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两次侵略中国,会有第三次吗?(上)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K-47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AK-47

Moderator
注册
2003-07-21
消息
16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说,没有必要争论日本是不是正在做战争准备,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日本如果不做战争准备,那就是疯了。的确,美日安全同盟的强化,使日本对与中国竞争增强了信心,在钓鱼岛。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显示出的肆无忌惮,已经引起了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高度警觉。

??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就为争夺踏上亚欧大陆的跳板??朝鲜半岛,与中朝联军进行了一场常年战争,最终日军抱着失败的恼恨撤出了朝鲜半岛。那时日本与明朝的综合国力尚不能相比,但这一次失败并没有成为日本止步的警告牌。在这以后的400多年中,中日之间进行了数十次战争,直到日本全面侵华失败。

??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它的地缘战略:即控制日本列岛及周围海域甚至南到台湾。东南到琉球群岛的西北太平洋;其次是控制整个西太平洋,赶走一切外国海军,以获得并保持对通往日本或者在中国或者在东南亚的矿石来源的通道控制权;最后登陆亚欧大陆并控制整个亚欧大陆。

??因此,日本必然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事实上,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增强,它自19世纪80年代就同清朝开始了竞争。在这次具有阴谋的战略旋风中,日本开始建造具有现代实力的武器。早在1865年,横滨制铁所就在为日本舰队制造大型军舰。

??当其海军力量与清朝北洋水师力量相当时,就用袭击手段打败了清朝海军。因此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开始于1894年对清朝海军的袭击。清政府执迷于一种错误的海军战略,这种错误成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海防的需要而建立的海军,被清政府仅仅当成是海上的长城,战略核心是近岸防御:将战舰当成要塞堡垒使用,战略上的笨拙造成战术上的挨打,在甲午海战最后阶段,日军由于封锁了港口,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日本之所以发动甲午战争是基于下面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为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来保卫海疆和商业利益是必然的;日本则是岛国,发展海上力量是其进行扩张的首要途径。因而注定两国海军力量要发生撞击,但日本率先发动突袭,则改变了战争性质;二是日本借此牢固控制朝鲜半岛,既可以从这里获得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来源,又可以由此锁住中国的北大门,为下一次全面入侵做准备。

??但是日本建立庞大的海军进行扩张,将不得不投入对其经济规模来说数额巨大的经济资源,首先遇到工业方面的挑战,这使它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日本的工业化程度极低,财政也濒于崩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用侵略手段从别的国家攫取(主要是中国),换言之,由于扩张,需要自然资源;拥有自然资源,则是为了扩张。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首相山县有朋说,日本已经得到了它的“主权线”,但是日本还要获得“利益线”。这条利益线是一条外线,它包括海洋和陆地。1893年,山县有朋预言,日本的敌人将是法国、英国和俄国,他进而要求大大扩充海军,并且将战争触角伸向朝鲜半岛。日本在1905年与俄罗斯交战取胜后,成为西北太平洋的唯一重要海上力量。

??因此,开始了日本对中国的第二次战争:全面侵华,这样,日本既可以获得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源,又可以从中国向南北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向发动进攻找到出发点:向北进攻西伯利亚,或者向南进攻东南亚。

??地缘因素成为抗日战争中国最初溃败的主因之一,纳粹德国向莫斯科进攻时,行程几千公里,要穿过波兰等缓冲地带,其间要进行大量战斗,待抵达目的地时,军事力量及士气已损耗殆尽。苏联却利用其人地优势,进行纵深防御,最终保住了莫斯科。而中日情势大不相同,日本侵华战略几十年不变的结果,使其早已潜于中国卧榻之下,等待时机逐步蚕食。

??首先,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中国失去了东北的屏障,日本得到了进入中国大陆的跳板,开始吞并东北三省,并向内蒙古推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不断,未能对日军的侵略进行有效有力的反击,致使中国北方被日军很快占领,并且直接威胁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腹地??黄河,长江流域之间,而日军占领中国北方之后,得以用这块土地的资源,打了一场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其次,甲午海战中国海军的覆没使沿海一带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而东部沿海一带集中着中国的主要人力,经济力量,包括心脏??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也在内,日本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通过占领的一些岛屿:朝鲜、琉球等对中国完成了战略包围。

