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厂在加班加点地运转,消费者今年购买的汽车今年有望达到200万辆,这个国家对石油的强烈需求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寻求稳定的石油供应的努力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它加大石油采购的步伐甚至超过了强劲的经济发展速度。2003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国际能源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计,到2010年,中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400万桶。到2030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却依然持平。
从休斯顿到伦敦,再到莫斯科,各家石油公司均在试图争取中国石油市场的份额,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球寻找可供开发的油田。策略师们在纷纷揣摩中国作为一个超级石油买家对石油市场、环境和世界政治的影响。一些人担心,尚无大型战略燃油储备的中国将出于对石油的渴求而同美国在中东展开竞争,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向被指为恐怖份子国家的政府出口武器技术。另外一些人则更加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会意识到维持该地区的稳定才是关键利益所在。
英国石油公司(BP PLC)首席经济学家皮特・戴维斯最近在访问俄罗斯时向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对能源流动有著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在亚洲,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世界能源市场的整个重心正在转变。”英国石油希望能向中国提供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明显的影响力体现在价格上。近几年,中国被指责向美国和日本输出通货紧缩,因为该国的工厂大量出口低价的T恤、运动鞋、收音机和其他商品。而在这个每年交易额1万亿美元的石油市场上,相反的情况正在发生。今年和明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到全球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石油进口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得以在今年很多时间中将油价保持在每桶30美元或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石油需求在美国也造成了地缘政治影响。上月,美国国会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讨论了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将对美国获取能源供应有何影响的议题。
去年,五角大楼审阅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研究的是如果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更加密切,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将有何影响。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沙特阿拉伯正就在中国修建一个大型炼油厂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rp.)谈判。这个沙漠王国甚至已开始给石油官员上中文课。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增加的汽车数量加大了人们对该国对环境影响的担忧。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计,在下一个十年,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中国准备在2005年以前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计划在2008年推出甚至可能比美国还有严格的标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已退休的石油勘探部主任翟光明称,“如果我们所有的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那将让世界感到恐慌。”
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的一个薄弱方面变得越来越突出。过去中国总是用各种手段制约那些力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现在它在被迫同日本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竞争时也受到了这样的制肘。较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巨头落后数十年起步的中国石油公司现在要为赢得海外石油特许开发权的有限成功而奋力拼争。
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尤其明显,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均来自该地区,现在中国的能源生命线越来越依赖监护著世界海运线的美国海军舰队。和华盛顿一样,北京将越来越需要中东的稳定,以确保可靠的石油供应能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的价格上。长期来看,这种利益趋同可能会将北京和美国拉得更近。但一些分析师警告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竞争者。
五角大楼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随著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疏远,它有可能开始在经济、安全和政治需要方面寻求中国的支持。”
中国经济规划当局对能源安全问题密切关注了多年。政府的经济学家很久以来就对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的威胁提出了警告,因为这让中国的外汇大笔流出,而且要依赖不稳定的海外市场。进口石油刺中了中国自给自足理念的核心。
过去10年中,技术官员得出结论,中国无法自行其是。随著需求激增,国内石油产量达到顶峰。
中国工厂消耗了大量石油。这种燃料是石化产品的主要原料,而工厂正是利用石化产品来制成塑料、移动电话、玩具和电脑部件。
