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呼吁饶毅等督促韩春雨重复其实验;饶毅果然出手了,虽然有点被动。

老闹子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9-03-07
消息
4,178
荣誉分数
853
声望点数
123
  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

  ·方舟子·

今年8月2日,对于公开韩春雨实验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向《人民
日报》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
方作证。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河北科大并没有如期公布对韩春雨实验做调查的
结果。实际上,据我所知,河北科大校方并没有真正启动对韩春雨的任何调查程
序,他们采取的是缓兵之计。在一片质疑声中,韩春雨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当上
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
荣誉称号。韩春雨和河北科大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河北科大基因编辑
项目入选河北省“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发改委在8月9日批复了河
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
财政安排,并于8月31日开始招标采购进口仪器设备。

而更多的迹象表明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是伪造的。韩春雨在8月8日提交了一份
更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其论文里的实验步骤大同小异,但是在试剂配方上存在差
别,这实际上已承认了原论文的实验存在问题。但是即使是根据其新的实验步骤,
仍然没有人能重复出来。迄今为止,不管是根据原有的还是新的实验步骤,全世
界实名宣称能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结果的只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
一人,而仇子龙在这个月内也躲到了幕后,全世界还在实名为韩春雨辩护的,只
剩下一个对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窍不通的名为岳东晓的物理学博士,因为其辩护理
由过于荒唐,甚至被国外分子生物学家怀疑是韩春雨的马甲。

与一个物理学博士藐视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家一样荒唐的是,韩春雨声称国内
外众多实验室之所以重复不出来其实验结果80%是因为实验受支原体污染,剩下
的20%是因为实验基本技能太差,好像他做过调查、统计似的,又好像世界各国
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条件都不如他那个简陋的实验室,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做
分子生物学实验——虽然他声称世界上有6家实验室重复出了其实验结果(从原
先说的20家大大缩水),但是拒绝透露究竟是哪6家。他也拒绝按照学界惯例公
布实验原始数据,把这比做韩寒公布手稿。2012年韩寒作品被质疑是他人代笔时,
他为了“自证清白”出版了号称一气呵成的手稿,结果里面无数匪夷所思的抄写
错误反而成了代笔的铁证。那么,很显然,韩春雨不敢公布实验原始数据,也是
害怕成为造假的铁证。

因此,韩春雨的造假已是昭然若揭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有一个调查结果。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部虽然说要启动调查程序,但是按照惯例,具体的
调查仍然只能是交给河北科大或其主管部门去做。但是河北科大及其主管部门的
利益已经跟韩春雨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是不可能真正去调查的。怎么办呢?

韩春雨能在国内暴得大名,获得种种荣誉和利益,要归功于饶毅、鲁白、谢
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对其成果给予的极高评价。除了饶毅、鲁白本人的大力推
荐,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也撰文“呼唤更多的韩春雨”。这些评价在韩春雨的宣
传材料中被反复引用。例如在《[美丽河北·最美教师]韩春雨:科研是一种生活
方式》报道中,如此说: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如此评论:“韩春雨的工作是国
际一流的技术推进。”他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刊文,介绍了这
项成果的学术细节和价值。……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表示,在一所不太有名
的大学,在简陋的实验室,用极少的钱做出了这样的成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情。】

根据我对国内学术界惯例的了解,不难设想这几位学界大佬的评语也会出现
在河北科大基因编辑项目的申请报告上,为该项目的获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由饶毅、鲁白、邵峰
的实验室来尝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第一,这三家实验室都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都有条件验证韩春雨的实验结
果(《知识分子》的另一主编谢宇是搞社会学的,没这个条件)。韩春雨的实验
其实是个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用一两周的时间就可出结果。

第二,这三家实验室不论按国内标准还是按国际标准都是生物学界顶级实验
室,实验条件好,研究人员水平高(最早在《知识分子》上对韩春雨实验做出高
度专业评价的就是饶毅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如果重复不出实验结果,韩春雨
就不好再以受支原体污染、实验技能不过关作为借口。

第三,这三位大佬可谓韩春雨的伯乐,如果他们的实验室重复不出实验结果,
向韩春雨请教,甚至请韩春雨现场指导,韩春雨也不好像对待其他实验室那样给
予拒绝。

第四,这三位大佬德高望重,韩春雨本人也一再表示过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还向记者炫耀过饶毅加了他的微信。因此,他们的实验室做出来的结果,不管是
阳性还是阴性,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是阳性的结果,相当于验证了一项“诺贝尔
奖级”成果,如果在韩春雨指导下仍然做出阴性结果,那么就可以认定是“诺贝
尔奖级”造假。

