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谁也离不开谁
对中美关系的现状,美国高层最近用了一系列积极的词汇来评价,如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认为两国已建立了“战略对话关系”,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斯考克罗夫特说“美中关系的基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牢固”等等。最著名的评价当属国务卿鲍威尔的“最好时期”说,他认为目前的美中关系是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从布什政府执政初期对华咄咄逼人的姿态到“最好时期”,其间不过几年时间,这种前倨后恭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有专家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传统地缘政治观,使布什明确了冷战后美所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威胁。而中国在反恐问题上对美国的支持,凸显了大国合作的战略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布什对华战略观向着一种较过去积极的方向调整。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日益崛起的大国地位。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有人生来就是伟大的,有人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变得伟大,而有人的伟大则是外界赋予他的。就中国的国土面积、经济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开放程度而言,它属于上面的全部三种类型。”
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不仅仅体现在《金融时报》所述的类型上,而在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崛起的大国,她向世界展示的是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负责任的形象。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建设性作用在近年里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忽视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政治及外交资源潜力。
中国与日俱升的国际影响和庞大的市场,美国无出其右的政经实力,决定了两国之间形成了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局部事端所动摇。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时晴时阴,有争吵有合作,皆缘于此。
近来美国对中美关系是美最重要双边关系的认识在增强,两国在政治、安全、经贸、军事诸方面的合作也在扩展。虽如此,两国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仍然存在。美国把中国视为其称霸世界“最大潜在阻力”的冷战思维模式仍然在起作用,因而不时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障碍。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主要着眼于在同其安全密切有关的反恐、伊拉克战争、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寻求中国的合作和支持。而在中国更为关切的问题上,则或明或暗继续制造麻烦。“最好时期”的话音刚落,就发生陈水扁“过境”美国,鲍威尔在巴拿马公然同他“寒暄”问题。就在中国向美国一次采购60多亿美元的商品,并准备第二次更大采购的时候,美国就对价值只有几亿美元的中国纺织品进口公开实行限制,还扬言对从中国进口的彩电和其他一些商品进行反倾销制裁。同时,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美国更是不断向中国施压。美国所作的这一切,旨在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秋福认为,“最好时期”说实际上是美国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对美中关系现状作出的一种评断,其中心点是美在其最关注的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而在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上则不诚心支持或虚与委蛇,甚至对中国进行牵制。其实,“最好时期”说,也可以视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卿鲍威尔的自我陶醉之词,是在反恐、朝核等问题上不得不借重中国的布什政府“自我满足感”的真情流露。其中也含有对中国安抚、套近乎的成分。对中国来说,关键是不为其动听的言辞所迷惑,不能闻此而沾沾自喜,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和定位。
双赢格局下的贸易波折
中美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经贸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且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双赢格局。
从中国的角度看,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70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5%。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到今年9月底,美在华投资项目总数40334项,实际投资430亿美元。
从美国的角度看,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今年1~8月,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占美国同期出口总额的3.6%。美国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而且投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据中国美国商会今年8月公布的“2003年白皮书”显示,65%以上的美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44%的美资公司表示去年收入“大幅增长”,10%的美资企业“盈利状况极佳”。可以说,中国是美国过剩资本在海外重要而又理想的投资场所。
正是双赢局面的形成,使得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今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909.8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9.9%。中国经贸官员预测,2003年,两国贸易额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但双赢格局的形成并没有减少两国贸易争端的次数,这方面的摩擦给人的印象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过为此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贸易纠纷并不只发生在美中之间,美国人在贸易战方面基本上是一视同仁,与欧盟、日本等能称得上对手的经济实体都有贸易争端,且打得不可开交。美国目前正处在选举期,各路人马在此期间大作其秀,加上美国当前失业率依然不低,其与中国存在贸易顺差自然成为一个诿过于人和攻击竞选对手的话柄。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美国总有一些政治家和智囊为维护美国的独大地位,为防范潜在对手成为现实对手,他们总要想方设法来限制或遏制对手的壮大,因此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寻找机会、制造事端。
