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的伦敦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5
声望点数
243
我们曾一直以为这样的雾是一种浪漫,

其实,他的真实名字是叫“霾”

31c4d5b7420ee14523346f1ad13f98b6.jpeg


伦敦是如何救赎自己的?

或许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bdb7362b2ef2303818208e29bf234880.jpeg


f2ec6b9f2728a7e721d0e8db1c1068d1.jpeg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的燃烧,当时伦敦周边的大型的火力发电站每天都排放超1000吨的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370吨二氧化硫等。

1937年,英国足总杯半决赛

门将在浓浓的雾霾中艰难的寻找对手

55a520d88c5e9069066215ef617b3eb1.png


  情侣们带着口罩在户外约会

  
c392eee1f789a66ed25a5956fbc5b378.jpeg


  
719c9123e52db818223235f267850e35.jpeg


  1952年12月5日的伦敦,同样的白昼如夜,消失的地标,浓雾甚至弥漫进了室内,很多活动被迫取消,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人们走路都要低头看路,一不留神就会绊倒。

bd6113d253cdaa1a819ed0fb4312c63d.png


  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一星期内,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的症状,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当时因为严重大雾,救护车都没法正常工作,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大雾虽然在几天后渐渐散去,但这场如日全食般的黑暗和让人震惊的伤亡数字却让英国人开始深刻反思。

  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下国为伦敦市区一个烟囱被拆除。

bd98ed95847c607334d4ee1af9732b97.jpeg


  英国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用灶,减少煤炭燃烧,改天然气,冬季集中供暧,家用壁炉改造费用政府补贴70%,违反规定的人严惩,10-100英镑罚款或3个月监禁。

8f8134e93c1c8f358d84aaecb8f6a512.jpeg


治理污染道阻且长,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68年,英国又扩充了《清洁空气法案》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794c48bfdbda4f5b557fd5c4acbf4aad.jpeg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25镑每天,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动力低污染的公交车投入运营

ab909246fdbb265ccbcfa92429cd9347.jpeg


政府用车几乎绝迹

上到首相,下到部长和议员

都自行车,地铁上下班

62145243ca14ae85b3ce0104ebb14f4d.jpeg


ff42a939ef152f90ab3019a7d5d6142c.jpeg


  当然还有大面积的绿化

363860233557dac8cc02763a002563ef.jpeg


  60几年过去了,伦敦慢慢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但是,这倔强的雾霾可不是被一阵大风吹走的,

这是经过血的教训,

英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换来的。
 
我们曾一直以为这样的雾是一种浪漫,

其实,他的真实名字是叫“霾”

31c4d5b7420ee14523346f1ad13f98b6.jpeg


伦敦是如何救赎自己的?

或许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bdb7362b2ef2303818208e29bf234880.jpeg


f2ec6b9f2728a7e721d0e8db1c1068d1.jpeg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的燃烧,当时伦敦周边的大型的火力发电站每天都排放超1000吨的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370吨二氧化硫等。

1937年,英国足总杯半决赛

门将在浓浓的雾霾中艰难的寻找对手

55a520d88c5e9069066215ef617b3eb1.png


  情侣们带着口罩在户外约会

  
c392eee1f789a66ed25a5956fbc5b378.jpeg


  
719c9123e52db818223235f267850e35.jpeg


  1952年12月5日的伦敦,同样的白昼如夜,消失的地标,浓雾甚至弥漫进了室内,很多活动被迫取消,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人们走路都要低头看路,一不留神就会绊倒。

bd6113d253cdaa1a819ed0fb4312c63d.png


  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一星期内,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的症状,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当时因为严重大雾,救护车都没法正常工作,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大雾虽然在几天后渐渐散去,但这场如日全食般的黑暗和让人震惊的伤亡数字却让英国人开始深刻反思。

  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下国为伦敦市区一个烟囱被拆除。

bd98ed95847c607334d4ee1af9732b97.jpeg


  英国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用灶,减少煤炭燃烧,改天然气,冬季集中供暧,家用壁炉改造费用政府补贴70%,违反规定的人严惩,10-100英镑罚款或3个月监禁。

