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jingli100
初级会员
- 注册
- 2014-12-01
- 消息
- 1,215
- 荣誉分数
- 110
- 声望点数
- 73
大圆满网:www.dymf.cn
走进大圆满公众号:dymf815
上师达真堪布微博:http://weibo.com/dazhenkanbu
上师达真堪布博客:http://blog.sina.com.cn/dzkbbk
附:
2017年净土与大圆满学员报名表(国际版)
这里是依止宁玛派达真堪布仁波切学修佛法的报名平台:一真法界共修团队。
限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含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学员及佛友填写
https://www.wenjuan.in/s/vYvqiy/
《修心七要》讲记(十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的主要内容是宣讲菩提心,关于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的一些修持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才能让菩提心恒时增长,才能让菩提心永不退转,所以这些教言和方法弥足珍贵,也非常重要。虽然有些词句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使之融入相续,真正去实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多都不是普通的凡夫能做到的。
断一切果求。
对于佛这样的圣者来说,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利他之事,是不求回报的,但凡夫都是求回报的,这是佛和凡夫的差别。佛利益他人是没有要求,不求回报的,所以无论对方是否理解,无论对方持有何种态度,都不会因之而动心。因为众生才是他成就的助缘,才是对他最有恩德的,所以为众生做事,利益他人,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以这种心态和发心去利益他人,去做善事,不会有任何烦恼、情绪、怨恨等。
佛和凡夫相比,做善事、做利他之事,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对境上的差别。佛的对境是一切众生,他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对他来说,亲人和仇人、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贵人和贱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平等的。
当年伟大的佛陀也摄受了许多罪孽深重的人。比如说,额巴勒比丘尼,没出家之前,是个妓女,跟过九个男人,但都为其丧失了生命,非常可怜。从世间的角度讲,她是非常贫贱的人,但是佛也无差别地摄受了她,最后她也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还有名叫指蔓王的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是个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人,但是佛以慈悲心摄受了他,最后在佛的教导下,也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对佛来说,众生平等,但有些人依然不能成为佛的所化众生。佛是慈悲的,佛是平等的,但若是众生自己的缘分和福报不够,佛也无法救度他。
所以无法救度他。这是对境上的差别。为什么对境上存在这样的差别?凡夫是有分别的,包括有些学佛人也同样,对有些人可以发慈悲心,但是对某些人就无法生起慈悲心。而佛是平等的,这是佛与凡夫在境界上的差别。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可以说这是本质上的差别。
佛为什么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因为普通众生都是愚痴的、颠倒的,都一样可以成为慈悲的对境,都需要拔除痛苦、给予安乐,佛的出发点在这里。因为佛已经看清了诸法的究竟真相,也找到了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平等地对待众生。而普通凡夫则相反,所以是迷茫的。
然而很多学佛人,虽然也懂许多道理,也知道众生平等,也知道要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但却处处犯错误。有些人有时也很讨厌自己,也很懊恼:怎么这样呢?虽然不想分别但很难控制这种毛病。原因还是智慧不够,还是没有真正看清诸法的实相和真理,跟这个原因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智慧是最重要的。若是缺乏智慧,处处是障碍,寸步难行,修行也难以取得成就,所以智慧至关重要。大家通过闻思修,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是最重要的。
表面上看起来做的很好,念了很多咒语、佛号,如果没有起到作用,没有打开智慧,自己内心的障碍和烦恼没有丝毫减少,做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对境上的差别。
第二,心态、发心上的差别。普通凡夫是有私心、有杂念的。像圣者佛陀是没有私心、没有杂念的,这是心态上、发心上的区别。为什么有私心杂念?关键在于没有破除我执。
有我就有对我的执着,然后就有我爱——对我的爱执,也许口头上说没有私心杂念,实际还是有私心杂念。我们有时候也做一些善事,也有一些利益他人的举动,但是掺杂很多的私心杂念。只要有私心杂念,就会有很多要求,也可以说是求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想: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道友,我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当遇到违缘时,你是一心一意为他们,而他们却不理解,
不感恩,于是你心里就不舒服了,甚至有一些负面情绪,这说明你有私心杂念,否则不会有这种反应。如果没有私心杂念,就会觉得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内心深处还会感恩对方,还会珍惜这种机缘。因为要成就,要提升,就要靠这些众生。但是如果心里不舒服、有情绪,说明自己还是没有产生真正的菩提心,还是有私心杂念。
