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功劳不够大吗?

又见新绿

钻石长老
注册
2003-04-20
消息
199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一直不大明白粟裕为何作不了元帅。
早先陈毅是三野(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和政委,粟裕是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刚开始时,粟裕打苏中战役就显帅才,中央为了放手让粟干,把陈调到二野(中原野战军)刘邓手下去了,粟谦虚还是副司令员,代司令员,陈做二野副司令员,兼三野司令员和政委(兼得很特别呀)。
孟亮崮灭74军和裕东战役都是粟裕一手策划(与中央意见还不一致呢)和漂亮结束的。

裕东战役刚结束,粟立即独立提出淮海战役的构思,得到中央支持,粟率三野在二野支持下先灭了黄伯韬兵团,以后又灭了杜力明手下的最后三个兵团,结束了淮海战役,刘邓陈的二野只打了个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刚结束,渡江战役又开始了,渡江战役解放军分三个集团打的,粟的三野是主攻的东集团和中集团,刘邓陈的二野是南集团和总预备队,渡江以后南京和上海都是粟拿下的,南京是国军弃城,上海可是在粟裕指挥下三野一刀一枪拿下来的。

这么重要的两大战役打下来,天下就定了,以后陈毅们都做了元帅,粟裕只是个大将,真是不好理解。
 
[ZT]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楼上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嘛,那个什么“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总得有点根据嘛。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应该评上元帅,还有人说,他曾为授衔一事闹过意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事实究竟如何呢?几十年来,有关粟裕授衔的问题,我接触了各方面的同志,听到了不少信息。多数同志出于好意,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中国革命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同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评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不光党内、军内不少同志持这种看法,连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也有同感,都为他没授上元帅而感到惋惜。甚至有的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粟裕授衔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我有必要将了解的情况作一介绍。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上将至少将的军衔,由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其中规定: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和大将;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可评少将。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因此,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活剧,如: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这些活剧的生动体现。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大家想法一样,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组总编导石征光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一些情况。

  从上述情况看,可以说明和澄清如下几个问题: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粟裕对军衔是这样一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毛泽东找他谈话、把他批哭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得悉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喜讯当面报告他,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这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毛泽东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并非指粟裕

  毛泽东是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有的文章说,“即谓粟裕也”。如此张冠李戴,在社会上流传很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毛泽东讲的当然不是无的放矢,是有所指的。根据毛泽东对粟裕授衔的态度,可以肯定指的不是粟裕,而是有些闹军衔的人。当时,确实有闹军衔的现象存在。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拒绝接受组织上授给的军衔,有的人授了军衔不好意思佩戴,穿便衣,这种现象汇报到毛泽东那儿能不批评吗?然而,那批的不是粟裕啊!

  (摘自《北京日报》 文/鞠开)
 
另一种说法



粟裕为何未被授予元帅军衔

__粟裕是否该列位元帅?这是谈论元帅不可回避的话题。1955年军衔的元帅人选,原为13人(毛泽东不算在内,拟为大元帅,与斯大林平级,学习苏联嘛。可能后来老人家还是觉得穿便服为好)。除了后来的十位元帅外,另三人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后因为众多因素改为10人。

__元帅的评定,基本在1952年就确定,54年新的军委成员组成实际已经等于公布了元帅名单。如果高岗不出问题,1954年新军委中,很可能有高岗。从元帅的组成来看,资力和渊源是第一位的,如朱德,贺龙,陈毅,叶剑英等。战功是第二位的,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资力相当,再加战功,就涉及到名次先后的问题,如林彪。当然,确定元帅的另一个看不见的因素乃是路线和立场。中共军队成立于1927年,政权建立于1949年。在长达22年的历程中,中共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__这是中共军队与前苏共军队最大的区别。列宁则是先有十月革命,先有托洛茨基带着一批不愿打仗的沙皇水兵在彼得堡暴动,隔年2月才有托洛茨基建立的红军和红海军。可后来,在喀琅施塔得造反的恰恰就是十月革命的暴动官兵。因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共的最大特点。由此,对党的忠诚(主要是对毛泽东路线的忠诚),对党内领导人的忠诚,对军衔高低起着的至关重要得因素。军队中高级领导人(元帅级)的个人好恶及感情因素也对下级将领定衔的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

