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三国演义”?

Jonso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6-26
消息
11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伊拉克战后,华盛顿一直坚持先“制宪”,再成立“民主政府”。随着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加上回教激进恐怖活动在国际上蔓延,美国的政策不得不急速转向。伊拉克临管会宣布将在明年5月底前遴选一个临时立法团体,6月底前成立临时政府。原先安理会决议限定今年12月中之前确定的“制宪”过程,眼看被大大推迟。


白宫在伊拉克大大加速“民主改造”日程,以及当地治安力量的“伊拉克化”,明显是要尽早“移交主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尽早移交主权的做法,正是法国原先在联合国坚持、却被美国拒绝的主张。


尽管布什总统近日秘密“劳军”巴格达时坚持“不能退缩”的高调,美国媒体和政客纷纷指出:美国伊拉克政策转向的目的是早日脱身。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保守主义“教父”老克里斯托尔(Irwing Kristol)的儿子、新保守主义喉舌《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公开承认:白宫的伊拉克新计划代表“脱身”政策而非“取胜”政策。


此事体现布什的政治智慧,再有“正义对抗邪恶”的宗教信念,以及改造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宣传,一旦发觉代价实在太大,布什并不执迷不悟,而是力求悬崖勒马,大幅度调整政策。


可是伊拉克的局面已经是左右为难的一团乱麻,美国欲要脱身,究竟该如何收拾残局?



问题在政治战的失败



越来越多论客将伊拉克比为越战泥沼,其实伊拉克游击战的最佳历史先例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华盛顿邮报》8月底报道五角大楼内部组织观看法国名片《阿尔及尔之战》,表明美国政府早已认识到这一先例。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法国殖民占领军的殊死搏斗,以大量恐怖主义攻击和法军的无情反击为代表。法国最后并没有在军事上失败,在恐怖残暴的“阿尔及尔之战”中甚至还获得了军事胜利。法国最终被迫退出阿尔及利亚,实在是政治上的失败。


伊拉克现状与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有惊人相似。美国目前在伊拉克的麻烦,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政治战的失败,特别是中央情报局近日秘密报告指出的民心向背变化。《华盛顿邮报》近日也把战后伊拉克儿童与美军友好相处的短暂“盛景”,和目前美军和当地民众的恶劣关系作对比,而感叹局势的恶化。


白宫加紧推行“伊拉克化”,只是权宜之计,绝非长治久安之道。伊拉克造反力量近来将矛头转向与美方合作的大小“伊奸”,使得伊拉克新军警人员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半公开地作出“身在曹营心在汉”姿态。更关键的是受外国豢养扶持的军队,如果没有土生的政治或宗教信仰支撑,外国势力一旦撤出之后,只会是任人宰割的花瓶武装。阿尔及利亚、南越、黎巴嫩南部等等先例,不胜枚举。



欠缺长远可行的稳妥计划



布什在美国感恩节秘密突访巴格达,固然是精心设计的宣传之旅,但是以世界惟一超强的堂堂正正总统之尊,慰劳“解放伊拉克”的全球最强大军队的士兵,却必须为“安全”考虑,不惜事先误导欺骗内外各界,在巴格达也只是在黑灯瞎火中蜻蜓点水而已。如此鬼鬼祟祟行事,可以看成是白宫对伊拉克乱局无可奈何的写照。


说穿了,布什政府在伊拉克实在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并无长远可行的稳妥计划。


美国在伊拉克究竟应该采取何种长久政策?美国外交关系董事会前主席格尔伯(Leslie Gelb)近日在《纽约时报》上提出了一项三国分治方案,主旨是将伊拉克分裂为北部库尔德族、中部逊尼派、南部什叶派三个国家,颇值得注意。


格尔伯固然原是自由派人士,但是外交关系董事会是极有影响的超党派机构,出版权威的《外交事务》双月刊。董事会网站立即转载格尔伯专文之外,其现任主席、布什政府原来的国务院政策计划主管哈斯(Richard Haass)同时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专评,从国内民众承受力、国际支持、战争开支三个角度对伊拉克战争提出相当露骨的批评。这使得格尔伯的三国方案更加具有政策引导意义。


格尔伯的方案固然有许多缺点,需要另文评论,但是它也有不少吸引人之处,最重要的便是允许华盛顿扬长避短,维持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长期控制。



分而治之的三国方案



笔者早就指出:美国打伊的最大输家是伊拉克逊尼派,其长远致命弱点是逊尼派人口集中在伊拉克惟一没有石油的中部地区。格尔伯毫不隐讳其三国方案的一个主要目的,即对傲顽不逊的逊尼派人口进行集体惩罚,通过剥夺其石油资源来削弱造反力量。同时美军可以撤出危险最大的“逊尼派三角”,大大减少令布什最头痛的美军伤亡,集中力量控制和绥靖相对稳定的北部库尔德和南部什叶派地区以及当地的油田。


格尔伯方案现实之处,是它认识到了美国“民主改造”计划的一个无法克服的内在悖论:实现真正民主的前提是先建立一个稳定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一过程旷日持久,伊拉克逊尼派造反的燎原之势,以及回教世界高涨的反美主义,根本不允许华盛顿有这样的长期安排。


另外,在奥萨马挑起的强大反美情绪下,美国已经表面放弃沙地阿拉伯境内军事基地。如果再完全退出伊拉克,美国对这一世界能源关键地区的控制将会摇摇欲坠。加拿大《多伦多太阳报》近日揭露:五角大楼准备在伊拉克建立三个主要军事基地。三国方案使美国可以维持在伊拉克的长期军事存在。


早有论客指出,美国缺乏帝国经验。大英帝国能以几百文官,治理数亿人口的印度次大陆几百年,主要便是靠分而治之的传统帝国政策,甚至最后临走还来个印巴分治,弄得次大陆此后永无宁日。格尔伯的三国方案,毋宁是美国学习英帝国的经验?


总之,美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伊拉克建立西方可以接受的世俗主义力量,来取代原复兴社会党代表的阿拉伯世俗民族主义和伊拉克战后迅速扩展的各种伊斯兰宗教力量。如果华盛顿无法接受一个什叶派独大的伊拉克宗教政权,又必须维持对波斯湾能源的控制,那么某种程度的伊拉克“三国分治”或者三区分治,也许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政策。就连近来台海冲突的升温,也颇有类似分而治之战略的回响。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联合早报 于时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