??因此南京??委以重兵保卫的首都失守也是必然,因为南京根本元险可依,在三面夹击的炮火中是无法苟存的,上海、武汉等军事重镇的命运也是如此。日本在全面进攻中国之后,发现如此下去不但陷入持久战的泥沼(事实证明,中国是个不可能被击败的对手),而且自然资源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在1940年法国陷落后,日本侵略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日本为了牢牢控制东南亚和保证能源、物资供给线,必须建立一个到达日本本土的海上通道,日本视美国为战略敌人,随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如果说日本当初发动两次侵略战争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控制西太平洋海权)和经济因素(夺取自然资源作为其战争基础以及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那么今天,这些因素依然存在。西方一位历史学家写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它追求这些目标的能力和它的战术发生了变化。”

??日本两次侵略中国,会有第三次吗?

??日本在经济强大之后,开始实现其新的目标:即军事和政治大国,换言之,日本正在用新的手段追求二战前的地缘战略目标,即拥有西太平洋海权和东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辽阔市场,这样,自然会遭到中国及东盟的反对,将中国当成假想敌国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韩国《东亚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把中国作为第一大假想敌进行牵制》的文章,摘要如下:

??日本的民间政策机构世界和平研究所发表的题为《日本综合战略大纲》的报告,表明了以下见解:宪法并不是不灭的大典,从国家利益考虑为正确的修改根据这个研究所所长就是起到桥本政权助产师作用的前首相中曾根廉弘,他在1983年作为日本首相访美时,曾提出“日本列岛是不沉的航空母舰”的论调,属保守鹰派的代表人物。

??仅从东北亚地区内部来看,日本的战略推进同朝鲜的邦交正常化,保证外交杠杆,对冷战结束后第一大“假想敌人”的中国增强军事力量进行牵制,最近日本推进同越南的防卫对话,积极试图拉拢东盟国家,这也正是为了牵制中国。

??如果说这一研究机构还仅仅在鼓吹这一论调,那么,日本政府则早已先行一步了。其标志就是1996年的《日美安全合作体保障宣言》的签署。这意味着日美安全合作体制从遏制前苏联。保卫日本安全的“防守之盾”转化为对付“不稳走和不确定因素”主导亚太地区安全的“出击之矛”。其“远东范围”原本指的是菲律宾以北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而今则韩国,中国台湾也包括其中,这样做导致了东亚国家对日本的疑虑进一步增加。而这一宣言将中国当成假想敌遏制的企图已昭然若揭。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评论的,美日重新结盟就是针对中国:“这就是4月18日的东京联合宣言如此重要的原因。其重要性当然不会对中国没有影响。不言而喻,美日的重新结盟就是针对中国的,”“新的对日政策分清了敌友。它开始把日本作为美国一起监督太平洋地区的伙伴,虽然是小伙什,但最终成了伙伴。最重要的是,它为迎接21世纪的重大挑战,遏制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的这种做法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如果这么明目张胆地行军国主义之事,必遭到亚大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尤其是曾遭到日本侵略的东亚国家,则可能成为中国反对霸权的盟友。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两国力量的比较,更重要的是两国民族意志的竞争。

??◆地缘优势及日本的帝国冲动

??地缘政治冲动是日本军国主义行动的原动力,这是由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出于所谓安全的切身需要,致使日本在历史上屡次采取侵略行动,除地缘政治安全因素外日本认为还要保护它的经济安全,事实已表明,日本的经济依赖进口,虽然进口为日本的经济提供了原料,但日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却依赖于出口。这种情况下,日本认为必须控制自己的生存环境,无论怎样,采取这样一项对外政策都是日本唯一的解决办法。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日本全境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个大岛和三千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万平方公里。