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巨大的经济变化,进而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中国和亚洲较小的国家一样,经济增长也过分依赖出口,并容易受到海外经济突然疲软的拖累。为了刺激经济,中国政府开始向基础建设投入数十亿元,鼓励银行贷款,并放松对购房和汽车生产的限制,以刺激大众支出。这些措施致使中国住宅和汽车销售额剧增。此种增长势头也渗透至经济其他方面,并导致石油消耗量突飞猛进。
上海研究机构世界观察研究院(Academy for World Watch)院长马晓野说,消费是能推动中国经济以8%速度增长的唯一动力,因此别无选择。马晓野曾是一位经济官员。
从位于北京郊外猫耳山附近的北京燕山石化公司(Beijing Yanshan Petrochemical Co.)炼油厂就能清楚看出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该厂始建于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68年,中国政府当时的口号是自给自足。后来该厂成为工业稳定性的孤岛,即使在当时政治动乱笼罩全国的情况下仍在扩大生产。该厂凭借卡车,后来则依靠管线,将其与中国东北部的大庆油田牢固地连接起来。大庆油田是该厂唯一的石油供应源。
如今,大庆油田产量下降。北京燕山石化的高级工程师常疆(Chang Jiang, 音译)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每年都在下降,因此该厂将转向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这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Sinopec, 简称:中国石化)旗下的炼油厂今年7月首次从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进口石油。今年5月,中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签署协议,同意建造一条管线将西伯利亚原油供应给大庆,届时燕山石化炼油厂也将得到此管线的供应。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OAO Yukos)与中国石油巨头之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订了供应协议,前者承诺通过管线每日向中方输送40万桶俄罗斯石油,此管线将在2005年前建成。尤科斯已在东西伯利亚加紧寻找新的石油储备,在这片冻原地区建立了一个测量员营地。
但俄罗斯也许是个不太可靠的供应源。尤科斯的大股东霍多尔克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已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场政治斗争中入狱,从而为该公司能否继续推进未来与中国的管线项目投下阴影。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暂停了中国项目,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考虑另一选择,即修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港口Nakhodka的管线,此管线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向中国,还能向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供应石油。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极力游说修建Nakhodka管线,承诺为该管线出资数十亿美元。他甚至在1月份出席圣彼得堡峰会时带上了一位柔道大师,以取悦拥有柔道黑带级别的普京。
中国正紧急寻求其他石油交易。中国公司迫切希望能得到伊朗的石油储备,该国是欧佩克成员国中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伊拉克,中国石油天然气希望新政府能继续执行1997年与该公司就开发伊拉克Al-Ahdab油田签订的协议。北京方面将抓紧进行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的管线计划,尽管对此项目可行性仍存疑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6月份访问哈萨克斯坦时签订了一份协议,此协议将重新启动一项长期被搁置的跨境石油输送管线项目。
中国的不安全性令全球石油大王紧张。中国是他们担心的首要问题,因为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没有能在供应短缺情况下提供缓冲的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由此造成的缺口今年初惊动了工业世界的能源监督机构。在美英两国准备攻打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时,国际能源署官员表示,他们与中国官员展开了对话,目的在于预防中国作出让人惊慌的大量购买石油的举动,因为这可能会令已然不安的世界石油市场再起风波。
中国官员不愿谈论能源安全这一满含政治意味的话题。现年59岁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拒绝接受采访,他的监管范围包括汽车、高科技和能源。
但中国将开始实行一些策略。同样由张国宝领导的能源局(State Energy Administration)计划创建战略石油储备,但该局官员不愿说明将如何筹资,以及如何建立石油储备。夏威夷东西方中心(East West Center)的能源分析师吴康(Wu Kang,音译)称,中国计划到2005年存储够用50-55天的进口石油,到2010年时将此库存增至够用68-70天的进口石油。
华盛顿的国家安全策略师试图厘清中国石油渴求可能造成的一大堆后果。五角大楼去年对《中国-沙特能源和睦: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Sino-Saudi Energy Rapprochement: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这份报告的研究结论是,世界石油市场能够容纳中国。研究还预计,北京将在确保中东保持可靠的石油供应方面同美国的利益一致。
然而,许多分析师依然对可能因能源需求而开始陷入困境的中国保持警惕。上述研究还指出,中国也许会成为沙特阿拉伯的主要武器来源。其他分析师担心,中国或许会为换取利比亚和伊朗等国的石油,而考虑向这些国家出售武器技术。
60多年前,在亚洲崛起的日本也曾遭遇能源危机。当时,在日本入侵东亚之际,美国给予的回应是封锁东京的自然资源供给,日本则以袭击珍珠港(Pearl Harbor)作为回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Kent E. Calder认为,上述历史为试图防止未来冲突的中美两国指出了将来的方向。
