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安省省选说起:华人参政的正确姿势
原创 来自微信
2018-03-09
摘要
谈到参政,华人群体里长久以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本文尝试列举并评论其中若干,兼发出呼吁。
2018年伊始,加拿大安大略省进步保守党党领选举就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六月,安省将举行省选产生新的省级执政党和政府。2019年,加拿大将举行联邦大选决定国家的未来走向。其间,包括滑铁卢在内的众多市镇也会选举新的市长、市议员等。可以说,从2018年开始,全国的选举角逐和政府更替将会持续上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每到这种时候,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就会引来百家争鸣:
作为最大外来少数族裔之一的华人,是否应该积极参政、应该如何参政?
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厘清一下命题里的“外来”二字。
加拿大广袤土地的最初主人(笼统地说)是印第安人,而他们也是从别的地方移民过来的,例如有研究指出他们可能是来自远古中国的商朝人士。就印第安人的亚洲面孔来说,这个理论直观上颇为可信。
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白人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不断压缩印第安人生存空间,取代印第安人成为北美大陆的主体民族。严格来讲他们也是外来族裔,不过他们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是这片土地实际的主人。
再往后的移民潮带来了东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的族裔。他们来得晚,人种、肤色、长相、语言、文化、宗教等与几个世纪前来自欧洲的、目前占主体的讲英语、法语的白人有明显区别,因此一般意义上被视为目前的“外来少数族裔”。
无论如何定义、从什么角度看待,近几十年才大量移居加拿大、讲中文的华人,是毋庸置疑的外来少数族裔。
外来少数族裔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往往面临
生存空间、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等方面的挑战,因此也就不断有声音号召人们
团结起来参政议政、捍卫自身利益。
谈到参政议政,华人群体里长久以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此尝试列举并评论其中若干。
1. 我不关心政治,别跟我谈政治。
一般地说,在加拿大这么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里,就算你不理会政治、不参与选举、无所谓政权更替,无论谁上台,政策都不会太过离谱,施政都有章可循,各方监督都不会缺位,社会经济也能保持大体平稳发展。
但是,政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观点跟倾向性会通过政策体现出来,逐步改变社会。倘若改变的方向与你的理念和利益背道而驰,日久天长,你一定会感受到区别。
随手举两个例子。安省自由党政府不顾民意推行激进的中小学性教育课程,令很多家长抓狂;联邦层面,自由党政府力图通过大举引进难民展现人道主义爱心,却罔顾诸多问题:
- 引进难民耗费巨资,而加国经济低迷、民众生活成本节节高升。
- 引进的“难民”是否真的是需要帮助的难民?
- 引进的难民是否遵守加拿大法律,是否遵从加拿大文化和社会习俗,是否积极接受培训、工作纳税,还是置宗教信仰于一切之上、一昧消耗福利救济而不思自强自立?
除了政党的政策,领导人自身的倾向同样能影响整个社会和每个民众。例如,现任的喜欢耍帅的总理,指责退伍老兵索求无度却推动政府给与恐怖分子巨额赔偿,不等警方调查就急不可待地对一桩假案发表误导言论、事后却避而不谈自己的不当行为。
这些事情,都切切实实影响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有一句话,叫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一定会来关心你。
如果你不参政,不去选举,不用自己的选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那就是
任由别人的选择结果来左右你的人生。
诚然,世间充满无奈,我的人生不一定我做主。就算积极参与投票选举,自己支持的政党和政治人物也未必胜出。不过,由于这个“不一定”的存在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吗?
不,我们不应该放弃抗争和努力,自动消声。只有积极参与投票选举,即便结果不如己愿,选举的胜利者才能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才能重视我们的诉求,才有动力争取我们的选票,而不是完全漠视我们。
所以,
发出自己的声音,完全绝对有必要。
2. 政党都是乌合之众,政客没有一个好东西,我谁也不想选。
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党”是什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跟“党”相关的就没什么好词。你听听,党争,朋党,狐朋狗党,党同伐异,结党营私…… 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党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家伙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不过,那又怎样?