佛这样的圣者是不会这样的。伟大的佛陀当年成道后,在传教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对境。提婆达多有很多特质,是可以跟佛相提并论的,他也不是普通人,他才华出众,相貌跟佛陀所差无几,很庄严,很英俊。
他处处跟佛做对,给佛制造障碍,但是佛每次都以慈悲心对待他,最后他对佛陀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虽然他犯过两个五无间罪:一是破和合僧,二是出佛身血。
按照显宗的教理,五无间罪是定罪,只要犯了必定要下地狱。虽然死后他下了地狱,但是停留的时间非常短,片刻时间、眨眼功夫,就脱离了地狱。因为,他生前已经被佛的慈悲感化了,同时对佛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并且做了忏悔。他信心具足,忏悔也是发自肺腑的,所以业障都消除了。
这是佛和普通凡夫的区别。无论众生对他怎样,感恩或不感恩,报恩或不报恩,甚至恩将仇报,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是慈悲的。他的心是慈悲的,那么他的一切显现也是慈悲的,最后提婆达多也被平等的慈悲感化了。这是发心上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心态上的区别。
第三,方法上的差别。一般来说,凡夫有时也做好事,也做善事,但是缺乏智慧。就像现在有些人做善事、做好事,若是没有智慧,即使做的是善事、好事,但是回馈的未必是善的、好的。表面上做的是善事、是好事,但是给自己的内心带来的却是痛苦。
但是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背道而驰呢?因为没有智慧!
有句话说:“做善事没有错,但不能缺乏智慧。”如果缺乏智慧,即使做善事,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如意或障碍。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善恶因果生起了疑惑,有很多的不理解:“我做了善事,为什么没有得善果?某某人做了坏事,但还是一帆风顺……”学佛人中有很精进的,各方面也付出了很多,但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还出现了违缘障碍,于是有人就怀疑了,这还是缺乏智慧的缘故。
做善事、做好事,不可没有智慧。比如,受持戒律后应该变得清净——轻松、自在、快乐。然而我们受持戒律后却不轻松、不自在、不快乐了,因为缺乏智慧。
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有智慧的支撑,戒律才能活起来。所谓有智慧,按佛法的说法是具有智慧的摄持。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没有智慧的栽培,戒律就是死的。其他宗教讲的很多戒律就是这样的。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在什么时间,都要守护戒律。
佛法里讲的戒律则不一样,从智慧和方便的角度讲,戒律属于方便,不属于智慧。但是智慧不离方便,方便也不离智慧。如果受持了戒律,变得不方便了,那是没有智慧的摄持。
我讲过,结果、时间、环境、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智慧的摄持,戒律是变通,它定会给你带来快乐,它是成就的助缘,就是慈悲,就是方便,就是圆融无碍的。
现在的很多学佛人,都不够智慧,所以受持戒律非常困难,很多道场,都出现了戒律不清净的现象。因为不知如何受持戒律,所以选择了破戒。这是以持戒来说明事实的真相,来说明道理。这是方法上的区别,一位圣者,比如佛,是非常有智慧的,做善事、做好事,都具有智慧的摄持,所以既能利己又能利他,是利己利他,不是害己害他。
我们有时候做善事、做好事,却是害己害他的,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有些人做善事,如做上供下施,不观察对境,不观察时机是否成熟,也不观察自身条件,糊里糊涂的做,最后人财两空,后悔莫及,连骏马都追不上。
若行菩萨道,就要修安忍。如果自己心里很委屈、很难受,与其憋着还不如爆发出来,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表里如一。如果憋在心里,最后没憋住,爆发了,就是缺乏智慧。
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讲过,有人谩骂我们,殴打我们,伤害我们,为什么要安忍?因为这是来救度我们的,是我们修行中殊胜的对境,我们可以以此机缘发菩提心。
从因果的角度来讲,这都源自我们自己曾经造的业,曾经与这些众生结了恶缘,今生才感受这些恶果。你若真的深信了因果,心里不会有想不开、想不通的时候。我们有一句法语:“世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一旦你懂得了因果,深信了因果,自然就想开了。如果没有这种智慧,没有这个能力,不可能想得开,不可能想得通。那么,勉强自己受委屈是没有意义的。
以智慧观察、分析就不嗔恨了,心就不会随着对境而动摇了。即使他人谩骂、殴打、伤害你,但若是真正有了智慧,去修安忍,你的内心会充满了感恩,充满了快乐,根本不需要憋。
“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谩骂、殴打、伤害我,但我是修行人,是学佛人,不能以牙还牙,不能再犯错误……”这样想也可以,但还是不够智慧,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
这是方法上的区别。虽然都在做善事、做好事,都在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但一个是有智慧的,一个是没有智慧的,带来的效果和反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发心,心态真的很重要。
我们经常说觉和迷,这包含了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真理,觉是智慧,是当下圆满;迷是即使再努力、再付出,也很难达至圆满。所以,学佛修行就是一定要去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一定要让自己的智慧增长。
在百日共修期间,大家都在闻思修九加行的内容,包括暇满难得等。把这些道理真的弄明白了,这些真相、真理真的掌握了,智慧自然就打开了。有了智慧,当下即圆满。从某种角度来讲,假若没有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
也许有人心生怀疑:若没有任何意义,我该怎么办?我现在还达不到这种状态和境界,那么做这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也不是。只是从某种角度讲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怎么办?要争取,要尽量地去靠近,这个很重要!