Calder上个月向国会委员会表示,显然,历史不会完全按原样重演,但日本在处于劣势时显露的好战性表明,采取积极步骤支持中国的能源安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王必得(Peter Wonacott)、珍妮・惠伦(Jeanne Whalen)和布尚・巴里(Bhushan Bahree)联合报导)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它加大石油采购的步伐甚至超过了强劲的经济发展速度。2003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国际能源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计,到2010年,中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400万桶。到2030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却依然持平。
从休斯顿到伦敦,再到莫斯科,各家石油公司均在试图争取中国石油市场的份额,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球寻找可供开发的油田。策略师们在纷纷揣摩中国作为一个超级石油买家对石油市场、环境和世界政治的影响。一些人担心,尚无大型战略燃油储备的中国将出于对石油的渴求而同美国在中东展开竞争,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向被指为恐怖份子国家的政府出口武器技术。另外一些人则更加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会意识到维持该地区的稳定才是关键利益所在。
英国石油公司(BP PLC)首席经济学家皮特・戴维斯最近在访问俄罗斯时向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对能源流动有著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在亚洲,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世界能源市场的整个重心正在转变。”英国石油希望能向中国提供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明显的影响力体现在价格上。近几年,中国被指责向美国和日本输出通货紧缩,因为该国的工厂大量出口低价的T恤、运动鞋、收音机和其他商品。而在这个每年交易额1万亿美元的石油市场上,相反的情况正在发生。今年和明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到全球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石油进口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得以在今年很多时间中将油价保持在每桶30美元或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石油需求在美国也造成了地缘政治影响。上月,美国国会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讨论了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将对美国获取能源供应有何影响的议题。
去年,五角大楼审阅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研究的是如果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更加密切,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将有何影响。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沙特阿拉伯正就在中国修建一个大型炼油厂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rp.)谈判。这个沙漠王国甚至已开始给石油官员上中文课。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增加的汽车数量加大了人们对该国对环境影响的担忧。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计,在下一个十年,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中国准备在2005年以前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计划在2008年推出甚至可能比美国还有严格的标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已退休的石油勘探部主任翟光明称,“如果我们所有的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那将让世界感到恐慌。”
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的一个薄弱方面变得越来越突出。过去中国总是用各种手段制约那些力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现在它在被迫同日本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竞争时也受到了这样的制肘。较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巨头落后数十年起步的中国石油公司现在要为赢得海外石油特许开发权的有限成功而奋力拼争。
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尤其明显,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均来自该地区,现在中国的能源生命线越来越依赖监护著世界海运线的美国海军舰队。和华盛顿一样,北京将越来越需要中东的稳定,以确保可靠的石油供应能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的价格上。长期来看,这种利益趋同可能会将北京和美国拉得更近。但一些分析师警告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竞争者。
五角大楼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随著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疏远,它有可能开始在经济、安全和政治需要方面寻求中国的支持。”
中国经济规划当局对能源安全问题密切关注了多年。政府的经济学家很久以来就对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的威胁提出了警告,因为这让中国的外汇大笔流出,而且要依赖不稳定的海外市场。进口石油刺中了中国自给自足理念的核心。
过去10年中,技术官员得出结论,中国无法自行其是。随著需求激增,国内石油产量达到顶峰。
中国工厂消耗了大量石油。这种燃料是石化产品的主要原料,而工厂正是利用石化产品来制成塑料、移动电话、玩具和电脑部件。
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巨大的经济变化,进而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中国和亚洲较小的国家一样,经济增长也过分依赖出口,并容易受到海外经济突然疲软的拖累。为了刺激经济,中国政府开始向基础建设投入数十亿元,鼓励银行贷款,并放松对购房和汽车生产的限制,以刺激大众支出。这些措施致使中国住宅和汽车销售额剧增。此种增长势头也渗透至经济其他方面,并导致石油消耗量突飞猛进。
