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在数字时代闪耀出倔强的微光

茶马盐铁

我想看看自定义头衔到底能有多少字。继续加,看系统什么时候把这个字符串截断。呃,居然还有?那就继续吧。
注册
2015-08-14
消息
32,187
荣誉分数
8,012
声望点数
373
1754922052347.webp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许孔时在1991年发表在《计算机世界》上的文章——《苏联是怎样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的》中,讲述了自己1957到1959年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进修时的见闻。

许先生回忆,当时计算机资源非常紧张,学生一周往往只有一次“上机许可证”。学校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实验课前,学生必须先在专用的“程序纸”或笔记本上,将所有源程序完整地写下来,格式清晰工整。而且,这还不算完,必须在脑子里“跑”一遍,确保逻辑和语法都通过“人工调试”。等到真正上机的时候,只能照着纸上的程序一字不差地敲进去,不允许边敲边改。如果程序没跑通,那机时就算浪费了,下次得重新排队。

这种近乎苛刻的条件,逼得学生必须在纸上反复推敲算法,验证边界条件,检查循环不变式。久而久之,很多人对程序逻辑烂熟于心,无形中打下了扎实的算法功底和系统思维能力。许先生感慨,苏联的“机时短缺”这一客观限制,竟然无意间把不少理工科学生训练成了“人脑编译器”和“人脑调试器”。他还提到,这些学生的逻辑严谨性和手算推演能力,在当时甚至普遍高于欧美大学生。

这篇文章后来被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多次引用,“苏联学生因机时少而练就扎实基本功”也因此成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和说法。
 
土鳖,不知道用算盘应该比纸上算快吗?
一般比较短, 比较简单的程序,的确是可以在脑子里过一道。

但是如果一段代码, 复杂到连二手电脑也运算不出来的地步, 人脑是绝对不够用的。

再倔强的微光也没用。
 
这才是数字时代倔强的微光!

1754925346316.webp
 
后退
顶部