第四,结果上的差别。第一是对境上的差别;第二是发心上的差别;第三是方法上的差别;第四是结果上的差别。即一个得到的是永恒的安乐,另一个得到的是暂时的安乐。暂时的安乐是离不开痛苦的,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永恒的安乐才是真实不虚的。
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些蝇头小利,都属于暂时的安乐。比如发奖金了,很开心,但离不开痛苦。因为它很快就会没有的,甚至还会给你带来痛苦。还有世间人情感上的问题,感觉好像很快乐,等真正走到一起了,除了痛苦就是痛苦。这么一看,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不虚的?没有啊!也许得到了很多财产时,手舞足蹈,过后内心就开始痛苦了,这些钱财都变成了内心的压力。
以前有位富翁,家里特别富裕,却没有快乐。邻居一对夫妇,特别贫穷,靠做豆腐、卖豆腐为生,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但是特别快乐,欢声笑语不断,天天载歌载舞。富翁百思不得其解,便寻问有智慧的人。有一个人说:“如果想知道真相,我有办法,给我准备四十两银子。”富翁照办了。
那个人晚上偷偷走进了那对夫妇的家,把四十两银子放在了灶台上。第二天,夫妇俩发现了这笔钱(四十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两个人开始琢磨、商量了:怎样储存或经营。从那天开始,再没有唱歌,没有跳舞,也没有快乐了。富翁才恍然大悟,自己不快乐的真正原因,是拥有钱财。
在座的人中不乏有钱人,有着很深的感受。真相确实如此,钱多了,财产多了,就不快乐了,家庭也没有欢乐了。所以暂时的福报和安乐是无常的,痛苦的,会给你带来灾难和心灵上的不安,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给你带来的都是痛苦。
同样做善事、做好事,但是对境不同、发心不同、方法不同,所以结果完全不同,一个是暂时的安乐,一个是永恒的安乐。大家不要做出错误的选择,不要选择暂时的安乐,应该追求永恒的安乐。这是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应该有的理想和心态。
舍弃有毒食。此句颂词的意思与前两句近似,重点强调不要怀有自私自利之心。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热心做利他之事,愿意帮助他人。比如做慈善、义工等,表面上看所做的确实是利他之事,但有些目的在于名誉,让自己获得名声;有些像投资一样,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等。若存有这样的自私自利之心,就无法行持菩提心,是与菩提心相违的。
还有佛弟子所谓的行持善法,比如有些人虽然在念佛、持咒、绕佛、磕头、打座、诵经,但掺杂了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
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恭敬,每次殊胜日都准时到寺院,花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甚至几十万烧高香;也经常到庙里拜佛,但内心却充满了贪欲,求平安、求发财、求世间暂时的种种利益……这些是不是善?不是善,最起码不是纯善。
有的人虽然表面上看很精进,也做了很多善事,但内心特别脆弱,稍有一点点对境,就火冒三丈,嗔心大起;还有些人虽然也念咒或做些佛事,但目的是为了降伏鬼神,这是嗔恨心。
有的人听说念咒或观本尊好,随之精进念、观,但发心、动机是想降伏或驱赶鬼神,这也是嗔恨心,都是不如法的,是恶而不是善。
还有很多学佛人,包括出家人,虽然闻法很精进,打坐也很用功,但内心充满了嫉妒——嫉妒同修,他精进学修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或证明自己,想做人上人,或超越某个人,这都是世间人的想法。
看到他人取得了好成绩,或表现优异,自己心里生起了嫉妒,然后也猛力精进、用功,目的是想要胜过别人,这也是恶而非善;有些人表面看似在参禅、安住,但内心妄念纷飞,分别不断。如此即无法恢复自性,也无法安住于空性、觉性中。
这些表里不一的事情,表面上看似在利他,看似发菩提心,实际还是自私、无明的;或者表面上看确实在行持善法,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烦恼,其实这都是恶;或者表面上看似安住于空性、觉性中,实际心里分别和妄念不断,这样的人还是凡夫。诸如此类,就如同饭菜有毒而应立即舍弃,若执意吃下去,定会丧失性命。
同理,若是学佛修行表里不一,就会丧失慧命,这非同儿戏。现在学佛的人多,修行的人也多,但真正能做到表里如一的人非常罕见。我希望在座的同修、弟子尽量不要犯这种错误,尽全力做到表里如一。