在韩春雨论文刚刚发表之时,这三位大佬出于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关爱之心,
对中国本土出重大成果的殷切希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洋溢的推荐,虽然
有过于心急、被人利用之嫌,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该成果遭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
质疑,韩春雨在质疑声中获得许多荣誉和巨大利益的时候,三位大佬却默不作声,
熟视无睹,《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发过任何质疑声音,甚至对此没有任何报道
(只是由其影响力低得多的姐妹刊《科学春秋》翻译了《自然》的报道),好像
没这回事似的,这就非常不妥。三位大佬有责任参与对韩春雨的调查,利用自己
的条件和声望,给这个事件一个结论,而不要让它像国内其他重大学术造假案一
样不了了之。妖怪是你们帮着放出来的,你们就有责任帮着收回去。

2016.9.5.
 
【方舟子按:韩春雨居然说《自然》那篇关于其实验引起质疑的报道已证实其实
验结果可重复,无耻到这种地步还是令人惊讶的。这些话如果没有走样,只有学
术骗子才说得出,河北科大是同谋。】

韩春雨回应成果被质疑:《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2016年09月06日成都商报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王毅

3个月前,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刊发重要论文,研究成果表示,NgAgo(一种核酸内切酶)可以用来编辑哺乳动物
基因组,该成果被誉为“诺奖级”。同时,因其“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
职位”的“三无”身份,韩春雨一时成为广受关注的“网红”科学家。

但随后,一些科研人员质疑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而引发“造假”争
议。有媒体8月2日称,韩春雨将在1个月后对此作出回应。上周末,1个月期限已
到,此事再次引发舆论热议,韩春雨也并未接受这些媒体的采访。

昨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应质疑称,《自然》杂志已证
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媒体称1个月后回应

韩春雨:从未如此表态,但愿意在此期限内给予回应

韩春雨因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了题为《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
因编辑工具》的论文,成为世界关注的科学家。论文内容大致为,以DNA来介导
NgAgo对靶向基因的识别从而进行基因编辑,被认为是基因编辑领域的重大突破。

但随后,一些科学家抱怨说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至上月,质疑声音
达到顶峰。

有媒体报道,此前曾称已重复实验成功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生物和环
境学院教授盖坦·巴尔焦发表博客称,经过多次尝试,仍未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
博客中,巴尔焦说,他仍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NgAgo能进行基因组编辑。他甚至
得到相矛盾的结果。韩春雨的文章称NgAgo在37摄氏度以上的实验条件下起作用,
但巴尔焦的实验结果却为50摄氏度。

与此同时,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ISTT)在其Twitter上推送数位科学家的实
名评论,其均无法重复实验结果。

8月2日,有媒体援引该校匿名人士话称,将在1个月内给予验证回复。韩春
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从未表态1个月回复,但既然媒体已经报道了,他仍愿
意在此期限内给予回应。

1个月前,韩春雨曾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科学技术成果不应该是在媒体上吵
架。真正的好的技术应该是好用。他认为,自己现在的技术不是那么好用,所以
他要继续改进。“这么短的时间就宣称实验无法复制,在时间上本身就不符合科
学,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流程和态度去回应、应对质疑”。

韩春雨认为,澳大利亚专家的质疑从学术来说根本不严谨。而ISTT虽然名头
很响,但就是个一般的个人申请的组织。

期限已到未见回应

韩春雨:《自然》的调查访谈结果,相当于公开回应

昨日,有媒体提出1个月期限已到,针对NgAgo的实验却依旧没有任何实验室
宣称可以重复,亦未见河北科技大学的后续声明,并表示联系韩春雨本人,其也
未做任何回复。

昨日下午,韩春雨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对此事做出回应。

韩春雨表示,起初,他并不想就此事公开回应。他称,1个月前,他就此事
回应后,一大波媒体蜂拥而至,导致实验室半个月没法运转。他担心再次回应后,
又引起关注,“一回应实验室就没法干了,最好的回应还是做出东西来”。

韩春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上个月社会上有了质疑声音后,“我们不可能
放着不管,肯定要做出回应”,不过对回应的方式做了选择。他们认为在民间回
应不合适,他们很快就联系了《自然》的调查员戴卫,用《自然》调查访谈的方
式回应。他们认为,《自然》对各种事实有比较全面的调查和报道,这是最好的
回应方式。

他介绍,《自然》是第三方,调查是公正、正式的,结果是公开的,《自然》
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目前,
至少已经有3名科学家重复了该实验,但3人在接受戴卫调查后,不希望被打扰,
要求匿名。他认为,《自然》的调查访谈结果已经相当于是公开回应了。