上海研究机构世界观察研究院(Academy for World Watch)院长马晓野说,消费是能推动中国经济以8%速度增长的唯一动力,因此别无选择。马晓野曾是一位经济官员。
从位于北京郊外猫耳山附近的北京燕山石化公司(Beijing Yanshan Petrochemical Co.)炼油厂就能清楚看出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该厂始建于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68年,中国政府当时的口号是自给自足。后来该厂成为工业稳定性的孤岛,即使在当时政治动乱笼罩全国的情况下仍在扩大生产。该厂凭借卡车,后来则依靠管线,将其与中国东北部的大庆油田牢固地连接起来。大庆油田是该厂唯一的石油供应源。
如今,大庆油田产量下降。北京燕山石化的高级工程师常疆(Chang Jiang, 音译)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每年都在下降,因此该厂将转向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这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Sinopec, 简称:中国石化)旗下的炼油厂今年7月首次从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进口石油。今年5月,中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签署协议,同意建造一条管线将西伯利亚原油供应给大庆,届时燕山石化炼油厂也将得到此管线的供应。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OAO Yukos)与中国石油巨头之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订了供应协议,前者承诺通过管线每日向中方输送40万桶俄罗斯石油,此管线将在2005年前建成。尤科斯已在东西伯利亚加紧寻找新的石油储备,在这片冻原地区建立了一个测量员营地。
但俄罗斯也许是个不太可靠的供应源。尤科斯的大股东霍多尔克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已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场政治斗争中入狱,从而为该公司能否继续推进未来与中国的管线项目投下阴影。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暂停了中国项目,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考虑另一选择,即修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港口Nakhodka的管线,此管线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向中国,还能向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供应石油。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极力游说修建Nakhodka管线,承诺为该管线出资数十亿美元。他甚至在1月份出席圣彼得堡峰会时带上了一位柔道大师,以取悦拥有柔道黑带级别的普京。
中国正紧急寻求其他石油交易。中国公司迫切希望能得到伊朗的石油储备,该国是欧佩克成员国中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伊拉克,中国石油天然气希望新政府能继续执行1997年与该公司就开发伊拉克Al-Ahdab油田签订的协议。北京方面将抓紧进行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的管线计划,尽管对此项目可行性仍存疑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6月份访问哈萨克斯坦时签订了一份协议,此协议将重新启动一项长期被搁置的跨境石油输送管线项目。
中国的不安全性令全球石油大王紧张。中国是他们担心的首要问题,因为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没有能在供应短缺情况下提供缓冲的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由此造成的缺口今年初惊动了工业世界的能源监督机构。在美英两国准备攻打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时,国际能源署官员表示,他们与中国官员展开了对话,目的在于预防中国作出让人惊慌的大量购买石油的举动,因为这可能会令已然不安的世界石油市场再起风波。
中国官员不愿谈论能源安全这一满含政治意味的话题。现年59岁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拒绝接受采访,他的监管范围包括汽车、高科技和能源。
但中国将开始实行一些策略。同样由张国宝领导的能源局(State Energy Administration)计划创建战略石油储备,但该局官员不愿说明将如何筹资,以及如何建立石油储备。夏威夷东西方中心(East West Center)的能源分析师吴康(Wu Kang,音译)称,中国计划到2005年存储够用50-55天的进口石油,到2010年时将此库存增至够用68-70天的进口石油。
华盛顿的国家安全策略师试图厘清中国石油渴求可能造成的一大堆后果。五角大楼去年对《中国-沙特能源和睦: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Sino-Saudi Energy Rapprochement: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这份报告的研究结论是,世界石油市场能够容纳中国。研究还预计,北京将在确保中东保持可靠的石油供应方面同美国的利益一致。
然而,许多分析师依然对可能因能源需求而开始陷入困境的中国保持警惕。上述研究还指出,中国也许会成为沙特阿拉伯的主要武器来源。其他分析师担心,中国或许会为换取利比亚和伊朗等国的石油,而考虑向这些国家出售武器技术。
60多年前,在亚洲崛起的日本也曾遭遇能源危机。当时,在日本入侵东亚之际,美国给予的回应是封锁东京的自然资源供给,日本则以袭击珍珠港(Pearl Harbor)作为回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Kent E. Calder认为,上述历史为试图防止未来冲突的中美两国指出了将来的方向。
Calder上个月向国会委员会表示,显然,历史不会完全按原样重演,但日本在处于劣势时显露的好战性表明,采取积极步骤支持中国的能源安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王必得(Peter Wonacott)、珍妮・惠伦(Jeanne Whalen)和布尚・巴里(Bhushan Bahree)联合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