我经常强调,让佛法融入相续,把修行融入生活;让佛法来改变内心,用修行来改变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就,才会得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和利益。否则,虽然学佛十年、二十年了,但最后却让自己逐渐变成了佛教油子。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可以调化所有的人,唯独无法调化佛教油子。因为他们所有的道理都懂,表面的功夫都会做,其实很难真正明白,好比酥油可以浸软所有的皮革,但唯独无法浸软装酥油的皮革。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学佛修行非同儿戏。
百日共修很殊胜,非常稀有难得。但是能否得到真实的利益和功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在百日共修开始的那一天,我就跟大家说了,百日共修期间跟平日的要求不一样。上等修行人要每分钟有变化和进步。百日共修已经十多天了,大家有没有做到变化和进步?是不是每分钟都在变化、进步?可能没有几人能做到。
中等根基者应该每小时有进步、有提高。这样的人也许有,但不多,能做到这样也不得了。
下等修行人——最差的也要日日有进步、有提高。现场在座的有两百多人,参加百日共修的人至少也有一百多人,若是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符合这样的标准,说明我们的百日共修举办成功了,是有意义的。这是最低的要求,大家应该竭尽全力,知难而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走进大圆满公众号:dymf815
上师达真堪布微博:http://weibo.com/dazhenkanbu
上师达真堪布博客:http://blog.sina.com.cn/dzkbbk
附:
2017年净土与大圆满学员报名表(国际版)
这里是依止宁玛派达真堪布仁波切学修佛法的报名平台:一真法界共修团队。
限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含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学员及佛友填写
https://www.wenjuan.in/s/vYvqiy/
《修心七要》讲记(十五)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http://www.dymf.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47&id=11114727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8月1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的主要内容是宣讲菩提心,关于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的一些修持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才能让菩提心恒时增长,才能让菩提心永不退转,所以这些教言和方法弥足珍贵,也非常重要。虽然有些词句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使之融入相续,真正去实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多都不是普通的凡夫能做到的。
断一切果求。
对于佛这样的圣者来说,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利他之事,是不求回报的,但凡夫都是求回报的,这是佛和凡夫的差别。佛利益他人是没有要求,不求回报的,所以无论对方是否理解,无论对方持有何种态度,都不会因之而动心。因为众生才是他成就的助缘,才是对他最有恩德的,所以为众生做事,利益他人,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以这种心态和发心去利益他人,去做善事,不会有任何烦恼、情绪、怨恨等。
佛和凡夫相比,做善事、做利他之事,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对境上的差别。佛的对境是一切众生,他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对他来说,亲人和仇人、好人和坏人、穷人和富人、贵人和贱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平等的。
当年伟大的佛陀也摄受了许多罪孽深重的人。比如说,额巴勒比丘尼,没出家之前,是个妓女,跟过九个男人,但都为其丧失了生命,非常可怜。从世间的角度讲,她是非常贫贱的人,但是佛也无差别地摄受了她,最后她也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还有名叫指蔓王的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是个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人,但是佛以慈悲心摄受了他,最后在佛的教导下,也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对佛来说,众生平等,但有些人依然不能成为佛的所化众生。佛是慈悲的,佛是平等的,但若是众生自己的缘分和福报不够,佛也无法救度他。
