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群迅速壮大 海外华文媒体面临整合
本报记者 丁刚
随着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海外的华文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纽约市区的许多报摊都有各种华文报纸出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中餐馆里,你可以在等着上菜的同时,阅读当地出版的华文小报;看华文电视已经成为海外许多华裔家庭每晚的固定“节目”……记者从正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获悉,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固定出版的日报有100多家,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加拿大《大华商报》社长马在新对记者说,海外华文媒体大致分为三大块:一块是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发行量较大的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二是老华人办的报纸,像《金山时报》、加拿大早期的《龙报》等,其中的一些报纸已经停刊,能支撑到现在的仍以老华人为主要读者;第三大块就是近年来新办的各类报纸,大多是新华人办的,比如俄罗斯、东欧各国、毛里求斯、南非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华文报纸。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美、西欧和东南亚已经逐步形成了三个华语电视中心。
一个现象:华文读者群正在迅速壮大
过去10年来,旅居海外的华裔不断增加。仅美国就有240多万华人,其中多达82.9%的华人在家里讲华文,60.4%的华裔英文水平有限。他们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尤以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为最。正是因为这个庞大的读者群,华文媒体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远东经济评论》刊登了以华文媒体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为新闻的封面故事。文章强调,从纽约到马来西亚,寻找家乡新闻的华文读者群正在迅速增加。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召开前夕,《星岛日报》(美国版)也发表社论说,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居住在英语国家的海外华人来说,无论英文程度有多好,华文媒体独特的角色是英文媒体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主流媒体能像华文媒体那样,全面、翔实而集中地报道大中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欲知家乡事,一定会求助于华文媒体,这是海外华人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实。
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媒体中最多的还是报纸,因为相对于办电台、电视台来说,在海外办报要容易得多。前些年,记者曾有机会走访过东欧国家,那里许多新华人定居后都是先建立自己的社团,再办一张给社团成员看的报纸。美欧的这类社团报纸也很多。随着华人的增多,一些专门靠广告“维生”的小报也应运而生。但这类报纸往往办得快,关得也快。有些海外新华人办的报纸,特别是北美的一些报刊,虽然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实力有限,读者群的形成又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很难成为华裔群体的主流媒体。
两点变化:祖国内地新闻增加和地方新闻成焦点
近来,海外华文媒体有两点突出的变化:一是普遍增加了对祖国内地新闻的报道,许多报纸都增加了内地版。有些华文媒体还尝试与内地媒体合作,转登或委托组编有关内地的报道。去年年初,《星岛日报》、《世界日报》改变了编排风格,变竖排为横排。《星岛日报》每周还出版随报附送的“大陆专辑”;《世界日报》则开辟了“神州乡情”专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发行量,争夺内地来的新移民。特别是随着祖国内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内地新闻更加吸引众多的华人读者。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海外华文媒体已经不再只做了解祖国内地和港台地区新闻的工具,而是有意识地增加了对当地社区的报道,同时鼓励华人加强团结,维护自己的权利,积极参政。北美《世界日报》确立的华文媒体在美国的定位和角色就是:“效忠美国,热爱中华,创造美国华人的最大福祉,争取美国社会以平等待我族裔。”地方新闻已经成为许多华文媒体吸引读者的焦点。在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每周以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有关法律知识和旅游指南,并结集出版了两本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9・11”事件发生后,《世界日报》对纽约华埠社区面临的困难做了详细报道,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观察家报》、《亚洲人报》董事长方李邦琴认为,华人报纸除报道祖国内地和港台、国际和地方新闻外,也开始注意报道美国政府的动态,例如美国大选和其他社会立法事件。这证明华人报纸已一步步地和主流媒体接轨,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三大问题:办报经费不足、专业人才不多和报道质量不高
不少报纸的主编人员告诉记者,华文媒体要想发展壮大,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二是采编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三是报道质量不高。
办媒体需要专业人才,但华人媒体往往受经费限制,不可能以较高的薪酬雇到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有许多报纸都是一人身兼多职,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要拉广告。许多采编人员根本没有做过媒体工作,拼版、编辑、美工和印刷都相当粗糙。在欧洲,报业人员更是奇缺。记者认识一位荷兰华人报纸的主编,原来是学美术的,“单枪匹马”办了份双周刊的报纸。为了填满这十多个版面,他不得不从互联网上下载很多“稿件”,实际上是个“文摘报”。像这样的媒体,维持下去都很难,更不用说搞深度报道了。