__粟裕,红军时期的师长和7军团参谋长(1934年7月)。与罗荣桓同级。抗战因战场不同,粟裕先后为支队长,师长。理论上讲,组建新四军。但南方八省健儿东一块儿,西一快儿,真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谈何容易。据说高敬亭被枪毙之前大骂项英,叶挺无耻。加上延安毛泽东与长江局王明,项英之争,不用说粟裕了,就是叶挺的话,也只能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传达传达,还要看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高兴不高兴。上不了台面,粟大将如何展示才华?

__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八路军部分南下部队归属新四军,粟裕的一师方开始有进一步发展。从新四军组建时的约一万人,到抗战后期约十五万人,看似好像新四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并非如此。在这15万人中,大部分是八路军后来划归新四军系统的。真正的南方八省新四军基本在皖南被消灭。剩余的只有粟裕部(苏中)。其主要将领是叶飞,王必成,陶勇等。而且陶勇本身还是鄂豫皖出来的,与许世友是同乡。1946年以后是粟裕才华横溢的年代。

__因为历史的原因,华东的部队开始实际由四部分组成:苏中,淮南,鲁中和胶东。粟裕能够调动的只有苏中部队。即便后来中央指定陈,粟统一指挥华东全军时,也多次遭到临沂方面的陈士渠,唐亮(八路军系统),胶东方面的许世友,谭震林(八路军系统)的抵制。以至于陈毅对叶飞说:一纵(叶飞)要是再打不好仗,恐怕在山东连饭都没的吃了。叶飞只有苦笑。一纵打不好,一则是陈毅瞎指挥;二则是叶飞向黎玉等人(山东省委)和陈,唐(山东八路兼新四军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这点在46年6月至47年初表现的极为突出。整个华东战场初期,真正打得漂亮的只有粟裕从四明山带到华中的部队(王必成陶勇部)和后组建的张震纵队。这期间,叶飞一纵归山东军区负责,几乎捞不到仗打,又受到山东军区的白眼,纵队上下纷纷要求去东北。而陈毅则奔波与临沂和淮南之间。才能有限,指挥又不灵,陈毅的心情可想而知。

  粟裕在整个华野的威望首建于打掉马励武的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这在1947年1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胜利。也是共军首次基本歼灭国军一个整编师。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无疑是老区,也是抗战结束时,中共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抗战结束后,中共曾一度想把中共中央从延安迁到淮阴。后由于争夺东北,原由115师发展的山东主力6万部队开到东北,苏北黄克城部3万5千亦去东北。(叶飞部原计划也是去东北,后山东军区要求中央将此部留下)。国共在华东争夺的初期,华中部队起了关键作用,这与粟裕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后来胶东兵团也成了华东的主力。但这是在莱芜战役以后的事。粟裕在华东的威望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无不惊心动魄。但笔者认为,粟裕杰作首推1948年的豫东战役。诚然,粟裕指挥的华东部队也打过几个败仗,尤以南麻战役为代表。但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真正纵横捭阖的大军统帅首当林,粟二人。

  粟裕没有列为元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因为粟裕在淮海后期坚持让陈毅担任华野一把手(实际不管事),自己只当代司令,所以没能当上元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们再看上将中,新四军的比例是如此之少,恐怕原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粟裕的苏中主力部队中,只有叶飞一人是上将。寻淮洲,粟裕的七军团与方志敏的部队会合后,没能完成任务。注意,方志敏长期是被中央苏区视为流寇式的游击。以后,领导新四军的又是项英。粟裕自1934年至1948年,这14年间与中央领导没有见过一次。可以说粟裕与任何一位中央高级人物都没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其军衔的制定和58年遭批而中央无人出头说话也是有关的。