所以无法救度他。这是对境上的差别。为什么对境上存在这样的差别?凡夫是有分别的,包括有些学佛人也同样,对有些人可以发慈悲心,但是对某些人就无法生起慈悲心。而佛是平等的,这是佛与凡夫在境界上的差别。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可以说这是本质上的差别。
佛为什么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因为普通众生都是愚痴的、颠倒的,都一样可以成为慈悲的对境,都需要拔除痛苦、给予安乐,佛的出发点在这里。因为佛已经看清了诸法的究竟真相,也找到了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平等地对待众生。而普通凡夫则相反,所以是迷茫的。
然而很多学佛人,虽然也懂许多道理,也知道众生平等,也知道要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但却处处犯错误。有些人有时也很讨厌自己,也很懊恼:怎么这样呢?虽然不想分别但很难控制这种毛病。原因还是智慧不够,还是没有真正看清诸法的实相和真理,跟这个原因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智慧是最重要的。若是缺乏智慧,处处是障碍,寸步难行,修行也难以取得成就,所以智慧至关重要。大家通过闻思修,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是最重要的。
表面上看起来做的很好,念了很多咒语、佛号,如果没有起到作用,没有打开智慧,自己内心的障碍和烦恼没有丝毫减少,做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对境上的差别。
第二,心态、发心上的差别。普通凡夫是有私心、有杂念的。像圣者佛陀是没有私心、没有杂念的,这是心态上、发心上的区别。为什么有私心杂念?关键在于没有破除我执。
有我就有对我的执着,然后就有我爱——对我的爱执,也许口头上说没有私心杂念,实际还是有私心杂念。我们有时候也做一些善事,也有一些利益他人的举动,但是掺杂很多的私心杂念。只要有私心杂念,就会有很多要求,也可以说是求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想: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道友,我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当遇到违缘时,你是一心一意为他们,而他们却不理解,
不感恩,于是你心里就不舒服了,甚至有一些负面情绪,这说明你有私心杂念,否则不会有这种反应。如果没有私心杂念,就会觉得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内心深处还会感恩对方,还会珍惜这种机缘。因为要成就,要提升,就要靠这些众生。但是如果心里不舒服、有情绪,说明自己还是没有产生真正的菩提心,还是有私心杂念。
佛这样的圣者是不会这样的。伟大的佛陀当年成道后,在传教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对境。提婆达多有很多特质,是可以跟佛相提并论的,他也不是普通人,他才华出众,相貌跟佛陀所差无几,很庄严,很英俊。
他处处跟佛做对,给佛制造障碍,但是佛每次都以慈悲心对待他,最后他对佛陀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虽然他犯过两个五无间罪:一是破和合僧,二是出佛身血。
按照显宗的教理,五无间罪是定罪,只要犯了必定要下地狱。虽然死后他下了地狱,但是停留的时间非常短,片刻时间、眨眼功夫,就脱离了地狱。因为,他生前已经被佛的慈悲感化了,同时对佛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并且做了忏悔。他信心具足,忏悔也是发自肺腑的,所以业障都消除了。
这是佛和普通凡夫的区别。无论众生对他怎样,感恩或不感恩,报恩或不报恩,甚至恩将仇报,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是慈悲的。他的心是慈悲的,那么他的一切显现也是慈悲的,最后提婆达多也被平等的慈悲感化了。这是发心上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心态上的区别。
第三,方法上的差别。一般来说,凡夫有时也做好事,也做善事,但是缺乏智慧。就像现在有些人做善事、做好事,若是没有智慧,即使做的是善事、好事,但是回馈的未必是善的、好的。表面上做的是善事、是好事,但是给自己的内心带来的却是痛苦。
但是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背道而驰呢?因为没有智慧!
