还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诸多关系形成的关系网,也就是某一集体。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集体,跟现代西方社会的团体是不一样的。这便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区别。处在“差序格局”中的中国个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自我建构在诸多关系之中;如果将所有的关系剔除,自我便不复存在。这也是我相信中国人不会完全转向那种认为个体即目的的个体主义的原因。对中国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往往是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引以为傲的子女,然后就为了家庭甚至子女而活。这必然涉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个体必须把这些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好。慢慢地,这些人际关系成为目的,而个体成了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中国人的自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生长、完善的;而越完善,就意味着嵌入这个网络的程度越深,而不是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心理咨询的假设是非常西方式的,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先验性的)内在的自我,这个自我因为童年的种种不幸遭遇而受到压抑或伤害;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个体治愈创伤,找回自己。”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的西式自我和我们的中式自我原来不一样,怪不得孩子不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