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說明,把一個班分成 4 等份,從 A 級到 D 級。
老師在班上會問問題,能力越強的,曉得的正確答案越多,所以回答的頻率也比較高。當然答案本身的正確率也比較高。
在 B 級生看來,A 級生犯錯的時候他也不清楚,總之就是常被老師誇的厲害角色。但是 C 級生的三流答案 B 級生是看得出來的,就特別的不爽。而老師還會稱贊 C 級生,就更受不了。所以在 B 級生看來,C 級生就是進入了 Dunning Kruger effect 的第一波自信心高峰。但他們沒看到 60% 的時間 C 級生其實是沒自信開口的。在 B 級生看來,A 級生就是修煉到第二波自信高峰了。同時 D 級生是值得同情的,缺乏自信的底層人士。
但是在 A 級生看來,反而是 B 級生的二流答案顯得特別刺眼。B 級生就是進入了 Dunning Kruger effect 的第一波自信心高峰,C 級與 D 級都是缺乏自信的底層。而 A 級生多半會認識一些學霸級的,那才是第二波自信高峰。其實學霸看 A 級生那 80% 的正確率也是要搖頭的。學霸上面還有學神,神上有神。
而在 C 級生看來,A 與 B 級都是相當好的學生,但是 D 級生偶爾回答一個問題就答錯,就是值得嘲笑的對象了。D 級生又懶又笨,還常常被老師放水讓過,實在應該建一道牆不讓他們進來這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