其实,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日用消费品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有利于美国广大的消费者,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正如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考克斯所说的:“隐藏在贸易壁垒背后的东西将对美国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世界各国不走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一个迅速发展、更加富裕的中国将使其他国家也变得更加富裕,而不是更加贫穷。”
一些美国公司要求通过贸易保护来抵御中国出口,但如果美国公司能够利用其优势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它们将做得更好。一些美国公司正在这样做。它们或者到中国来投资,或为当地市场服务,或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并保持竞争优势,或充分利用中国进口产品增长的需求,或寻求新的方式在市场上保持优势。比如11亿美元的投资使得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了中国的一大销售商。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扩大了在华的经营,开设了800家肯德基店和100家必胜客店。
问题在于这样做的公司还不够多。
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两国共同努力。中方希望美方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在中美贸易中,中方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低廉的优势,而美方尚未发挥出其高科技的优势。中美双方应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努力排除非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的开放正在促使国际分工的重新重大组合。它有时会带来伴随着阵痛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经常就是为进步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正如迈克尔・考克斯所说的:“中国变得富裕起来,应该成为人们欢庆而不是惊恐的理由。”
对台“双头鹰”政策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美国高层近一时期涉台问题的讲话引人注目: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10月 19日在曼谷会晤后,白宫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基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和“不支持台湾走向独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12月1日明确表示,美国反对举行任何会改变台湾现状或走向台湾独立的公投。
但纵观布什上台后的对台政策和美台关系,就会发现美国的对台政策在朝着有利于中国倾斜的同时,美台关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实质性提升――布什政府在海峡两岸之间正在推行“双头鹰”的政策――以平衡政策游走于两岸之间,反对“台湾独立”,同时确保这一态度不会反过来助长北京对台动武的“冒险意识”。
在布什主政的三年,美台关系取得的进展是中美建交以来步伐最大的。美台官员都自诩,美台关系是华盛顿与北京接触30多年来的最佳时期,布什是美国对台最友好的总统。
三年来,美台政治关系的提升是实质性的,美台官员访问级别大大升格。美台之间行政官员互动级别之高、次数之频繁,在布什政府之前是罕见的。在军事合作方面,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布什一揽子向台湾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性能方面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双方也扩大了军事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美视台湾“等同于非北约主要盟国”。美已在协助台湾进行所谓“国防”改革,提升台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外,双方军事人员交流达到了空前水平,人员互访均突破了以往的限制。
事实证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变化,明确反对台当局激化“台独”言行,并不等于美国两岸政策的核心已出现结构性的实质变化。
新华社国际问题专家张立认为,美国历届政府的两岸政策出发点都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于美国所希望的海峡两岸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目标。布什政府的两岸政策亦是以美国自身的国际战略利益为基础,将两岸视为其战略棋盘上相互牵制、以谋其利的筹码。
维持海峡两岸局势相对稳定,最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两面逢源”、“左右出击”形成现阶段美对两岸政策的基本构架。
“两面逢源”:美国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也需借助中国政府在反恐、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美国不会放弃维护台湾的所谓政治自由和民主体制,台湾在美战略格局上也具多重价值。美国因而采取的是加强改善同中国政府的官方关系,同时提升同台湾当局的实质关系。
“左右出击”:对两岸任何一方有违美国两岸政策目标的行为进行干涉施压,在表达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的同时,强调《与台湾关系法》。
近来美国对“台独”激进言论的高度关切说明,美国十分重视可能导致台湾局势严重动荡的变化,岛内严重动荡不符合美国利益。同样,因台海局势不稳而影响中美关系大局,使中美关系出现不可收拾的巨大“裂痕”,也不符合美国的现实政治利益。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艾伦・伦伯格在其10月出版的《悬崖勒马:美对台政策和美中关系》新著中指出:台湾问题是当今世界促使两个大国走向战争的惟一问题。支持“台独”将会带来与中国的危机甚至冲突。在这场冲突中,没有赢家,只有输者。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反对“台独”与反恐一样,中美具有共同利益基础,避免台海局势动荡,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发展和长远利益。
把握中美关系的战略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从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来看,中美关系有可能迎来一个相对平稳的良好发展时期:
首先,尽管十几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中美关系中每一次危机延续的时间都不长,问题发生后,中美双方都在采取措施限制其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制止关系滑坡的趋势;这些危机或突发事件不但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破裂,反而促使其有所改善;因此有美国学者说,中美关系是“危机驱动的”。这表明,中美关系没有破裂和对抗的必然性,而有改善和发展的必然性。
其次,两国始终存在共同利益。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经历了四任三位总统,中国跟代表美国不同派别的总统都打过交道,虽然与克林顿和小布什起先都有些困难,但后来的发展情况都还不错。这就说明,不论哪党哪派上台,都改变不了两国有共同利益这个事实。
第三,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不断增加,美国有求于中国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国际关系的一个特点是不可预测性,未来的某些合作领域不是现在可以预料得到的,但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是毫无疑问的。
第四,中美经贸关系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冷战结束十几年来,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得像中美两国这样快。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本身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充分说明中美两国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会因为当前经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而消失。经贸关系现在对于两国来说都至关重要,以致谁也不能把它毁坏。经贸关系将会继续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动力。
第五,从长远来说,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在美国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仍然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威胁;另一种则认为,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扩大,随着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两国之间未必不能达到战略和利益上的互相顺应,中美冲突是有可能避免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傅梦孜认为,相较于冷战结束初期,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面临较好的开展对美外交的起点。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当前,在朝核问题、不扩散问题及一些地区性事物方面,中美都有着巨大的战略合作潜力。中美应该以建设性的姿态化解双方关系中的一些分歧,要进一步确立两国战略对话的主调,进一步挖掘两国的共同利益,坦诚对待两国的分歧点,着眼长远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与密切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创造有利于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对中美关系的现状,美国高层最近用了一系列积极的词汇来评价,如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认为两国已建立了“战略对话关系”,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斯考克罗夫特说“美中关系的基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牢固”等等。最著名的评价当属国务卿鲍威尔的“最好时期”说,他认为目前的美中关系是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从布什政府执政初期对华咄咄逼人的姿态到“最好时期”,其间不过几年时间,这种前倨后恭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有专家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传统地缘政治观,使布什明确了冷战后美所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威胁。而中国在反恐问题上对美国的支持,凸显了大国合作的战略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布什对华战略观向着一种较过去积极的方向调整。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日益崛起的大国地位。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有人生来就是伟大的,有人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变得伟大,而有人的伟大则是外界赋予他的。就中国的国土面积、经济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开放程度而言,它属于上面的全部三种类型。”
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不仅仅体现在《金融时报》所述的类型上,而在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崛起的大国,她向世界展示的是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负责任的形象。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建设性作用在近年里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忽视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政治及外交资源潜力。
中国与日俱升的国际影响和庞大的市场,美国无出其右的政经实力,决定了两国之间形成了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局部事端所动摇。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时晴时阴,有争吵有合作,皆缘于此。
