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科技部等部门的专家们自己先要有科学素养》《吃胆固醇对健康无害吗?》

老闹子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9-03-07
消息
4,178
荣誉分数
853
声望点数
123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422762
科技部等20个部门制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号称是“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要求全社会据此学习、培训,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然而里面的错误比比皆是。我们先来看一些事实错误。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19世纪,以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实际上有很多物质并不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是由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比如中子星、黑洞,它们都不是由原子组成的。
  【(48)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那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早就被伽利略推翻了。学过初中物理就知道,运动并不需要力,改变运动状态才需要力,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讲这个的。专家们要大家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自己却不知道牛顿力学定律在讲什么。
  【(49)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牛顿的时代。牛顿认为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蓝靛、紫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那是因为他认为“七”是一个神秘数字,太阳系有七个天体(当时的认识)、一星期有七天、音符有七个,所以颜色就要有七种。这种划分当然是非常主观的,比如一般人是分辨不了蓝光和蓝靛光的,所以现在通常只说六色光。这些颜色的光也不是“单色光”。物理学上说的单色光指的是单一频率的电磁波,太阳光含有无数种单色光。
  【(60)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这是公历;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这是阴历。公历的月和月球公转周期没有关系。专家们是要大家恢复使用农历?
  【(69)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把生物分成动物、植物与微生物,那是十九世纪的分法。微生物不过是微小生物的统称,并不是一个生物分类,微小的动物、植物也可被归为微生物。生物怎么精确地划分大类(界),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一般人至少也该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这几大类。
  【(7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物质不就是DNA和RNA嘛,还要大家怎么“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是不是专家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是“遗传物质”?
  【(75)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知道心、肝、肺、胃、肾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专家们忘了最重要的器官——大脑,难怪这么无脑。
  再来看看观点的错误。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提起阴阳五行,大家想到的可不是什么唯物论,而是风水、算命。某个大人物死了,就天地同悲、巨星陨落、阴雨连绵,这就叫天人合一,这是唯物论吗?当然不是。关于格物致知,有个很著名的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对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想从竹子里格出什么道理,没格出来,病倒了。这是唯物论吗?也不是。关键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些哲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说是文化素养还差不多。科学是没有国界,没有文化属性的。外国人不懂什么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
  【(87)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
  “西医”是俗称,在这么严肃的文件中应该叫“现代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相比是不是有优势且不说(如果真有优势早跟现代医学一样风行全世界了),关键是了不了解中医药和有没有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科学界很多人在批评中医药,是不是他们都没有科学素养?
  【(20)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农医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这也属于文化素养,跟科学素养无关。
  同样:
  【(5)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对认识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能有什么作用?外国科学家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就妨碍了他们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
  还有像: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2)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
  这属于中国官方哲学的内容,与科学素养无关,用来作为政治素养的基准还说得过去,用来作为科学素养的基准就莫名其妙,等于说不承认中国官方哲学的人,就没有科学素养。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岂不都没有科学素养?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中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法……如果这也叫科学素养的话,那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素养。
  这么多权威部门组织专家搞出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却充斥着科学常识错误,充斥着与科学无关的东西,说明这些专家自己就没有科学素养,他们首先就应该成为科普的对象,可见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使命。
  2016.4.23.
 
靠!中国公民啊?我还以为是中国科学院呢!:o:monster:
 
方舟子:吃胆固醇对健康无害吗?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422160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很耸人听闻,叫《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文章中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政府部门最终接受胆固醇并非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那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从现在起被认为是安全食品。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不会导致任何阻塞,不会导致心脏病,等等。有好几个人都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问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

医学界对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的。以前只是泛泛地说,如果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高。后来发现,胆固醇好不好,要看它是跟什么样的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如果跟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如果是跟高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反而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好”胆固醇。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高是低,看“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的比例,要比泛泛地看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更准确。那篇文章说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说胆固醇不会导致心脏病,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相信它,会害人的。

那篇文章有一点说得倒是对的,那就是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以前的美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的量不要超过300毫克,这个量很容易就超了,比如说,吃一个鸡蛋,里面胆固醇的含量就高达200毫克。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把这个限制取消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给胆固醇平反,承认胆固醇不再令人担忧呢?不是的,美国膳食指南里头说得清清楚楚,取消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并不意味着膳食中的胆固醇不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膳食指南引用美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说,在采用健康饮食模式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少吃胆固醇。美国膳食指南还说,有强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有不那么强的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肥胖的风险。

可见美国膳食指南并没有为胆固醇平反。那么为什么取消了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呢?美国膳食指南对此的解释是,关于膳食胆固醇和血液胆固醇含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推荐应该对胆固醇怎么限量。也就是说,目前还不清楚吃多少胆固醇会增加多高的健康风险,所以不知道怎么限量,没法给一个定量标准,只能定性地说尽可能地减少摄入胆固醇。

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不大,有些人也据此想给膳食胆固醇平反。但是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就是美国膳食指南说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研究结果有定论之前,尽量减少摄入胆固醇,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胆固醇虽然在人体内执行着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胆固醇都完全可以自己合成,即使不从饮食中摄取任何胆固醇,也不会对身体健康有任何影响。而且,那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往往还含有饱和脂肪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其他物质,即使胆固醇无害,本来也应该少吃这些食品。

2016.4.20
 
方舟子:吃胆固醇对健康无害吗?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422160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很耸人听闻,叫《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文章中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政府部门最终接受胆固醇并非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那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从现在起被认为是安全食品。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不会导致任何阻塞,不会导致心脏病,等等。有好几个人都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问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

医学界对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的。以前只是泛泛地说,如果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高。后来发现,胆固醇好不好,要看它是跟什么样的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如果跟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如果是跟高密度脂蛋白相结合的胆固醇多,反而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通俗地叫做“好”胆固醇。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高是低,看“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的比例,要比泛泛地看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更准确。那篇文章说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说胆固醇不会导致心脏病,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相信它,会害人的。

那篇文章有一点说得倒是对的,那就是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以前的美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的量不要超过300毫克,这个量很容易就超了,比如说,吃一个鸡蛋,里面胆固醇的含量就高达200毫克。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把这个限制取消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给胆固醇平反,承认胆固醇不再令人担忧呢?不是的,美国膳食指南里头说得清清楚楚,取消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并不意味着膳食中的胆固醇不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膳食指南引用美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说,在采用健康饮食模式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少吃胆固醇。美国膳食指南还说,有强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有不那么强的证据表明,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能够降低肥胖的风险。

可见美国膳食指南并没有为胆固醇平反。那么为什么取消了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呢?美国膳食指南对此的解释是,关于膳食胆固醇和血液胆固醇含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推荐应该对胆固醇怎么限量。也就是说,目前还不清楚吃多少胆固醇会增加多高的健康风险,所以不知道怎么限量,没法给一个定量标准,只能定性地说尽可能地减少摄入胆固醇。

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膳食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不大,有些人也据此想给膳食胆固醇平反。但是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就是美国膳食指南说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研究结果有定论之前,尽量减少摄入胆固醇,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胆固醇虽然在人体内执行着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胆固醇都完全可以自己合成,即使不从饮食中摄取任何胆固醇,也不会对身体健康有任何影响。而且,那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往往还含有饱和脂肪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其他物质,即使胆固醇无害,本来也应该少吃这些食品。

2016.4.20
特么肘子微信朋友圈都啥仁儿啊?:shale:
 
方舟子曾经是《百度百家》的专栏作家,但在2014年他直言批驳网络红人周小平之后该专栏被官方封了。我刚发现这专栏又开始刊登方舟子的科普文章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