有句话说:“做善事没有错,但不能缺乏智慧。”如果缺乏智慧,即使做善事,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如意或障碍。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善恶因果生起了疑惑,有很多的不理解:“我做了善事,为什么没有得善果?某某人做了坏事,但还是一帆风顺……”学佛人中有很精进的,各方面也付出了很多,但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还出现了违缘障碍,于是有人就怀疑了,这还是缺乏智慧的缘故。
做善事、做好事,不可没有智慧。比如,受持戒律后应该变得清净——轻松、自在、快乐。然而我们受持戒律后却不轻松、不自在、不快乐了,因为缺乏智慧。
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有智慧的支撑,戒律才能活起来。所谓有智慧,按佛法的说法是具有智慧的摄持。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没有智慧的栽培,戒律就是死的。其他宗教讲的很多戒律就是这样的。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在什么时间,都要守护戒律。
佛法里讲的戒律则不一样,从智慧和方便的角度讲,戒律属于方便,不属于智慧。但是智慧不离方便,方便也不离智慧。如果受持了戒律,变得不方便了,那是没有智慧的摄持。
我讲过,结果、时间、环境、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智慧的摄持,戒律是变通,它定会给你带来快乐,它是成就的助缘,就是慈悲,就是方便,就是圆融无碍的。
现在的很多学佛人,都不够智慧,所以受持戒律非常困难,很多道场,都出现了戒律不清净的现象。因为不知如何受持戒律,所以选择了破戒。这是以持戒来说明事实的真相,来说明道理。这是方法上的区别,一位圣者,比如佛,是非常有智慧的,做善事、做好事,都具有智慧的摄持,所以既能利己又能利他,是利己利他,不是害己害他。
我们有时候做善事、做好事,却是害己害他的,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有些人做善事,如做上供下施,不观察对境,不观察时机是否成熟,也不观察自身条件,糊里糊涂的做,最后人财两空,后悔莫及,连骏马都追不上。
若行菩萨道,就要修安忍。如果自己心里很委屈、很难受,与其憋着还不如爆发出来,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表里如一。如果憋在心里,最后没憋住,爆发了,就是缺乏智慧。
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讲过,有人谩骂我们,殴打我们,伤害我们,为什么要安忍?因为这是来救度我们的,是我们修行中殊胜的对境,我们可以以此机缘发菩提心。
从因果的角度来讲,这都源自我们自己曾经造的业,曾经与这些众生结了恶缘,今生才感受这些恶果。你若真的深信了因果,心里不会有想不开、想不通的时候。我们有一句法语:“世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一旦你懂得了因果,深信了因果,自然就想开了。如果没有这种智慧,没有这个能力,不可能想得开,不可能想得通。那么,勉强自己受委屈是没有意义的。
以智慧观察、分析就不嗔恨了,心就不会随着对境而动摇了。即使他人谩骂、殴打、伤害你,但若是真正有了智慧,去修安忍,你的内心会充满了感恩,充满了快乐,根本不需要憋。
“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谩骂、殴打、伤害我,但我是修行人,是学佛人,不能以牙还牙,不能再犯错误……”这样想也可以,但还是不够智慧,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
这是方法上的区别。虽然都在做善事、做好事,都在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但一个是有智慧的,一个是没有智慧的,带来的效果和反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发心,心态真的很重要。
我们经常说觉和迷,这包含了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真理,觉是智慧,是当下圆满;迷是即使再努力、再付出,也很难达至圆满。所以,学佛修行就是一定要去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一定要让自己的智慧增长。
在百日共修期间,大家都在闻思修九加行的内容,包括暇满难得等。把这些道理真的弄明白了,这些真相、真理真的掌握了,智慧自然就打开了。有了智慧,当下即圆满。从某种角度来讲,假若没有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
也许有人心生怀疑:若没有任何意义,我该怎么办?我现在还达不到这种状态和境界,那么做这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也不是。只是从某种角度讲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怎么办?要争取,要尽量地去靠近,这个很重要!