8f8134e93c1c8f358d84aaecb8f6a512.jpeg


治理污染道阻且长,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68年,英国又扩充了《清洁空气法案》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794c48bfdbda4f5b557fd5c4acbf4aad.jpeg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25镑每天,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动力低污染的公交车投入运营

ab909246fdbb265ccbcfa92429cd9347.jpeg


政府用车几乎绝迹

上到首相,下到部长和议员

都自行车,地铁上下班

62145243ca14ae85b3ce0104ebb14f4d.jpeg


ff42a939ef152f90ab3019a7d5d6142c.jpeg


  当然还有大面积的绿化

363860233557dac8cc02763a002563ef.jpeg


  60几年过去了,伦敦慢慢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但是,这倔强的雾霾可不是被一阵大风吹走的,

这是经过血的教训,

英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换来的。

建议你转发北京高层:

"60几年过去了,伦敦慢慢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但是,这倔强的雾霾可不是被一阵大风吹走的,这是经过血的教训,英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换来的。"
 
伦敦当年的雾霾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黑烟,和现在北京雾霾的成分并不完全一样。具体对比情况如下: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成因:

冬季大雪、天气异常寒冷
静风、被逆温层笼罩
市民为取暖而使用了大量的煤炭
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黑烟等废气

主要污染物:
SO2
黑烟

主要污染源
以煤炭为燃料的家用供暖燃烧(其排放量是工业排放的两倍)
工业煤炭燃烧

经年来北京的雾霾起因

大气稳定、逆温层
无风、高湿度
大量煤炭燃烧所产生的污染排放
由周边区域传输至北京的空气污染物

主要污染物
PM2.5
NOx

主要污染源:
机动车排放
工业排放
煤炭燃烧
扬尘


更大的不同是伦敦政府承认错误,致力于改正错误。
我大天朝不但不承认错误,还屎臭用草盖,不但致力于掩盖事实真相,还变本加厉大力开发雾霾源头。
 
我们曾一直以为这样的雾是一种浪漫,

其实,他的真实名字是叫“霾”

31c4d5b7420ee14523346f1ad13f98b6.jpeg


伦敦是如何救赎自己的?

或许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bdb7362b2ef2303818208e29bf234880.jpeg


f2ec6b9f2728a7e721d0e8db1c1068d1.jpeg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的燃烧,当时伦敦周边的大型的火力发电站每天都排放超1000吨的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370吨二氧化硫等。

1937年,英国足总杯半决赛

门将在浓浓的雾霾中艰难的寻找对手

55a520d88c5e9069066215ef617b3eb1.png


  情侣们带着口罩在户外约会

  
c392eee1f789a66ed25a5956fbc5b378.jpeg


  
719c9123e52db818223235f267850e35.jpeg


  1952年12月5日的伦敦,同样的白昼如夜,消失的地标,浓雾甚至弥漫进了室内,很多活动被迫取消,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人们走路都要低头看路,一不留神就会绊倒。

bd6113d253cdaa1a819ed0fb4312c63d.png


  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一星期内,伦敦市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的症状,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当时因为严重大雾,救护车都没法正常工作,数周后又有几千人死亡,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大雾虽然在几天后渐渐散去,但这场如日全食般的黑暗和让人震惊的伤亡数字却让英国人开始深刻反思。

  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下国为伦敦市区一个烟囱被拆除。

bd98ed95847c607334d4ee1af9732b97.jpeg


  英国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用灶,减少煤炭燃烧,改天然气,冬季集中供暧,家用壁炉改造费用政府补贴70%,违反规定的人严惩,10-100英镑罚款或3个月监禁。

8f8134e93c1c8f358d84aaecb8f6a512.jpeg


治理污染道阻且长,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68年,英国又扩充了《清洁空气法案》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794c48bfdbda4f5b557fd5c4acbf4aad.jpeg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25镑每天,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动力低污染的公交车投入运营

ab909246fdbb265ccbcfa92429cd9347.jpeg


政府用车几乎绝迹

上到首相,下到部长和议员

都自行车,地铁上下班

62145243ca14ae85b3ce0104ebb14f4d.jpeg


ff42a939ef152f90ab3019a7d5d6142c.jpeg


  当然还有大面积的绿化

363860233557dac8cc02763a002563ef.jpeg


  60几年过去了,伦敦慢慢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但是,这倔强的雾霾可不是被一阵大风吹走的,

这是经过血的教训,

英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换来的。
你发到CFC来是几个意思?
 
明白了,雾霾最厉害的地方,也是最浪漫的地方。北京实乃浪漫之都!
 
难道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吗?污染了再治理何必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