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本埠中华会馆点四个“赞”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CC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CCCN

知名会员
注册
2008-12-17
消息
212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178
中华会馆是渥太华著名的华人社团,一直在华人社区扮演着侨界领导者的角色,有目共睹。在近两期的《新华侨报》上的“渥太华华人史略”连载了《渥太华中华会馆之三》之原《加华侨报》(下简称侨报)与中华会馆(下简称会馆)恩怨篇(下简称连载),这篇成文来源于中华会馆一家之言的连载(见cfcnews.com),读来令人唏嘘感叹。作为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一名小卒,我为会馆坚持原则之不离不弃、不屈不饶的精神深深感动,不得由衷为它点几个“赞”。

一“赞”中华会馆的洞察力。
据连载称在某些年代,特别是到2008年黄兴中先生担任社长后,隶属于中华会馆的说明就没有了,只剩下“加华侨报社”字样。
我查了一下,注重形式的会馆没错,确实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把这一细节透露给大众,傻子也知道啥意思。不过我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实在是个误会。
在此我要向大家道歉,这全是我“手贱”惹出的麻烦:
报头是应黄先生要求增加会馆网址后改的,当时www.chinese-canadian.com是会馆的官方网站。那还是早在2008年初,我记忆中,应是彭汉忠先生兼社长。为了简洁美观,连续改了三期才定稿,并从两行题注改成了一行,去掉了冗余信息,也就是会馆巴拉巴拉,看样子是我惹出的“祸”,不过事后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有异议,甚至会馆2009年短暂接手时也如此。参照下面截图,读者不难自己判断解读。
jh1.jpg
jh2.jpg
jh3.jpg
jh4.jpg

二“赞”中华会馆的原则性。
据连载介绍,2008年中华会馆成功地粉碎了《加华侨报》的出逃事件,来鼓下掌……
由于连载没有展开,别人就会问,你凭什么“赞”?那就让我来补充点事件的由来吧:
当时,有位先生找到黄兴中,愿意与报社合作,应该是媒体方面的吧。他准备每月付报社一定的费用,黄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既可以增加报社收入,又有可能扩大报社业务范围,就同意与他合作,并准备搞成一合作媒体。结果闹得沸沸扬扬,连载中也写明了,合作泡汤,收入没增加,报社回归,黄先生也辞去了社长一职。
三“赞”中华会馆的牺牲精神。
真不好意思,这段是我作为佐料添加进来的。翻遍连载没有找到这段值得歌颂的段子,在前面连“赞”不止的动力下,我决定把这段小插曲剧透一下,以飨读者。
接前所述,那时,无奈的会馆只得收回报社。由于只想维持现状,就让王玳瑜先生挂名作社长(并非会馆一贯坚持的副主席兼任)。一个多月之后,杯水车薪的收入吓坏了会馆,财务上难以为继,就决定停办了。我就把情况告诉了黄先生,问他是否愿意再接手,如他不愿意,那我就准备结业了。可能黄先生(也只有他有此善心让报社坚持到了2014年底)舍不得这张社区报纸吧,于是就有了连载所贴的“承包”、“自负盈亏”、“协商共识”。
四“赞”中华会馆的做事不徇私情。
劳苦功高的骆驼一生最多得到一次把最后一根稻草压在身上的“荣誉”,而《加华侨报》有幸得到了一次。
在苦心经营多年之后,《加华侨报》不堪重负,最终决定转让经营权,恰巧有媒体想接手,于是签下君子协定,眼看好事就要成功……,且慢,电视剧到这里都要来个波澜起伏,更何况现实世界,不来点风波,对得起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吗?“麻麻”,也许应该叫“婆婆”?出场了。多年不见的会馆在关键的时间点亮相了,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会馆明确表示,报社的命运不重要,归属问题不能有一点含糊,我们终于可以迎来大结局了。什么大结局?你们都不知道吗?
中华大厦、华侨服务中心、加华文化中心都是中华会馆牵头成立,却没有受到如此礼遇,会馆的如此亲情,让我止不住潸然泪下。
我还想赞……,哦不,应该是感谢了。感谢会馆的守约,从正式撒手起就再也没麻烦过《加华侨报》去加盟中华会馆的任何活动。也感谢中华会馆为了《加华侨报》的纯洁性,虽然原则上有义务为《加华侨报》提供支持(见“协商共识”第二条),从那时起再也不让《加华侨报》沾上来自中华会馆的铜臭(广告、赞助);我还要感谢中华会馆的宽容,在《加华侨报》停刊之后,既不研究继续办报的可能性、也不追究财务的亏损问题、更不提及总结归档,省却报社人员不少工作。据说中中华会馆早就为《加华侨报》留下一份大礼,一份吃不了还能兜着走的大礼,虽然这份大礼没从我管的账上走,虽然我在报社停刊一年多之后才得到这份喜出望外,我还是要感谢中华会馆。