  前些时候,有人提起58年军委批判粟裕的问题。笔者在此多说几句。第一: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期间,对粟裕误解极深。这对55年军衔评定和58年批粟裕有重要影响。第二:彭德怀本身不喜欢粟裕。彭德怀52年回京主持军委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部下黄克城调来北京,任副总长兼总后部长。以后在54年,黄克城以第三副总长和总后部长身份兼军委秘书长,协助彭总工作,足见彭德怀对粟裕不信任。50年代,军委有四总部:总参,总政,总监,和总后。实际上按当时级别,总后比其他三个部低半级。聂荣臻的态度对彭德怀是否有影响,不得而知,但彭德怀不喜欢甚至讨厌粟裕却是事实。58年批粟裕时,彭德怀连什么“你很阴险”诸如此类的话都当着粟裕的面说出来了。第三:58年批军队教条主义。原本是在军委内部,后变成了扩大会议。军委实际负责此事的彭德怀不用说了,还有谭政,黄克城。向林彪汇报会议内容的是黄克城。林彪看到军委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后,才转毛泽东。实际上,批粟与林无关。第四:文革结束后,军队的冤案都已平反。但唯独58年错批粟裕长期不能平反。为何?批判粟裕的中央小组负责人是邓小平。直到90年代初,张震等粟裕原先的老部下主持军委后,而邓小平此时已淡出政界,聂荣臻,黄克城,谭政都已离世,蒙冤多年的粟裕才得到最终平反。此时粟裕已离开人世10年了。粟裕没能看到这一天。第五:陈毅在批判粟裕时并未替粟裕说公道话。他是在先确定粟裕有错误的前提下,才说粟裕的认错态度较好。这与他对刘伯承的态度有很大区别。

  军队大多高级将领都有个“山头”,唯独粟裕没有。有些军史爱好者常拿林彪,粟裕,刘伯承,彭德怀等人做比较,谁强些?谁弱些?这是很正常的。只是,我们在比较这些中共军队的杰出将领时,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要区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二是,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将领。大致说来,将领可分为三大类型:野战型,参谋型,和野战参谋型。这在中外军史上都有突出的代表。以此来看,林彪,彭德怀,粟裕属于野战型。当然,三人中,客观讲,林,粟更强些。刘伯承,左权当属参谋型。至于说到野战参谋型,大将以上(包括大将)中没有。上将和中将级中有突出代表:刘亚楼上将,李作鹏中将和张震中将。一个优秀的野战型将领未必是个优秀的参谋型将领,反之亦然。说起二战苏军名将,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瓦杜丁等无人不知,他们都是野战型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则可称为野战参谋型将领。而苏军最优秀的总参谋长却是人们不常提到的安东诺夫大将。此人是典型的参谋将领。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除了战死疆场的将领外),军事战术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大浪淘沙,一些20年代,30年代的军队领导除了菜刀,梭镖外依然拿不出新东西,就只能让位与晚辈。这也是很正常的。

  林彪,粟裕恰恰是大浪淘出的金子。刘亚楼的才能在于将其在苏联所学到的大兵团作战技能完美无缺地用在了辽沈,平津战役。当年东北的一些将领,在林,罗,刘三人中最怕刘亚楼。打不好仗,今天要枪毙这个,明天要处罚那个。进关后,刘亚楼担心以后没有机会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主动向林彪请战。深知刘亚楼的林彪给了他这个机会。天津战役,完美结束。从此,刘亚楼告别陆军。李作鹏在出任四野六纵16师师长前,一直担任参谋工作。一个连也没指挥过。六纵的16师是四野最能打的头等主力师之一,也是最难带的部队。辽西会战,李作鹏(时任六纵副司令兼16师师长),抓住瞬息战机,带领16师和18师堵住廖耀湘兵团,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汗马功劳。成为16师历任最受部下拥戴和敬畏的师长。

  再回到粟裕的话题来。笔者认为很难在林,粟中分出高低。在红军和抗战时期,粟裕的确没有机会施展其才华。但就解放战争来看,林彪可用“稳,狠”来形容,粟裕可用“险”字来表达。粟裕任何一次辉煌的战役都可用“虎口拔牙”来形容。非雄才大略者不敢为也。以战绩而言,粟裕理当列位元帅。然而,元帅是钦定的。粟裕不是元帅,但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座丰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