韩春雨承认,NgAgo这个工具目前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实验结果
的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门槛。他的科研组正在寻找更
好的方式和检测手段,改进平台,完善实验。

《自然》调查员这样说

成都商报记者检索了解到,今年8月8日,《自然》正式发文,就近几个月来
持续发酵的“韩春雨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作者是该杂志亚洲通讯员戴卫。
文章中提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不想被卷入公共争论)独立于韩春雨实验室之
外的中国研究人员告诉《自然》杂志,他们在好几个细胞系检测了NgAgo系统是
否有效,而且他们的结果显示NgAgo能够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这一结
果已经通过测序鉴定。”

该人士认为,NgAgo系统的效率并不比CRISPR-Cas9高,可能还要后续调整改
进。“但总的来说NgAgo是有效(But,in short,it worked)”,这名科学家最
后提到。

两名要求匿名的中国科学家提到,他们有了一些初步的试压结果显示NgAgo
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测序去确认。”
 
自然集团回应韩春雨事件:论文调查尚无最终结果

2016年09月07日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科技日报上海9月6日电 (记者王怡)9月5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称,
《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9月6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
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我们目前还维持之前的官方回
应,尚未有新的结果公布。”

早在8月2日,刊登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向媒体
发表官方声明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科研论文的出版机构,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可重复性研究的问题。它并
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的增多,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被暴露了
出来。未来我们会要求投稿人在投稿中增加更多的实验细节,并且在明年我们也
会要求投稿人将他们的数据表格化呈现给编辑。”

斯蒂芬介绍,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可重复性实验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目标之一。
自然集团会考虑引用新的形式来帮助做可重复性实验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同时
帮助人们对新的科研成果建立起信心。“科研管理机构更关注有新突破的实验结
果而忽略了重复性实验,现在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斯蒂芬说。

要进行可重复性实验,就要做好实验数据管理。对此,斯蒂芬提到了
FigShare,一种分享开放科研数据的新方式。它是自然集团的姊妹公司数码科学
(Digital Science)旗下的产品,可以让实验人员管理实验数据并快速分享。斯
蒂芬表示,未来会鼓励科研人员使用这种数据管理软件,以帮助其他科研人员进
行可重复性实验。

对于韩春雨论文事件,自然集团办公室包括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并未给
出最新的声明。而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戴卫(David Cyranoski)是属于
《自然》新闻评论团队的通讯员。《自然》新闻评论团队是独立于《自然》出版
商的研究编辑团队。戴卫在8月8日报道了韩春雨论文事件,但这份报道并不代表
《自然·生物技术》的调查结果。

(XYS20160906)
 
《自然》杂志 要拿出党性来! 杂志党委要体现出战斗力!
 
饶毅在朋友圈已回应方舟子,“这事,得找司马南。”
 
韩春雨出了这么大丑,一定会当校长的。
 
韩春雨出了这么大丑,一定会当校长的。
5738ac630194a5ab4ef11c442b5f9bcd.jpg
 
饶毅在朋友圈已回应方舟子,“这事,得找司马南。”
饶毅什么意思呢?
意指这事已经弄得像特异功能那样没人能重复?还是说,这事我不管了,别找我?
 
韩春雨出了这么大丑,一定会当校长的。
听说韩春雨已经是河北省科协副主席了。
丘成桐早就预言,如果小保方晴子和黄锡禹在中国,他们的学术造假不但没事,还能因此做官。
 
饶毅终于出手敦促河北科技大学调查韩春雨的实验了。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6-10/12/content_38922402.htm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2016-10-12 01:29:00 来源: 中国财经 0 条评论
【摘要】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邵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使用韩春雨发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对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觉得CRISPR/Cas9已经不错了,没有非要使用该新技术的理由,尤其是当它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时候,我们选择等待更多人来验证。”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韩春雨11日受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161012-676953

韩春雨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其实验
作者: 联合早报网 2016-10-12 08:34:00 查看源网址
阅读数:429
杨丽娟

(联合早报网讯)11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11日受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他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韩春雨此前曾表示,有人成功重复了他的实验。至于到底是谁重复成功,他仍说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

《科技日报》报道,13位课题组负责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实验的研究,但几个月来,很多科学家因无法重复该实验让韩春雨处于风口浪尖。此次实名公布实验失败使此事件再添波澜。

针对有外界揣测他的实验可能出现失误,把“假阳性”当真的,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就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Ago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具有防御机制,现在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这个实验需要大量的特殊的水,例如,冬天腊梅花上的雪,春分竹节上的冰,夏至荷叶上的水,秋天松枝上的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