在北美发行量最大的三大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有不少从内地去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和编辑加入他们的采编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这些报纸的质量。但从总体看,这些报纸的编排和文字水平仍逊于祖国内地的主流媒体。有位北美报人对记者说,三家报纸的背景不是台湾就是香港,高层中从内地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报纸的内容和编排风格。在许多内地新移民读者看来,这些报纸港台味太重。比如随报附送的《明报周刊》,大多介绍的是香港的影星和歌星。倘若改变报纸风格又会失去老读者,这正是这些报纸的为难之处。
主要发展趋势:走向整合
近来,海外华文媒体出现了整合的趋势,特别是港台背景的一些媒体集团纷纷加速内部资源整合,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泛华集团于2001年收购了陷入困境的《星岛日报》,宣称“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星岛日报》”。目前,该报已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和伦敦出版,并准备进军非洲和欧洲大陆。自称为华人世界之龙的“联合报系”也不甘落后,以下属《经济日报》、《联合晚报》、北美《世界日报》、泰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日报》等多家报纸的实力,建立了政治新闻、财经新闻等中心,提出了“中央厨房”的观念。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尚未出现真正有实力整合海外华文媒体的集团。曾有欧洲华文媒体的主编人员提出建议,以较大规模的报纸为主体,在欧洲其他国家发行地方版,实行华文报业整合。马在新先生认为,目前这样做仍有相当大的困难。一些中小华文媒体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但不是由市场推动的整合往往维持不久。他说,整合成功与否,只能由市场决定。以北美华文媒体为例,现在已经是几分天下。各大报瓜分了市场,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谁的实力也不比对手强多少,更何况还有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谁也吃不掉谁。
马先生说,海外不少华文媒体都寄希望于祖国内地的媒体集团迈开大步,走向世界。许多海外的华文媒体都准备打进内地市场,为什么内地的媒体不能走向海外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些内地报纸、电视台进入了海外,但大多是政策性的,并没有完全做到当地化,有的由于政治背景还受到一些影响。随着内地媒体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逐渐成熟,内地媒体集团的海外经营也必然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将会有利于海外华文媒体的整合。▲
《环球时报》 2003年09月24日 第七版
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会阅读华文报纸。(摘自《远东经济评论》)
本报记者 丁刚
随着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海外的华文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纽约市区的许多报摊都有各种华文报纸出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中餐馆里,你可以在等着上菜的同时,阅读当地出版的华文小报;看华文电视已经成为海外许多华裔家庭每晚的固定“节目”……记者从正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获悉,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固定出版的日报有100多家,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加拿大《大华商报》社长马在新对记者说,海外华文媒体大致分为三大块:一块是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发行量较大的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二是老华人办的报纸,像《金山时报》、加拿大早期的《龙报》等,其中的一些报纸已经停刊,能支撑到现在的仍以老华人为主要读者;第三大块就是近年来新办的各类报纸,大多是新华人办的,比如俄罗斯、东欧各国、毛里求斯、南非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华文报纸。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美、西欧和东南亚已经逐步形成了三个华语电视中心。
一个现象:华文读者群正在迅速壮大
过去10年来,旅居海外的华裔不断增加。仅美国就有240多万华人,其中多达82.9%的华人在家里讲华文,60.4%的华裔英文水平有限。他们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尤以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为最。正是因为这个庞大的读者群,华文媒体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远东经济评论》刊登了以华文媒体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为新闻的封面故事。文章强调,从纽约到马来西亚,寻找家乡新闻的华文读者群正在迅速增加。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召开前夕,《星岛日报》(美国版)也发表社论说,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居住在英语国家的海外华人来说,无论英文程度有多好,华文媒体独特的角色是英文媒体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主流媒体能像华文媒体那样,全面、翔实而集中地报道大中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欲知家乡事,一定会求助于华文媒体,这是海外华人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实。