第四,结果上的差别。第一是对境上的差别;第二是发心上的差别;第三是方法上的差别;第四是结果上的差别。即一个得到的是永恒的安乐,另一个得到的是暂时的安乐。暂时的安乐是离不开痛苦的,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永恒的安乐才是真实不虚的。
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些蝇头小利,都属于暂时的安乐。比如发奖金了,很开心,但离不开痛苦。因为它很快就会没有的,甚至还会给你带来痛苦。还有世间人情感上的问题,感觉好像很快乐,等真正走到一起了,除了痛苦就是痛苦。这么一看,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不虚的?没有啊!也许得到了很多财产时,手舞足蹈,过后内心就开始痛苦了,这些钱财都变成了内心的压力。
以前有位富翁,家里特别富裕,却没有快乐。邻居一对夫妇,特别贫穷,靠做豆腐、卖豆腐为生,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但是特别快乐,欢声笑语不断,天天载歌载舞。富翁百思不得其解,便寻问有智慧的人。有一个人说:“如果想知道真相,我有办法,给我准备四十两银子。”富翁照办了。
那个人晚上偷偷走进了那对夫妇的家,把四十两银子放在了灶台上。第二天,夫妇俩发现了这笔钱(四十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两个人开始琢磨、商量了:怎样储存或经营。从那天开始,再没有唱歌,没有跳舞,也没有快乐了。富翁才恍然大悟,自己不快乐的真正原因,是拥有钱财。
在座的人中不乏有钱人,有着很深的感受。真相确实如此,钱多了,财产多了,就不快乐了,家庭也没有欢乐了。所以暂时的福报和安乐是无常的,痛苦的,会给你带来灾难和心灵上的不安,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给你带来的都是痛苦。
同样做善事、做好事,但是对境不同、发心不同、方法不同,所以结果完全不同,一个是暂时的安乐,一个是永恒的安乐。大家不要做出错误的选择,不要选择暂时的安乐,应该追求永恒的安乐。这是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应该有的理想和心态。
舍弃有毒食。此句颂词的意思与前两句近似,重点强调不要怀有自私自利之心。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热心做利他之事,愿意帮助他人。比如做慈善、义工等,表面上看所做的确实是利他之事,但有些目的在于名誉,让自己获得名声;有些像投资一样,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等。若存有这样的自私自利之心,就无法行持菩提心,是与菩提心相违的。
还有佛弟子所谓的行持善法,比如有些人虽然在念佛、持咒、绕佛、磕头、打座、诵经,但掺杂了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
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恭敬,每次殊胜日都准时到寺院,花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甚至几十万烧高香;也经常到庙里拜佛,但内心却充满了贪欲,求平安、求发财、求世间暂时的种种利益……这些是不是善?不是善,最起码不是纯善。
有的人虽然表面上看很精进,也做了很多善事,但内心特别脆弱,稍有一点点对境,就火冒三丈,嗔心大起;还有些人虽然也念咒或做些佛事,但目的是为了降伏鬼神,这是嗔恨心。
有的人听说念咒或观本尊好,随之精进念、观,但发心、动机是想降伏或驱赶鬼神,这也是嗔恨心,都是不如法的,是恶而不是善。
还有很多学佛人,包括出家人,虽然闻法很精进,打坐也很用功,但内心充满了嫉妒——嫉妒同修,他精进学修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或证明自己,想做人上人,或超越某个人,这都是世间人的想法。
看到他人取得了好成绩,或表现优异,自己心里生起了嫉妒,然后也猛力精进、用功,目的是想要胜过别人,这也是恶而非善;有些人表面看似在参禅、安住,但内心妄念纷飞,分别不断。如此即无法恢复自性,也无法安住于空性、觉性中。
这些表里不一的事情,表面上看似在利他,看似发菩提心,实际还是自私、无明的;或者表面上看确实在行持善法,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烦恼,其实这都是恶;或者表面上看似安住于空性、觉性中,实际心里分别和妄念不断,这样的人还是凡夫。诸如此类,就如同饭菜有毒而应立即舍弃,若执意吃下去,定会丧失性命。
同理,若是学佛修行表里不一,就会丧失慧命,这非同儿戏。现在学佛的人多,修行的人也多,但真正能做到表里如一的人非常罕见。我希望在座的同修、弟子尽量不要犯这种错误,尽全力做到表里如一。
我经常强调,让佛法融入相续,把修行融入生活;让佛法来改变内心,用修行来改变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就,才会得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和利益。否则,虽然学佛十年、二十年了,但最后却让自己逐渐变成了佛教油子。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可以调化所有的人,唯独无法调化佛教油子。因为他们所有的道理都懂,表面的功夫都会做,其实很难真正明白,好比酥油可以浸软所有的皮革,但唯独无法浸软装酥油的皮革。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学佛修行非同儿戏。
百日共修很殊胜,非常稀有难得。但是能否得到真实的利益和功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在百日共修开始的那一天,我就跟大家说了,百日共修期间跟平日的要求不一样。上等修行人要每分钟有变化和进步。百日共修已经十多天了,大家有没有做到变化和进步?是不是每分钟都在变化、进步?可能没有几人能做到。
中等根基者应该每小时有进步、有提高。这样的人也许有,但不多,能做到这样也不得了。
下等修行人——最差的也要日日有进步、有提高。现场在座的有两百多人,参加百日共修的人至少也有一百多人,若是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符合这样的标准,说明我们的百日共修举办成功了,是有意义的。这是最低的要求,大家应该竭尽全力,知难而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