??其中本州岛面积22.7万平方公里,约占其总面积的60%,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海岸线总长近3万公里,但没有纵深地带,外来力量极易把日本列岛拦腰斩成两段,从南端的九州到北端的北海道绵延约1920公里,最大的岛屿本州长约1200公里。最宽处约300多公里,最狭处仅为100多公里。四个岛屿被不到50公里宽的海峡隔开。由于折褶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长期侵蚀切割,地形显得十分破碎,海岸虽曲折多港湾,但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6%。山地多为南北走向,最高峰富士山也不过3700多米。日本的领土形态是弧形的,这是一种能牢牢地将东亚大陆封锁的弧形。这个弧形的尖端北部逼近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尖端的南部则如同长长的触角伸向中国的东南地区??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带,尤其是充满变数的台湾岛。

??事实上,日本列岛地理形状包围着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海上通道,表面看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海上发展基础,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难以计数的良港:旅顺、大连、连云港、青岛北海等等。但由北移向南,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长串岛屿组成的岛国日本,对中国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弧形封锁??千岛群岛,北海道,九州,琉球群岛等等。日本列岛的封闭线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国黄海和东海的主要通道以及这一带的重要海军基地。须知,在中国沿海各省区居住着约五分之一人口,分布有上海。杭州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农业基地以及蓬勃发展的沿海经济开发区。

??另外,中国四大外贸线有三条在战时会遭到日本的封锁,使中国感到最不安的是,日本的海上力量对延伸到中国的心脏地区(包括首都)有极其优越的地缘优势。同时日本也可以封锁俄罗斯远东舰队进入太平洋的四条主要通道,其中有两条通道必须经过日本境内水路,而且都须穿过仅十余公里宽的海峡。另外两条通道虽然宽大,但日本也随时可以关闭俄罗斯在西太平洋作战的门户,这使俄罗斯深感不安,因此迟迟不愿归还北方四岛。从日本最南部的九州的港日福冈到韩国最南面的港口釜山的距离不足300公里,但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亚洲海岸上,可以利用的港口比较少。北海道对面的北部,没有可以利用的港口,中部虽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但从那里到日本距离约800公里,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海峡的恶劣自然状况,也使日本可以忽视来自亚洲的任何威胁。

??历史上日本遭到过两次侵袭。一次是从亚洲大陆俯冲的忽必烈的蒙古军。但由于朝鲜海峡的海面风高浪大,极其危险,蒙古军的两次攻击都失败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后一次是从太平洋彼岸入侵的美国舰队,在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大约正是由于这一点,日本一直认为它的真正威胁首先来自海上。因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直在加强其海上力量,这成为日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先后与清朝、俄国进行海上角斗的重要动力。正出于这一点,日本把控制周围海域和与之有关联的岛屿当成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根据其地缘政治条件,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推行自始至终贯彻不移的地缘战略:

??第一步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控制与日本关联的任何岛屿。从干岛群岛,日本本岛,琉球群岛到中国台湾岛以及周围的海域。日本战略家认为,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任何压力,并具有巨大的地缘优势,打击这两个大国的有生力量。一旦得逞,就可以控制朝鲜半岛。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夺得整个东北亚地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就是日本实施第一步战略的主要步骤,事实证明日本在完成这一战略步骤之后,对亚欧大陆东部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第二步是在这一力量基础上,日本继续夺取任何与其“势力范围”有接触的岛屿,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太平洋海上力量基地:从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本土,向南伸向台湾岛甚至是菲律宾列岛。由于有东北亚尤其是中国作为战略原料基地,保证其军事工业的增长,日本就可以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地区,进而拥有与美国海上力量相抗衡的巨大资本,在二次大战,我们可以找到日本侵略目标的地缘轨迹:在控制东北亚和东南亚,拥有原料基地之后,接着与美国发生了太平洋战争。第三步是在上两个地缘战略目标实现之后,日本就会控制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枢纽,然后夺取太平洋腹地的所有岛屿: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夏威夷(太平洋的中心岛屿),消除太平洋的任何威胁力量(在本世纪初主要是美国)进攻亚欧大陆,在二次大战初期,就曾爆发过苏军与日本在蒙古的军事冲突。如此,日本实际上已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和亚洲大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