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媒体中最多的还是报纸,因为相对于办电台、电视台来说,在海外办报要容易得多。前些年,记者曾有机会走访过东欧国家,那里许多新华人定居后都是先建立自己的社团,再办一张给社团成员看的报纸。美欧的这类社团报纸也很多。随着华人的增多,一些专门靠广告“维生”的小报也应运而生。但这类报纸往往办得快,关得也快。有些海外新华人办的报纸,特别是北美的一些报刊,虽然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实力有限,读者群的形成又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很难成为华裔群体的主流媒体。
两点变化:祖国内地新闻增加和地方新闻成焦点
近来,海外华文媒体有两点突出的变化:一是普遍增加了对祖国内地新闻的报道,许多报纸都增加了内地版。有些华文媒体还尝试与内地媒体合作,转登或委托组编有关内地的报道。去年年初,《星岛日报》、《世界日报》改变了编排风格,变竖排为横排。《星岛日报》每周还出版随报附送的“大陆专辑”;《世界日报》则开辟了“神州乡情”专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发行量,争夺内地来的新移民。特别是随着祖国内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内地新闻更加吸引众多的华人读者。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海外华文媒体已经不再只做了解祖国内地和港台地区新闻的工具,而是有意识地增加了对当地社区的报道,同时鼓励华人加强团结,维护自己的权利,积极参政。北美《世界日报》确立的华文媒体在美国的定位和角色就是:“效忠美国,热爱中华,创造美国华人的最大福祉,争取美国社会以平等待我族裔。”地方新闻已经成为许多华文媒体吸引读者的焦点。在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每周以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有关法律知识和旅游指南,并结集出版了两本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9・11”事件发生后,《世界日报》对纽约华埠社区面临的困难做了详细报道,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观察家报》、《亚洲人报》董事长方李邦琴认为,华人报纸除报道祖国内地和港台、国际和地方新闻外,也开始注意报道美国政府的动态,例如美国大选和其他社会立法事件。这证明华人报纸已一步步地和主流媒体接轨,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三大问题:办报经费不足、专业人才不多和报道质量不高
不少报纸的主编人员告诉记者,华文媒体要想发展壮大,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二是采编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三是报道质量不高。
办媒体需要专业人才,但华人媒体往往受经费限制,不可能以较高的薪酬雇到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有许多报纸都是一人身兼多职,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要拉广告。许多采编人员根本没有做过媒体工作,拼版、编辑、美工和印刷都相当粗糙。在欧洲,报业人员更是奇缺。记者认识一位荷兰华人报纸的主编,原来是学美术的,“单枪匹马”办了份双周刊的报纸。为了填满这十多个版面,他不得不从互联网上下载很多“稿件”,实际上是个“文摘报”。像这样的媒体,维持下去都很难,更不用说搞深度报道了。
在北美发行量最大的三大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有不少从内地去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和编辑加入他们的采编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这些报纸的质量。但从总体看,这些报纸的编排和文字水平仍逊于祖国内地的主流媒体。有位北美报人对记者说,三家报纸的背景不是台湾就是香港,高层中从内地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报纸的内容和编排风格。在许多内地新移民读者看来,这些报纸港台味太重。比如随报附送的《明报周刊》,大多介绍的是香港的影星和歌星。倘若改变报纸风格又会失去老读者,这正是这些报纸的为难之处。
主要发展趋势:走向整合
近来,海外华文媒体出现了整合的趋势,特别是港台背景的一些媒体集团纷纷加速内部资源整合,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泛华集团于2001年收购了陷入困境的《星岛日报》,宣称“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星岛日报》”。目前,该报已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和伦敦出版,并准备进军非洲和欧洲大陆。自称为华人世界之龙的“联合报系”也不甘落后,以下属《经济日报》、《联合晚报》、北美《世界日报》、泰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日报》等多家报纸的实力,建立了政治新闻、财经新闻等中心,提出了“中央厨房”的观念。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尚未出现真正有实力整合海外华文媒体的集团。曾有欧洲华文媒体的主编人员提出建议,以较大规模的报纸为主体,在欧洲其他国家发行地方版,实行华文报业整合。马在新先生认为,目前这样做仍有相当大的困难。一些中小华文媒体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但不是由市场推动的整合往往维持不久。他说,整合成功与否,只能由市场决定。以北美华文媒体为例,现在已经是几分天下。各大报瓜分了市场,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谁的实力也不比对手强多少,更何况还有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谁也吃不掉谁。
马先生说,海外不少华文媒体都寄希望于祖国内地的媒体集团迈开大步,走向世界。许多海外的华文媒体都准备打进内地市场,为什么内地的媒体不能走向海外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些内地报纸、电视台进入了海外,但大多是政策性的,并没有完全做到当地化,有的由于政治背景还受到一些影响。随着内地媒体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逐渐成熟,内地媒体集团的海外经营也必然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将会有利于海外华文媒体的整合。▲
《环球时报》 2003年09月24日 第七版
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会阅读华文报纸。(摘自《远东经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