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

yy123456

初级会员
注册
2016-01-03
消息
773
荣誉分数
188
声望点数
53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bbb98f1fe55&lemmaId=&fromLemmaModule=pcBottom

惊蛰: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
作者 嘉林堂|发布:2018-02-28 16:30:34 更新:2018-02-28 16:30:34
阅读 21509119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a8ec8a13632762d094292c97acec08fa513dc687.jpg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出走矣。”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不饮不食,为“蛰”。

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

冬眠的动物被惊醒,

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63d0f703918fa0ec6f0ced252a9759ee3c6ddbcb.jpg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后: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惊蛰,古时亦称“啓蛰”,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到,仲春始。

《夏小正》曰:“正月啓蛰,言发蛰也”。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这个名称。

c75c10385343fbf229f22f0bbc7eca8065388f38.jpg


惊雷始

《黄帝内经》有:

春,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尚有冬日景象外,

其它大部分地区气温已经升到零度以上,

江南、华南等地开始春日融融了,

春暖花开的日子即将到来!

29381f30e924b899fa0ef11062061d950a7bf6ec.jpg


惊蛰节正处于乍寒乍暖的气候,

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到,农业春耕始。

雨水带来朵朵春花,惊蛰一声春雷,

田家的清闲日子到了头,春耕开始了。

a1ec08fa513d26973318817559fbb2fb4216d8cb.jpg


060828381f30e924ea96141940086e061d95f7ec.jpg


丨惊蛰三侯

一侯桃始华,二侯仓庚鸣,三侯鹰化为鸠。

b3119313b07eca80fadbb0cf9d2397dda1448338.jpg


一侯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暖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203fb80e7bec54e78e329336b5389b504fc26a38.jpg


d62a6059252dd42aa11e89830f3b5bb5c9eab887.jpg


二侯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从一条枝桠跳到另一个,唱着“春来到”。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d52a2834349b033bd79f74f219ce36d3d539bd87.jpg


5ab5c9ea15ce36d344cf0a1836f33a87e850b1cb.jpg


三侯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瞠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虱,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复本形者也。

cf1b9d16fdfaaf513b3d0897805494eef01f7a38.jpg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春耕始。

342ac65c1038534362d80f099f13b07eca808887.jpg


春雷始,万物长。燕子归。

b3119313b07eca80fb12b1cf9d2397dda1448387.jpg


繁花流水知春到。

bd315c6034a85edf5852770b45540923dd547538.jpg


蛰虫出,看世界。

0df431adcbef7609e01c11b722dda3cc7cd99e87.jpg


油菜花海。

55e736d12f2eb938217af2dad9628535e5dd6f87.jpg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a2cc7cd98d1001e98b2b9c27b40e7bec54e79787.jpg


— 惊蛰 · 习俗 —

b90e7bec54e736d19704042097504fc2d5626987.jpg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

明代,山西有一位买卖人,叫渠济,靠着卖梨在祁县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到了雍正年间,渠家的第十四子孙渠百川打算效仿先祖,走西口闯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拿出梨子告诫他,要向先祖学习,好好发展光宗耀祖,而这一天正好是惊蛰。渠百川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靠经商发家。后来,想要走西口的人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来表示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决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3801213fb80e7bece3118ac9232eb9389a506bcb.jpg


惊蛰丨驱虫害

惊蛰雷动,蛰虫“惊而出走”,一些害虫出来祸患人间,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除虫仪式,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这个“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那么恶趣味,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

2e2eb9389b504fc26894392de9dde71191ef6dcb.jpg


惊蛰丨打小人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运气不好犯小人。 化解小人的绝招就是“打小人”喽。而最合适的日子就是“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

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言语伤人。所以在惊蛰这一天打小人更能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

9a504fc2d56285355bf75a099cef76c6a7ef6387.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