近来美国对中美关系是美最重要双边关系的认识在增强,两国在政治、安全、经贸、军事诸方面的合作也在扩展。虽如此,两国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仍然存在。美国把中国视为其称霸世界“最大潜在阻力”的冷战思维模式仍然在起作用,因而不时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障碍。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主要着眼于在同其安全密切有关的反恐、伊拉克战争、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寻求中国的合作和支持。而在中国更为关切的问题上,则或明或暗继续制造麻烦。“最好时期”的话音刚落,就发生陈水扁“过境”美国,鲍威尔在巴拿马公然同他“寒暄”问题。就在中国向美国一次采购60多亿美元的商品,并准备第二次更大采购的时候,美国就对价值只有几亿美元的中国纺织品进口公开实行限制,还扬言对从中国进口的彩电和其他一些商品进行反倾销制裁。同时,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美国更是不断向中国施压。美国所作的这一切,旨在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秋福认为,“最好时期”说实际上是美国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对美中关系现状作出的一种评断,其中心点是美在其最关注的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而在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上则不诚心支持或虚与委蛇,甚至对中国进行牵制。其实,“最好时期”说,也可以视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卿鲍威尔的自我陶醉之词,是在反恐、朝核等问题上不得不借重中国的布什政府“自我满足感”的真情流露。其中也含有对中国安抚、套近乎的成分。对中国来说,关键是不为其动听的言辞所迷惑,不能闻此而沾沾自喜,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和定位。
双赢格局下的贸易波折
中美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经贸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且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双赢格局。
从中国的角度看,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70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5%。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到今年9月底,美在华投资项目总数40334项,实际投资430亿美元。
从美国的角度看,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今年1~8月,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占美国同期出口总额的3.6%。美国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而且投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据中国美国商会今年8月公布的“2003年白皮书”显示,65%以上的美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44%的美资公司表示去年收入“大幅增长”,10%的美资企业“盈利状况极佳”。可以说,中国是美国过剩资本在海外重要而又理想的投资场所。
正是双赢局面的形成,使得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今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909.8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9.9%。中国经贸官员预测,2003年,两国贸易额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但双赢格局的形成并没有减少两国贸易争端的次数,这方面的摩擦给人的印象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过为此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贸易纠纷并不只发生在美中之间,美国人在贸易战方面基本上是一视同仁,与欧盟、日本等能称得上对手的经济实体都有贸易争端,且打得不可开交。美国目前正处在选举期,各路人马在此期间大作其秀,加上美国当前失业率依然不低,其与中国存在贸易顺差自然成为一个诿过于人和攻击竞选对手的话柄。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美国总有一些政治家和智囊为维护美国的独大地位,为防范潜在对手成为现实对手,他们总要想方设法来限制或遏制对手的壮大,因此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寻找机会、制造事端。
其实,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日用消费品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有利于美国广大的消费者,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正如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考克斯所说的:“隐藏在贸易壁垒背后的东西将对美国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世界各国不走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一个迅速发展、更加富裕的中国将使其他国家也变得更加富裕,而不是更加贫穷。”
一些美国公司要求通过贸易保护来抵御中国出口,但如果美国公司能够利用其优势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它们将做得更好。一些美国公司正在这样做。它们或者到中国来投资,或为当地市场服务,或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并保持竞争优势,或充分利用中国进口产品增长的需求,或寻求新的方式在市场上保持优势。比如11亿美元的投资使得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了中国的一大销售商。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扩大了在华的经营,开设了800家肯德基店和100家必胜客店。
问题在于这样做的公司还不够多。
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两国共同努力。中方希望美方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在中美贸易中,中方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低廉的优势,而美方尚未发挥出其高科技的优势。中美双方应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努力排除非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的开放正在促使国际分工的重新重大组合。它有时会带来伴随着阵痛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经常就是为进步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正如迈克尔・考克斯所说的:“中国变得富裕起来,应该成为人们欢庆而不是惊恐的理由。”
对台“双头鹰”政策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美国高层近一时期涉台问题的讲话引人注目: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10月 19日在曼谷会晤后,白宫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基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和“不支持台湾走向独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12月1日明确表示,美国反对举行任何会改变台湾现状或走向台湾独立的公投。