对于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怎能不对会馆感恩戴德。如果没有会馆,《加华侨报》走不到2014年底,对此请允许再次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有人会说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肯定有内幕。我只能告诉你们,正史没写(当然不会写),我也不知道,如果你要乱猜,我也没办法。

在此感谢中华会馆提供灵感,让我有机会与各位华人分享我的见证。如有与事实出入,请会馆不吝指教。

由于文中提及彭汉忠先生,请允许我表示歉意。彭先生任社长期间,尽心尽力,对此我也一并感谢。

最后希望此文不要遭遇“赵薇-戴某“事件同样的处境。

谢过各位看官。
陕西南
2016/7/25于渥太华
 
出来近20年,与这些什么华人会管从没有打过交道,倒是老是被他们这些人用海外华人一词给统统代表了。
 
这报纸, 除了中国人, 有其他人看吗?
 
看不懂,也不想搞懂。
写得太隐晦,外人看也看不懂。
估计是想说:侨报是个没娘的孩子,缺钱时没人管,卖掉时有人分?黄社长黄小姑子善心自费抚养维持到2014? @黄主任
 
写得太隐晦,外人看也看不懂。
估计是想说:侨报是个没娘的孩子,缺钱时没人管,卖掉时有人分?黄社长黄小姑子善心自费抚养维持到2014? @黄主任
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没看。

有人是想买了,最后没买。:D
 
中华会馆是渥太华著名的华人社团,一直在华人社区扮演着侨界领导者的角色,有目共睹。在近两期的《新华侨报》上的“渥太华华人史略”连载了《渥太华中华会馆之三》之原《加华侨报》(下简称侨报)与中华会馆(下简称会馆)恩怨篇(下简称连载),这篇成文来源于中华会馆一家之言的连载(见cfcnews.com),读来令人唏嘘感叹。作为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一名小卒,我为会馆坚持原则之不离不弃、不屈不饶的精神深深感动,不得由衷为它点几个“赞”。