放在现代,我们说得委婉点,政党是具有相同或相近政治观点或利益的人士集结而成的组织,能够为了特定目标协调成员的行动、集合众人的力量。
就算这么说,也没有改变政党的本质。政党的成员实际上就是
草根民众。草根民众,就是身边一个个的普通人,所以政党自然是一个大杂烩。说它是乌合之众,基本没有冤枉它。
政客是政党推出来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面目,可以用一句话来囊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中国文化中的江湖,充满了迷人的传奇,而这些传奇无不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写就的。
江湖中人,有天资愚钝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武林大侠,有单纯善良痴心一片的小师妹,更有道貌岸然的虚伪掌门,心狠手辣的绝情师太,浪得虚名的无能师兄,八面玲珑的混世魔王。对现实中的政客,我们很容易找到武侠世界中的对应人物。
所以,说政客没有一个好东西,也基本没有冤枉他们。
重点是:这些都是真实的人,拥有真正的人性。
试问我们每一个人,又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呢?是人就都有缺点跟弱点。我们虽然(自以为)懂礼数、有教养、讲道义,但哪一个不是在某些时间、某些场合下也会生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做些不上台面的破事、说些言不由衷的鬼话呢?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政客必须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谁说政客一定得是人中龙凤、义薄云天?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政客身份与他们的道德水准并没有正相关性。没有必要、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政客提太多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别期望他们是完美无瑕的英明领袖。
当然,倘若你遇到一位品行高洁出众、从不谋取私利、言行始终如一、民众交口称赞的政治家,那么恭喜你,但时刻要牢记个体不能替代整体,一身毛病的政客才是大多数。
所以,鄙视政党的纯洁度和政客的道德性是一个无意义的伪命题,那不应该是你关心的重点。
政客代表政党,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够了,他们做到这一点也够了。民主社会尤其是代议制社会里,人人可以发出诉求,但真正落实到法律和政府行为,还是要靠这些选出来的政客。所以,我们不仅要参与选举,更要积极明确地选特定政党、特定政客,驱使他们为我们的诉求去努力。
纠结于他们的人格品质,自以为是地独善其身,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就算是在两个烂苹果中挑一个没那么烂的,也要去挑而不是放弃自己挑选的权力。
而且,挑选的过程就是给政党和政客以压力及动力,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净化和进化。
至于说一套做一套、参选时各种承诺当选后大打折扣这样的政客常见行为,我们一方面可以理解政客的人性本质、当权者施政当中的无奈妥协,另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手中的权力:差不多得了,搞太离谱的话,这次选你上去下次同样可以把你选下来!
3. 我有我自己的观点,凭什么听你们的指点去选某个政党或某个政治人物。
华人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类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受教育程度高是好事。人人都拥有独立思维,社会才能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创新和创造才能持久稳定地发生。
不过,在需要合力的时候,独立思维容易变成一种劣势。
就参政议政来说,有人觉得我为什么要参与?我没兴趣。这就去掉了一拨人。
有人觉得参与一下也不错,但看看这些候选人没一个好鸟,算了,不选了。这又去掉一拨人。
剩下一拨人,开始各执己见:
- 你支持XXX党?这个党不行啊,前几年干了YYY破事…… 我觉得ZZZ党更靠谱。
- 你打算投XXX?这家伙没经验,肯定赢不了。我看YYY能赢。
- 你比较过XXX党和YYY党了吗?你深挖过ZZZ和WWW候选人的施政纲领了吗?我还没做完彻底的研究,还不能做决定。
如果有人大声疾呼,“某某党和某某候选人最能代表草根阶层的利益、最能替华人发声,我们大家合力起来选他吧!如果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华人选票都投向他,他就能赢,而且他能深刻体会到华人的力量!”
质疑就会接踵而来:
- 这个候选人何德何能,我凭啥一要去投他?
- 你又是何方神圣,我凭啥要听你的?
潜台词常常是:候选人也好,你也好,学历没我高,能力没我强,工作没我好,我还是一个有独立思维和见解的人,我怎么能受你们影响和指使?
这种谁也不服谁的局面,容易导致选票分散。打个大致的比方,假如有4个候选人,每个人最终可能拿到参与投票的华人25%的选票。结果,我们的影响力约等于0。
对华人来说,这样的局面,只比没人参与投票好一点点。
已经土生土长了好多代的本地白人没有这个顾虑,他们的选票分散没问题,谁上台都不敢怠慢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体民族。
华人则不同,有的政党和政客上了台,可能就会嘴上说着多元文化各族裔一视同仁,行动上却实质性地忽视我们。
有的族裔,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原因,思想和行动可以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所有(或者绝大部分)成员自己都不用思考,领袖说投谁就是谁,几乎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结果就是,这个族裔百分之八十多九十多的选票都投给特定的政党和政客,选票数量集中到可以左右选举结果的程度。
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个由选票说话的社会里,除了个别有极大勇气和坚定信念的政治人物,哪个政客敢不重视、敢不积极讨好这个族裔?
所以,
华人应该抛弃争端,关键的时候适当“无脑”一下,尽量把投票方向集中起来,形成令人难以忽视的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我们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
为了当下的小日子,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打破观念上的禁锢,积极走出去参与投票选举,而且要集中投给特定的政党和候选人,力争改变一市、一省乃至一国的政治生态。
最后,再次发出呼吁:在2018年的安省省选中,
选择福特作为安省进步保守党党领,选择进步保守党为执政党。关于福特和进步保守党的理念、纲领和选举承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者进入各地区参政微信群例如
滑铁卢地区安省保守党员群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