但纵观布什上台后的对台政策和美台关系,就会发现美国的对台政策在朝着有利于中国倾斜的同时,美台关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实质性提升――布什政府在海峡两岸之间正在推行“双头鹰”的政策――以平衡政策游走于两岸之间,反对“台湾独立”,同时确保这一态度不会反过来助长北京对台动武的“冒险意识”。
在布什主政的三年,美台关系取得的进展是中美建交以来步伐最大的。美台官员都自诩,美台关系是华盛顿与北京接触30多年来的最佳时期,布什是美国对台最友好的总统。
三年来,美台政治关系的提升是实质性的,美台官员访问级别大大升格。美台之间行政官员互动级别之高、次数之频繁,在布什政府之前是罕见的。在军事合作方面,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布什一揽子向台湾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性能方面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双方也扩大了军事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美视台湾“等同于非北约主要盟国”。美已在协助台湾进行所谓“国防”改革,提升台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外,双方军事人员交流达到了空前水平,人员互访均突破了以往的限制。
事实证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变化,明确反对台当局激化“台独”言行,并不等于美国两岸政策的核心已出现结构性的实质变化。
新华社国际问题专家张立认为,美国历届政府的两岸政策出发点都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于美国所希望的海峡两岸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目标。布什政府的两岸政策亦是以美国自身的国际战略利益为基础,将两岸视为其战略棋盘上相互牵制、以谋其利的筹码。
维持海峡两岸局势相对稳定,最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两面逢源”、“左右出击”形成现阶段美对两岸政策的基本构架。
“两面逢源”:美国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也需借助中国政府在反恐、朝核等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美国不会放弃维护台湾的所谓政治自由和民主体制,台湾在美战略格局上也具多重价值。美国因而采取的是加强改善同中国政府的官方关系,同时提升同台湾当局的实质关系。
“左右出击”:对两岸任何一方有违美国两岸政策目标的行为进行干涉施压,在表达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的同时,强调《与台湾关系法》。
近来美国对“台独”激进言论的高度关切说明,美国十分重视可能导致台湾局势严重动荡的变化,岛内严重动荡不符合美国利益。同样,因台海局势不稳而影响中美关系大局,使中美关系出现不可收拾的巨大“裂痕”,也不符合美国的现实政治利益。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艾伦・伦伯格在其10月出版的《悬崖勒马:美对台政策和美中关系》新著中指出:台湾问题是当今世界促使两个大国走向战争的惟一问题。支持“台独”将会带来与中国的危机甚至冲突。在这场冲突中,没有赢家,只有输者。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反对“台独”与反恐一样,中美具有共同利益基础,避免台海局势动荡,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发展和长远利益。
把握中美关系的战略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从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来看,中美关系有可能迎来一个相对平稳的良好发展时期:
首先,尽管十几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中美关系中每一次危机延续的时间都不长,问题发生后,中美双方都在采取措施限制其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制止关系滑坡的趋势;这些危机或突发事件不但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破裂,反而促使其有所改善;因此有美国学者说,中美关系是“危机驱动的”。这表明,中美关系没有破裂和对抗的必然性,而有改善和发展的必然性。
其次,两国始终存在共同利益。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经历了四任三位总统,中国跟代表美国不同派别的总统都打过交道,虽然与克林顿和小布什起先都有些困难,但后来的发展情况都还不错。这就说明,不论哪党哪派上台,都改变不了两国有共同利益这个事实。
第三,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不断增加,美国有求于中国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国际关系的一个特点是不可预测性,未来的某些合作领域不是现在可以预料得到的,但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是毫无疑问的。
第四,中美经贸关系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冷战结束十几年来,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得像中美两国这样快。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本身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充分说明中美两国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会因为当前经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而消失。经贸关系现在对于两国来说都至关重要,以致谁也不能把它毁坏。经贸关系将会继续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动力。
第五,从长远来说,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在美国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仍然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威胁;另一种则认为,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扩大,随着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两国之间未必不能达到战略和利益上的互相顺应,中美冲突是有可能避免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傅梦孜认为,相较于冷战结束初期,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面临较好的开展对美外交的起点。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当前,在朝核问题、不扩散问题及一些地区性事物方面,中美都有着巨大的战略合作潜力。中美应该以建设性的姿态化解双方关系中的一些分歧,要进一步确立两国战略对话的主调,进一步挖掘两国的共同利益,坦诚对待两国的分歧点,着眼长远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与密切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创造有利于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