一“赞”中华会馆的洞察力。
据连载称在某些年代,特别是到2008年黄兴中先生担任社长后,隶属于中华会馆的说明就没有了,只剩下“加华侨报社”字样。
我查了一下,注重形式的会馆没错,确实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把这一细节透露给大众,傻子也知道啥意思。不过我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实在是个误会。
在此我要向大家道歉,这全是我“手贱”惹出的麻烦:
报头是应黄先生要求增加会馆网址后改的,当时www.chinese-canadian.com是会馆的官方网站。那还是早在2008年初,我记忆中,应是彭汉忠先生兼社长。为了简洁美观,连续改了三期才定稿,并从两行题注改成了一行,去掉了冗余信息,也就是会馆巴拉巴拉,看样子是我惹出的“祸”,不过事后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有异议,甚至会馆2009年短暂接手时也如此。参照下面截图,读者不难自己判断解读。
浏览附件618117 浏览附件618118 浏览附件618119 浏览附件618120
二“赞”中华会馆的原则性。
据连载介绍,2008年中华会馆成功地粉碎了《加华侨报》的出逃事件,来鼓下掌……
由于连载没有展开,别人就会问,你凭什么“赞”?那就让我来补充点事件的由来吧:
当时,有位先生找到黄兴中,愿意与报社合作,应该是媒体方面的吧。他准备每月付报社一定的费用,黄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既可以增加报社收入,又有可能扩大报社业务范围,就同意与他合作,并准备搞成一合作媒体。结果闹得沸沸扬扬,连载中也写明了,合作泡汤,收入没增加,报社回归,黄先生也辞去了社长一职。
三“赞”中华会馆的牺牲精神。
真不好意思,这段是我作为佐料添加进来的。翻遍连载没有找到这段值得歌颂的段子,在前面连“赞”不止的动力下,我决定把这段小插曲剧透一下,以飨读者。
接前所述,那时,无奈的会馆只得收回报社。由于只想维持现状,就让王玳瑜先生挂名作社长(并非会馆一贯坚持的副主席兼任)。一个多月之后,杯水车薪的收入吓坏了会馆,财务上难以为继,就决定停办了。我就把情况告诉了黄先生,问他是否愿意再接手,如他不愿意,那我就准备结业了。可能黄先生(也只有他有此善心让报社坚持到了2014年底)舍不得这张社区报纸吧,于是就有了连载所贴的“承包”、“自负盈亏”、“协商共识”。
四“赞”中华会馆的做事不徇私情。
劳苦功高的骆驼一生最多得到一次把最后一根稻草压在身上的“荣誉”,而《加华侨报》有幸得到了一次。
在苦心经营多年之后,《加华侨报》不堪重负,最终决定转让经营权,恰巧有媒体想接手,于是签下君子协定,眼看好事就要成功……,且慢,电视剧到这里都要来个波澜起伏,更何况现实世界,不来点风波,对得起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吗?“麻麻”,也许应该叫“婆婆”?出场了。多年不见的会馆在关键的时间点亮相了,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会馆明确表示,报社的命运不重要,归属问题不能有一点含糊,我们终于可以迎来大结局了。什么大结局?你们都不知道吗?
中华大厦、华侨服务中心、加华文化中心都是中华会馆牵头成立,却没有受到如此礼遇,会馆的如此亲情,让我止不住潸然泪下。
我还想赞……,哦不,应该是感谢了。感谢会馆的守约,从正式撒手起就再也没麻烦过《加华侨报》去加盟中华会馆的任何活动。也感谢中华会馆为了《加华侨报》的纯洁性,虽然原则上有义务为《加华侨报》提供支持(见“协商共识”第二条),从那时起再也不让《加华侨报》沾上来自中华会馆的铜臭(广告、赞助);我还要感谢中华会馆的宽容,在《加华侨报》停刊之后,既不研究继续办报的可能性、也不追究财务的亏损问题、更不提及总结归档,省却报社人员不少工作。据说中中华会馆早就为《加华侨报》留下一份大礼,一份吃不了还能兜着走的大礼,虽然这份大礼没从我管的账上走,虽然我在报社停刊一年多之后才得到这份喜出望外,我还是要感谢中华会馆。

对于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怎能不对会馆感恩戴德。如果没有会馆,《加华侨报》走不到2014年底,对此请允许再次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有人会说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肯定有内幕。我只能告诉你们,正史没写(当然不会写),我也不知道,如果你要乱猜,我也没办法。

在此感谢中华会馆提供灵感,让我有机会与各位华人分享我的见证。如有与事实出入,请会馆不吝指教。

由于文中提及彭汉忠先生,请允许我表示歉意。彭先生任社长期间,尽心尽力,对此我也一并感谢。

最后希望此文不要遭遇“赵薇-戴某“事件同样的处境。

谢过各位看官。
陕西南
2016/7/25于渥太华
说啥呢?
 
海外大陆人的华人会馆有几个第一目标是为华人社区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听大使馆的。
 
中共大外宣的重要一环,北京对海外华文媒体从来就不惜下重金。
 
中共大外宣的重要一环,北京对海外华文媒体从来就不惜下重金。

你有内线没有,能拿多少钱? 那《加华侨报》怎么停了呢?

如果北京“不惜下重金”,我什么也不干了。我可以联系有关方面,把《加华侨报》复刊。
 
最后编辑:
海外大陆人的华人会馆有几个第一目标是为华人社区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听大使馆的。

听哪个大使馆的,中加、中美建交之前听谁的? 例如,洪门民治党。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